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57部分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57部分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府厅、直隶州均改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但这个改革没实行多久,又取消了。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了张百熙(管学大臣)、张之洞(两广总督,教育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奏定学堂章程》。河南淮宁县(现淮阳县)高等小学堂师生于1904年的合影二十九年是癸卯年,故称为癸卯学制。根据这个学制,正式教育分初等、中等、高等3级。初等教育有3类:一、蒙养院,学习4年,学游戏、说话、歌谣。二、小学,学习5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地理、格致、体操。三、高等小学,学习4年。课程是除掉体操的初等小学课程,加上中国历史和图画。中等教育只有1类:中学学堂,学习5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外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理财、图画、体操。高等教育有3类:张之洞一、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学习3年。分3类:第一类是经学、法学、文学、商学大学预科;第二类是格致科,工科、农科大学预科;第三类是医科大学预科,各自有其课程。外语在各类学堂占重要位置,一般要修两门。二、分科大学堂。分8科:经学、政治、文学、医科、格致、农科、工科、商科,3年毕业。三、通儒院。通儒院是大学本科后教育,无规定科目。   
  癸卯学制除对普通教育作出规划外,还规划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堂与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育分正式实业学堂、实业补习学堂和实业师范学堂3类。正式实业学堂分初等实业学堂(按专业分为农业学堂、商业学堂和商船学堂3种)、中等事业学堂(按专业分农、工、商、商船4科,并各有其学堂: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高等事业学堂(按专业分农业、工业、商业与商船4科,并各有其学堂)3等。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则分普通补习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两种。实业师范学堂含实业教员讲习所。这些学堂分别与普通教育中的一些类别平行: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和艺徒学堂与高等小学并列,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   
  张之洞受命于张百熙主持指定学制,张之洞派罗振玉去日本考察了日本教育,癸卯学制就是学习外国特别是日本的教育制度的结果。教育内容进行了革新,由专注四书五经为科举的教育转向重视学习西方科学,而且教育模式也获得更新,使教育第一次与国际接轨。然而仍保留了封建色彩,比如学校还保留每月的祭孔,读《圣谕广训》,中学毕业生授予拔贡、优贡、岁贡,把高小生当作秀才,通儒院毕业生当作翰林升阶等。   
  上海王家堂圣母院所设女塾内的教内女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十日,清廷设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国子监归并其中。第2年,各省裁撤学政,设提学使司,各厅、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本地区学务。教育行政机构更新,保证新学制的贯彻。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旧学制由此瓦解,新式教育的障碍得以清除。   
  由于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以往封建官学、私学和书院形式得到了跃进式的变化,使近代新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了。               
教育花絮    
科举时代的老师 
  科举时代的老师有好几类:   
  一是受业师。受业,即传授知识。受业师经年累月地跟学生讲授四书五经,指导他们写文章。   
  二是问业师。问业是请教学业的意思。问业师不去天天授课,只是解答偶尔来找他们的学生的一些疑难。   
  三是受知师。受知是受人知遇,赏识宠遇的意思。负责考试的老师名为受知师。受知师有的是县、府、道试的主试官及阅卷主任,有的是主持科试(分科考试)的学政(掌管各省学校生员考课升降),有的是主持考试,选拔优贡、拔贡的学政,有的是乡、会试主考,有的是殿试阅卷大臣,有的则是书院的山长、监员。   
  四是保举师。顾名思义,保举师就是保举升官的“老师”。这种“老师”只有当官的人才会有。此类“老师”也必为一定级别的官吏。他赏识某个下司,便打报告荐举,使之晋升。   
  五是拜门之师。拜门本意为登门拜谢。拜门之师也可列于受知师之师。这种“老师”是足以作为靠山,能提携自己的高官显官。求他们帮忙,得请人介绍,整肃衣冠,准备好礼物登门谒见。到时得叩很多次头,口口声声“老师”、“老师”,才得以在簿籍上登上姓名,得到做弟子的资格。   
  唐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这里讲的职责去衡量,只有受业师才真正称得上“老师”,问业师勉强算得上,其余的都是因手中权力大,与人前途关系大而尊为“老师”的。 
桃李先栽海外花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始于东汉,清代的外国留学生来自日本、朝鲜、琉球等国。   
  琉球国大臣子弟到中国入学国子监读书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批4人,学成回国后,嘉庆读书像授予4品官职。   
  嘉庆十年(1805)琉球国学生又按老规矩来中国求学。中国政府派著名诗人吴兰雪以博士身份教他们作诗。吴兰雪即吴嵩梁,“兰雪”是字。江西东乡人。乾隆初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失败。不久,参加乡试终局。官内阁中书。善诗,称“师佛”。学生很聪明,学的很好。十四年,学生回国,途经山东。别驾蒋第送行。学生作诗谢蒋,诗句工整可诵。见兰雪衣钵传海外,蒋乃为诗云:“凤凰未识池边树,桃李先栽海外花。”   
  凤凰池,典出《晋书·荀勋传》,指中书省。这里是指内阁中书吴兰雪。两句意思是说,没想到内阁中书吴大人竟先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外国留学生。 
正音书院 
  所谓正音”就是矫正语音。清初闽方言区的福建郡县和粤方言的广东地区都设有正音书院。规定二省乡试举子须用官话词语,不许用方言词语。学政面试考生,听不懂,不会说官话的童生不能考秀才。   
  正音书院的设立是为了统治的需要,培养官员说官话,听官话,便于向地方官准确地传达皇帝的命令,也方便从方言区来的官员转到外省做官。   
  雍正六年(1728)皇帝说:“凡是官员都有管理老百姓的责任,他们讲话应让个个明白,这样才可通晓民情,熟悉地方上的事情,办起事来不出差错……我接见大小官员让他们奏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的人,用他们土话讲,听不懂。他们都是做官的人,到礼部演习礼仪之后,陈述奏进对答,仍有不可通晓的话,那末,到其他省做官,又怎能宣读命令,嘉庆当皇子时的作业审理案子时都做到历历清楚,使小民都清楚呢?官与民,上级与下级,言语不同,一定要办理文书的小吏代为翻译转达,转个弯,一定出很多岔子。况且这两省的人,到外省做官,他们讲话听不懂,便不能深悉下民之情,老百姓也不懂官长的意旨,上下之情,扞格不通,太不方便了。但语言自幼习惯而成,一下难以改过来,一定要慢慢训导,久了一定会通。应让福建、广东两省督抚,向所属府、州、县管教育的官员下达命令,要他们多方训导,一定让语言明白,使人易懂,不得仍用土话。那么他们以奏请对答,便可讲得详细而易懂,到地方做官,民情便容易上达了。”   
  两省正音书院到道光以后逐步废弛。 
武训兴学 
  教会学校的学生在用辫梢画圆武训,山东堂邑(今聊城西北)人,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家贫不能读书。因不识字,常尾随上学的富人儿童之后想学几个字,儿童讨厌他并欺侮他。他便立下志愿办义学,教人读书识字。   
  他行乞数年,积得200余串钱,有个家伙骗他说:“你攒钱没利息,何不把你的钱做本放出去?以后你这笔钱用不尽。”武训不知钱该放给谁,那个家伙便来了个毛遂自荐。武训便把200多串钱交给了他。   
  那家伙欺侮武训老实,把钱全吞了。武训讨还,一文不得,气得生了病。同县贡生杨树坊为他诚心感动,对他说:“以后你把钱存放在我这儿,我绝不亏待你。你以后不要听那些不正当人的话,一误再误。”   
  武训病好后白天行乞或给人打工,晚上绩麻。过了几年,积了几千文,全部交给杨树坊,利息逐年增加。这样过了三十多年,积钱万余串。杨树坊劝武训娶媳妇,要后代,武训不同意,说:“我决心下定了:我要拿这个钱办学。”   
  杨建议武训把学校设在本庄,武训不同意。他觉得设在本庄有谋私之嫌。他要把学校设在几里路外的柳庄。柳庄大,招生容易,学校设在那里,还可以防本村思想不好的人揩油。校舍地址定了以后,附近村庄纷纷捐助。   
  校舍建好后,即招收童蒙、攻经两级学生。所谓“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之类。他对老师很尊敬。老师吃饭,他站在门外。一位老师昼寝,武训跪在床前。老师醒来后,非常感动,以后就不再昼寝。对调皮学生,武训也以长跪来使之觉悟改过。   
  武训在柳林办起义学后,又在临清、馆陶办起义学。远近之人皆称武训为武善人。   
  武训50岁去世。县里人感激他兴办新学,在柳林为他立祠祭祀。 
晚清公费留学 
  鸦片战争后,魏源(1794-1857)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同治年间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出现了到国外留学的热潮。   
  一、留美   
  官费派学生留美从私人留美说起。道光二十七年(1847)容闳、黄宽、黄胜3人由在香港的英人教会学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咸丰三、四年(1853、1854)又有两批私人留学美国。咸丰四年(1854)容闳自美国留学归来,努力促成公派出国。同治十年(1871)与十一年曾国藩两次奏请公派出国,获得同意。十一年至光绪元年4年间,清朝先后派出4批1115岁的幼童共120名留学美国,以陈兰彬与容闳为正、副监督。1872年官派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学生住在美国人家中,后来美国方面盖了3层楼给监督教员与学生居住。   
  正监督陈兰彬顽固守旧,要求留学生忠君,遥向清朝皇帝叩头并保持满族服饰,拖长辫子。容闳则听由学生改变装束。陈兰彬不满,要求总理衙门把容闳调回国内。后来陈兰彬调任驻美公使,容闳调任副公使兼副监督,吴子登接替陈兰彬职务。吴子登到美国后,由于留学生没有给他叩头,大发雷霆,与陈兰彬一起上奏朝廷,要求全部遣返留美学生。光绪七年(1881)全部官费留美学生94名幼童返回中国。中途辍学和去世的有32名。   
  这批学生中最有名的是詹天佑,他勘查、设计了京张铁路。   
  为了侵华长远利益,美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同意以庚子赔款为中国培养留学生。通过考试,清政府选出47名学生于宣统元年(1909)送往美国,分在19所大学学习。2年送70名,3年送62名。   
  二、留欧   
  洋务运动中为了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以创办船政实业,清政府于光绪三年(1877)至二十三年(1897)派出4批学生赴欧留学。4批学生由船政局和水师学堂派出,留学的国家有英、法、德。学生是成年人,思想成熟,任务明确,学习刻苦,成效显著。其中一半成了北洋舰队的军官。有名的有林泰曾(镇远号管带)、刘步蟾(定远号管带)。   
  19世纪以前,日本经常派人到中国留学。自19世纪后半叶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富强起来,导致日本在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18941895)的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日本的强盛刺激了中国的留日热。第2年,清政府就派了13名学生到日本留学,义和团(1900)运动后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留日潮流形成。三十一年官费留日生就达2000人左右。   
  除了官费留学外,自费和其他渠道留学的也很多。譬如光绪二十九年在日本留学的自费生和其他渠道留学的就达6000人左右。 
家教 
  家教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中国自古重视家教。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指出不重视家教的危害和齐家难于治国平天下。家教有身教和言教。言教有很多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