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我给签约弟子杨钰莹写"真" >

第19部分

我给签约弟子杨钰莹写"真"-第19部分

小说: 我给签约弟子杨钰莹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过程特别有受伤的感觉,重温当年的一些事情,对我是非常大的心理上的伤害,这本书是我一生惨痛经历的总结,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有第二次。    
    


一面之词如果因为此书名气更大没什么不好

        
      (由《江西广播电视报》记者李宏采写)    
      你的弟子很多,除杨钰莹外,还有陈思思、黄伟麟、周亮等著名歌星,为什么非要写杨钰莹呢?    
      1999年我和音乐界的朋友都被一种世纪末的情绪感染着,想把自己在音乐界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做个总结,也是对自己20世纪的工作做个总结。当时我想写本自传,在准备该书的过程中发生了“杨钰莹炮轰吴颂今”事件,这个事对我影响很大,我就想把它也写进我的自传里。经过三四年的准备之后,发现这方面的资料的特别多,因为我和杨钰莹交往时间最长,发生的事情最多,在公众中的影响也最大,所以我决定先给杨钰莹写真。    
      我还有几本书正在写作或构思之中:《打造红歌星》是写我多年来培养歌星的经历;在从事音乐的几十年中,我制作了大量的唱片,我想把其中的三百张唱片的制作经过写成书,书名定为《策划金唱片》;另外还打算专门出书写陈思思及周亮的培养经过。    
      第一次见杨钰莹的时候她多大?第一次冲突是什么时候?    
      我第一次见到杨钰莹是1980年,那时她只有9岁,在南昌市少年宫学习,我在那里当辅导老师。1999年10月,媒体上出现了一些她对我不满的报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其实我们一直没有过正面冲突。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2000年夏天,是在广东流行歌坛20年回顾大型演唱会现场,当时她在台上演出,我坐在第一排嘉宾席上,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这么说来您写这本书还涉及到媒体的报道,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会与媒体或杨钰莹本人再起纠纷?    
      我想应该不会的。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本着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平心静气的态度写的。与杨钰莹发生冲突之后好几年才动笔写这本书,对这些往事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回忆和思考,对书中涉及到的细节也进行了调查与核实,并尽可能找当事人进行采访,重要的内容还做了录音,避免因时间久远而失实。所以我觉得本书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我写这本书不是想诋毁某人,也不想追究谁的责任,我只想把我了解到的情况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我对负面人物和媒体都用了化名,是对他们的宽容和保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知道的情况和盘托出,还是有所选择的,也不是把对我有利的全部写出来。写作时我的心情也不像事情发生时那么激动了,叙述的语言尽可能做到平静和客观。我已经是58岁的人了,我不会骂人,也不会哗众取宠,只想还自己一个清白。    
      网上有报道说您写这本书是想靠弟子出名,您对此怎么看?    
      出名与否对我们幕后做音乐的人并不特别重要,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当然不是为此。如果因为出了这本书我的名气能够变得更大,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但这绝不是我的本意。    
      您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我、关心杨钰莹的朋友们,也献给那些曾经误解我、误解杨钰莹的人们!”这些误解主要是指什么?    
      媒体和公众对我、杨钰莹及对我们之间的纠纷都有误解,我觉得对杨钰莹的误解更多,比对我的误解严重得多,即使在我们的纠纷上也是对她的误解比较严重。在这本书里,我把我知道的杨钰莹的成长、生活与爱情经历如实地写了出来,以减少人们对她的误解。我是出于对杨钰莹爱护才写这本书的,她是我花几十年时间培养出来的一件艺术品,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之间的纠纷,我绝不会亲手毁了她。    
      您在收到的样书上亲笔题写“往事并不如烟,岗岗惠存”的字样,并托人转交给杨钰莹,您这么做有特别含义吗?她有什么回应?这种结局是否在您的意料之中?    
      当时我正在看《往事并不如烟》这本书,我觉得书名很有意思,就随手把它写了上去。    
      现在杨钰莹还没有任何回应,我也不知道她看了这本书没有,但我想她会看的。这是一个对她一生有过重要影响的人写的关于她成长的书,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不会不看的,即使不方便公开看,也会偷偷地、急切地看下去的。她也许还没收到书,也许还没来得及看,也许看了还不方便发表看法,但这不并不是结局,我还在等待着她的反应。    
      今年名人身边人出的书很多,有《我的先生王蒙》《嫁给刘欢》《我的性感女友张咪》《我理想搁浅的沙滩——张勇、毛阿敏音乐情感历程还原录》等等,社会上对这些书颇有微词,您对名人身边人出书怎么看?觉得都有写出来的必要吗?    
      这些书我大都没有看过,也不便发表评论。但我的这本书完全是有感而发,属于有话要说,而且是非说不可。至于读者怎么看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这本书已经出来了,压在心头多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完成了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感到非常轻松。    
      以后如何给自己定位,是以写书为主还是以写音乐为主?    
      还是以写音乐为主吧,音乐是我的人生主题,音乐是我永远的生命,我当然不会放弃音乐,它是我所有快乐与烦恼的源泉。写书只是为了对自己的工作做个总结,而且我的书也都是与音乐有关的,近一两年我会把上面说的几本书完成。    
    


七嘴八舌网上回响

    关于吴颂今——当老师是你的本分    
      ◇清者自清,和她较什么劲,别忘了她是个女人啊。    
      ◇当老师是你的本分,是你自愿付出的,难道所有你教过的人都要养活你不成?    
      ◇当老师的,天下何处无桃李?没事干再培养一件“艺术品”才是正事儿。    
      ◇吴老先生要是把法庭判赔的16万元捐给慈善机构,你说话就嘴硬了很多啊!呵呵。    
      ◇听说一分钱赔偿还没拿到呢。    
      关于杨钰莹的成功——老师的功劳不可抹杀    
      ◇从发现一棵苗子到再将她成功地推出,制作人要付出多少艰辛!吴一直帮助杨钰莹在歌坛成长,与再生父母何异!她不会回头想一想么?没有人引路,想在圈子里走一步有多难!    
      ◇虽然她后来唱过不少歌,但使她从无名之辈登上巅峰状态的,还是《风含情水含笑》等一批甜歌。“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没有颂今最早的那些作品,她能掘到了第一桶金吗?    
      ◇滴水之恩,不一定涌泉相报,但也要以滴水回报。    
      ◇当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能遇到一位对你倾心相助的恩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老师的功劳绝不可抹杀,为什么杨钰莹就不懂得珍惜?    
      关于“师生恩怨”——师生缘分应该珍惜    
      ◇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忘记你帮助过的人。古人说:“一饭之恩必偿”、“知恩图报”。虽然我们不一定都能够报答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但——人,总不能忘恩负义啊!    
      ◇吴颂今和杨钰莹的“师生”经纪关系闹得满城风雨并不奇怪,有的明星“只可共苦不能同甘”是一个原因,如果他们能始终如一亲密合作倒是难得了。    
      ◇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好,就像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一样,作为老师绝对不可能害自己的徒弟,除非他不是老师。    
      ◇师生缘分应该珍惜,千万不要以敌对情绪去互相揭短,攻击对方。    
      ◇我想关于师生反目,其实原本也是正常的事,但经由媒体炒作之后,只怕就复杂到当事人也百口莫辩,非要出书理论一番了。    
      ◇对于吴、杨之争,真正心寒、心酸的,还是广东歌坛的拥趸。广东歌坛为世人所称道的,乃团结的精神,吴颂今和杨钰莹的纷争,应该就此罢休了。    
      关于“杨赖”恋情——美丽因不诚实而失色    
      ◇一个谎话连篇的公众人物,理应受到舆论的谴责。撒谎就是撒谎,无论多么楚楚可怜,无论用多少“单纯”、“真实”的字眼,终究无法掩盖其谎言的实质。    
      ◇杨女的“恋爱论”有个致命的软肋,就是此论的提出为何不是在“三年合同”说刚起之时,却是在“三年合同”说传遍大江南北似已“盖棺论定”之后的今天?    
      ◇不管你们说什么,杨钰莹的歌还是很好听的。    
      关于这本书——人们对公众人物有知情权    
      ◇人们对公众人物有知情权,是不愿意看到他们不诚实的。    
      ◇支持颂今老师,把真相说出来。很多明星在未成名前都遇到过恩师的帮助,可现在他们还有几个人记得给恩师说声感谢?    
      ◇老吴写出来瞧瞧也无妨,言论自由嘛。    
      ◇你的书可以不写了。我们厦门步行街的地摊上,到处有卖关于杨钰莹的书,不知是真是假,写得十分过分。    
      ◇杨钰莹这次又得感谢吴老师,他的书绝对是为过气的甜歌星作宣传,书一出来,杨妹妹的出场费又可以上涨了。——不会是师徒串通一气又在搞炒作吧?    
      关于娱乐圈是非——娱乐圈,愚乐圈    
      ◇娱乐圈已经彻底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即使吴先生的书里字字是真理,也会被当成狗咬狗的玩意儿。让明星们继续堕落吧,到了没人肯看他们一眼的时候,他们也就老实了。    
      ◇楼上说杨钰莹1995年之后没有唱颂今的歌,我在2000年她的歌友会上还听到她唱了《茶山情歌》等一些当年吴颂今给她写的老歌。    
      ◇词曲作家比起歌手来得到的回报真的太少了,既然颂今愤愤不平,杨钰莹就大方地给他一笔钱嘛,他当年毕竟为你成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杨钰莹出场费数以万计,有的是钱。以此回报平息风波,何乐而不为呢?    
    


七嘴八舌各方人士谈(1)

    来自颂今的师长和朋友    
      ◇余贞一(著名童声合唱指挥家、南昌市少年宫音乐老师)    
      颂今用他的作品不仅培养了杨钰莹一个人,而且培养了我们整个合唱团好几代孩子。杨钰莹唱他的作品很多,少年宫期间唱过,长大以后也唱过。一个歌手的成长,如果没有好作品做后盾,是很难想像的。    
      ◇程光茜/周梦元/杨晶凝/(吴颂今母校南昌一中的老师)    
      他人道长短,我们辨清浊。寄语颂今牢记取——勤创作,追求卓越;排干扰,远离庸俗。    
      你中学的老师2000年春节同贺!    
      ◇周兵(广东音乐台著名DJ)    
      在歌手面前,颂今是一位老师和慈父。    
      (2003年9月广东卫视《流淌的歌声》)    
      ◇沈蓓(厦门青年女作家、某报记者)    
      当你初识他时,会觉得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音乐家;而当你熟识他后,他则会让你想起埋藏在记忆深处的那位启蒙老师,那是一种温暖厚实的感觉。    
      ◇李明朗(广东梅州某艺术学院声乐教授)    
      不管怎么说,没有杨钰莹已经有了颂今,没有颂今就没有杨钰莹,这是不争的事实。连“滴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的道理都弄不懂,可悲也!    
      ◇耿毅军(广州作家、《战士报》记者)    
      学生初出道时,老师是拐杖是雨伞,甚至是指路明灯。然而,道路开通星运当红之时,老师黯淡无光。英雄莫问出处,都成了没有历史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至于道德操守尊师美德,则对不起了。吴颂今一不小心,幕后的老大男人上了娱乐版头条,还说是蹭了美女学生的光,真叫人哭笑不得。    
      来自当事人与旁观者    
      ◇肖老师(原南昌师范学校音乐科主任)    
      几次吴老师安排杨岗丽去广州录音,学校都没放她去。杨出名后接受采访,只提她毕业于南昌三中,不太提南昌师范学校,不知何故?可能是当时学校管她太严了吧。    
      ◇小玫老师(原江西省少儿活动中心合唱团声乐教师)    
      我觉得吴老师是个热心肠,不管对谁,总是热情相助。他不仅是一位歌坛伯乐,还是一位爱护晚辈的长者,总是帮助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