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修行人的本分 达摩四观 >

第2部分

修行人的本分 达摩四观-第2部分

小说: 修行人的本分 达摩四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遥∷圆挥贸鍪溃膊挥萌胧馈
  真修行人,一切布施,无所求,不想收回,不成佛亦不做凡夫,就是禅宗所标榜的“无心道人”。所谓:“无佛处莫留恋”——空也不住,“有佛处急走过”——有也不守。要如此反省念头,一落二边就错了。
  像你们有时做劳务,搬椅子或扫地、擦窗户什么的,看看别人好好地在打坐,便想偷懒,别的同学那么舒服,我又何必这样的苦干呢?这就是“抱”怨行,不是“报”怨行,是有所求行,也没做到随缘行。大家检点平常对念头有如此反省吗?有此念头要忏悔、要舍念。哪一位祖师解释忏悔解得最好?
  “称法行”需靠智慧
  圆澄师:六祖惠能大师说:“忏者,忏其前衍。悔者,悔其后过。”
  师示:对了!就是不二过,不再犯。
  接下来谈谈第四点,什么是“称法行”?
  起心动念,讲话、态度、行为等等,没有不合佛法的。待人应恭敬、谦虚、慈祥,处处如此而行。但是没有慈祥,不一定不称法,怒目金刚也有深妙的道理在。
  因此,如何够得上称法行?如何才不犯大乘戒?就要靠智慧抉择应用了,不是光打坐、三际托空就可以成佛,见个空性有什么用?自性本空,如果八十八结使的业力转不过来,那是永远成不了佛的。
  修行人一颦一笑都要适当,不该笑时你笑,不该皱眉头时你皱眉头,都错。起心动念都要注意,比如宗诚师气往上升,有没有观察何种原因引起?是人事因素?亦或欲念牵动所致?这种时时检验自己的做法,也是一种称法行。有些人自以为心如止水,如果忽然骤起波涛,谁也都莫可奈何!别以为心如止水就到了,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止水不动会发臭的。有人在山顶上住洞闭关,一下山来,受到凡尘外境的诱惑,那在山顶上一味清静一下就垮了,这些都是修行人的苦境。
  理学家的操守
  如果自己的情绪稳定不了,想向人诉苦、向人哭泣,发泄自己心头的苦闷,这都不是修行人,应念念观察,这才叫做“守戒”。你们可参考《宋元学案》,那些理学家在行为上是律宗的精神,一言一行不敢苟且,他们讲究“惩忿窒欲”,有烦恼脾气就是“忿”,于此《百法明门论》中有载,大家必须仔细研究。因此,七八十年前的读书人,还有记“功过格”的做法,做错就画黑点,每天检查自己的过错,有欲望马上止住,如此必能征服自己,顶天立地。所以当理学家有人发现有些佛家的人修养不如他时,就起轻蔑之心了。当然他们的见地不高,但行为律仪却很有可取之处。
  如来大定与办事定
  所以,菩萨行是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惩忿窒欲”惯了,一上座用不着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盘不盘腿都无所谓,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大定,知道吗?用心求定,是小乘法。所以今天从智法师说:“以前我不敢入世,现在我了解,那么忙、那么烦,但是从中体会到真修行、真定力。”以前他只想住茅蓬,自从他来了,为了他才促成设立“大乘学舍”与“十方丛林”的因缘,一个人修行要学办事领众,千万别小看了“办事定”的重要啊!你们听了这么多也应该知道三际托空,说说看!
  圆澄师:念念空,舍念。
  师示:要不要认得念?
  (众答:要!)
  师示:要认得它的法相,晓得这念是嗔、是贪、是恼、是盖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胜、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随起、随扫、随舍、随空。
  覆盖的心理最要不得
  师示:什么是覆盖?
  修定师:文过饰非。
  师示:自己做错了,还拿许多理由来辩论、掩饰,这就是覆盖。自己犯错不为人知,但此心自知。不过,知了又会对自己起覆盖的作用,因为自卫的心理习惯,不欲人知,刚开始还觉得脸红,心也羞惭,但第二念一起,便觉得自己没有错,再加第三念,就反觉得是别人对不起我了,错的是他,不是我,这就是覆盖自己、安慰自己,自欺欺人。人们都会有这种毛病,这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碍,一辈子标榜学佛修道,结果搞了半天,到头来错用心,不敢面对集贪、嗔、痴于一身赤裸裸的自己,白白浪费时间而已。
  大修行者的贪嗔痴
  所以研究《百法明门论》,真透彻了,可成为有大成就的心理的病理学家。但“唯识”学中的百法还是归纳性的,现代性的心理学是演绎的,所以又发展为行为科学等等许多名称。如依“百法明门”的归纳,那么任何一种心理,大多都是贪嗔痴慢中。你们说大修行人、大祖师们,有没有贪嗔痴?密教修行者有称为佛慢的,所谓我要成佛,以及“天上人间,唯我独尊。”即是佛慢。“拨开慧剑,斩断情丝。”这是佛嗔,变个好听的名称叫勇猛精进就,不过要提得起,放得下。“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要度尽一切众生,这就是佛痴。大愿力者虽转了凡夫的痴心,但虚空不可尽故,我愿故亦无穷,因此名之为菩萨乘的一阐提众生,永远不肯成佛,永远是利他的菩萨。这些等等,大家都要参清楚,才够得上学显、学密、参禅。你连自心中的秘密都打不开,还学什么密宗?学密法就想得加庇,这是贪心,功利主义。有人说:“我念了好几月的准提咒,结果还感冒不好”,这算是修行人?大家应把三际托空搞清楚啊!三际托空是什么行?
  布施、忍辱、六度在其中
  从智法师:称法行。
  师示:哪一法呢?
  从智法师:布施。
  师示:它是内布施,把心中肮脏的心思统统拿掉,所以《金刚经》一开始就告诉你布施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血肉一块一滴被割掉,但他却一点都没怨恨心,也没忍辱心,那才是真忍辱。你爱割就割,痛是我的事,一部《金刚经》就是讲布施、忍辱而到达圆满成就,并非讲禅定与精进,对不对?
  大慧师:都在其中。
  师示:对,都在其中。六度就在一度上,六度互摄,能念念布施,即达三承托空,懂吗?
  (节自《十方》杂志第四卷二期《达摩四行观与三际托空》)=
本文来自:

免费txt小说电子书下载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