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马瑞芳讲聊斋 >

第30部分

马瑞芳讲聊斋-第30部分

小说: 马瑞芳讲聊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雕细镂人情世态    
    对传统题材的改造第二个表现是将前人简短谈片改成精雕细镂的人情世态,曲折生动、一唱三叹的动人故事,创造出过目难忘的丰满形象。《香玉》、《侠女》、《姊妹易嫁》、《胭脂》、《胡四娘》可算代表。    
    《香玉》,据清初《劳山丛拾》记载,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劳山上清宫有个烟霞洞,洞前有株数百年的白牡丹,明代即墨的蓝侍郎到此游历,喜欢上这株牡丹,想移植到家中。晚上,一个白衣女子来向道士告别,说,我明天就走了,某年某月某日,我还要回来。第二天,果然蓝侍郎派人来取花,道士将这个日子及白衣女子说回归的日子都记下来。到了牡丹回归的日子,道士发现园中牡丹旧址处牡丹怒放,赶快告诉蓝侍郎,蓝侍郎发现自己家移来的牡丹已经枯萎。    
    《劳山丛拾》记载的白牡丹花神故事不过是“齐东野人”的简单闲话,牡丹化成的白衣女子跟道士也没有感情交流,到了蒲松龄笔下,《香玉》成为聊斋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劳山丛拾》里所说的即墨蓝氏移牡丹的情节,成为描写香玉和黄生生死恋的缘由。《香玉》创造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香玉赤诚而执著,绛雪冷静而沉着,黄生风雅而多情。牡丹花神香玉、耐冬花神绛雪、痴情的黄生成为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著名形象。    
    道士    
    《侠女》明显受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影响。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见房主颇有姿色,求为妻。妇人自称身份不合,自愿做妾。生了一个儿子后,有天夜里,崔忽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自称其父为郡守所杀……说完,逾墙而去。崔惊叹的功夫,女子忽然返回,说要给婴儿哺乳。待了一会儿,崔慎思奇怪听不到婴儿啼,发现儿子已被杀。    
    蒲松龄借鉴唐传奇,没有照猫画虎,而是做神妙创造。《侠女》虽取意于唐传奇,但在主要环节上脱胎换骨:唐传奇女主角报仇过程中借男子暂栖身,和男主角缺乏深层感情交流;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侠女和其他人物比如顾母也有感情交流,人与人之间温情熙熙,次要人物顾生、顾母也颇具风采。唐传奇女主角报仇后杀死亲生子,虽可解释为绝儿女情的果决行为,毕竟不近人情;《侠女》变怪戾的“杀子”而代之温馨的“生子”,为“举止生硬”的侠女平姊妹易嫁添一层温和色彩。侠女“生子”不仅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还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枢纽,进而成为《侠女》能将传统题材点铁成金的关键。    
    《姊妹易嫁》的本事是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一段不到两百字的记载:冀州长史吉某为儿子求崔敬长女为妻,花轿临门时,崔妻和长女抱头大哭,长女认为吉家门户低,坚决不肯嫁。此时,崔家的小女儿代替姐姐登上花轿。后来吉家的儿子做了宰相。    
    蒲松龄改写《姊妹易嫁》时,把故事时间、地点和清初拉近,把男女双方的经济地位拉远,男主角是明末山东掖县的毛相国毛纪,他未得志时穷得无立锥之地,父亲给人放牛谋生。张大户之所以将大女儿许给毛纪,是因为得到神人启示:毛纪将来会成为贵人。张家长女嫌贫    
    爱富,发誓说:“死不从牧牛儿。”在花轿临门时,张家长女眼零雨而首飞蓬,死也不肯上轿,慷慨豪爽的妹妹毅然代嫁。后来嫁了富人的姐姐家产荡尽,只好出家做尼姑;嫁了穷人的妹妹成了宰相夫人。因为《姊妹易嫁》内容为群众喜闻乐见,故事生动曲折,人物个性突出,不仅小说长期活跃在大众口耳相传中,还被吕剧、柳子戏、梆子戏、五音戏等地方剧种搬上舞台,盛演不衰。    
    《胭脂》是聊斋名篇,篇末注明,断此案的官员是蒲松龄恩师施闰章。但蒲松龄经常让现实生活的真实人胭脂物担任虚拟时空的证人,胭脂案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案件?是不是施闰章断的案件?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有关资料看,青年男女偷期密约,有个不速之客插进来李代桃僵,最终发生命案,再费尽曲折地断案,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最常见的传统题材。至少有三四个小说、剧本跟《胭脂》情节极其类似,如五代时的小说《李崇龟》,南戏和元杂剧《王月英月夜留鞋记》。明代冯梦龙《情史》辑录的《情累》更与《胭脂》如出一辙:张生对临街楼上的少女一见钟情,少女赠红绣鞋,张生请卖花的陆老太帮忙与少女私会。鞋落入陆老太做屠户的儿子手中,冒名顶替,跟少女来往半年后,被少女父母发现。屠户杀死了少女父母,事发后断案官吏让张生与少女对质,发现张生被冤枉,再从绣鞋线索找到了陆屠。聊斋故事《胭脂》基本情节和《情累》相似,但是断案的过程写得更曲折生动:县令把鄂生断成杀人犯,知府吴南岱聪明地断明了鄂生之冤,又武断地把秀才宿介断成凶手;学使施闰章采用心理战让真正的凶犯毛大露出原形。《胭脂》既是杰出的人情小说,也是引人入胜的断案故事,曾被戏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为《牢狱鸳鸯》演出。    
    


第五部分:从贱商到重商精雕细镂人情世态 2

    《胡四娘》是聊斋故事中描写世情的名作,取材于明代小说《鹅容夫人传》。鹅容就是宰相周延儒,《明史》有传。《鹅容夫人传》写的是鹅容夫人的父亲算卦算得鹅容将来必是贵人,就将大女儿许给他,小女儿嫁给富人。大女儿在家中受到歧视,总是默默纺织,不置一词,结果周延儒金榜题名,摆了数十里仪仗前来迎娶。《鹅容夫人传》写出一个沉稳庄重、远见卓识的女性形象,但人物描写简略,情节缺乏大起大落。    
    蒲松龄改写成《胡四娘》,基本情节相似,却抛弃了流水账似的人物列传写法,穷形尽相地写人物生活中最典型的片段:胡家兄妹和仆人在程孝思不得志时,百般嘲笑、戏弄。胡公庆寿时,胡四娘的嫂子和姐姐挖苦胡四娘的贺礼是“两肩荷一口”。二姐说,程生能考中,挖了我的眼睛去。四娘的丫鬟说,只怕到时候舍不得眼珠子。二娘的丫鬟说,二娘食言,用我的眼睛代替。程孝思得志,胡家的人立即换成一副趋炎附势的面孔:“申贺者,促坐者,寒喧者,喧杂满室”,“口有道,道四娘,耳有听,听四娘”,一切围绕着此前他们还极力冷淡的四娘。四娘被众星捧月。恰好这时,二娘的丫鬟满脸流血地跑进来,说四娘的丫鬟要挖她的眼睛。蒲松龄像天才雕刻师,删繁就简,对前人之作另起炉灶,创制出珠圆玉润的艺术精品。    
    奇思奔驰、寓意劝世前人粗陈梗概的作品,被蒲松龄改写成为奇思奔驰、寓意劝世的哲理名篇。《劳山道士》、《画皮》、劳山道士《陆判》、《赵城虎》、《种梨》是范例。    
    《劳山道士》的故事原型是《纸月》《取月》《留月》,三个简短故事来源于唐传奇《宣室志》和《三水小牍》。简略地写三件异人异事:一位刻纸如月,用纸剪个月亮贴到墙上,把整个屋子照得亮亮堂堂;另一位把月亮取到自己的怀里,随时拿出来照明;还有一位能把月光保留在篮子里,没有月亮时拿出来照明。    
    蒲松龄汲取了《纸月》《取月》《留月》的情节,却赋予丰富的社会内容,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王生娇惰不肯作苦,他“慕道”实际上是向往不劳而获的安逸生活,他不知道任何安乐生活都得经过艰苦劳动才能得到。他到劳山学道,道士让他先学砍柴,没多久,他就受不了。在他“阴有归志”想回家时,有天晚上,他的老师跟几位朋友一起饮酒,老道士剪纸如镜,粘在墙上,变成光明洞照的月亮,壶中美酒总也饮不完,桌上的筷子掷到月亮中,变成美丽的嫦娥飘然而下,载歌载舞。王生对这轻歌曼舞、月宫仙境十分羡慕,暂时打消了回家的念头,但王生只知道神仙生活的安逸,不知道神仙道术是修炼而来,仍然不愿意继续“早樵而暮归”的劳动,要求回家,要求老师略授小术。他不要求修道业,偏要学穿墙术,还不就是想做偷鸡摸狗的勾当?道士嘱咐他好好进行道德修养,否则就不灵。王生不听,在妻子跟前卖弄,结果脑袋触在硬硬的墙壁上。蒲松龄在“异史氏曰”里说:世界上像王生这样的人多得很。他们不是老老实实做人,而画皮是想取巧,倒行逆施,不到头碰硬墙,栽个大筋斗,是不会甘休的。    
    蒲松龄把琐细佚闻《纸月》、《取月》、《留月》改写成给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以美的享受和道德启迪的名作《劳山道士》,被多次拍成电视剧、美术片,在最近一次大学生文艺会演中,还作为“魔术”演出,是聊斋标志性作品。    
    《画皮》明显的原型有两个:一个是唐传奇《集异记》“崔韬”,崔韬遇到件怪事,有只老虎脱去虎皮就变成美女,他藏起虎皮把美女带回家做妻子,多年后,妻子披上虎皮重新变成老虎,把崔家父子都吃掉了。另一个是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的“鬼张”,高邮指挥张某遇到一个美女带回家同居并生了儿子,他发现那个女子经常把自己的头取下来放到膝盖上加以修饰后再把头接上,张某入户斩之,发现那个美女竟陆判然是块破船板。蒲松龄借鉴这两个怪异短片写成了聊斋最有名的鬼故事之一《画皮》。    
    《陆判》是富有谐趣的聊斋故事,它的原型有三个:其一是六朝小说《幽明录》,美貌的贾弼之夜梦一个面貌可怕的人要求跟他换头,醒来他变成个可怕的丑人;其二是唐传奇《原化记》,狂生刘某跟朋友打赌,将一个死妇背到家里且说是自己妻子,结果死妇复活嫁为其妻;其三是清初《虞初新志》辑录的明代“换心记”故事:万历年间有个愚鲁至极的富翁之子,在梦中被金甲神用巨斧挖走心换上另一颗心,文思大进,不几年中了进士。蒲松龄用这三个简短奇闻,改写成《陆判》,把换心、换头的怪异情节写得入情入理而且富于人情味。    
    《赵城虎》故事原型是《古今谭概》的“杖虎”条:内容是写登州知府于子仁得知郡内有人被老虎所吃,下令隶卒捕虎,隶卒进入深山把捕虎令焚烧了,吃人之虎现身,弭(mǐ)耳帖尾跟隶卒回到府衙,于子仁厉声斥责并杖虎,老虎受杖后沿原路返回深山。这个故事很别致,蒲松龄对这个故事的改造,是把原本怪异性简短谈片写成曲折生动富于人情味的新奇故事。    
    蒲松龄自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种梨》的本事恰好见于干宝《搜神记》“徐光种瓜”:东吴时有个叫徐光的人,在市上施行法术,他向卖瓜人要个瓜,卖瓜人不肯,他就把吃完的瓜种种在地上。一会儿瓜苗长出,延蔓、开花、结瓜,分给大家吃。这时,卖瓜者发现,这些瓜原来都是自己的。    
    种梨    
    这是很简短的记录,蒲松龄改写成一个兴味盎然的故事。一个昏聩的乡人在市面上卖梨,道士向他讨个梨,他不肯给,道士不依不饶,说哪怕给我个很小的梨也成;卖梨者极吝啬,坚决不给,众人劝说也不听;市面上好事者掏一文钱买个梨给道士。道士说:我并不是想要梨,我只是想用这梨核。接着就是像电视小品的种梨。有一个细节特别有趣,道士种下梨后,要浇水,唯恐天下不乱的好事者故意讨来碗开水浇上,梨树居然瞬息间发芽、长成树、开花,树叶扶疏,硕果满枝。从道士种梨到梨子满树,道士摘下来送给大家吃,再到道士丁丁冬冬砍树,扛起树干走掉,卖梨人都好奇地做观众,当他发现道士的梨原来是自己车上的梨再去追赶时,道士已经无影无踪,而道士丢掉的树干竟然是卖梨人车上的车把!《种梨》是最早传到西方的聊斋故事,1848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把《种梨》译成英语,发表在《中国报道》上。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蒲松龄没有走万里路的荣幸,却能读万卷书,他站在前人肩上妙手创新,对传统题材重新构筑,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第五部分:从贱商到重商从聊斋到红楼 1

    马瑞芳讲聊斋从聊斋到红楼    
    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对中国文学是个重要年份。这一年,蒲松龄在淄川寒风瑟瑟的茅草房中飘然而逝,曹雪芹在钟鸣鼎食的江宁织造府诞生。两位伟大的小说家似乎在进行中国小说接力赛,蒲松龄矗立起古代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曹雪芹矗立起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还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杂剧一起形成中国古代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