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 >

第4部分

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第4部分

小说: 搞笑诺贝尔:谐趣科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的报告刊登于1991年6月6日出版的第20期《紧急救治实录》杂志的第659至661页。    
    一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学到了有关“不要相信你阅读的任何东西”这一主题的很好一课。这一课涉及他的宠物响尾蛇,一辆汽车,一位过于合作的朋友,一辆救护车,一架直升机,几公升与血液具有相同浓度溶质的静脉注射液,许多治疗用的药物,多得数不胜数的医疗人员。    
    出了问题的那位先生在已刊登的医学报告中被称为“病人甲”,我们在这儿也这样称呼他。尽管病人甲以前已经被他那条剧毒宠物蛇咬过14次,但他认为他只要全力做好防护,就可以避免第15次不幸被咬。    
    尽管响尾蛇咬一下是致命的,但有一种比较规范的治疗方法来对付它:向被咬者的体内注射一种名为“抗蛇毒素”的药。这种药经常能够收到良好的疗效,只要病人在遭到蛇咬之后,很快注射足够量的这种药。出于一些病人甲可能一时比较明白的原因,他在第15次不幸被咬时,坚持让人给他更换另外一种疗法。    
    他以前曾经在一本男士杂志上,读过一篇介绍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的文章:采用收效良好的、强有力的电击。高压据说是这种替代疗法的关键所在。一些博学者推荐使用电击枪,而且至少有一家公司提供专门用来治疗蛇咬病人的这种电击枪。病人甲和他的朋友一致认为,将来万一他们两人中有谁遭响尾蛇咬,那么另外一个将采用电击疗法去抢救他。    
    (第29页插图译文:获奖报告。)    
    少量的这种疗法,要比大量的规范疗法糟糕。大量的这种疗法,会带来更为糟糕的效果。    
    有一天,当病人甲在逗他的蛇玩时,毒蛇把它的尖牙刺进了病人甲的上嘴唇。    
    病人甲的朋友立即采取行动。按照他们俩事先达成的协议,他把病人甲放在靠近一辆汽车的地方。接下来,他借用一小块金属片,把连接汽车火花塞上的电线接在病人甲的嘴唇上,这样一来,他就等于把病人甲与汽车的发电系统连接一起。    
    这位朋友随后让汽车发动机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运转。为了保证病人甲获得足够的电量,他让发动机在这种转速下连续转了5分钟。下面就是最终刊登出来的医疗报告上的描述:    
    “病人遭到第一次电击时便失去知觉。一辆救护车大约15分钟后赶到了现场,医生发现病人甲已经昏迷不醒,双手已失去握力。”    
    救护车上的人员联系来一架直升机。病人甲的意识稍微有所恢复,这让医生免得再费力去唤醒它。    
    他被送到医院之后,医生很快给他拍了片子。片子显示“肿胀一直从脸部延伸至胸腔,而且胸部以上出现了瘀癍。”他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被烤熟的土豆。    
    理查德•;C•;达特医生和理查德•;A•;古斯塔夫森医生,当时在亚历桑那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下属的中毒与毒品信息中心工作。病人甲出现这种严重情况后,他们俩都被紧急召集到医院。治疗过程既复杂又耗时。    
    谈及他们的病人最初选择的治疗方法时,达特医生和古斯塔夫森医生评论道:    
    “尽管多次尝试,尽管美国的调查人员未能展示出电击疗法的任何良好效果,即使这种疗法在很理想的情形下被应用。。。。。。此外,这种疗法可能还有副作用。”    
    最终,靠着大量的医疗求助,以及病人甲自已与病魔的顽强斗争,他的身体健康总算得到完全恢复。达特医生和古斯塔夫森医生就这件事写了一份指导性的技术说明,它被刊登在《紧急救治实录》。    
    为了教育大众了解针对蛇咬的治疗方法,病人甲和两位挽救了他生命的医生,分享了1994年度医学领域的“搞笑诺贝尔奖”。    
    这几位获奖者没有能够亲自前去“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领奖,但达特医生寄来了一盘讲述他们乐意接受该奖项的录像带。录像带中的他提到领奖时,说道:    
    “能够荣获这个奖项,我感到非常高兴,尽管我可能没有这位病人那么高兴。”    
    达特医生和古斯塔夫森医生的医学报告,改变了响尾蛇活动较多地区的公共卫生官员们的应对方式。如今他们在宣传公共卫生信息时,总会在上面列入“不要”这些条款。俄克拉荷马州毒物控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具有代表性。这份报告包括下列条目: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捕捉或杀死咬人的毒蛇上面。确定被什么样的毒蛇咬着是有帮助的,但并非必要。    
    *不要使用止血带。    
    *不要把咬伤的地方置于冰块中,也不要热敷。    
    *不要给受害者止痛药或酒精。    
    *不要使用电击枪或采用其它电击疗法。


医学突破第2节 充气美女造成的淋病传播

    通过一个可充气的美女而造成的淋病传播    
    “祝贺获奖者”    
    挪威的一家名为VG的报纸,在艾伦•;克雷斯特和哈罗德•;莫伊被授予“搞笑诺贝尔奖”之后的第二天,在头版以这样的标题进行了报道。    
    官方引述    
    “搞笑诺贝尔奖”公共健康奖授予:    
    来自格陵兰岛努克镇的艾伦•;克雷斯特和来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哈罗德•;莫伊,以表彰他们警诫性的医学报告“通过一个可充气的美女而造成的淋病传播”。    
    他们的研究报告被刊登于1933年8月4日出版的第69期《泌尿生殖器医疗》上的第332页。(注:这本杂志的名字已经改变,现在叫做《性病的传染》)    
    哈罗德•;莫伊决定离开他的祖国挪威几年,前去格陵兰岛努克镇的一个性病诊所工作。当时,他和这个诊所的护士艾伦•;克雷斯特对可充气的美女都没有太多的了解。    
    然而,当一位沉默寡言的出海人员来到他们的诊所,让艾伦•;克雷斯特和哈罗德•;莫伊看到自己确实患了性病,但却向他们隐瞒患上此病的途径时,他们俩的确遇到了挑战,但他们敢于迎接挑战。借助认真的医疗探索,他们发现可充气的美女有时在传播性病方面扮演主要角色。    
    这位病人是一位播拖捞船的船长。他到性病诊所看病时,身上已出现淋病症状。血液测试也证实了医生给他做出的诊断。这位病人刚开始时,把自己的得病经过谈得很简单,这让艾伦•;克雷斯特和哈罗德•;莫伊深感困惑。他们催促他把事情讲得更加详细一些。    
    他们这种对病人刨根问底的做法,并非仅仅由好奇心所驱使。像在世界许多其它地方一样,在格陵兰,医务人员需要帮助调查任何淋病病例,并追查其传染源,以便能够及时防治。对于其它性传播疾病,也有类似的要求。    
    这个船长出海长达三个月,但他的症状是在这次出海即将结束时出现的。很明显,他是在船上染上淋病的。可问题在于他是如何染上的。船上的人员是清一色的男性,而这位船长坚持声称,他从未有过同性恋行为。    
    在艾伦•;克雷斯特和哈罗德•;莫伊一再严厉的追问下,这位船长最终道出了事情的真相。有天晚上,他去到一位船员的房间,并在没有得到那位船员许可的情况下,偷偷拿了他的一件东西—一个可充气的美女。几天之后,他注意到自己身上出现了淋病的最初症状。    
    在这位船长把可充气美女偷偷拿去使用之前,可充气美女的真正主人才刚刚使用过。他(可充气美女的真正主人)出海之前,曾和一位女孩发生过性关系。他到医院接受淋病检查时,被查出患了严重的淋病。    
    在医学实录上,对这个有些侦探色彩的故事的处理可谓非常独特。艾伦•;克雷斯特和哈罗德•;莫伊决定写一篇文章,并把它寄给一家医学杂志。    
    鉴于艾伦•;克雷斯特和哈罗德•;莫伊在医学及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俩在1996年被授予公共健康领域的“搞笑诺贝尔奖”。    
    莫伊医生自掏腰包,前去参加了“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领奖时,他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荣幸,也十分高兴地接受著名的搞笑诺贝尔奖。我在经历的这个事情上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及时通知可能被传染上性病的人,并让他们得到治疗。就有关可用于治疗充气美女携带性病的抗生素,我们在药物动力学中找不到任何可以参考的内容。那么我们除了给病人打一针之外,还能再做些什么呢?”    
    第二天,莫伊医生在哈佛大学给一群全神贯注地站着听讲的医生们举办一次讲座。他的讲座刚刚结束,当雷鸣般的掌声停下之后,一位坐在前排的哈佛大学教授告诉自己的同事说:“今天我学到些东西。”    
    几周后,“搞笑诺贝尔奖”管理委员会收到一封纽约的一位居民写来的信件,这位居民刚读完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莫伊医生的工作的文章。“这件事,”来信中写道,“提醒我们大家,当你和一个充气美女睡觉时,你就等于是和任何一个曾同那个充气美女睡过觉的人在睡觉。”    
    “搞笑诺贝尔奖”    
    现代医学中的充气美女    
    在现代医学和护校的课程中,可充气的美女至多被一带而过。我们很少能够见到连续几页谈论这个话题的医学课本。    
    医学文献中的确包含一些饶有兴趣的研究报告—“由波士顿地区教授们撰写的《假人在解剖学上的应用》”(1992)、“痴呆的洋娃娃”(1990)、“难道解剖学上用的假人的生殖器被扭曲了吗?”(1990),很有刺激意味的“解剖学上恰当应用的假人:研究与临床实践”(1988),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报告“让假人的眼睛转运的技巧”(1979)。但这些报告中没有一个能够让莫里医生和护士克雷斯特在处理这个病例中得到借鉴。    
    


医学突破第3节 青少年中的挖鼻子现象

    背景:rhinotiexomania是英语中近期出现的一个新词,它被用来描述禁不住地挖鼻子的现象。在世界文化中,很少有谈及众人中存在的挖鼻子行为的内容。    
    方法:我们在四所城市学校中随机抽取了200位青少年作为挖鼻子行为的研究对象。    
    结果:几乎所有的抽取对象都承认自己有过挖鼻子行为,他们平均挖鼻子频率为每天四次。在这些人中,每天挖鼻子的频率越过20次的人所占比例为7。6%。几乎17%的人都认为他们存在严重的挖鼻子问题。”    
    摘自安德雷德和斯里哈瑞发表的报告。    
    官方引述    
    “搞笑诺贝尔奖”公共健康奖授予:    
    印度邦格洛国家心理健康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奇塔拉尼加•;安德雷德与B•;S•;斯里哈瑞,以表彰他们寻根究底的医学发现:挖鼻子在青少年之中是一种普遍行为。    
    他们的报告被以“青少年中挖鼻子现象的初步调查”的标题,发表在2001年6月出版的第62期《临床精神病学》杂志的第426页至431页。    
    当21世纪来临时,两位杰出的精神病学家为人类证明—以书面形式证明—大多数青少年都挖鼻子。    
    奇塔拉尼加•;安德雷德与B•;S•;斯里哈瑞,印度邦格洛国家心理健康与神经系统科学学院的两位同事,被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科学家们早些时候发表的报告所激励。威斯康星州的科学研究告诉人们,成年人中经常挖鼻子的人所占比例高于90%,但它并没有说明青少年中经常挖鼻子的人所占比例,比成年人更高、一样高或更低。    
    奇塔拉尼加•;安德雷德与B•;S•;斯里哈瑞下决心找到这个答案。他们有着很严肃的追求。实际上,人的任何行为,如果发展到极端的话,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错乱,挖鼻子这样的小事也不例外。“尽管挖鼻子的行为一般来讲,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的习惯,”他们写道,“但是,有必要确定出青少年中有多少人总是禁不住地挖鼻子,直至发展到神经轻微错乱的地步。”    
    他们通过阅读其它一些有关挖鼻子的医学报告,来为自己的研究做好准备。可那些报告几乎毫无例外地讲述某一位挖鼻子者的情况,而且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精神病患者。奇塔拉尼加•;安德雷德与B•;S•;斯里哈瑞了解到就像精神错乱的挖鼻子者做的那样,挖鼻子可能持续时间长,动作比较猛烈,而且与流鼻血有关联。两位精神病学家研究了1968年吉利奥蒂和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