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64部分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64部分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杂著、议论45种。 
  三、1900年到1911年的10年中,从日文、英文、法文等翻译的书至少有1599种,占晚清百年译书总数的69。8%,超过此前90年译书的两倍。 
  四、马礼逊等传教士出版的中文书籍和刊物138种,属于世界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有32种,成为林则徐、魏源了解世界的重要参考资料。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近代物质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变革。道光朝,林则徐购买了西方大炮装备虎门炮台。同光时期开始了舰枪炮的制造。光绪四年,唐山开平煤矿有了铁路。电话、电报、电灯、电车都在光绪朝出现。甲午战争后,“纺织、印刷、酿造、纸革、陶瓷、茶糖、淀粉、玻璃、肥皂、火柴之类,靡不购机设厂,竞师西法。”晚清戊戌变法、新政、开办学校,无不与西学引进有关。辛亥革命中,爱国知识分子就运用了中译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学说》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理论进行革命。   
  清朝统治阶级容纳西学,是为了政治目的,这就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学”指封建制度和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西学”,洋务派与维新派有不同解释。洋务派的“西学”局限在自然科学技术,只是物质方面的东西。维新派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西方政治制度和民权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清朝统治阶级是企图用西方的知识为其统治服务。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1896年断发易服、投身革命的孙中山以鸦片战争为开头,列强频繁入侵,逼迫清王朝多次割地赔款,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纵横18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以“洪秀全第二”自居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在20世纪初年终于灭掉了清王朝。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出生于广东香山先翠亨村一个贫苦家庭。光绪四年,他随母亲到美国檀香山生活了5年,开阔了眼界。光绪九年(1883),他回到国内,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的医学院学习。由于受改良主义影响,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应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蔡元培一句话,就是要求清政府实行资本主义。他的要求根本没有引起重视。而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中,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仍不顾国计民生,大修宫苑。看清清王朝的腐朽后,孙中山决定抛弃改良思想,推翻清王朝。   
  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首先在檀香山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目标。后来,蔡元培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教育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光绪三十年(1904)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在长沙成立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纲。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在武昌成立日知会,提出“革命排满”的口号。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形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从此,革命党人有了统一的政党和纲领。   
  首先鼓吹革命而且最激烈、最热情的群体是上海的知识分子和东京的留学生。蔡元培在上海从文化方面宣传革命,从日本被驱逐回国的留学生和南京陆师学堂的学生经常在上海集会,评议时政,宣传革命。一批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被翻译出来,抨击清政府,宣传“三民主义”,号召推翻清朝统治的报刊如《国民报》、《浙江潮》等纷纷出版,并成为青年最爱读的书籍。东京当时是世界上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地方。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生以纪念明亡242周年为名集会,痛斥清王朝,鼓动反清。两地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宣传家。最著名的是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革命宣传首先遇到来自清王朝的阻挠和迫害。清朝驻日公使蔡钧要求日本政府阻止东京中国留学生反清宣传,他勾结日本政府驱逐留学生回国。革命宣传还遭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的攻击。他们竭力为清王朝辩护,意在说明不应该推翻;他们鼓吹中国必须经过君主立宪阶段才能实现共和;梁启超还极力维护土地的地主所有制。对保皇派的言论,革命派把他们批驳得体无完肤。   
  光绪末年,反清斗争风起云涌。为了模糊革命党人的视线,熄灭他们的斗争烈火,清政府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始玩起了预备立宪的骗局,紫禁城西六宫成立“皇族内阁”,但是这种做法最后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孙中山没有把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目标停留在口头上。他像太平天国一样,坚持用武装斗争去实现目标。他与黄兴等人四处奔走,筹集经费,购买枪支,策反新军,不断组织武装起义。早在兴中会成立的那年(光绪二十一年)孙中山就组织武装起义,而后的起义接连不断,著名的有: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革命党先后发动了惠州起义、萍乡起义、黄冈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上思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等。这些起义或由于布置不够周密,或由于叛徒出卖等原因终为清政府镇压,最后失败。失败后,队伍里出现了一些悲观情绪,有些人干起了暗杀。大多数革命党人未因失败而灰心。   
  宣统三年(1911)四月十一日,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将粤汉、川汉铁路筑权卖给英、美、德、法,激起川、鄂、湘、粤四省人民的激烈反对,四川掀起保路运动,斗争发展到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镇压,湖北防务空虚。在同盟会的领导下,湖北革命党人在8月19日(阳历10月10日)晚成功地发动武昌起义,翌日黎明占领湖广督署,并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宣布废除清朝皇帝年号,国号定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   
  武昌起义在全国吹响了向清王朝发动总攻的号角,立刻就得到全国的响应。自9月1日到10月7日,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四川、山东等15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迅速土崩瓦解。1921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选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王朝灭亡,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也最后终结。   
  是武昌起义导致清王朝垮台。武昌起义发生在宣统三年,甲子纪年是辛亥年,史学界把以武昌起义为主的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的整个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伟大胜利,但最后又失败了。武昌起义之时,孙中山与其他领导人在国外、香港和上海,当时正在武汉的革命党人竟然推举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黎元洪为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督。更严重的是后来让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临时约法》被抛弃,南京临时政府命运被断送。               
革命鼓动家    
  欲起革命,舆论先行。要推翻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清王朝和已经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首先要有规模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日本和上海两地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如同春笋接连出现,一批不顾个人安危,以犀利、激烈的言辞宣传革命,猛烈向清王朝开火,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的宣传家也涌现出来。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便是这样的人物。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余杭人。自幼熟读经史,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家。他原来是改良派。光绪二十六年他自动与改良派决裂。他写了《客帝匡谬》一问,批评自己拥护清帝的错误。两年后他在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通过纪念明朝灭亡来动员反清。二十九年,章炳麟在上海《苏报》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派的谬论,论证了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最好办法。他指出实现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他热情地为邹容《革命军》作序,清政府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将章炳麟逮捕。被捕时,章炳麟从容地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在狱中,章炳麟通过新闻媒体继续鼓动人民与清廷作斗争。狱中过了3年,于光绪三十二年出狱,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编辑《民报》,宣传反清。   
  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南兴化人。年少即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31岁还没结婚。有人催促他,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声讨沙俄妄图霸占我东北地区。拒俄运动遭到清政府镇压,陈天华忧愤如焚。便写《猛回头》、《警世钟》来唤醒国人。且看《猛回头》中的一段文字:   
  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压制我,从汉人,拱手降洋。   
  《警世钟》里写道:“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们是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同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   
  他笔下一个个字如粒粒子弹,射向敌人,如一只只劲手挥动,召唤国人挥刀向满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的头上砍去,由于陈天华用白话文或浅近文言文来写,他的文字宣传最盛行,有效,传阅长江沿岸各省。   
  光绪三十年(1904)秋,为了发起湖南起义,刘天华回到长沙,计划在十月十日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全省官吏在万寿宫行礼时,预埋炸药把他们全部炸死,同时分别在长沙、岳州、衡州、宝庆、常德五地起事。   
  由于泄密,刘天华重返日本。第二年,刘参加发起同盟会,推为会章起草之人,编辑《民报》。这年十二月,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清国学生取缔规则》。他担心罢课斗争继续不下去,将会证实日本报刊诬蔑中国学生“乌合之众”的说法,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十二日投大森海湾自杀,留下《绝命书》一份。   
  陈天华死后,香港在杏花楼开追悼会,临吊千余人,灵柩运回湖南,葬岳麓山。出葬之日,送葬学生出动,队伍长达10余里,哀歌动地,鞭炮震天。正当是夏天,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安蔚丹,又作威丹,四川巴县人。父亲是巨商。   
  邹容聪明,12岁时,四书、五经及《史记》、《汉书》均已朗朗上口。他从事雕刻并成为高手,更通晓经文、《说文》。父亲要他从科举中找出路,他不高兴。父亲发怒,要他跟随成都名儒吕翼文读书。   
  他好菲薄古人,把程朱清儒学说,驳得体无完肤。吕翼文将他开除。光绪二十八年(1902),邹容留学日本。初就神田区同文书院学习日文。第二年春,邹容参加拒俄大会,登台演说。他参加义勇队,以备归国从戎。不久,日本政府按照清公使蔡钧的要求,勒令解散义勇队。正好清政府指派的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出了丑事,邹容乃与好友张继等五人,闯入姚舍,打了他几十个耳光,把他辫子剪下,挂在留学生会馆正梁。闻见者无不称快。姚文甫要警察逮捕行凶者,邹容便与张继回到上海。   
  当时著名革命家兼学者章太炎先生主讲爱国学社,张继引邹容晋见。章一见就觉得邹容是个非凡的人才,称赞他少年英发,并把他称为“小弟”。   
  邹容参加爱国学社不久就觉悟到清政府的不可靠而革命志士觉悟还不甚高,便发愤写出《革命军》一书,此书共七章:一、绪论,二、革命之原因,三、革命之教育,四、革命必剖清人种,五、革命必去奴隶之根性,六、革命独立之大义,七、结论。全书共二万多字。书写好后,给章太炎修改。章太炎说,语虽浅直,但能感动一般世人,不这样不行。于是作序,以广发行。金天翮、蔡寅、陶赓熊等为他提供出版经费。《苏报》发评论颂扬。书一出,举世轰动。   
  后来章太炎被捕,邹容自投捕房,以与章太炎共患难。在公堂上,他与章太炎以“汉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