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回到明朝当王爷 >

第684部分

回到明朝当王爷-第684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当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
  幸好宁王军过河后已经歇了一阵,气力已经有所恢复,而官兵却是一口气儿追上来的,所以虽然把宁王军追的落花流水,到后来彼此也渐渐拉开了距离。
  宁王军逃到老虎凹时,总算摆脱了官兵的追击,他们停下来粗浅一点人数,这仓促一战伤亡逃逸无数,竟然损失了两万人马。更惨的是宁王登基为帝后任命的两个前锋都指挥凌泰、吴廿四全部战死。
  凌泰是被火炮炸死的,吴廿四却是中了手雷爆炸射出的钢珠飞针,当时就疼的他原地表演起『旱地拔葱』来,吴指挥正上上下下地蹦着。就被官兵一阵乱枪打成了筛子。
  宁王眼见如此惨状,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哭得涕泗横流,一旁刘养正、李士实、李自然等辅助苦劝不止,红缨会大师公王僧雨、李左同、杨清等人则默不作声,一个个垂头丧气。
  刘养正不愧为宁王之文胆。宁王军败地如此凄惨,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当下他引经据典,大谈古往今来成就大业者所经历的诸般坎坷,又以「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类的话勉以劝勉。
  刘养正说着说着,把自已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一张灿若莲花的妙嘴说的宁王渐渐收声意动,重新振奋起精神来。
  宁王看看士气低迷地队伍,在刘养正的挽扶下爬上一方巨石。正想做一番战败动员,重新鼓舞全军士气,不想他还没张嘴,绕路赶来的朝廷骑兵又斜刺里杀将出来。
  江南地势不宜大队骑兵动作,沟壑湖泊、山岭沼泽的移动困难,再加上这老虎凹地形狭窄,骑兵无法展开冲锋,其战斗力实际有限,但是他们突然出现,那种心理上的震慑力却让草木皆兵的宁王人马大惊失色。
  『诸葛养正』见此情景也没了主意了。唯一能想到的一个字就是逃!刚刚爬上石头的宁王赶紧的又爬下来,跨上一匹马便走,宁王军上下一心,比着赛的逃跑。败地如黄河决口一般。
  可朝廷官兵毕竟是骑兵,路再难走总比人跑的快,在又丢下无数死尸之后,宁王只得命红缨会三师公杨清领一路兵阻敌,为恐杨清做战不利亦或心存二意,他又留下自已的长女仪宾,一个精通琴棋书画的南昌秀才和他一起御敌,自率大敌继续南逃。
  宁王大军一路急急如丧家之犬。跑到安庆附近时,自从他们绕城而过就亲自率人从后边悄悄追踪察探动静的伍汉超早已赶回城去,领出三千民团兵,在牛头山和铜山一带设伏,待宁王军队一到。巨石擂木滚下山来,杀死杀伤宁王军数千之众。
  宁王大怒。眼见山上官兵不多,便立即拔剑要命人攻上山去,李士实一把抱住他苦劝道:「皇上,安庆城担心皇上攻击,必不敢出动重兵,山上官兵不会太多,他们在此骚扰,实为阻挠皇上行程,配合朝廷大军行动。我们现在不可恋战纠缠,若待朝廷大军追来,不免大势去矣,不必理会他们,我们还是继续前行吧,逃回江西去,方有一搏之力啊!」
  宁王闻言恍然大悟,不理山上伍汉超的挑衅滋扰,一路只是前行。伍汉超兵少,见他不肯上当,也只能看着他逃去。
  宁王被杀的凄凄惶惶,大军再也不辨东南西北了,这一路见路就走,等到夜色降临时逃到一处湖泊,此时身边人马只剩下三万余人,损失的人马除了战场上丧命被俘的,还有不少人是见势不妙,逃路途中往草丛、树林里一钻,就此逃之夭夭的。
  李士实见前方是一个湖泊,旁边是一片芦苇,月色如纱,轻雾笼湖,倒是个驻扎地好地方,而且大军疲乏至极,实在难以再行,便道:「皇上,依臣看,咱们还是先在这里休息一晚吧,朝廷的兵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没有能力不休不眠地追赶的。
  咱们既然闯出了他们的包围圈,现在连安庆也被抛在后边,那么暂时就安全了。皇上不必气馁,胜败乃兵家常事,咱们在九江、南康还屯有兵马,集中起来再战,若能大胜一场,则霸业未必不可期。」
  宁王怆然四顾,叹道:「九江、南康皆非可守地险地,难以用来自保,唯今之计,也只有尽起九江、南康之兵前来增援了,张纶,马上派人去调兵,把王妃、王子和所有家人全都带来,留在那座空城中朕不放心」。
  原大明江西布政使,现任宁王顺德皇朝兵部尚书的张纶哭丧着脸道:「皇上,这里夜色迷茫,难辨东西,不知是到了何处,如何派出信使,又叫九江、南康兵马来何处接应?」
  刘养正也道:「皇上,咱们先让兵士们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吧,另外可差人四处打探。弄清咱们到了哪儿,然后再派人往九江送信不迟」。
  宁王重重点头,喟然道:「朕心乱如麻,实在没了主意,二位卿家自去处置吧」。
  刘养正和张纶拱手退下,自去吩咐士兵安营扎寨,就地取水做饭。那些士兵们从湖边取水。又折芦苇为柴,烧的处处篝火,一片红光,倒让原本士气低迷如游魂一般的队伍看着有了几分生气。
  宁王强打起精神,摆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摸
  样,在王僧雨、李左同几人陪同下巡营查哨,慰问官兵,等沿湖走到西尽头,正要往回转时,一个侍卫眼尖。瞧见雾气茫茫的湖面上几条船影正悄然驶来,不禁骇然大叫道:「有埋伏!有埋伏!快逃快逃!」
  王僧雨新收的一个弟子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他原本就是做山贼水盗的,惊吓之中黑话都喊了出来,当下振臂高呼道:「水漫上来啦,并肩子扯活!」
  「扯你妈地头!」王僧雨抡圆了手就是一个大嘴巴,虽然王大师公的发迹史走的是神棍路子,可这并不妨碍他明白基本地行军道理:宁王军本来就是七拼八凑的一支乌合之众,连番惨败之下、尤其对方是真龙天子亲自带兵,对士兵们已经造成了一种严重地心理威慑。
  这要是白天。现在想逃或许还行的通,如今是夜间,只要下令一逃,士兵根本找不到主帅在那儿。逃上一夜等天亮地时候身边还能剩下三千人就不错了,如今是决不能再逃了,唯有决死一战。
  王僧雨手持单刀,振声大呼:「夜色迷茫,官兵火器难以发挥,来呀,随我冲上去,集中所有的弓箭手。不要让他们上岸!」
  红缨会还是颇有些死忠教徒的,一听大师公号召,立即抄起刀枪,随着他向岸边冲去。冲在前头的红缨会弟子口中念念有词,拿出红缨会那套切口神咒。高声喊道:「红缨天下,大日圆满。恭请祖师,莅临我身!铁眉铁眼铁肩胸。一毫口角不通风」。
  湖面船只上也有人在大叫:「兄弟们,亮青子,条子扫、片子咬,趁着天黑趟宽宽啊!」
  王僧雨听了这切口不禁一呆:「这会是朝廷的官兵?」
  他急忙叫道:「不要放箭,统统不许放箭!」
  宁王军本来就没有多少弓箭手,稀稀落落地放了几枝箭,王僧雨一喊,弓箭手便停下了,王僧雨向湖面上喊道:「对面是什么人?速速通名报姓、切勿自误!」
  他刚喊完,对面一个惊喜的声音叫道:「是王僧雨王大哥吗?」
  王僧雨惊道:「正是王某,你是何人?」
  「我是大狗子啊!」
  双方互相喊话,确认了彼此身份,船上也亮起火把来,当先一艘船慢慢划过来,到了岸边船上跳下几个人来,当先一个脸被火光映地清清楚楚,正是宁王水军副都督大狗子,王僧雨不禁喜出望外,几个箭步便冲了过去,两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落荒而逃的宁王步卒和落花流水的宁王水军在这个不知名的湖泊边胜利会师了。两人惊喜交加地互相询问了几句,大狗子急命手下去把人马拉过来,自已急匆匆去见宁王。
  宁王在亲兵护卫下早退的远远的,他不知朝廷在此设下多少伏兵,正自心惊胆战,只听王僧雨大叫道:「皇上,皇上,大喜啊,是大狗子副都督和咱们的人马!」
  宁王一听是已经失去联络的水师人马找了过来,不由大喜,急忙迎到湖边,双方又是一通寒喧。原来大狗子兵败后,由于江面上船只纵横,朝廷的水师攻击、收缴耗费了太大功夫,阻碍了他们地行军速度,大狗子趁机领着后阵舰船逃之夭夭,一路直逃到这儿来。
  他们把船从大江引入这个湖泊,在对岸停驻,大军刚刚驻扎下来,就在雾气中发现对岸火光处处,以为是官兵在此驻扎,大狗子放心不下,怕睡上一夜。等天亮时湖泊出口被官兵堵住,所以亲自带人过来察探究竟。
  两下里一番询问,大狗子还有四百多条船,两万多人马,两处兵马会师一处,足有五万官兵,宁王心中大定。他向大狗子询问这是到了何处,无奈大狗子也是趁着夜色偷泊于此,还没来得及查探所在的位置。
  就在这时,几个派出去探听消息的探子匆匆跑回来道:「皇上、大师公、副师公,前方找到一处木屋,我们抓了两个本地人来。」
  士兵们押着一老一少来到湖边,宁王上下打量,只见是一个三十多岁地矮小男子,牵着一个只有十一二岁地孩子的手,看起来象是一对父子。这对父子莫名其妙地被『官兵』抓来。神色显得极其慌张恐惧。
  宁王换上一副笑脸,和颜悦色地道:「你不要害怕,朕是大明顺德皇帝,领兵讨伐北逆路经此处,如此夜色迷茫、大雾幢幢,一时不辨东西。朕来问你,这里是什么地方?」
  那百姓战战兢兢地答道:「这这个地方叫黄石矶」。
  宁王一听大怒,「呛儿」地一声拔剑出鞘,挥剑便砍,那百姓怯如瘦鸡。明知利剑刺来,惊恐之极,却不知躲闪,被这一剑立时斩于地上。
  宁王左右大骇。急道:「皇上这是何意?」
  宁王怒气未消,戟指骂道:「如此小民也敢讥讽于朕,王失机?谅是朕的宝剑不利么?」
  那个小孩子一见父亲被杀死,号哭着扑上前来,被大狗子一把摁住。大狗子一只手比他的脑袋还大,摁住了他如何还能动弹,小孩子张嘴咬了一口,大狗子吃痛。一松手正想挥刀砍他,那孩子纵身一跃,「扑通」一声已经钻进湖水,游鱼一般消失了踪影。
  张纶呐呐道:「这小民一说,臣倒是想起这个地方来了。这里叫黄石矾,并非王失机。南人口音大多『黄』、『王』不分,方有此误」。
  宁王这才明白,可是人已经杀了,岂能自认错误,他一拂袖子道:「不管如何,这无知小民如此说话,实在太过晦气,哼!现在既知地理,那便好办了,诸将随朕回营,咱们再详细商量」。
  众文武默然不语,随着怒气冲冲的宁王行向中军大营。
  李自然走了几步,悄然停了下来,望着雾气袅袅的湖面悠悠出神:「宁王,是个扶不起地阿斗啊!区区小民一句话,也能如此忌惮,若非心中惶恐已至草木皆兵的境地何以至此?唉!可惜,可惜父亲隐忍半世
  苦欣经营,终不免走上急功近利地道路,中了杨凌的奸计。
  若非如此,父亲在北方从容起兵,联合白衣军所部,牵制边军和京营,那么江南空虚,宁王虽然无用,必然也能统御半壁,与北京抗衡。
  现如今北方平定,朝廷可以集中全力南下平叛,而宁王朱宸濠空有朱棣之志,却无朱棣之才、手下兵将纯是一群乌合之众,更比不得燕王与北元常年征战锤炼出来的铁甲精英,正德大军一到,便是土崩瓦解的局面,这枚旗子还能利用么?」
  李自然忧心不已,在他心中已经认定宁王此番难成大事,留在宁王身边不过是随之送死而已,可他心中又抱着万一的希望,不忍现在就离开,而且弥勒教地根在北方,现如今已被朝廷清剿一空,离开宁王又能往哪里去呢?
  他的目光渐渐投向极北:塞外正处于一团混战之中,若是换在平时,自已一个汉人势难打入蒙人内部,可是现在,乱世出英雄,这些蛮族以汉人为相、引为智囊地事自古有之,弥勒教要想东山再起,是不是可以借助蒙人地势力呢?
  李自然边走边想,心中渐渐明晰起来:宁王,再扶他一程便是,能保便保,不能保,便弃了他出关去,塞外广阔的天地、诸雄争霸的局面,象我这样文武双全的人,自然如鱼得水,还愁不能一展抱负么?」
  **************
  宁王军天亮继续退兵,水陆两路大军退到鄱阳湖,与九江援军会盟。一时气势重盛。宁王登上盛载着百余名妃嫔美人的楼船,对肃立的三军将士慷慨陈辞:「太祖高皇帝御制祖训有言:『君不明,群小弄权者,藩王得起兵入清君侧』。」
  「如今,弘治帝为君不明,为求一太子以安国本,为宵小所蒙骗。抱养民子,又因暴病身亡不及宣明真相,以致国柄为外人窃得。朕奉太后秘旨起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