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

第9部分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第9部分

小说: 5364-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2月17日,毛泽东找陈云、邓小平和周恩来谈话。12月18日、19日,继续找周恩来、陈云、邓小平谈话两次。12月20日,同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贺龙、叶剑英五人谈话。同一天,又找刘少奇谈话,同周恩来谈话。12月21日,同朱德谈话;同日,再次与陈毅谈话。12月22日,与彭德怀再次谈话。    
    12月23日,毛泽东直接找高岗本人谈话,对高岗进行批评。毛泽东说:送你一句话,叫“独坐防心”。我看你是有野心的,这个野心还不小,不是鸡蛋那么大,而是鹅蛋那么大。桌子有两面,一个上面,一个下面,上面是阳面,下面是阴面。有意见,有想法,摆到桌子上面来,这是阳面,不要在桌子下面搞,那是阴面。阳面是合乎党的纪律的,阴面就是非组织活动,是违反党纪的。你不要当头,你的“头”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还有东北局那一摊子。不要在阴面当什么头了。中国历史上有过“清君侧”。那不过是幌子。凡“清君侧”者,大都想搞名堂,凡“清君侧”者,几个有好下场?你要注意。不要骄傲,不要逞英雄,要团结。曹操讲: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你的志不“大”,谋也不“良”。你把别人都打倒了,剩下不多几个孤家寡人,这个志还大得了?狭隘得很嘛!你要反省,作自我批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希望你改,下决心改,切切实实改!


两次会议(一)高岗的住处车水马龙(4)

    同高岗谈话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又召集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开了个小会。    
    12月24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共二十九人,包括高岗、饶漱石在内。    
    毛泽东在会上说:我今天就去杭州,要休假,这个“假”,是假“假”,不是真假,因为还有事。这个事,就是带几个秀才,去考虑起草宪法草案的事。    
    然后又讲到他不在北京的时候,照惯例,由刘少奇主持中央的工作。    
    接着,毛泽东从容而严厉地说:    
    我现在宣布,北京城里头,有两个司令部:一个司令部就是以我为首的,这个司令部刮阳风,烧阳火;第二个司令部是以别人为司令的地下司令部,也刮一种风,烧一种火,叫刮阴风,烧阴火。一股地下水。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呢,不是阳风阳火压倒阴风阴火,就是阴风阴火压倒阳风阳火。他刮阴风、烧阴火,其目的就是要刮倒阳风,灭掉阳火。打倒一大批人。这两个司令部,颐年堂门可罗雀,东交民巷八号车水马龙。    
    “两个司令部”,简单明快,重若千钧。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中,在这样高层次的重要会议上使用这个提法,还是第一次。    
    所有出席这次会议的高级干部,都能感到毛泽东这些话的政治分量。    
    高岗受到的震动最大,这是不言自明的。事情已经到了相当相当严重的地步了!毛泽东同高岗个别谈话时,叫他不要在阴面当“头”,现在公开说有两个司令部,另一个司令部的司令,无疑是他高岗了!水落而石出,高岗已经无可挽回地浮出了水面,他感到地动山摇了。高岗觉得眩晕。    
    一阵眩晕过后,高岗又冷静一些。他想,箭已经射出去了,子弹出了枪膛,收是收不回来的。毛泽东说什么“车水马龙”,“门可罗雀”,有些言过其实。但是,经过几个月来,从北到南、从南到北的活动,效果不错,不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也有了一半了。可现在情况又难说。那几个月的活动,是由于借重了毛泽东,毛泽东不看重刘少奇、周恩来,而看重他高岗,才有了效果。如果像政治局会议这个调子,毛泽东自己站了出来,那可就是山崩地裂了!高岗又有些眩晕。    
    稍微清醒一点以后,高岗该琢磨下一步该如何动作,得想一想出路何在?    
    毛泽东说高岗要打倒一大批人。这些人现在一个也没有倒,俺再也不打了,不也就拉 倒了吗?    
    毛泽东要高岗反省,决心改正错误。那就作自我批评吧,那就反省吧!    
    要不打回老家去,还回到陕北黄土高原上去?几十年的革命,算白干了还不行?俺从哪儿来,还回到哪儿去。    
    还有什么呢?要不,干脆,要脑袋有一个,要命有一条,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一不做二不休,有多少劲就使多少劲,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我是鸡蛋,你是石头,也要弄你一身腥!    
    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重点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第七号炼铁炉,已于1953年12月相继提前竣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大胜利。    
    1953年12月21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写信给毛泽东报喜。25日,毛泽东复电,向参加这三项工程的全体职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以及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并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高岗收到了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的报告并鞍山钢铁公司的信件。报告和信件说,26日,钢都鞍山将隆重举行三大工程的开工生产典礼。典礼上,要发奖,要给毛主席献礼,还有三大工程现场的剪彩活动。此外,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捷沃西安要来参加,我国政府得派相当的领导人出席。    
    12月22日,捷沃西安已到达北京。    
    高岗将此事报告周恩来,周恩来明确答复高岗:    
    “已经同中央商量过,此事非你莫属。从地方来说,你是东北的第一把手,你一定得出席,谁也不能‘代庖’;从中央来说,你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可以代表中央,中央也就不必再派人了。从外交礼仪来讲,接待捷沃西安,你也是相当的。你在讲话中可以代表毛主席表示祝贺,他们的献礼,你也可以代表毛主席接受。毛主席给鞍钢职工的复电,请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同志去念,这我已同他说好了。”    
    周恩来布置任务、交代工作,总是这样周到,滴水不漏。    
    按高岗的本意,他是又不想去,又想去。说不想去,是因为中央的重大决策,好像到了紧要关头,一种力的较量,他越来越处于劣势。这关头,多一份力量还是少一份力量,早一个小时还是晚一个小时,那结果就可能差远了!眼看着一场大戏的高潮就要来了,而自己又是半个主角。偏偏在这时候,要他煞车,要他离开北京!说想去,因为东北地方是他高岗的天下,在那里,他咳嗽一声都是命令,在睡梦中都有一种大丈夫的感觉。而且,捷沃西安来了,可以乘机向他一诉衷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民主阵营的头”,这个钟馗真的拉下脸来,再大的鬼也得怯三分。    
    12月25日,高岗终于陪同捷沃西安乘专车到了鞍山。    
    12月26日上午九时,钢都鞍山举行三大工程隆重的开工典礼。


两次会议(一)高岗的住处车水马龙(5)

    高岗是主席台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因而他找回了从前的感觉,频频向鼓掌和欢呼的群众挥手敬意。    
    高岗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讲话的结尾是三句口号:    
    中苏两国伟大的牢不可破的同盟和友谊万岁!    
    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的和平民主阵营万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沿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前进!    
    捷沃西安也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讲话结尾的三个口号是:    
    中苏两国人民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万岁!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中国人民的英明领袖毛泽东同志万岁!    
    把这两篇讲话的结尾对照一下,人们也许会发现,高岗是在侧重某种东西,同时也在避开一点什么。这也许是高岗深层次内心活动的反映。    
    高岗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声音洪亮地宣告:“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炼铁炉的开工生产,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型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的厂长,代表全体职工把新产品无缝钢管和重型钢轨,献给毛泽东;在礼品上,工人们亲手刻着表示敬意的词句:“献给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高岗代表毛泽东接受了献礼。    
    当天(12月26日)下午,在三大工程现场分别举行了剪彩仪式。高岗先后到三大工程现场剪彩。每一工程剪彩之际,人们热烈鼓掌欢呼,机器发出轰鸣,掌声和机器声响成一片。    
    高岗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完全找回了在东北时期的那灿烂辉煌的感觉,另方面,也深深感到苦和酸。而这苦和酸,来势汹汹,几乎淹没了那辉煌与灿烂。    
    12月25日,高岗陪捷沃西安到达鞍山。29日,又陪捷沃西安到了沈阳。30日,又陪捷沃西安到北京。这五六天时间里,高岗一直在寻找机会,向捷沃西安一诉衷肠。由于人多眼杂,这机会只有到达沈阳的当天晚上和回北京途中,才被高岗找到。    
    “你说中国要不要消灭资本主义?”高岗急不可待,没头没脑地对捷沃西安来了一句。    
    捷沃西安觉得这是个怪问题,便毫不迟疑地回答:    
    “当然要消灭!不消灭资本主义还叫什么社会主义?”    
    “我就是这个意见!”高岗觉得自己又从苏联老大哥这里找到了同志,找到了知音。但他又抱怨:    
    “可是,我的意见在我们党内却得不到支持,闹得现在日子都不好过。请你回去一定报告苏共中央,就说中国党的中央里面,有人反对我。”    
    “这个我可以做到。”捷沃西安关切地望着高岗,“你也得多加保重。”他想起了科瓦廖夫打报告的事情。    
    “我倒觉得该豁出去就豁出去!我到中央以后,还不如在东北,现在一点实权也没有了,什么都得听人家的。”    
    说完这句话,高岗又把他在心里翻腾的那些事情抖搂一遍:什么刘少奇有“圈圈”,就是白区地下工作的那些人;周恩来有“摊摊”,就是跟他在国民党上层打交道的那些人。他高岗是老革命根据地的,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正统,井冈山的人是正统,陕北的人也是正统,高岗和毛泽东都是正统这一边的。从这一点上说,在中共中央高层领导中间,他高岗算是同毛泽东有点“血缘关系”,其他的都不行。不过,在对待苏联的态度上,毛泽东又不赞成高岗,而和刘少奇、周恩来的调子相像,或者说,在对待苏联的态度问题上,毛泽东支持刘少奇、周恩来,而不支持高岗。    
    捷沃西安很注意地听着高岗的唠叨,但一言不发。作为苏联领导层成员之一的捷沃西安,他的见解不可能超越出他那个集团之外;但是,曾经有过科瓦廖夫的前车之鉴,他表现得更为谨慎小心。


两次会议(一)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发批评高岗、饶漱石(1)

    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决议》指出:党的团结必须是在马列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对犯有严重错误,但经批评愿意并实行改正的同志,应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对与党对抗、坚持不改正错误,甚至在党内进行宗派活动的分子,必须给以严格制裁。    
    中国共产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是以揭发批评高岗、饶漱石,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而载入史册的。    
    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于1954年2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35人,候补中央委员26人;列席全会的有党、政、军和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同志52人。    
    毛泽东在杭州休假,没有出席全会。    
    1954年2月6日清晨。高岗起床后,没有像往常那样去卫生间,而是走到窗前,撩起窗帘的一角,向窗外隆冬的院落瞭望,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想看什么。出现在他视线之内的是院子里几棵高大古槐的光秃的枝条在空中摇曳,一股股寒风,在院子里打着旋儿,扬起一阵阵灰白的尘土。    
    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今天要开幕了。这件事在高岗心中已经压倒了一切。这次全会的主要议程,高岗是知道的,但他找不准自己所扮演的这个角色的位置,也说不清自己是走向短兵相接的战场还是走上接受审判的法庭,心里有点没着没落。回想去年夏天的财经会议,可真是今非昔比了。那时候,他前后左右总有一帮人,他能够呼风唤雨;那时候,他是怎样地成竹在胸、踌躇满志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