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张学良传 >

第62部分

张学良传-第62部分

小说: 张学良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张老板心情烦躁的时候,常爱泡咖啡喝,时而打打网球,有时也喝点酒解闷,一次,他竟在凤凰山附近的南岸小酒店喝醉了,惹得大家一阵好找才找到他。
  张老板在凤凰山一大乐趣,就是爱钓鱼消遣。他经常漫步到山脚河边垂钓,有时没钓到鱼,也得买一条鱼挂在钩上。有一次他去河涨湖钓鱼一无所获,他就买一条四斤多重的鳜鱼挂在自己的钓钩上,放在河里观赏。
  一九三九年秋天,号兵叫我上山有事,去后才知道张老板要离开凤凰山了。记得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凤凰山的人马动身了,我挑着张老板两只精制的小木箱,怀着依恋不舍的心情,跟在张老板一行人的后面。当时我看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张老板走得很慢,时而回头望望,好象舍不得凤凰山似的。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跟在后面,一直把张老板送到凤凰山脚下上了船。
  后来我才知道张老板的真实姓名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如今回忆往事,叫人难以忘怀。⑥
  另据报道,为纪念张学良将军对促成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所作的贡献,张学良居住过的凤凰寺,如今已整修一新,将军的照片和他题写在凤凰寺内的诗,均已复制出来,供人观瞻。此处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但张将军和夫人当年常常登临的观江楼,如今经过重建,又恢复了昔日的容颜。姜宏顶说:
  一九三八年,湖南省沅陵县县长王潜恒为张学良将军修建的观江楼,已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前夕重建竣工。
  这座气势雄伟的观江楼,分楼上楼下两层,此楼系张学良将军被南京当局从郴州苏仙岭辗转迁移到沅陵凤凰山以后,时任湖南沅陵县县长王潜恒先生专为将军修建的。当时,张学良将军与赵四小姐常常登楼远眺,以此来排解内心忧愤。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张学良将军离开沅陵转押到贵州修文以后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更遭损坏,荡然无存。为纪念张学良将军,湖南省沅陵人民政府从一九八二年起拨款修复张学良将军旧居凤凰山并重修观江楼。⑦
  这件事办得好!而且也再次证明,大凡情操高尚,誉满人间,真正为人民作出了无私贡献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并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不过,说那时与张学良在一起的是赵四小姐,则显然是弄错了,实际是夫人于凤至,有张学良诗为证:
  卿名凤至不一般,
  凤至落到凤凰山。
  深山古刹多梵语,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① 邹云峰:《张学良被囚苏仙岭》,原载1984年7月21日《团结报》。
  ② 刘恩铭:《秘密囚禁中的张学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③ 邱秀虎:《张学良将军被囚琐记》,原载《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④ 引自滕蔚萱回忆资料。邱、滕两位当事人所谈的张学良在郴州的这场虚惊,存在着某种误会,这是不消说的,但东北军部分军官曾打算营救他,则并不假,据陈正舜《一次鲜为人知的营救张学良行动》(《团结报》1988年6月)一文介绍,1937年1月中旬,当时地处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中的原东北军空军官兵对得知张学良将军已由南京移至溪口关押“十分动心”,密谋救张。3月中旬一天,沈克昌(航校副校长),清晨三四点钟,以春游为名,率一二百人分乘几辆卡车直驶雪窦山,以拜望老长官名义见到张学良提出请他同他们一起速返笕桥,转乘容克机(张原专机,冯等已暗中修好)径飞香港。张不允,但深受感动。冯等见张不走,而且时间紧迫,行动起来风险也大,只得敬请老长官珍重。临别,张亲书一横幅相赠,勉励他们多多为国尽力。
  ⑤ 钟玉如:《万里碧空孤影远》,原载1986年12月《西安今古》。
  ⑥ 黄忠义:《回忆张学良在凤凰山》,原载《西安晚报》。
  ⑦ 姜宏顶:《张学良将军观江楼重建竣工》,原载《西安晚报》。
  
  
  
  梅花香自苦寒来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寇的进攻曾奋勇抗击,如华北的忻口战役和华东的松沪抗战,以及台儿庄战役等,都打得好,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表现了中华儿女崇高的民族气节。但由于长期不抵抗主义的影响和缺乏充分准备,加之有些将领拥兵自重,但求自保,甚至不战而退,终于造成严重的危机。仅半年光景,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各省相继沦陷。日寇气焰嚣张,咄咄逼人,战争有继续扩大、并向长江两岸、特别是华南蔓延之势,所以被囚的张学良夫妇,在监押人员的驱赶下,也不得不疲于奔命,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原本患病的于凤至,哪里能经受得住这番折腾,再加上特务的刁难,精神的忧郁,所以病势一天比一天严重。因为她患的是乳癌,急需手术治疗,经张学良再三要求,当局才同意让于凤至出国就医,而改由赵四小姐陪伴,以照顾张学良的生活。
  这件事说来简单,按人之常情来讲,似乎也是理应如此,不该再有什么麻烦。但要通过戴笠,他要是从中作梗,事情就难办成。还倒好,这位以冷酷无情著称的军统局长这回没有阻挡,张学良的要求获准了,原来张、戴之间还有点交往,矛盾是有,但还不是那么水火不能相容。赵云声说:
  戴笠此人虽阴险狠毒,杀人不眨眼,但他和张学良的关系一直不错。过去,蒋介石为了拉拢张学良,组织“四维学会”时,戴笠曾是张学良的下属,但张学良从不以上司自居,而是坦诚相待,把他视为自己的朋友。因有这层关系,所以在“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当宋美龄飞往西安时,戴笠才敢陪同前往。可是,他一下飞机,西安的士兵就将他解除了武装,没收了他的手枪。宋子文、宋美龄和端纳,都没有被搜查,而独独他戴笠被缴枪解除了武装,这对于堂堂的军统局长来说,不能不感到难堪。一进城,他便跑到张学良的官邸诉说委屈,张学良一听哈哈大笑,随即解开衣带,将自己的手枪摘下来送给了他。张学良一面递手枪,一面开玩笑似的问:
  “你这个军统局长是怎么当的?我西安发生这么大事,你竟一点也没得到情报?”
  戴笠脸一红,讪讪地说:
  “我哪敢搞你的情报!再说,我也没想到,你会来这么一手!”
  这话,虽是戴笠的解脱,但从中也可看出他们关系之亲密。这次,张学良准备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戴笠也是保人之一,由他担保张学良的生命安全。
  因有这些前科,所以戴笠对张学良一直惧让三分。这次,对于张学良当面提出的让于凤至出国就医的请求,他当然不好拒绝。至于要求改换赵四小姐来替代,戴笠虽说嘴上也满口答应,可他心中却暗自思忖:赵四会来吗?
  戴笠非常清楚,赵四现今在香港生活得很舒适,有豪华的房舍,有可观的财产,而且今年她刚刚二十七岁,青春美貌,她干么要放弃这富贵财产,跑到你这穷山沟里来呢?人生在世,图的就是享乐。她当年从天津私奔关外,是因为那时你张学良是权倾朝野的少帅,风流倜傥,炙手可热;而如今你已经成了一文不名的囚徒,她干么要抛弃自由,来陪你囚禁呢?
  戴笠的脸很长,人称马相。此时这张马脸上浮起了一层奸诈狡黠的笑容,意思是说:如果她本人不来,恐怕就不能怪我戴笠了!……①
  戴笠的破例恩准,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对于孤苦的张学良来说,毕竟还是福音。但这位有“杀人魔王”之称的戴某的所谓赵四不会舍弃富贵和舒适生活而跑来陪张,则就想错了;同时,也更不是象他所说的,赵四小姐当年之所以“私奔关外”,主要是为了金钱与权势。不,不是的。从赵四小姐当时的家庭环境和她的品德看,这些她是并不在意的,她所钦佩和仰慕的主要的还是少帅张学良的光彩照人的风采和人品!如果仅仅是为了荣华富贵,如果她是个朝秦暮楚和贪图享受的人,也就不会在张学良最潦倒、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边了!是的,她很清楚,此一去,还不仅仅是抛家别子,不仅仅是要过艰难、愁苦、屈辱和冰刀霜剑般的生活,而且她为此作出的牺牲也绝不是一年半载,不是短时间的,这很可能将是终身性质的,她要献出的甚至将是她的全部的身心、青春和生命。但为了她所深爱着的亲人,为着一位为了国家和民族忍辱负重、甘愿把牢底坐穿的一代英姿人杰,为了使他能稍稍减轻一点心灵上的痛苦,她认为这牺牲是值得的,是很有意义的;再说,让他孤苦零丁地在囚系中苦度春秋,她也不放心呀。所以,那时她虽然在香港有房产,儿子年幼离不开她,可一想到孤苦无告的张学良希望她能和他在一起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把儿子送到美国,托友人抚养,然后便星夜兼程地来到张学良身边。
  一对恩深义重的患难夫妻终又久别重逢了,二人相见,都不禁感叹唏嘘,悲喜交集。
  “汉卿,让你受苦了……”赵四小姐原本有很多话要说的,可是只说了这两句,就哽咽难言了。
  张学良也很伤心,他同样也是有很多话要对赵四小姐讲的,可是此刻却是纵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他只是悔恨地说:“唉,都是我不好,当初没听你的忠告,才落到这个地步,使你也受到牵连。霞,我不明白,我扪心自问,待人不薄,也没干过什么亏心事,可我怎么总是遭人忌恨,自己也常吃苦头呢?”
  “不,汉卿,主要责任不在你,你不要这么想。”对于这些不愉快的往事赵四小姐本不想再去谈它,但听张学良这么说就再也无法沉默,因此说道:“那是别人气量狭小,怎么能怪你呢?如果说有时你也有失策之处,那我看还是你把政治斗争看得太简单,而不晓得它的无情,有时还是水火不容、极其残酷的,以你年轻气盛的少帅,与一心怀叵测反复无常的人共事,哪有不吃亏的呢!”
  “是啊,估计不足,估计不足,”张学良赞同地连声说,“当年周恩来也曾经谈到过政治是钢铁般的无情,放蒋是为了合作抗日,亲送则大可不必。可那时我却听不进去,也正如你所说的,我吃亏就在于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于看错了人,也过于自信,总觉得自己襟怀坦白,开诚布公,言必信,行必果,别人也会这样对待我的。”
  “问题就在这里。”赵四小姐直截了当地说:“信义是要讲的,但还要看对象;人心换人心,好心有好报这类话,也是常听人们谈起的。但也有另一种经验之谈,这就是被有的人奉若神明的曹操的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不是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这样的俗谚吗?不能光看他讲得好听,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对那些伪善者来说,好心会被认为是软弱可欺,是得不到好报的,你没听人讲过那个农夫和冻僵了的蛇的故事吗?……啊,看我,说起这些来就没个完了,我们刚见面,不谈这些了,我最不放心的是这几年你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身体怎么样?”
  张学良叹了口气,满怀忧愤地说:“身体还可以,不过毕竟年纪不饶人,不如以前了。”
  “那末精神呢?还总那么想不开吗?”赵四小姐什么都想了解。
  “啊,你问这个,叫我怎么说呢?”张学良苦笑着说,“精神上的苦闷总是难免的,自由的丧失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可是事物在运动,在不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事会慢慢变得淡漠起来。人不能总在痛苦中生活,当一种痛苦被一个人逐渐消化了之后,他的思想就会升华,胸怀就会旷达一些,意志也会变得更为坚强些,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赵四小姐点点头,感动地深有同感地说:“人生的旅程是艰难曲折的,所谓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官运亨通之类,都是一些善于投机钻营者的为人之道。为了坚持正义,就要作出牺牲。这样的事,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概莫能外,有道是: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绔袴少伟男。这看来还真是经验之谈呢,汉卿,你说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嗯,有道理,有道理。”张学良极表赞同,他觉得赵四小姐所说的正是他想说而未说出来的话,她真不愧为自己的知音,所以感慨地说:“这不仅有道理,而且我看颇有见地,古人还讲过一句话,叫‘好事多磨’,也含有这个意思,这不是随随便便讲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啊,从刚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