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爱恨国企 >

第4部分

爱恨国企-第4部分

小说: 爱恨国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刹那。可一旦回到单位,一旦进入总经理的角色,一切又是如旧,我仿佛又成了一条疯狗。  身体是别人的,因为我已身不由己。安阳有句土话说的好:孝帽子戴在你的头上,不怕你不哭。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我的酒量练不出来(图)

  记得以前三角债严重时,我去用户那儿讨款,在饭局快要结束时,人家厂长突然指着那能装一两酒的小酒碗对我说:你如喝了,我再给你增加两万,我没犹豫就一饮而尽,并请求再喝一碗再给增加两万,想不到人家竟爽快答应……  增加款的目的达到了。客人一走;我却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地广播”,吐得一踏糊涂,整整难受了一夜。  不就是两碗水酒吗,有什么了不起,可我却如此没有酒量,实在是没有出息。  不能喝酒,现在愈来愈感到这是我当总经理的缺陷。酒桌上不是常讲:“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吗?为什么要豁出命去喝?因为喝与不喝,喝多喝少是“态度问题”。这不叫喝酒,这叫表态,叫表决心;叫表忠心;叫表信心……尤其是当个像我这样中小型国企的总经理,尤其是身处酒文化盛行的中原,尤其是在政府天天喊优化企业环境的今天。  无酒不成宴,太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协调摆平,等着我去磕头作揖,形形色色的人需要我去接触去沟通,在此,酒的力量实在不可低估。  尽管我不能喝酒,可我却一向羡慕崇拜那些有酒量的人。诗人李白能“会须一饮三百杯 ”,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英雄武松能大碗痛饮后,在东倒西歪中飘逸潇洒地“醉打蒋门神”,这些都令我赞叹神往。  我曾暗下决心,要练习喝酒,要练出酒量来,要循序渐进,要日有寸进……我还不明白有些愿望终生无效,有些幻想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映照出现实状态的窘迫。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我发现自己的酒量仍是原地踏步,只要一沾酒仍是脸红脖子红乃至前胸后背红,只要稍增加点练习的量,便是头痛恶心“对地广播”;后来发现,只要天天练习,身上能发炎的地方似乎都要争着发炎,以致不得不中断练习,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母亲告诉我,她在怀我时几乎每天都要喝一瓶葡萄酒,我想大概是我在娘胎里已经把今生的酒都喝够了,所以才练习不成。  当然这可能并非真正的原因,不管怎样,实践证明我的酒量是练不出来的。这倒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自身无法超越的局限,这局限对你来讲就是客观规律,只要是规律,你就不能抢茬违背;只要是规律就有其内在的因果。拿喝酒来讲,这因果就是我的血液里缺少着一种解酒的酶,所以我无论怎么练习也练不出酒量来。哲人们说的对:“认识你自己!”看来很多事情,我必须量力而行。卡莱尔说的更透彻:“认识你要做和能做的工作。”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企业文化是“冲锋枪”(1)(图)

  有人说我们的企业文化搞得不错,政府有关部门还在我们这里开了企业文化现场会。  老实说,现在有人说我们有企业文化,做为总经理的我也才意识到。回头看看,这些年我们可能还真是无意识地鼓捣出一些“文化”来。既然说“我有文化”,那我就顺杆儿往上爬,不懂装懂地胡侃上几句企业文化。  胡侃第一句:企业文化是逼出来的。  企业文化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不是生搬硬套、照抄模仿而来的,企业文化应是你这个企业“自己生的孩子”。这些年,我们在管理方面稍有点儿价值的观念与套路,无一不是在激烈的矛盾碰撞中,在无数次的拍案而起与捶胸顿足中给逼出来的。  推诿扯皮、浮飘娇气、因循守旧、懒惰涣散,等等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所谓“六大管理”,所谓“五反对”,所谓“生存原则”……  胡侃第二句:企业文化是天天能用的。  企业文化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神秘玄乎的东西,更不是装璜与摆设。企业文化应是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要能“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天天能用得上的东西。像曾国藩的“ 爱民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庆王铁人的“三老四严”,这些都是很好的 “文化”。天天能用得上的东西,才有影响力与生命力。否则,“文化”再好也是“两张皮 ”。  现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一旦出了问题,大家就会主动拿公司的一些“文化”来对号入座,来评判是非,就会主动说“我是第一责任人”或“他只布置无落实”……无需你再费口舌统一认识。我理解,这就是企业文化,在这里,文化的作用就是统一思想,形成认同感。  胡侃第三句:企业文化是总经理的影子。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企业文化是“冲锋枪”(2)(图)

  总经理的性格往往决定企业的命运。总经理的作风与精神面貌往往就是企业的作风与精神面貌。人常说:“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在这里,我还必须把自己当回事。因为在这里,我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大家的视线里,无不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这种影响不是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与总经理的权力,而更多的应该是靠精神、靠人格……  要想影响大家,要想感染大家,要想使大家进入一种状态,进而形成某种“文化”氛围。首先我自己必须真情投入、必须进入角色。我麻木冷漠,还是激情似火?我马马虎虎,还是认真严谨?我是非不分,还是爱憎分明?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既然当这个总经理;就必须咬紧牙关去做“榜样”。 我相信“文如其人”这句话。  胡侃第四句:企业文化是一把“冲锋枪”。  看一个企业有无“文化”; 绝不体现在它能发奖金能分红时。“吃肉喝酒”所产生的“ 凝聚力”是靠不住的。泰山压顶、黑云压城、大敌当前,谁能去横刀立马?这才是检验一个企业有无“文化”的关键时刻。我理解的企业文化,应是一把冲锋枪,危难之处一显身手,上了刺刀就能见红,扣动扳机就能打响,冲锋号一响,我们就能握着枪冲上去。  有同行问我:“你们企业目前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我说:“在人”。  大浪淘沙。我们目前留下的这些人,一是经历了企业最低谷时艰难困苦的考验,二是在数不清的矛盾碰撞与磨合中建立起的理解和信任。有了这些,有了这些人,本身就有了企业文化的“词”;有了这些,有了这些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能保持一种精神,一种士气,也能东山再起,这就谱出了企业文化的“曲”。我觉得,这才是靠得住的企业文化。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为什么“升旗”(图)

  并没有谁要求我们每月升一次国旗,那么做为一个企业,我们为什么升旗?我想,必须弄明白。  2002年某日,公司升旗现场:服装统一的队伍已纵横成行,按贯例宣读“升旗纪律”,宣读“公司生存原则”,通报各部门人数,升旗手就位,一片肃静、一切就绪,只待国歌响起。  但此时主持人突然宣布:因某部门一人无故未到,根据“升旗纪律”取消当天升旗,推移到次日再升,并要求责任人次日当众作检查。  随着一声“解散”!全场一片哗然。  站在队伍里的我,不用问也知道此时大家怎么想:违纪者一个人的错误,为什么要株连大家?  问题的关键就在此。我想问问大家,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为什么升旗?  是这几年企业日子稍好些,赶时髦图热闹?还是为了满足当领导的某种虚荣?绝不是。是为了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但如仅仅为此,未免有些单一。是为了增强凝聚力?如果简单地为升旗而升旗,怕是也难达到效果。我倒是发现有的单位上面升旗,下面乱踹,一盘散沙。  那么,我们为什么升旗?目的就一个: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团队。  什么是团队?团队就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升旗纪律”的中心内容就是“缺一不升”。拿违纪者一个人的错误来折腾大家、株连大家、惩罚大家,照常规想,大家自然会有情绪、有牢骚、有怨言。但这就是团队,关键时,任何一个人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全局,都可能决定整个团队的命运,都可能让大家跟着倒霉。  像我们一个产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有时一道工序的错误,整个产品就要报废,有时一个产品的错误,将导致整个市场的丢失。我们以往致命的观念是: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差不多就行。升旗,就是要培养大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意识,“一点”都不能差的精神。升旗,就是“当众”抓质量、“当众”抓成本、“当众”抓管理……  老实讲,每次升旗,站在队伍里的我,心情都十分复杂,充满矛盾,既怕出现违纪者,又希望出现违纪者。实践证明,违纪者起到了“帮助”大家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团队的作用。  在我的眼里,升旗,已不仅仅是升旗。          


第四部分:企业文化是“冲锋枪”学习“认真”(图)

  “认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经过后天不断地学习、培养、锻造。尤其是我们的这些国企人,要是还想靠企业吃饭,就更应从头学习“认真”。  仔细想想,论装备,许多国企可谓一流,但为什么就是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论管理,国企的规章制度也是应有尽有,但为什么就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在有这么多的国企垮掉烂掉、不死不活。当然,我们可以去找出太多太多的理由,但有一点,我们这些国企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认真”了吗?  电影《南征北战》中,敌军长有句台词:我们以往的失败在于轻敌。  那么我们以往的失败在于什么呢?我们以往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不认真”。  我们的“不认真”多是表现在小事上、细节上。像合格的零部件在转序中被磕碰划伤得一蹋糊涂;像好好的一个产品,最后的铭牌标签却被搞得粗枝大叶、七歪八斜;像开会时,明明要求关掉通讯工具,但会场上的手机与BP机声音却此起彼伏……  这些看来都是些小事,但往往就是这些小事决定我们企业的命运。  当兵的为什么要把被子叠成有棱有角的“豆腐块”?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练习立正稍息?海尔为什么要求员工下班时必须将凳子放在桌子下面?这一切都是在学习“认真”、培养“ 认真”、锻造“认真”。  回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许多具体事情都已变得模糊,唯有“认真”的感受刻骨铭心。  思路一旦理清,目标一旦明确,我这个国企总经理的全部工作,好像就是带领大家学习“认真”,在那数不清的矛盾碰撞中让大家体验理解什么是“认真”。糟糕的是,我面对的是一种已经形成的“不认真”的氛围,大家对每天发生的种种“不认真”已见怪不怪,已麻木不仁。在与“不认真”的反复较量中,我已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变得神经质,变得一触即跳 ;动辄拍案而起,甚至口出粗言……  我知道自己的这些表现有失领导的风度、修养、形象。学习“认真”,我为自己总结了 “三伤”,即伤人、伤心、伤身。常常是事情过后就后悔,可一旦再遇到“不认真”,又是拍案而起。周围的同事常对我说:“这老企业多亏了你这性子、这脾气”,我心里清楚这是大家对我的宽容、谅解。  现在社会上许多单位来学习我们的“六大管理”,学习我们的“公司生存原则”;学习我们的“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我认为,最根本的东西是要学习“认真”。  有段时间,我最怵主持每月的几个开放式管理评审会,所谓开放式,就是要找很多职工来当“观众”、当“评委”,让他们看看我们这些吃管理饭的是否称职。每次开会都要针对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当众评审。为了吸引“观众”,要求会上必须要触及矛盾,要碰撞、要斗争,要制造难堪、要有暴发力、要追根刨底、要追究责任、要理出思路拿出措施、要真正达到解决了问题、教育了“观众”、锻炼了队伍的效果。  有同志戏言:“开这种会要准备好速效救心丸”。几年来,就是在这样的评审会上,评得一些中层下了台,一些员工下了岗,评得两位副总在全公司公开做检查,并只发生活费;也就是在这样的会上,让大家一次次地认识、体验了什么叫“认真”。记得有一次,为了让一些同志过思想关,会整整开了六个小时。  我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认真”会如此的艰难?为什么我们一些人一旦到了外企,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