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

第6部分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第6部分

小说: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他们的意见,他们对山西省委的批评,在会议上、在内部刊物上、在公开的报纸上,已经发表了。这样,毛主席才不得不针对他们的观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中央办公厅把我的报告印成小册子,就是措施之一。    
    “回过头来,再说我那篇《克服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反对党内的右倾思想》的文章。我那篇文章,就是针对他的,他的关于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观点,关于农村互助合作的观点,关于富农党员处理问题的观点,都是右的,都应当批判。    
    “我还想,自从七大以来,他的这类错误不少。我甚至怀疑,在七大上,他的地位是不是捧得太高了?    
    “还有一点,我今天说句话搁在这里: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同毛主席的看法有分歧。而且,事情并没有完。不信咱们走着瞧。”    
    高岗讲到的这些事情,有的饶漱石听说过,有的看到过文件,但他并没有联系起来进行过系统的思考。今天,听高岗这一席话,那么有根有据,有因有果,就觉得真的是一件大事了。既然如此,高岗又被调到中央,委以重任,那就是说,中央是支持高岗了?他想想摸底,便对高岗说:    
    “你现在调到中央,身负重任,看来,中央支持你,这是没有问题的。”    
    “别这么看。”高岗马上回答道,“告诉你吧,去年8月我就得到了通知,要我到中央来。但是我拖着,既不表态,也不成行。去年9月份,毛主席给我发了一封电报,请我早日来中央着手建立由我担负的工作,让我告诉他我何时可以到北京,并说习仲勋一两天内就到北京担负中央宣传部和文委的工作。我又拖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


两个人物——高岗、饶漱石其人(二)调虎离山(4)

    说到这里,高岗站了起来,走两步,又折回,俯下身冲着饶漱石:    
    “调虎离山!这你比我都懂。东北这个地方山很大,老虎大有回旋余地和藏身之处,一旦离开了,就不行了。我反反复复考虑究竟是不是调虎离山?是调虎离山又怎么办?!”    
    “调虎离山”四个字,使饶漱石为之一震,但他未露声色,却故作姿态地说:    
    “你过虑了。把你调到中央是‘调虎离山’?把老虎调到身边来?那不成了‘引狼入室’?中央还是重视你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内阁’,是实权机关,不是闲差。”    
    “可能吧!”高岗说,“我既然来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了。”    
    饶漱石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同高岗说了些闲话,告辞而去。    
    高岗送饶漱石到院内,握手时,他看着这位身材矮胖、满头黑发、两道浓眉、留着上髭的华东地区第一把手,高岗眼看着他上了汽车。高岗想:他也是一方诸侯,到时候,会用得着的。    
    饶漱石心中可不平静,坐在汽车上想了一路。他心里何尝不是七上八下?一会儿觉得中央也应当调自己进京,自己也是一个大区的一把手,现在也有了一些要调他进京的传闻。一会儿也害怕调虎离山,上海那地方,山也不算小,一定意义上讲,比东北的山还大,而且离“皇帝”更远。自古道,“伴君如伴虎”,到了北京,自己不仅算不上是虎,反倒送到老虎嘴边了,那滋味好受?可是,别人都调进中央,如果自己还在地方上,算怎么回事?别人又怎么看?左也难堪,右也不妙。高岗能坦然说出他怕调虎离山,很不容易,算是做到灵魂相见推心置腹了。至少有这几点:第一;说明他高岗也把自己看成是“虎”,想闹腾闹腾;第二,说明他同中央也有距离,有隔膜,不是一条心,而是两条心;第三,说明他也有自己的“山”,有自己的地盘。    
    饶漱石觉得自己同高岗很对味儿。    
    饶漱石觉得高岗这人信得过。    
    饶漱石觉得应该向高岗学点什么,比如说,学他的胆量?学他的干练?学他的气魄?    
    在有些方面——不,应该说在很多方面,刘少奇不如高岗。刘少奇没有高岗干一番大事情的锐气,刘少奇也不像高岗那样“体己”,饶漱石从来没有感到和刘少奇的心灵那么相通过,就像今天同高岗这样。    
    时隔不久,1953年3月,饶漱石也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调来了北京。    
    他同高岗有着完全相同的感受:调虎离山。即使高岗没有向饶漱石说出这四个字,饶漱石也会这样想,这样觉得,这样认为。    
    然而,饶漱石还是感到兴奋,无论怎么说,总算是从地方进了中央了。中央组织部,掌握人事大权,闹着玩儿的?!何况,地方上的职务都还兼着嘛,高岗还兼东北局书记,饶漱石也还兼着华东局第一书记。再说,“调虎离山”又怎么样?北京至少有两只虎了,有了虎,也会垒起一座山来。    
    饶漱石高高兴兴进了北京。    
    饶漱石进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高岗长谈。    
    在上层没有几个心腹之人,没有三朋四友,谁也别想当京官儿。这一点,饶漱石心如明镜。


两次会议(一)饶漱石是“新官上任,刚来即斗”(1)

    高岗在财经工作会议上放炮,饶漱石在中组部大闹。毛泽东说饶漱石是“新官上任,刚来即斗”;邓小平说高岗同饶漱石是“这边一炮,那边一斗”。    
    北京,成为共和国政治漩涡的中心,大约可以说开始于1953年夏季。    
    财经工作会议结束以后,随着自然界的气温慢慢进入三伏,政治气温也愈加燥热。    
    毛泽东分别与方方面面的不少同志谈过话。    
    毛泽东说:说薄一波同志犯了路线错误,少奇同志有圈圈,都是错误的说法。    
    毛泽东说:少奇同志是大公无私的,是正派的,他决不是那种搞宗派的人。    
    毛泽东说:借“东北一党员”的信和鞍钢检查组两件事批评薄一波,也不能成立。    
    毛泽东还给各大区负责同志讲过话。毛泽东说:中级干部北方人多,高级干部南方人多,是历史形成的。这是因为,在早期,南方革命运动发展较为普遍,后来,革命运动转到北方来了。现在,不管南方干部、北方干部,中级干部、高级干部,都不要有“圈圈”,要消灭“圈圈”。要重视党的团结,消除山头。    
    等等,等等。    
    这些,不是很清楚吗?    
    然而,在一种特殊情况下,清楚的也会变成胡涂,像大米干饭被搅成稀粥一样。    
    毛泽东完整的讲话,被切割成一句句、一条条,像一幢房子被拆成一块块砖头,像一件衣服被撕成一条条布带,这些块块、条条,又被掐头去尾,丢三落四,就闹不清哪儿是哪儿了。    
    比如说,“说少奇同志有圈圈,是错误的说法”,变成了“少奇有圈圈,是错误的”。    
    比如说,“南方干部、北方干部,中级干部、高级干部、都不要有‘圈圈’,要消灭‘圈圈’”,变成了“对呀,财经会上,就是批评‘圈圈’,毛主席支持财经会议,提出要消灭‘圈圈’”。    
    总之,各种传闻,各种消息,有从这里来的,有从那里来的,有从东边来的,有从西边来的,正面一枪,反面一棒,斜刺里又来一棍,这就乱了。    
    当然,从辩证的观点看来,乱也有乱的好处。什么说法都有,人们就可以“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就像吃一顿“思想自助餐”。这就可以检验人们的思想,检验人们的情操,检验人们的信念,检验人们的道德,检验人们的灵魂,也检验人们的“鼻子”——识别能力。在鉴别中觉得这个对的,就跑过来了,觉得那个对的,就跑过去了。越听越觉得自己对的,就更加坚定起来;越听越胡涂的,就缩回去,退出了。无论坚持哪种意见,都能从纷纭的“众说”中找到根据,都有继续坚持干下去的充足理由,理既直,气就壮。一次再次,时间长了,“日久见人心”,是钢是铁,自会分明。这就叫历史的筛选。    
    财经会议结束后,高岗、饶漱石也在坚持着。他们就会内会外发生的情况,交换了意见。    
    他们共同的看法是:抓住这次会的时机,以新税制为突破口,突出路线斗争问题,明批薄,暗射刘,这些都是很对的,效果也很不错,弄得周恩来都无法收场,下不来台。虽然在政治局会上,毛主席的脸色不大好看,但那是因为大家都在场,面对面,毛主席不得不那样做。可见,有毛主席在场的时候,不能搞得太急,太过,这是一条经验。在公开场合,在大庭广众之中,有些人说点冠冕堂皇的话,可以理解,可以原谅,人,不过就那么回事。    
    他们认为:总的来看,这次会是初试锋芒,初显身手,成绩不错。事实证明,有利条件很多,余地很大,大有可为。结合人们自身的利益,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他们争取过来。这一点,已经得到事实的证明,以后还要坚持这样做。    
    他们约定: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9月就要召开,中央的意图是总结经验,研究如何加强干部工作,以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这很好,总结经验,咱们还是抓两条路线,抓反右倾。刘少奇就怕反右。财经会上咱们是“批薄射刘”,组织工作会就来个“讨安伐刘”。安子文是刘少奇的亲信,得狠狠整整他,就像对薄一波那样。    
    财经会议结束十天以后的一个下午,秘书报告饶漱石,高岗来电话了。    
    饶漱石拿起电话说,我正找你,哪儿都找不到,谁也不知道你哪儿去了。    
    高岗说,我出去办了些事,你快到我家来一趟。    
    饶漱石旋风般地到了高岗家。高岗告诉饶漱石:    
    可靠消息,中央书记处提出,我们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苏联那种部长会议的形式?党中央是否可以考虑增设副主席,或总书记?这可是一个大好时机!我就为这事跑,跑了好几处。罗瑞卿那里,陈云那里,我都跑了,还有几处。    
    最大的妨碍还是刘少奇、周恩来,主要是刘少奇。因此,我向他们讲,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二元论”,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应该修改。决议中说,刘少奇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的代表,这不对头嘛,需要重新做结论。说刘少奇代表白区那倒可以。毛主席代表红区,刘少奇代表白区。咱们都是红区的。你看,现在党和国家领导机关的权力,几乎都掌握在“白区的党”的人们手里,“红区的党”的干部有多少?既然要设副主席,搞部长会议,再也不能让“白区的党”的干部篡夺党了。


两次会议(一)饶漱石是“新官上任,刚来即斗”(2)

    我的来龙去脉,大家都知道,一个陕北,一个东北,再加个抗美援朝。这两个地方和抗美援朝,毛主席都是很重视的。毛主席想让我抓政治局,刘少奇去搞他的“议会”,也就是人大常委会,周恩来可以当个部长会议主席。其实,让周恩来当部长会议主席,还不如林彪当。林彪现在在杭州。我得赶紧到南方去一趟。组织工作会,就由你了。    
    最后,高岗问:    
    “你找我有什么事?”    
    “主要就是这事,我也听到了风声。再就是你说给我推荐点干部,得快一点,我在中组部的人太少。”    
    “好,走以前,我给你一个名单。”    
    “还有,原来东北局组织部的那位还行吧?”    
    “没问题,他可以在会上发言,我已经同他谈过了。”高岗略加思索,又说:“今后,中组部的工作可以以他为核心。你就不一定还管那些具体事了。”    
    “那好。”饶漱石那双小而明亮的眼睛,眨巴几下,心领神会。    
    “有些我自己不好说的话,你是可以说的。——当然,场合要适当。”这句话,饶漱石也一听就懂。    
    其实,饶漱石在中组部整安子文,早在财经工作会议正在召开的7月中旬,就已经动手了。    
    那是在槐里胡同1号中组部的一次部务会议上。    
    这之前不久,中组部党员管理处处长王甫和办公室主任赵汉,曾经带几个人,到山东考察“新三反”运动和农村整党的情况。他们的工作很不顺利,有些地方组织不仅不支持,反而进行阻挠。王、赵二人找到山东分局的主要负责人反映,也没有结果。没办法,王、赵二人觉得工作进行不下去,就回北京了。后来安子文向刘少奇、周恩来反映了这一情况。    
    就为这,饶漱石在部务会上向安子文发动突然袭击。整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