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

第138部分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38部分

小说: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炮灰,另一方面又互相残杀,终于使整个部落濒于绝灭。《大草原》中描
写班波90 岁高龄仍充当带路人,以后死在西部草原他视为兄弟的印第安人之
手。题材广泛,情节曲折,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出色,人物刻划成功,这套“皮
裹腿故事集”对后来美国西部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欣)


布莱恩特(1794~1878)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诺塞州的一个医生家庭。
在大学肄业后即担任律师,并创作诗歌。1821 年,他的第1 部《诗选》问世,
其中包括《致水鸟》、《黄色的茧香花》、《树木入口处题辞》等,这些诗
歌都是描写大自然,认为自然的美使人向善。人们常把他和英国诗人华兹华
斯相比。19 世纪20 年代初,布莱恩特移居纽约,从事新闻工作,加入共和
党。1829 年主编《晚邮报》,主张“自由土地、自由言论、自由劳动、自由
人”。他写了许多文章赞扬领导黑人起义的约翰·布朗,还写诗斥责奴隶制。
内战爆发后,布莱恩特创作了《祖国的召唤》等诗。作家爱默生曾赞他为“本
乡本土的、诚挚的、独创的爱国诗人”。

(刘欣)


《致水鸟》诗歌。布莱恩特。作于1821 年。是美国诗人布莱恩特的早
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写了地平线上一只孤零零的鸟,孤单而不孤寂、
空虚,仍自由自在的捉虫觅食,这一景象使诗人感到大自然中任何事物都受
神明的保护,而神明的力量也会指引他的每一步伐。布莱恩特擅长描绘大自
然的景色,他认为自然的美能使人向善,涤除晋,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培养
人的性情。《致水鸟》就是一首优美的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作者以鸟喻
人,借景抒情,情由景生,由鸟友人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刘欣)


霍桑(1804~1864)美国作家。1825 年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写作。1842
年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曾担任海关职员。晚年成
名后,曾出任驻英公使。他一生主要从事写作。作品基本上以新英格兰殖民
时期的生活为背景,生动描述新英格兰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特别是加尔
文教的统治对人们心灵的摧残以及清教徒、上层分子虚伪的道德,同时也流
露出他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观点。重要作品有《红字》、《七个尖角阁的
房子》。另有《奇书》、《故事新编》、《有七面山墙的房子》、《福谷传
奇》等。艺术上独具一格,是美国19 世纪浪漫主义的著名代表作家。

(张新莉)


《红字》长篇小说。美国作家霍桑作于1850 年。作品以17 世纪中叶的
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严酷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美丽善良的白兰在丈夫齐
灵窝斯失踪后独居的情况下,爱上了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并与他生了一个
女孩。事发后,她被清教法庭判处胸口戴着标志通奸的红色A 字示众受辱。
之后,白兰到远方定居,靠针线活谋生。丁梅斯代尔虽未暴露,但内心深痛
自责和恐惧。齐灵窝斯潜回北美后,为了报复,以医生的身份潜于丁梅斯代
尔身边,对他进行残忍的精神折磨。白兰约丁梅斯代尔同逃欧洲失败。丁梅
斯代尔公开自己的“罪行”后心力交瘁身亡。白兰仍带着红字,处处克己助
人,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作品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自然、
细腻、逼真的描写和分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张新莉)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
1822 年进入博多因学院,与霍桑是同班同学。1825 年毕业,先后到过法国、
西班牙、意大利,并研究这些国家的文学,1836 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
文学,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
学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1841 年出版诗
集《歌谣及其他》,这两部诗集风靡大西洋两岸,朗费罗从此以诗人闻名于
世。朗费罗的主要诗作包括3 首长篇叙事诗:《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
《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晚年创作不辍,备受尊敬,牛津大学和剑桥
大学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朗费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谣、
叙事诗和诗剧,在美国诗歌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欣)


《海华沙之歌》长篇叙事诗。朗费罗著。发表于1855 年。是采用印第
安人传说而精心构思的四音步扬抑格长诗,写西风之子即印第安人领袖海华
沙一生克敌制胜的英雄业绩,以及他结束部落混战,教人民种植玉米、清理
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贡献。在美国文学史上这是描写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
诗,它的意义重大,但诗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斯库尔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
乏直接的生活体验。诗的韵律完全模仿芬兰史诗《卡勒瓦拉》,当时虽受到
了读者的赞赏,却遭到后代一些评论家的责难。

(刘欣)


爱伦·坡(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出生于波士顿。
父母都是江湖艺人,在他幼年时先后去世,1811 年被约翰·艾伦夫人收养。
曾在弗吉尼亚大学就读一年,又在军队里度过一段不得意的服役期,便确定
以新闻记者为终身职业。在巴尔的摩、费城和纽约等地写槁。曾在《南方文
学使著》、《伯顿绅士杂志》参与编辑工作。他的个人生活,总的说来,是
一场充满失望、挫折的悲剧。1847 年妻子病故,他从此一蹶不振。坡的文学
创作在特色、多样性和内容方面都令人惊奇。他的诗集有《帖木儿》、《艾
尔·阿拉夫》、《诗集》,诗中大多是古怪、奇特、病态的形象。坡的短篇
小说也颇有影响,大约写了70 多篇,收在《述异集》中。有恐怖小说和推理
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莉盖亚》、《莫格街谋杀案》等。坡在西
方被认为是侦探小说的鼻祖。

(刘欣)


《莫格街谋杀案》短篇小说。爱伦·坡著。作于1841 年。叙述了杜宾
侦破一只大猩猩持剃刀杀人的故事,它是第一篇侦探小说。小说最主要的特
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怪诞和奇异”。它继承哥特式小说的传统手法,
吸取了其制造悬念和恐怖的全部技巧。如诗人詹姆士·拉塞尔·洛威尔在《写
给批评家的寓言》(1848)中所评论的:“五分之三的。。天才,五分之二
的胡闹”。在这部充满恐惧的故事中,反映了死亡的主题和寻求恐怖刺激的
效果。他的小说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冷酷无情,然而更多地反映了
作者的颓废情调。作品开推理小说之先河,对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
响。

(刘欣)


《乌鸦》嚼歌。爱伦·坡作于1845 年。这首诗悲叹死去的爱人,流露
了诗人忧郁、阴沉的灰暗心理和情绪。诗中的乌鸦对诗人的一切提问都以“永
不复返”作为回答,表达了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是他的诗歌的基调。他
的诗大多取一些古怪、奇特、病态的形象,乌鸦就是其中之一,用这种不常
入诗的意象表达一种不详的氛围,抒发一种忧郁的情绪,突出了爱与死的主
题,以“忧郁”为材料,表达了诗人“最太限度的悲痛和绝望”。

(刘欣)


斯陀(1811~1896)美国女作家。原姓比彻,出生于美国北部一个牧师
家庭。从小随父亲住在辛辛那提,与南方的蓄奴州仅一河之隔。因此她很早
就了解蓄奴制的残酷,赞成废除奴隶制度。1836 年,与神学教授卡尔文·斯
托结婚,在丈夫的支持下开始写作。1852 年,轰动世界的名著《汤姆叔叔的
小屋》发表,引起极大的反响,被认为是废奴文学的典范作品。林肯总统接
见小说作者时,曾说作者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以
后她还写了小说《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以及一批描写新英格兰风
土人情的小说和散文。

(鞠爱敏)


《汤姆叔叔的小屋》长篇小说。旧译《黑奴吁天录》,美国女作家斯
陀夫人作于1851 年。美国废奴文学的典范作品。主人公老黑奴汤姆原是奴隶
主谢尔比家的奴隶,对主人忠心耿耿。谢尔比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后,决定
把汤姆及女奴伊莱扎的儿子哈利卖掉抵债。汤姆唯命是从,倍受欺凌,无言
地承受着非人的待遇。而伊莱扎则带着哈利逃跑。故事围绕着汤姆几次被卖
易主的遭遇和伊莱扎争取自由的斗争缓缓展开。最后汤姆惨死在奴隶主的皮
鞭之下,而伊莱扎一家终于到达自由的加拿大。作品读来惊心动魄。小说有
力地揭露了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的残暴及黑奴的痛苦。它的发表,有力地
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作品控诉了蓄奴制,塑造了敢于同命运抗争的
伊莱扎夫妇的形象,赞扬了黑人反抗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正义斗争。笔调
深沉,情节在奴隶们的泪水和愤怒中展开,伴随着老汤姆的死而结束。小说
发表后,一时间家喻户晓,激起了北方人民对蓄奴制的极大义愤,推动了废
奴运动,终于导致1864 年的南北战争,奴隶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林肯总统在一
次接见斯陀夫人时称赞她是“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女人”。


麦尔维尔(1819~1891)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和诗人。青年时代当过水
手,在长达四年的海上生活中,品尝了捕鲸船上的艰难与困苦。在南太平洋
航行期间,他曾在一个海岛上的土著泰比人中间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最初创
作的小说《泰比》(1846)和《奥穆》(1847)都是以他的经历见闻为基础,
描写异国风土人情的作品。作者把未开化的、未被近代文明法污的人民的纯
朴生活同资本主义的文明相互对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麦
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带有一种神秘和悲观
的色彩。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白鲸》所表现的神秘和悲观的浪漫主义色彩引
起当时欧美文学界很大的反响,并因此被尊奉为美国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
家。

(王军)


《白鲸》长篇小说:麦尔维尔作于1851 年。作品描写一位捕鲸船长在
海上捕鲸时,不慎被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他发誓要找到白鲸报仇。船长航行
了几乎整个世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白鲸。船长命令船员们靠近白
鲸叉死它,船员明知九死一生但不得不服从船长的命令,他们叉中了白鲸,
受伤的白鲸凶猛地冲向他们的鱼船,鱼船被撞的粉碎,船上的人除一人死里
逃生外,全部与白鲸同归于尽了。称霸海洋的白鲸被写成一种强大、可怕的
对人怀有敌意又难以制服的怪物。它是人类难以摆脱并深受其害的人间罪恶
的象征。小说描写了捕鲸的艰难和捕鲸工人的智慧和勇敢,很有现实意义,
有浓重的象征意味和神秘色彩。小说的扑朔迷离、欲辩难言的意向在20 世纪
30 年代引起欧美文学界强烈的反响,成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王军)


惠特曼(1819~1892)美国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民主诗人。出生于美
国长岛海滨的一个劳动者家庭。终身未娶。主要诗集有《草叶集》。创作初
期,主要揭露奴隶主对黑人、印第安人的压迫,歌颂理想和劳动。中期他号
召人民起来反对奴隶制度,写下了沉痛悼念林肯总统被暗杀的《啊,船长!
我的船长哟!》等力作。晚期(1865 年后)主要批判、讽刺资产阶级民主,
歌颂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他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乐观进取,热情
奔放,影响深远。斯大林曾说:“美国人惠特曼十分确切地表达了我们的哲
学:‘我们活着!用未尽的力量的火焰使我们热血沸腾。’”

(邱昭山)


《草叶集》诗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主要诗集,也是美国文学乃至近代
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初版于1855 年,有诗12 首。当时美国思
想界权威爱默生把《草叶集》誉为“美国迄今所作的一个最不平凡的机智而
明睿的贡献”。惠特曼生前,《草叶集》即已出至第九版,集诗401 首。《草
叶集》记录了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战斗历程,也反映了他的时代和国家面貌,
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个人史诗”。诗集取名“草叶”是因为“草是自然界
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
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生长”。诗集内容主要是讴歌民主自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