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活佛心得 >

第2部分

活佛心得-第2部分

小说: 活佛心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善心了。    

  虚荣心每个人都有,如果没有经过佛家的修持,我也必然会有,即使现在,我也在想办法,让我的寺院更大一些,装修更好一些。这也是虚荣心,是我跟别的寺院相比产生的虚荣心。但这种虚荣心不是自私的,而是为了佛法更好地弘扬,方便更多的人通过我的寺院感悟佛法。但世俗之人的虚荣心,却大多是自私的,是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虚荣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对这一点,我是尊重并赞同的。但是,如果让虚荣心取代了全部的精神生活,取代了其他可以制约它的东西,那么,这个人的精神便被魔道左右了。    

  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互相制约的,失去制约就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平衡就容易走极端。这一点不只是佛家弟子明白,就是一个受过基础教育的普通人,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逆境助佛缘,我想,魔道也会助佛道,只不过,要用佛的心去制约魔,让自己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不是要求人没有贪、嗔、痴,而是调节自己的心,去制约贪、嗔、痴,以此得到平常心。    

  平常心,自非凡,这句话不一定适合佛门弟子,因为我们并不要求自己“非凡”,但是,它却适合世俗人。就像周润发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自己的事,做一个善良的人,已经得到世人的赞美,这种赞美,却不是满足他的虚荣心,也不是任何虚荣心可以满足的,因为满足虚荣心的一切都是虚幻,都不是永恒。而如他一样,用平常心得到的一切,却可以留传,是人类的永恒。如果用佛家的理论,这是“净因”所获得的清净自在,这“净业”(注)感得的结果当然是清净喜乐的结果,永离一切生死烦恼。这样的人生,不就是非凡的人生吗?    

  注:佛法中,身体、语言和意识上的一切行为都称为“业”,即身、口、意三业,包括恶业、善业和净业。


第二部分第6节:俗家佛事感悟 说说拜佛

  这些年我曾拜访过很多寺院,看到很多虔诚的信徒进行布施、许愿还原的活动。我知道,现在全国有很多寺院都有一些旅游的功能,有的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有的是我国传统的风景旅游区,自然吸引了很多人游玩、朝拜。来往的信徒越来越多,进行佛事活动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我总有些忧虑,我知道,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不懂佛教的历史和常识的,他们往往遇佛便拜,恨不得拜遍所有的佛,以求得佛的护佑。    

  每一座寺院都有它的历史,它们或者是佛教中某一宗的道场,或者有它的本尊佛,虽然佛法归一,但是其中确实有一些细小的差别。更让我感叹的是,大多数世俗人,都对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感兴趣,认为他们的法力无边,而对其他的佛或者菩萨了解的十分少。这也是一般旅游区寺院中常见的现象,这从香火的多少上就能看出来。    

  这可能是佛教在日常生活中被世俗化而形成的现象,对于这一点,我是十分理解的。毕竟,对于没有经过佛教知识学习的人来说,从一些普及的书籍、影视作品中,或在流传的观念中,对佛陀和观音的了解更为方便一些。    

  但是,俗家人也确实应该了解一些佛教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佛有三世佛,也就是过去佛燃灯佛,现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佛。除了三世佛外,还有三方佛,也就是东方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首尊阿弥陀佛,还有婆娑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    

  如果众生祈求除去病痛,当然是向药师佛许愿,如若祈求长寿,可以拜阿弥陀佛,他是长寿佛。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肋侍,佛经中说,观音菩萨有32种变化,化身也多,所以人们大多拜他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曾对很多向我求教佛法的信徒说,如果不是在上师的引导下修持,仅仅是为了祈求平安和佛法的护佑,那么,在家中供奉一尊佛即可,只要经常供奉,就可以了,不要看到别人供奉什么,自己就学什么,或者,每到一座寺院,无论哪种佛像都要朝拜,那样的效果往往不好。


第三部分第7节:名利二字(图)

  求名逐利,是世俗中人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且,似乎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这不是否认每个人还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一方面,名利心,是世俗生活给人的生活强加的印记,是谁都不可能避免的,但它丝毫不抵触爱国心、善心、孝心等等。如果将名利心视为洪水猛兽,觉得一谈起它来就是道德水平不高,就意味着追求一些不高尚的东西,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佛家充分承认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善因,也都有恶因,佛家就是用修持方法抑制自己的恶因,不让它形成恶果。我也承认每个人有名利心,但我的态度是,有则有之,只不过,要用自己的善心、用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去衡量它,去检验它,不让它膨胀到危害他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地步。如果名利心发展为“利欲熏心”,那就是它过于膨胀了。    

  说起来这是一个挺奇怪的事,佛门中人,不求名、不逐利,只在清贫的环境中修持,且不说满足自己的名利心,即使是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生活欲望,比如声、色、饮食等等,也要戒,更别说名利心了。看起来,佛门中人与“名利”二字无缘,但是说也奇怪,我们本没有金钱,即使购置佛学资料和法事用品的钱也并不多,更别说修整寺院等等大型的工程了,但却有大量的信徒布施;我们本不想在世俗社会中得到羡慕恭敬的对待,但是却有大量的人崇敬我们,视我们为佛的化身,我们所到之处,仿佛真就是个“名人”。    

  而在世俗社会中呢?那么多人每天费尽心思,琢磨着挣更多的钱,其实他的钱已经完全够他生活得很不错了,又或者,琢磨着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幻想自己受到更多的人恭敬,这种恭敬,不是道德方面的互相尊重和理解,而是“一呼百应”、“受人追捧”之类的私心在作怪,是在满足自己身边全是掌声的幻想。    

  对佛门弟子来说,我们在尽力避免世俗社会中一切幻象对我们的干扰,尽力让所有贪念、享乐的诱惑远离我们,但是,却往往不能得到安静的修持环境,总有各种各样的人用言语动摇我们,或者有各种各样的事让我们困惑。就像我们没有名利之心,却总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名利扑面而来,有时候让我们不知所措,或者感到意外,更多的,是当名利围绕在我们身边时,心中的不安便多了很多,这些不安,有时是害怕自己修持的心从此变得不坚定,有时是害怕自己进入一种被世俗包围的生活后,自己不免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有时,也真是担心自己会被名利心左右。    

  这是佛门弟子的苦。总有逆境、诱惑去动摇你,虽然这是修持中必不可少的业障,虽然这往往能帮助修持,但总是苦。    

  而对世俗之人呢?求名逐利,殚精竭虑,每日都在思索怎么能名利双收,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做到了?越是想求,越是得不到,每日没有平静、祥和,却被欲望支配、控制,丝毫没有为生的乐趣。佛家说,人生八苦,这就是其中的“求不得苦”。    

  其实,即使求到了,又不苦吗?就像很多名利双受的人,连像平常人逛街、闲谈的自由都没有了,往往一走在路上,便被人围住,不得已还要伪装自己,或者,当着众人的面,说话也要小心,往往所说的话也不是自己想说的,不是更苦吗?    

  无论世俗中人,还是佛门中人,只要生活在世上,就是苦啊。


第三部分第8节:直贡噶举盛噶仁波切简介

    转世活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传承形式,寻找转世灵童的过程更是神秘,因此,这一现象被誉为“世界七大神秘现象”之一。    
    1977 年正月,盛噶仁波切出生于青海囊谦县白热家族,他是在母亲前往上一世仁波切生前主持并圆寂的寺庙——青海省玉树州噶札西寺的路上生下的男婴,出生之时,漫天飞雪的天边突然出现了彩虹。这是当地人认为只有活佛或是圣人转世的时候才会出现的奇特景象。    
    从盛噶仁波切出生起,就有许多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在他身上发生。在喇嘛们寻找转世灵童过程中,还是孩子的他就对喇嘛们说:“你们这样找盛噶仁波切是找不到的,你们为什么不来找我,我就是真正的盛噶仁波切转世!”    
    为了寻找他,第三十七代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进行了闭关修持,祈求佛母指引。闭关圆满后,法王将得到的指示放进一个信封盖印封存,并选派了几位喇嘛从印度将信带回青海。信中清楚地指出转世盛噶仁波切的出生地点、父母亲的名字,并说他是一个有四个兄弟、龙年出生的孩子。16岁那年,他终于被第三十七代止贡法王澈赞仁波切认证为噶扎西寺盛噶仁波切转世,成为了转世活佛。    
    1994年,嘎仟仁波切与众多仁波切一起为盛噶仁波切举行了坐床仪式,仪式进行时天空出现了两道彩虹,干旱了很久的县城区更普降甘霖。    
    此后,盛噶仁波切先后到尼泊尔、印度等国家修行佛法。三年的佛学生涯中,现世盛噶仁波切在上师的引领和自己精进不懈的学习、修行下,为继承上一世盛噶仁波切的弘法事业而努力,最终达到佛法造诣的纯熟。    
    1999年,现世盛噶仁波切结束了印度的佛学生涯,以解脱众生的慈悲心先后去往世界各国弘法,赢得了各地信众普遍的尊敬和爱戴。直至今日,仁波切仍奔波于各地弘法,开启他弘扬佛法的毕生事业。他所讲述的佛理以生动平实的语言,切合都市人群的心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注释:    
    1.噶举:噶举派是西藏佛教一个重要的教派,“噶”的本意是佛语,也可以体会为师长的言教,“举”意为传成,因此,噶举派的修持方法注重口传,比较注重密法的修炼学习。噶举派又被称为“白教”。值得注意的是,噶举派是西藏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2.直贡噶举:直贡噶举在西藏佛教界有一定地位,是噶举派“四大八小”中的一个分支,创始年代大约在12世纪中后期。    
    3.仁波切:藏语的原意是人中之宝,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尊称,主要用于转世者和大寺院在任、退任的住持。    
    


第三部分第9节:爱自己 才会爱别人

    一个女孩儿因为痛失了爱人而走上了绝路,听到这样的事真是让人难过。虽然这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面对着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的逝去,面对着她那满鬓白发、年近花甲的父母时,还是让人觉得难过。     
    我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众生是平等的,包括人类在内,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大小厚薄之说。凡是世上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他们在世的形态、种类、位置有差异,但那不过是前世的因果而已,他们本身没有贵贱,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他们平等地位应该受到保护,损害他们正当利益则是不人道的,是佛法所不容许的,应该受到惩罚。佛经明确规定:口、身、意三业中的第一条是不杀生。尊重生命是十善法的第一条。对于佛教来说,死是此一生之结束,现世之结束而已。人来世的幸福与痛苦都是自己正身修行的结果,谁都有可能在六道轮回中或成为神、人神间(阿修罗)、人;或成为畜生、饿鬼,掉进地狱。其决定的因素是你自己的德行。     
    六道轮回是佛教里的说法,通俗些说,六道轮回就是对宇宙生物圈的一种概括,六道分别为天界、非天界、人界、畜牲道、饿鬼道、地狱。天界、非天界、人界为善趣道,是比较好的投生之处;畜牲道、饿鬼道、地狱则为恶趣道,是下等受罪的投生处。关于这六道轮回,在佛典上有非常详细的解说,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像我们这样的〃人〃,则属于六道众生,所谓六道众生,生生死死在这六个范畴内轮回,永无止尽。虽然佛教有人生苦海之说,六道轮回似乎也尽显无情,然而细想,这说法的字里行间却是最有情的,也因此六道众生也被人称作〃有情世间〃。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人是为有形体中最高层次者,人生得之不易,因此在佛教中常告诫人们要珍惜人生,应发掘和创造人生存在的价值,做好此生应做的事业。虽说凡人皆有死,人死的时候,此生所有的名利、亲属、财产都不能带走,就连自己的身体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