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

第34部分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第34部分

小说: 一个真实的戴安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中间有相互搀扶的老人、孩子、年轻人,也有全家人一起来的。一张隐现在鲜花丛中的纸条上写着:“你是不列颠民族心上的一颗明珠,你是众多人心中的一线希望。”不少人在轻声啜泣,一个黑人男子捂着眼睛放声大哭。白金汉宫门前也是人如潮,花如海,泪如雨。    
    一位25岁的来自格拉斯哥的男子,听到这一消息后在肯辛顿宫殿的门口献上一束丁香,说:“我想她会变为圣人。我非常震惊,这不是人正常的死亡方式。我认为不应仅仅责备新闻界,这是大家的错。我从未献过花,但这一次实在是太惨了。”    
    一位女学生献上了一束红玫瑰,她说:“我还不相信这是真的,一位终于找到自身幸福的女人,如此不幸地迅速死去。”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马上驱车前来致以哀思。他认为威尔士王妃是王室中惟一一位真正受欢迎的人物。    
    有人认为“不列颠的王冠上失去了一颗明珠”。    
    在英伦三岛,英国广播电台停止了正常节目的播出,专门播放戴妃身后的消息,这是二次大战以来绝无仅有的。    
    8月31日原计划当天举行的英国多场足球比赛,在惊闻王妃逝世之后,马上全部取消;原定9月3日英格兰队对摩尔多瓦队的世界杯预选赛也被取消。英格兰足协说他们曾与王妃有过联系,讨论王妃参与一项足球慈善事业,她的突然去世使得这一想法永远无法实现。    
    除了足球比赛,原订在31日进行的橄榄球、板球和摩托车等各项比赛都被推迟举行。另据报道,在6日戴安娜的葬礼举行的当天,英国全国的体育比赛都将停止举行。    
    国际奥委会在31日就向英国王室发出唁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还给英国奥林匹克协会写了一封信,对戴安娜的去世表示同情和哀悼。    
    美国网球公开赛当天正在美国纽约举行,美国网协决定比赛前球员和观众全体起立,为戴安娜默哀1分钟。美国的网球主将阿加西还在手臂上绕上了一条黑纱。阿加西说:“这是个绝对的悲剧。这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个损失。如果文明社会不从中吸取教训,这一悲剧也许最终会轮到我们头上。”    
    人们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互联网上各种电子邮件如同潮水般涌向了戴安娜的官方网址,寄托无尽的哀思和对不幸王妃的哀悼。    
    “黑暗中的烛光。”    
    “在平静中安息吧,亲爱的戴安娜!”    
    “爱+美=戴安娜”    
    “我们身边的天使:戴安娜”。    
    “我相信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9月1日,成千上万的人为了能在吊唁簿上签名寄托哀思,在圣詹姆士宫外排起了长队,等了足足6个小时。


第九章 自古红颜多薄命三、白金汉宫的窘境

    英国王室迅速从悲哀和震惊中苏醒过来,于9月1日作出反应:白金汉宫决定不对戴安娜举行国葬,而是准备在9月6日为“特别的人举行特别的葬礼”。届时,英国将下半旗志哀,葬礼仪式将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特别重大的活动才在这里举行仪式。“人民的王妃”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在大教堂内举行葬礼仪式。之后,戴安娜的遗体将被安置在英格兰中部北安普郡的奥尔索普公园内斯宾塞家族墓地她父亲的身边。    
    白金汉宫的发言人说:“对于深受人们爱戴的威尔士王妃 ,规格并不重要。”有些评论家对不为戴安娜实行最高规格的国葬表示赞同。因为戴安娜的思想与持续了1000年之久的君主制有很大的冲突,堪称是给君主制带来新鲜空气的第一位女性。她生前尚且对君主制有自己的想法,又怎么会要求君主制下这一繁琐的程序呢?    
    白金汉宫面临公众和舆论的重大压力,因为戴安娜的死不能说与王室毫无关系。尤其重要的是,在全世界对王妃盖棺论定、推崇备至的时候,人们有必要也想知道王室究竟对王妃做出何种评价。    
    千呼万唤始出来。9月5日星期五,葬礼的前一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全国发表演讲,饱含深情地称赞戴安娜是一位杰出的富有才能的女性。    
    这位女王通常只在圣诞节发表全国讲话,这是在位期间第二次破例,另一次是在1991年2月24日海湾战争爆发之后。    
    自从上周日不幸的消息传来,整个大不列颠,乃至全世界都无比沉痛地表达了对王妃之死的悲哀之情。    
    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哀思,而对这种损失的感觉是不容易表达的,因为最初这种震惊时常被种种感情所包围:不相信,不理解,义愤填膺,以及对幸存者的关切。这几天我们都沉浸在这种悲哀之中,所以作为你们的女王和一位祖母,现在我要对你们说的是发自我内心的话。    
    首先,我要向戴安娜致以敬意。她是一位杰出的、富有才能的人,无论在好的时候还是坏的时候,她从来都保持着微笑,用她朗朗的笑声和爱心去温暖和激发其他人。    
    我钦佩她,而且尊敬她———因为她为他人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承担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对她的两个儿子。    
    达个悲伤的星期里,我们要帮助威廉和亨利正确对待这灾难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他们和我们其他人共同遭受的。    
    没有哪一个认识戴安娜的人会忘记她。那些没有见过她的千百万人,一旦感到自己了解她,就必定会记住她,怀念她。    
    我自己认为我们应当从她的生活和她的死亡引起的非同凡响而感人至深的反应中吸取教训。    
    我会和你们一样在对她的回忆中感到快乐。    
    这里还请允许我代表我的家庭,尤其是查尔斯王子与威廉和亨利,感谢所有向这位杰出的女性献花、致信和通过各种方式向她表示敬意的人们。    
    这些充满爱心的行为一直是帮助和安慰的巨大源泉。    
    在这里我们还要向戴安娜的家庭和所有与她同遭不幸的死难者的家庭致意。我知道他们也从上周末发生的事件中汲取了力量,去愈合他们的悲伤,面对失去了一位亲人的未来。    
    我希望无论明天我们在何处,都能够加入表达我们悲凄之情的行列,感激她过于短暂却又贡献巨大的一生。    
    这是一个向全世界表达我们不列颠人民的悲哀和尊敬之情的机会。    
    安息吧,戴安娜!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感谢上帝让她给许多人带来幸福。    
    世界各大媒体更以浓墨重彩对戴妃之死做了大篇幅、大范围的报道。例如:“一场震惊世界的事故”,“戴安娜夫人的悲剧性结局”,“世界为戴安娜夫人哭泣”。西班牙一家大报以“她的死感动了整个世界”为通栏大幅标题报道说:“五大洲的人民为戴妃一洒清泪,这是自肯尼迪总统遇刺以来从未见过的奇迹,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对戴安娜的悲哀和惋惜外,媒体还用大量篇幅谴责了追踪戴安娜的新闻摄影师。“帕帕拉奇”与“狗仔队”、“杀人虫”等名词联系在一起。    
    柏林一家报纸的标题是,“她死于追逐敏感和追逐图片的欲望”。维也纳《出版报》的标题更为尖锐:“摄影师捕杀戴妃”。对“帕帕拉奇”的谴责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官方以戴安娜的名义设立的慈善基金成立,所有捐赠将以王妃的名义资助慈善事业。这一基金刚刚开通,支票便源源不断地汇过来,以完成戴安娜王妃未竟的慈善事业。到9月5日止,捐款已超过了1000万英镑。    
    可以说,这是人们纪念王妃最好的方式。    
    在人们沉浸于悲痛中时,另一场葬礼已经悄悄的举行了。    
    1997年8月31日,都迪·法耶兹终年43岁,在伦敦中部的里根特公园,按照穆斯林死亡当日下葬的习俗举行了葬礼。哈罗兹商场停业一天,店外长明的约1万盏灯也随着亡者熄灭了。    
    店门口的两本悼念簿上,大多表达了对他与戴安娜短暂恋情的敬意。    
    “因为你(都迪)和戴安娜王妃的关系,我才刚刚认识你。你使她在生命最后几个星期里享受到快乐令我对你感激不尽。”    
    “这位年轻人———他叫什么,叫都迪对吗?我觉得对他的报道太少了。”一位前来吊唁的人说,“他被忽视了,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表达对他的敬佩。”    
    


第九章 自古红颜多薄命四、与婚礼同样隆重的是葬礼(1)

    1997年8月31日—9月5日,世界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等待葬礼的举行。9月6日,葬礼举行的日子,这必定是最悲哀的一天。    
    天刚拂晓,清寒干燥的伦敦,哀伤的人民排起了三五英里的队,来为他们的王妃送行。有人已彻夜守候在王宫或教堂前,在泪眼迷蒙之中等待着送王妃的最后一程。警方估计会有500万人参加了送葬,远远超过了1981年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结婚的人数。    
    清晨,当威尔士亲王查尔斯、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回到肯辛顿宫这座象征他们各自悲哀的地方的时候,都不禁潸然泪下。因为这座宫殿已被花的海洋和成千上万的悼念者所包围。    
    王子们慢慢地走着,与人们握手,表示他们的感激之情。许多人握着两位小王子的手,拍着肩膀以安慰,但自己的泪水已经不觉中滚落。    
    这时的世界上的27。5亿人民———约占世界人口的一半,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在千里之外向戴安娜道别。BBC英国广播公司将对这一葬礼做一次空前规模的实况转播,并向178家电视台卖出了转播权,它将把这笔收入捐赠给戴安娜慈善基金。    
    上午9点零8分,戴安娜王妃的灵柩安放在炮架上,覆盖着褐紫红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帜,上面摆着白色鲜花,鲜花丛中有一张两位年幼的王子所写的卡片,上面只有一个字“妈”。皇家卫队的6匹黑马缓缓地拉着灵柩行驶在阴沉的伦敦大街上。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紧跟在母亲的灵柩后面,查尔斯王子、菲利普亲王和戴安娜的弟弟斯宾塞伯爵也都低头走在后面。    
    在白金汉宫前,五百多名来自不同慈善机构的人员从王室成员身后走出来,向为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戴安娜致以最后的敬意。他们中有不少人特意穿上印有慈善标语的服装。    
    教堂附近的街区聚集了600万的民众。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等待,在睡袋和帐篷里过夜,这让人想起1981年戴安娜嫁给查尔斯王储并成为英国皇室中最耀眼的明星的时候的那种规模,只是物是人非,大喜变成了大悲。    
    当灵车经过英国王宫———白金汉宫门口时,身着黑衣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率领着3代王室成员向戴安娜的灵柩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她身后,白金汉宫上空飘扬的英国国旗早早地降下了一半,以示对戴安娜的悼念。    
    灵车在千万人民的注视下,缓缓地走着。戴安娜在向英国人民告别,人民也挥泪送别这位他们热烈爱戴的王妃。    
    戴安娜两位亲爱的孩子,威廉和亨利是最受民众关注和同情的。15岁的威廉穿着黑色双排扣礼服,脸上露出冷峻的神色。母亲魂断天国,他也似乎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了。年仅12岁的亨利王子比哥哥矮了一截,在父亲、舅舅和哥哥的衬托下,显得非常稚嫩。    
    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啜泣声,呼唤着“戴安娜”的名字。有人还打出了标语,其中一幅上写道:“想爱就爱吧,现在不会有人伤害你了。”    
    从肯辛顿宫到威斯敏斯特教堂,送葬队伍足足走了2个小时。    
    威斯敏斯特教堂里面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人物和知名人物2000人,其中有法、美两国的第一夫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都迪的父亲、著名的哈罗兹百货公司的老板穆罕默德·艾尔·法耶兹,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汤姆·汉克斯和汤姆·克鲁斯,以及当前英国王室和政府的显官要爵,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等等,这是威斯敏斯特教堂自建立1000年来最为隆重的一次葬礼。在唱诗班的颂诗中,英国首相布莱尔宣读了《科林斯人对爱的赞美》。    
    布莱尔首相说:“如今我们只能透过玻璃模糊地看到她的遗容。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希望和爱,但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是爱。”    
    坎特伯雷大主教也向世界发布了关爱的悼词。    
    感谢上帝赐予我们戴安娜王妃和她快乐的性情,让她为人师表,行善无数。感谢上帝赐予我们戴安娜王妃,她的平生是那样打动人心。感谢她那么平易近人,感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