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论语点睛 >

第2部分

论语点睛-第2部分

小说: 论语点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解】

  此便是为政以德。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禅解】

  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禅解】

  来之事,圣人别有心法,与如来性具六通相同,如明镜无所不照;非外道所修作意五通可比也。

  子张鹜外,尚未能学孔子之迹,又安可与论及本地工夫,故直以“礼之损益”答之。然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 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

  若知“克己复礼”为仁。则知实智。若知随时损益之致,则知权智。既知“权”、“实”二智,则知来之道,不外此矣。言近指远,善哉善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禅解】

  骂得痛切,激动良心
 
 
八佾第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禅解】

  卓吾云:季氏要哭。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禅解】

  卓吾云:三家要笑。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禅解】

  世人虽甘心为不仁,未有肯甘弃礼乐者。但既弃仁,即弃礼乐,故就其不肯弃礼乐处唤醒之也。

  卓吾云: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禅解】

  “俭”,非礼之本,而近于本,故就此指点,庶可悟本。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禅解】

  此痛哭流涕之言也。呜呼! 可以中国而不如夷乎?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禅解】

  卓吾云:季氏间之,不胜扯淡,便是夫子救季氏处。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禅解】

  “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禅解】

  “素以为绚”,谓“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称绝色也。

  人巧终逊天工,故曰“绘事后素。”后者,落在第二义之谓。非素质后加五釆之解。

  “礼后乎”者,直斥后进之礼为不足贵,亦非先后之后。

  卓吾云:与言《诗》,非许可子夏也,正是救礼苦心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之矣。”】

  【禅解】

  无限感慨。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禅解】

  方外史曰:禅自白椎而往者,吾不欲闻之矣。教自击鼓而往者,吾不欲听之矣。律自发心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呜呼!古今同一痛心事,世出世法,同一流弊,奈之何哉!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禅解】

  程季清曰:“王者于天下大定之后,方行褚礼。尔时九州之方物,毕贡于前,历代之灵爽,尽格于庙,可谓竖穷横遍,互幽彻明,浃上洽下,无一事一物,不罗列于现前一刹那际矣。示天下如指其掌,不亦宜乎。”

  方外史曰:既去“不知”,又“指其掌”,所谓此处无银三十两也。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禅解】

  “与”,许也。“祭如不祭”,谓无诚心之人,故夫子不许之。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祷也。”】

  【禅解】

  卓吾云:媚,便获罪于天矣。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禅解】

  花发之茂,由于培根,礼乐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从周”,只是以心印心,又“从周”,即从夏、商,即从太古也。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禅解】

  卓吾云:只论礼与非礼,那争知与不知。

  方外史曰:不知便问,是孔子直心道场处。若云虽知亦问者,谬矣!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禅解】

  子贡见得是羊,孔子见即是礼,推此苦心,便可与读十轮佛藏二经。(二经明剃发染衣者,不论具戒破戒,乃至不曾爱戒,亦是佛弟子相,决定不可毁辱。)

  卓吾云:留之,则为礼;去之,则为羊,故云“其羊”、“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禅解】

  于三宝境,广修供养,人亦以为靡费者多矣,哀哉!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禅解】

  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若以求后妃,得后妃为解。可笑甚矣。《诗传》、《诗序》皆云“后妃求淑女”,不知紫阳何故别为新说。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禅解】

  哀公患三家之强暴,问于有若,有若对曰:“惟礼可御暴乱”。此端本澄源之论也。今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

  卓吾云:实是说他,谏他,咎他,亦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禅解】

  一匡天下处,是其“仁”。不俭,不知礼处,是其“器小”。孔子论人,何等公平,亦何等明白。盖大器已不至此,况不器之君子乎?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禅解】

  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禅解】

  终身定评,千古知己,夫子真万古“木铎”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禅解】

  觉浪禅师曰:此评乐,非评人也。盖《韶乐》能尽舜帝之美,又能尽舜帝之善;《武乐》能尽武王之美,未能尽武王之善。舜、武,都是圣人,岂有未尽善者。

  方外史曰:王阳明谓金之分两不必同,而精纯同,以喻圣之才力不必同,而纯乎天理同,此是千古至论。故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亦是此旨。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禅解】

  即是吾不欲观之意,非是观其得失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禅解】

  里以宅身,尚知“以仁为美”.道以宅心,反不择仁而处,何其重躯壳,而轻性灵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禅解】

  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禅解】

  无好、无恶,故能好、能恶。无好、无恶,性量也。能好、能恶,性具也。仁,性体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禅解】

  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禅解】

  此章皆诫训之辞,若处非道之富贵,去非道之贫贱,便是“去仁”,便不名为君子。若要真正成个君子,名实相称,须是“终食之间”不违,“造次”“颠沛”不违。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禅解】

  “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

  卓吾云:“无以尚之”,“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正是用力力足处。“盖有之矣”,谓世界尔许大,岂无一日用力者,奈我未之见耳。望之之辞,“好仁者”就是惭,“恶不仁者”就是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禅解】

  此法眼也,亦慈心也。世人但于仁中求过耳,孰肯于过中求仁哉!然惟过可以观仁: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故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禅解】

  不闻道者,如何死得!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可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遍,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禅解】

  当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参看,便见圣贤学脉。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禅解】

  “义之与比”,正所谓时措之宜,却须从“格物”、“慎独”来。若欲比义,便成“适”、“莫”,义来比我,方见“无适”、“莫处。”

  比义,则为义所用;义比,则能用义。比义,则同告子之义外,便成袭取;义比,则同孟子之集义,便是性善。当与赵州使得十二时,《坛经》悟时转法华并参。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禅解】

  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禅解】

  卓吾云:何利之有。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禅解】

  能以礼让,不但用得礼,亦为得国。不能以礼让为国,不但治不得国,亦用不得礼。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禅解】

  此对治悉檀,亦阿伽良药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禅解】

  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证,正是指点初心,须向一门深入耳。“忠恕”真实贯得去,亦是有个省处,乃能如此答话,然不可便作传道看。颜子既没,孔子之道的无正传,否则两叹“今也则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