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青木仁志的成功学 >

第7部分

青木仁志的成功学-第7部分

小说: 青木仁志的成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同样的事情若用“选择理论心理学”进行解释,“拿起听筒”这种行为,是那个人选择的结果。有时候,无论铃声怎么响,如果正忙得不可开交、腾不开手,你就不会去接电话。比如拉面馆,大家都忙得谁也不去接电话的时候,无形中就告诉大家该休息一会儿了。再比如,那种一声不吭的骚扰电话一度总是持续不断的话,如果铃声又响起时,便会认为“又来了”,而根本不去接。也就是说选择铃响也“不接”的行为的人有很多。    
    我们周围的现实社会中,人、环境、事物、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刺激混在一起。来自现实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即所谓“知觉过滤器”,将“现实世界”传达到脑海里。    
    人的大脑内储存着从出生到现在感知的所有信息,但我们今天能够使用的信息,仅仅是某一时间能回忆起的极小一部分。而且各种各样的信息,经过“知觉过滤器”的时候,大体被分为对自己有利的肯定性信息、伴随痛苦和不快的否定性信息、以及既不是肯定性的也不是否定性的中性信息,并进一步进行细致的整理、筛选;尔后,以筛选的信息为基础,选择是否采取某种行动。    
    某种意义上讲,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是经过自然而然的处理并相应选择的。这一事实可能不会被马上接受。因为大部分人认为人是受现实中所有信息和刺激的影响。    
    这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学说。比如,有这样的人:“我有了孩子后才意识到自己有人情味儿。以前,看报纸、看电视几乎不留心有关孩子的事。企业的动向、新产品的信息都是仔细浏览的,但有关孩子的事情根本不看。”      
    “有了孩子后,对有关孩子的事件如此之多感到非常震惊。每逢看到一些悲惨事件和社会问题,眼睛就不由得发热,发生这种事情的孩子多可怜!在街上,如果看到被母亲怒斥的孩子,也想帮帮他们。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这样地具有同情心。”    
    这个人在没有孩子的时候,肯定就接受过有关报道孩子事件的宣传。自然,那些报道自然映入了他的耳目;只不过没有经过五感进入大脑。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没有进入大脑?那是因为不关心孩子。后来的那种同情心,是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后,对围绕孩子发生的事情开始关心起来,有关孩子的信息经过五感,鲜明地、且优先地进入大脑的缘故。    
    即经过“知觉滤过器”的作用,那个人关心的信息,被筛选后进入大脑。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无意中筛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对于筛选后进入大脑的信息,“选择”采取什么行动予以对应。决定对应的基础因素,就是“基本欲望”。这是人行为的动力源泉。这点将在下节里叙述。


第三章 精神作用和实现愿望的关系人受基本欲望驱使采取行动

    这里,从心理学角度就人采取行动进行说明。行动由“思考”、“行为”、“感情”、“生理反应”四个方面组成。用车来举例讲,前轮为“思考、行为”,后轮则为“感情、生理反应”。进而,车的引擎为“基本欲望”,方向盘则表示为“愿望”。    
    机动车的行驶可通过发动引擎、制动离合器、踩踏油门、转动方向盘等一系列操作自由自在地运行。人是根据基本欲望、被“想要这样”这种愿望驱使而行动的。愿望(目标)越是清楚,朝那个方向运行的速度就越是快。这就是行动。    
    车子一旦开动起来,途中时时要转动方向盘以便拐弯。拐弯时,与方向盘一起动的是前轮的“行为”和“思考”,后轮则配合着前轮、跟着前轮动。但是,不定是什么理由方向盘打错了,刹车又没有跟上,出现驾驶错误时,后轮也同样会受到冲击。    
    能够控制的是“行为”和“思考”    
    也就是说:相当于前轮的“行为”和“思考”,在愿望的基础上可以自己控制。但是相当于后轮的“感情”和“生理反应”是自己本身很难控制的。    
    从这个例子可以理解:如果将可以自己控制的“思考”和“行为”控制在好的方向,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人生。因为前后轮的动作是联系在一起的。为此,首先要完全启动“引擎=基本欲望”,这是最大前提。    
    所谓基本欲望是排列在脑细跑内某遗传基因内的物质,基本欲望有以下五种。    
    1 所属欲望    
    2 力量欲望    
    3 自由欲望    
    4 享乐欲望    
    5 生存欲望    
    一、所属欲望    
    人如果和任何人都没有联系,孤身一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人具有所属需求,希望自己属于家庭、朋友、伙伴、公司等。所谓所属欲望,是想爱别人、同时又被别人所爱地生存的欲望,恋爱、结婚、寻找友情、想属于组织,希望和同事们和睦相处,这些是人所具有的带有本能性质的欲望。    
    二、力量欲望    
    这是一种自己想得到,便用想像的方法设法搞到手的欲望;是想通过做成什么事情从而得到人们承认,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存在的欲望。想得到人们好评、希望自己工作卓著、被多数人认可,也是一种力量欲望。    
    三、自由欲望    
    想凭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自由地行动、选择、决断的欲望。希望不受任何人约束地自由存在、以自立和对自己负责为前提,达到某一目标的欲望。    
    四、享乐欲望    
    不受任何人指挥、不被任何人强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为义务感所困扰、想自己高兴地做点儿什么的欲望。或是被理性的好奇心驱使、埋头于兴趣之中,或是一面尽情欣赏大自然一面登山,或者希望获得更高的教养也是一种享乐欲望。    
    五、生存欲望    
    子孙兴旺、睡得好、吃得香、排泄畅快等,包括关系到人存续生命的所有欲望,也包括有关安全和衣食住的内容。    
    这些基本欲望,本质上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如人的兴趣、嗜好、性格不尽相同一样,满足欲望的方法也因人而异。生长的环境不同,会使满足欲望的方法产生微妙或明显的不同。    
    这些基本欲望满足了人就会感到幸福、欣慰。满足这些基本欲望的想法,将作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构成“愿望世界”,从而左右自己一生的优劣。


第三章 精神作用和实现愿望的关系他人无法控制的“愿望世界”

    所谓“愿望世界”,是将依据以往经验,通过五感收存进大脑内的各种信息筛选出感觉愉快的东西、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后,构筑起来的形象世界。这种愿望因人而异,即使是双胞胎,也不尽相同。    
    如前所述,基本欲望与生俱来。人的愿望是从出生到迄今为止的生存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里筛选出满足基本欲望的、感到愉快的信息储存起来,并逐渐形成、扩大的。    
    愿望是由“人”、“事物”、“理想”、“价值观”、“信条”构成的。比如喜欢荞麦面的人,和面包、米饭比较起来,他们更喜欢吃荞麦面。一天三餐,只要有荞麦面便足矣的人,满脑子是“荞麦面”。被人邀请:“走,吃饭去!吃荞麦面去!”的时候,选择的就是“好!走吧”。    
    这时,如果A店的荞麦面好吃,这种信息已经进入愿望之中,一想吃荞麦面时,就会联想起“A店”,引起“如果吃荞麦面的话,上A店去”这样的行动。    
    如刚才所讲,所谓愿望,说起来就是形象的世界。我们人类就是为追求储存、形成在这种愿望世界中的形象而采取行动的。    
    我们知道即使同甘共苦的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以及公司里脾气投缘的同事,想法、兴趣往往也很难一致。那是因为每个人在过去人生中经历的事情及感知的信息不同、愿望迥异的缘故。    
    出生后到迄今为止被感知的、满足基本欲望的信息,全部都被储存在愿望的世界里。这是他人、或者来自外部的因素所无法控制的。    
    人无意中都在将感知的现实世界和追求的东西进行比较,在极短的时间内过滤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将权衡的天平朝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向调整。    
    打个比方:喜欢甜食的人到冷饮店要了一杯柠檬汁。尝了一口后,发现和自己喜欢的柠檬汁(储存在愿望世界里的)味道不一样,发酸。要问这个人感觉到“酸=不是喜欢的甜味”后采取什么行动,肯定就是要加糖。    
    这就是朝满足自己欲望的方向进行调整的例子。放进一勺砂糖后,仍然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甜味,接着还会再放。如此调整下去,直到出现自己喜欢的甜味。至此,欲望也就被满足了。    
    这一系列的行为,就是“追求‘愿望’中的形象并采取行动”。这个例子证明:人是受内在动机(愿望的世界)驱使而行动的。在这种愿望的世界中,一边储存优质的“真货”,一边成长的人是幸福的。这些人的行动,当然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    
    如果你不是这种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需要努力,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愿望世界里装入“真货”。是的,愿望是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更换的。尽可能多地接触“真货”,很快愿望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第三章 精神作用和实现愿望的关系自我形象储存

    将理想的自我形象储存到“愿望世界”里    
    愿望世界以过去的人生经历为基础,从认知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只收进那些愉快的信息。这点在上一节已经讲过。但是,有些没有经历过的信息,也能够有意识地收存进来。比如,自己理想的、具体的自我形象也可以存入愿望世界。    
    请发挥你的想像力,经常想像自己未来会成为什么形象,鲜明地把它做成。这样,它将深深地印在你的愿望世界里,自然你就会朝着好的方向把握自己的行动。    
    成功始于内心    
    我开始做推销工作之前就读了许多关于自我启发的书籍。这方面的书堆满了我的书架。这些书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拿破仑的《成功哲学》。    
    我是21岁时和这本书相遇的,至今还有一节铭记在心:“如果你想成功,必须明确自己的追求,并且要明确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把它搞到手。为此,具体地设定目标,详细、周密地做出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尽最大努力去做,每天大声朗读,在没有实现目标之前就要像实现后那样认真对待”。    
    当时,我内心被“实现目标之前就要像实现后那样认真对待”、以及“所有的成功都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这种观点强烈吸引,但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可是不久,学习了“选择理论心理学”后,便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内涵。    
    拿破仑讲的所谓“实现目标之前要像实现后那样认真对待”,就是“将自己成功时的形象,放到愿望世界”。    
    这样,放进愿望世界里的形象就成为人的动力,人将会自己选择能够取得成功的行动。    
    所谓成功始于内心,指的就是这样的过程。


第三章 精神作用和实现愿望的关系“选择理论心理学”的三项原则

    三项原则“选择理论心理学”中有“三项原则”。    
    一、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社会、遗传和    
    过去无关。一切都是个人的选择。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产生什么后果,都是当时自己认为最好、自己本身选择行动的结果。工作进展不顺利是因为自己选择了进展不顺利的行为方式,将责任归咎于上司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人生过得不愉快也绝不是家庭环境的原因。    
    总是将自己本身造成的事故责任转嫁给客观环境。这种做法不纠正,就绝对不会取得成功。对自己的行动自己负责,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要牢牢记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自立和自己负责,是获取成功的根本保证。    
    二、人可以改变,可以更有效地度过人生。    
    任何人只要锐意努力,将货真价实的成功形象收进愿望世界中去,就可以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使之向好的方向转换。    
    比如上面讲到的荞麦面馆的例子。如果以前去的荞麦面馆很差,做的面很难吃,那么一旦知道哪儿有更好吃的荞麦面馆,立刻就会成为那里的常客,以前的面馆不会再去了。以此类推,任何事物,都应了解真正本质的东西。这样人生才会进步。现在,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今后的人生。    
    事实上,从零开始或者从负开始改变了人生的,进而获得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