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国家的事 >

第8部分

国家的事-第8部分

小说: 国家的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港这几年经济不景气,特别是今年当地官员、财团老板不断地往北京跑,因为他们开始懂得,香港的发展离不开中央的支持。由于中央尊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一般来说,香港人提出的要求比较容易得到中央的支持,他们向中央要政策比我们更管用。因此,我以为这些举措既是中央关怀香港的结果,也是香港人民积极争取的结果——    
    自2003年1月27日起,深圳皇岗口岸实现全天候通关,成为全国惟一全天候通关的口岸,使深港之间的人流物流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地交流和往来,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称之为“深港合作的一个全新里程碑”,我也在香港媒体上发表整版文章《深港一体化拉开序幕》。    
    两地人士认为,此举将直接影响深港、粤港的经济发展,深港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作用和意义十分深远:一是将成为深港合作关系历史性转折的一个标志;二是必将产生双赢与多羸的效应;三是深港融合与一体化是解决香港经济问题的良方;四是深港融合将会出现世界级特大城市的特征并直接提升其国际经济竞争力;五是深港融合将促进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与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香港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我们无疑应该确保香港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但香港政府与市民必须重新调整视角和心态,以双向的思维放弃过去那种一枝独秀的繁荣梦想,勇敢地面对阵痛,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珠江三角洲地区,重新确立自己的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市场作用和区位定位,依托珠三角,使自己成为该地区龙头城市,以确保香港这颗东方明珠作为世界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和信息中心的枢纽地位。珠三角也应该考虑到香港是中国惟一现成的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带动自身乃至整个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香港在与深圳、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合作中,配置资源的范围更大,市场的覆盖面更大,而首先实现的深港融合将使两城的经济辐射半径成倍地增长。    
    今年6月29日在香港签署的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济关系的安排》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文献。这个文件的签署意味着其创造的模式开创了香港与内地,特别是香港与深圳、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关系,同时也确立了香港作为珠三角龙头城市的定位。


第一部  饱满又参差的风景由珠三角看中国城市群(2)

    城市群成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也是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国家代表队。从某种意义上讲,整合城市群就是训练国家代表队。    
    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已经由上个世纪的试探性投资、小规模投资转而为本世纪的集群式投资和大规模投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意图的确定是根据三大城市群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的。    
    现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京津唐三大城市群非常令人注目,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注目城市群?以前我们很少接触这个概念,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群的作用是不成立的,那时候所有的物资供应都是通过调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沟通,没有竞争,没有互补,没有交换,所有城市群这个概念相当淡化。    
    现在我们关注城市群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把城市群带动起来了,城市之间通过产业链等形式,交往日趋频繁。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讲,大体上验证了被描述为“纳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总体历程和三大阶段:一是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二是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约在30%~70%之间);三是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以上)。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已经超过了30%,如果按照每年一个点的速度向前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时间需要30~40年。只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的时候,才会进入一个平缓的发展期。而在这之前,每年即使只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国当年就得有1200万人口进入城市,这就是城市和城市群迅速膨胀的原因。    
    二是城市群对内拉动经济的能力太强。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京津塘三大城市群为例,这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3%,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4%,但是GDP值占全国总值的30%以上,最近一个统计数字显示已占到45%,引进的外资占全国总数的73%,这说明城市群对于拉动经济强劲增长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城市群有这么大的能量,人们能不关注吗?    
    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是虚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虽然是实的,却又远缺乏相当的能量,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依靠一个产业链才能生存,需要很多配套企业,而城市群在这方面的作用凸现出来,城市群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经济职能都非同一般。所以城市群成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也是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国家代表队。从某种意义上讲,整合城市群就是训练国家代表队。    
    我们可以由跨国公司的投资趋向来反证城市群的作用。    
    当今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但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经不是20世纪80年代向90年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简单转移。特别是在21世纪,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所以才会有去年中国引进外资首次超过500亿美金的好成绩,今年要达到700亿美金。取得这样一个好成绩,与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与美国的对外政策也有很大关系。我曾经说过,布什总统是中国人民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任何国家派任何志愿军、特工都不可能把美国本土搞乱,而布什实行单边思维和单边政策以后,使得美国的本土变得草木皆兵,竟然发生了“9·11”这样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事件!最近有一个经济竞争实力排序表明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已经降到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芬兰,前九位均包括了瑞典、冰岛、挪威、丹麦等北欧五国,虽然各国经济总量不一样缺乏可比性,但这里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安全祥和也是竞争力。我个人认为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非常完善的,但对外战略的思维出了问题,所以美国的本土不安全,原来它一直是全世界的引资第一大国,而现在要轮到中国了。像苏州一个城市去年就引进外资50亿美金,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不仅超过了深圳,而且超过了上海,今年肯定还要超过这个数字,1~9月份就达到了50亿美金,这是因为苏州就是一个后花园。你说布什为中国帮了多大的忙?    
    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已经由上个世纪的试探性投资、小规模投资转而为本世纪的集群式投资和大规模投资,因为他们要把中国变为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内部市场,进而重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战略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贸易体系和研发体系,于是他们在中国不同的城市群分别集中投资了研发中心、总部和区域总部及其采购中心。    
    当今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意图的确定是根据三大城市群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的——    
    京津唐地区是人才众多,抛开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不说,仅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就集中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不仅人才总量多,而且对人力资源的复制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相比之下,深圳是一个成立23年的城市,深圳大学也不过建立20年,有30多个硕士点,却没有一个博士点,因为成立的时间太短。所以跨国公司对北京最大的投资动向就是研发中心特别多,跨国公司运用人才本土化原则,将研发中心大量地聚集于北京。比较有规模的研发中心在全国有100多家,而北京就有50多家像模像样的研发中心。    
    长三角的优势亦非常明显,其经济总量巨大,GDP是珠三角的两倍,而且市场覆盖面也大。上海作为龙头,南京、杭州、宁波三个副省级城市作为其支撑点,江浙两个最富裕的省份作为其两翼,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长江流域腹地。如此大的市场覆盖面,最能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总部经济”这个词汇比较频繁,因为总部经济作用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对一个跨国公司而言,其配置资源、调配资金、覆盖市场、抢占商机等等,都要依靠总部来决策与调度。据商务部今年七月份的一个统计,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达到41家,比北京的24家多17家。    
    珠三角的特点是引进外资多、外向型经济发达、毗邻港澳等等,近几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制造业发达,在以深圳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中,生产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名牌服装和全国60%的家用电器。这样一个经济圈使得很多跨国公司把采购中心大量地投放在珠三角,特别是深圳已经成为广东采购中心的龙头,如沃尔玛中国公司的采购清单中,有将近95%来自深圳;IBM公司中国采购中心在深圳成立,其供货商及产品有80%…90%分布在深圳及周边地区,这也是深圳集装箱运输在世界排名不断前移的重要原因。以前跨国公司设在香港的采购中心会到深圳进行采购,但不驻扎在深圳,觉得我们的环境不行,现在感觉不一样了,于是就搬了过来。


第一部  饱满又参差的风景由珠三角看中国城市群(3)

    与京津唐地区相比,珠三角吸引的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很少,因为这里的人力资源相对贫乏。广州还好一些,中山大学现在稳居全国高校前十名,还有几所高校也不错。但是深圳的情况让人焦虑,虽然多年来打出了高科技城市的牌子,却一直没有像样的高校群和科研院所。在香港,政府支持的有八所高校,而且支出的经费非常大。为此,我和很多知识界人士都在呼吁当局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短视,深圳若不发展自己的高校将会犯下极大的战略错误,将来会没有知识创新源、技术创新源来支撑高新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已经引进北大、清华建大学城,但这不是根本的办法,因为清华、北大首先是北京创新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他们与深圳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关系、甲方与乙方的关系,驱动他们行为的首先是在深圳所能获得的利益,而不是深圳的发展。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香港EMBA班,其中要讲一天关于香港问题的课程,但在清华大学找不到这样的人,最后把我找去讲课。其实,北大、清华在深圳也大量地使用本土人才。    
    此外,深圳和香港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整合,各自为政,势单力薄而难成气候。现在看来,深圳以战略眼光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强化投入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势所逼,以短期行为谋求长线效益最终将大失所望;同时香港、深圳教育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互通有无、人才往来、协作攻关,也应该立即提上议事日程,这已经不仅仅是教育科技行业自身的需要,而是建设整个区域创新体系、提高整个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珠三角之所以不能吸引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则是因为它的市场覆盖面太小。如果再不把香港、澳门融入成为大珠三角并把华南的相当部分融入成为泛珠三角,那么不仅深港两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难以增加,还会出现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继续从香港迁移上海的现象,因为缺少香港的珠三角经济总量太少,而缺少珠三角的香港市场覆盖面又太小。但如果加上香港、澳门的大珠三角,其GDP则比长三角要多出三分之一,大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即可名列三大城市群之首。据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的统计,京津唐城市群10城市GDP为8;261。05亿元,长三角15城市GDP为15;360。8亿元,珠三角14城市GDP为7;378。58亿元,而大珠三角加上香港、澳门GDP则高达21;365。46亿元。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大珠三角形成之后的经济总量和联合优势将令人刮目相看,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央不可能没有系统的思考。    
    城市群对内特殊的经济效用与对外特殊的经济职能,使得任何一个没有依托城市群的城市,不可能获得独立的发展。    
    我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