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 >

第17部分

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第17部分

小说: 独立记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忆往事看今朝烛泪不干/谁料想文楼村遭了这大难啊/艾滋病啊/艾滋病侵犯俺幸福的家园/实可叹最近两三年/死去了多少好青年/上撇下父母无人照管/下撇下/下撇下儿女们还是那幼年/地里有活无力/荒废了多少好庄田/这样的日子往后怎么办/想起来,怎不叫人泪不干    
    在唱这段他自编的小曲的时候,这位老人老泪纵横,因为他的儿子和儿媳在这场灾难中双双染上了艾滋病,他漂亮的小孙女,静静地坐在他的膝上出神地听着爷爷沙哑的吟唱。    
    作品赏析/陈为军    
    《好死不如赖活着》    
    故事梗概///    
    马深义一家住在上蔡县文楼村,他的家庭是爱滋病的受害者。他们一家五口人,有四人感染了艾滋病,只有9岁的大女儿是健康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讲述的就是这个家庭的生命故事。影片的镜头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爱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夏至:马深义的妻子雷妹面对已经发病来日无多的现实,已经完全崩溃。在镜头面前,她时而歇斯底里地哭喊,时而神色飞扬地回忆自己当年结婚时的红火风光。马深义无奈地诉说自己对家庭和孩子的绝望。    
    大暑:小儿子马占槽因为艾滋病的关系一直在腹泻,已经消瘦了很多。口腔已经溃烂的雷妹已经预见到自己过不了今年就要死亡,平静地面对镜头安排自己的后事。    
    立秋:因为弟弟的死亡和妈妈的去世,雷妹的病突然加重,这时的雷妹已经不能起床。每天躺在一个板车上,被马深义推进推出。秋日的下午,已经失去神志的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的口里进进出出,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中秋:今年的玉米是个丰收年,小院子里的玉米堆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垂死的雷妹被拖到诊所打吊针,孩子们暂时忘记了家庭的灾难,欢乐的笑声飘荡在玉米堆上。中秋节的夜晚,劳碌了一天的马深义照顾自己的几个孩子。    
    霜降:在这个清冷的秋夜,草本植物的大限的节气中,雷妹去世了。面对妻子痛苦的死亡过程,马深义恐惧到了极点,他忍不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立冬:雷妹死后的马家,因为家中少了一个痛苦挣扎的标本,重新归于平静。马深义对金钱的看法也因为雷妹的死亡开始有了变化。在上“五七”坟的时候,已经懂事了的马宁宁的哭声萦绕在初冬的田野上。    
    冬至:在雷妹百日坟的前后,下了一场大雪。这时的马占槽已经会走路了。    
    春节:马深义给自己的孩子买了过年的新衣,一家人暂时忘了艾滋病带来的痛苦,开始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第三部分应宇力(1)

    应宇力1964年11月29日出生于浙江。    
    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分配到同济大学外语系汉语教研室工作,后在中文系工作。    
    2000年9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社科系,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2~2003年与四名学生合作完成两集纪录片《女性空间》,担任了制片人和总导演。    
    2003年4月《女性空间》(都市版)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优秀纪录短片奖”。    
    2003年6月《女性空间》(校园版)入围瑞士卢加诺电影节初选单元,此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并称为欧洲四大电影节。    
    目前正在拍摄第三部访谈型的纪录片。    
    导演访谈/应宇力    
    ●现象工作室(以下简称现象):你是同济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研究的是中文,对纪录片感兴趣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原因?    
    ○应宇力(以下简称应):这其实跟中文系没有特别大的关系,我一直对电影都非常感兴趣。1989年的时候,我在同济开电影的选修课,也想把自己看电影的经验跟同学分享,主要还是在课堂上介绍一些电影给大家,当时中国的电影还是以“第五代”为主,更多的是介绍一些国外的,都是剧情片,因为那个时候还很少能看得到国内的独立纪录片。后来,对剧情片的兴趣就慢慢地开始减弱,原因是我觉得大部分电影都走到一个套路上去了,而纪录片相对来说,真实度会比较高一些,这跟我的偏爱又不谋而合,因为我一直很喜欢那种纪实性的东西,包括报告文学等等。后来我就想在自己业余时间里,尝试一些影视方面的实践,光有理论是不够的。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里的电影教师的一个弱项,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其实当你有过实践后再去教课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眼光会很不一样。    
    ●现象:你觉得校园里的环境对你纪录片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应:对于我拍纪录片来说,校园这个环境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在拍片条件上会有些便利。我的第一部片子《女性空间》的第二集之所以针对校园,表现学生文化,也是因为我跟其他导演的想法不太一样。很多导演就是一个人干到底,这样原创意味更浓,而我是从教学互动的角度去考虑,这也是跟我研究女性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第二集里面,所有拍片中的技术问题主要都是其他人去解决,我只是考虑拍片的创意和内容的把握。而且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对女性文化上的理解也要比在社会上的人多。我以前在做放映的时候,有观众问我这样的问题,问我为什么没有拍当代女性人群的危机感。我说这就是和我们社会人群的最大区别,如果我在社会上,我可能就会拍社会上工作人群的思考方法。所以说,可能校园文化给我提供了一些拍摄对象的帮助和题材上的帮助。    
    ●现象:在《女性空间》校园版里面,你所采访的那些人群,都是你的工作人员,这点很有意思。    
    ○应:这是特点之一,也是无奈之举。当初的想法也没说全拍她们几个人,还是想对象应该广泛些,但是后来我们开始预设的那个人群要不就拒绝采访,要不就是拍好了剪不进去,有种种原因。现在你所能看到的,也是我们在有限的情况下能做出来的一个结果。    
    ●现象:校园版以动画开头,并一直像一条线索一样贯穿始终,这个创意在国内纪录片创作中是很少见的。    
    ○应: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部分,其实在前期的时候我都没想过要加这些元素进去,只是在做后期的时候,从结构上考虑的结果,因为我总是觉得我采访的广度不太够,所以希望在形式上能做些创新。当时的考虑是想把抽象空间和具象空间放在一起,因为影片刚开始讨论的的话题是公共浴室和厕所,所以我想把动画整体设计成女生的集体宿舍一样,但这只是一层和二层,到了三层就是阁楼。一层是具象空间的的意思,主要是指公共浴室和厕所。在第二层里面,我分割成五个单人的卧室,因为采访的是五个不同的学生,这是一个哲学含义,是指进入你自己的个人空间以内,这跟我的访谈正好印证。到了三层,它就变成了一个抽象空间,你能看到三层阁楼窗上有一个很大的女性的符号,这个符号是反复出现的。很多学者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长成的。就是说从女生到女人这个过程很漫长,很多人也许在生理上是女人,而在心理上却不是,她没有什么女性意识。可能好多人都达不到第三层的高度。    
    ●现象:也就是说你要表现的就是在学校里这些从女生转化到女性的人的心理?    
    ○应:我重点要表现的是她们在观念上有很多矛盾的东西,这也是我选用黑白两色的原因之一。她们是21世纪的女生,她们也有一些女权方面的思想,但不是说你是21世纪的人你的观念就会比20世纪前卫很多。中国教育系统对整个女性思维的教育就很匮乏,她们有新的想法全靠自己的理解,所以她们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会有很多矛盾的概念。    
    ●现象:而到了做《女性空间》的都市版的时候,感觉你的眼界就开阔了许多,你在里面不仅探讨了女性的问题,还有一些都市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你要说的女性意识是跟地域联系在一起的?    
    ○应:实际上拍的时候是先拍的都市版然后才是校园版。其实你说的地域性的问题我觉得倒不是太强。因为就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来说,可能提供给女性发展的空间会稍微大点,但作为精神上的空间,就是阁楼上的那种空间,社会上提供的依然不多。当然,首先是要在经济上独立,然后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也有的女性就是愿意做家庭主妇,不愿意独立,但从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各个国家各个地方都大同小异,不止是中国,很多国家在男女平等这方面都做得非常不够,现在的社会依然是男权的社会。这也并不是强调女性学要和男权分裂,只是我觉得性别的意识和人的独立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部分应宇力(2)

    ●现象:《女性空间》已经拍了两集,你还准备把这个话题延续下去吗?    
    ○应:老实说,想是想过,但是做起来会比较困难。关键还是投资的问题,采访对象还是很好找的,主要是实行起来会比较困难。    
    ●现象:你在你的片子里面选择了一个很传统的方式,就是用访谈来表现,而同时你也给它包装了一个新的结构和形式,而且用到了一些比较技术性的表现手法,那么你如何看待你的技术在你片子中的地位,现在的,也包括以后的。    
    ○应:我对国内外纪录片的一些走向也有些了解,有很多纪录片的创作者他们觉得个人不应该在片子中过多出现,但作为一部采访类的纪录片,你不大可能做到这点,而且我也不大赞成在我这部片子里把自己掩藏起来。正是因为采访类的纪录片是种很传统的纪录片类型,所以我才希望能在里面加些创新的元素,用电脑绘成的动画掺在里面,我觉得更多是一种结构上的考虑,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的,它只是很好地帮我完成了采访对象的串联问题。    
    ●现象:那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的话,就是说那些可能用在剧情片里的高科技介入到纪录片里,你觉得会对记录的本质有影响吗?    
    ○应:这个要看怎么用,如果用得太多,我觉得还是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但作为一个大胆的尝试还是不错的。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应该要允许各种各样的尝试,以前传统的纪录片,或者是对人物的追踪拍摄,或者就是访谈类的,都是分类非常清楚,很少允许一种实验的因素和多媒体的因素介入,这也与当时的条件有关,而到了现在这个多媒体的时代,应该可以做多种尝试,至于最后出来的成果是不是叫纪录片是另外一回事。具体对于我个人来言,如果我要拍一个叫纪录片的东西,我只排斥摆拍,其他的都无所谓,你把这个东西预设好了,让他来演,这是我非常反对的。这是有悖于记录的真实性的。    
    ●现象:你怎么看待拍摄中作者的主观性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去平衡导演的主观性和拍摄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应:这就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例如在《女性空间》中,我尽量做到让采访对象把观点表述得完整,而这个观点就是你要的回答,而不是在过程当中我诱导性地提示她,让她把问题按你的思路去回答。在访谈类的纪录片里面不应该让个人参与的过多,这样会导致你的主观性大于片子的客观性,其实这也就是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的道德底线的问题。很多男性观众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觉得在校园版里面隐私性的问题问到了一些,但浅尝辄止,他们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去,穷追猛打,这样才更深入。其实在做这个片子的过程中就出现这样的现象,提问者很为难,回答者也很为难,问到什么样的层面就叫合适呢,特别是跟隐私有关的?这里面就有我个人道德底线的原因。在面对一个痛哭流涕的被采访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就此打住还是继续把他的痛苦深挖下去,让他更痛苦?每个人的做法都会不一样的。    
    ●现象:在你以后的作品中会一直坚持用访谈作为主要形式吗?    
    ○应:我觉得未必,总是做访谈类的纪录片会把人逼入一种模式化的思维中,这也是我最不想面临的一个局面,以后我还是想尝试更多的类型。    
    作品赏析/应宇力    
    《女性空间》    
    导演:应宇力    
    片长:43分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