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2199-暗访淮河 >

第33部分

2199-暗访淮河-第33部分

小说: 2199-暗访淮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悲剧。    
    


第四部分:面对淮河——谁能让13亿人搬迁治污需要什么“政策”

    让环保“一票否决”在沿淮全线采访中,河南信阳地区是惟一提出“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口号的地市。但与信阳领导深入交流发现,“金山银山”对他们的诱惑更大。面对各地经济高速发展,包括环保局的干部也希望看到信阳城“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繁荣景象”;在漯河,“保护骨干企业”的意识深入到老百姓中。记者在小巷中任意采访市民,都愿意为双汇集团排放污水辩解几句。蚌埠市已到无水可喝的地步,高耗水、高排放的丰原集团,一直是全市“重点发展”企业。记者采访了数十个县市和乡镇,领导几乎都在为“骨干企业”奔走,“环保”喊得最响,摆在最后。有30年环保行政经验的周口地区环境监测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余标认为:“一个地区发展什么行业、走什么路,‘一把手’说了算。‘一把手’最重视的,是考核自己的指标。还是那句话:‘老大难,老大难,老大抓了就不难’。计划生育就是典型的例子。淮河治污是系统工程,现在是分而治之,必须对‘一把手’有‘硬杠子’。”沿淮地区接受采访的有关人士都表示: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淮河治污的良好基础,沿淮四省完全有条件落到实处,制定“硬指标”,加大对污染与生态评价力度,也来个“一票否决”,让“一把手抓治污”落到实处。我国政府管理作风和行政方式,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变。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淮河流域,更是如此。对事关全流域生存与发展大局的事业,制定特殊的政策,是见效最快、最为节约的“投资”。3。谁污染,谁赔钱    
    淮河水污染的格局中“人人造污染,家家都喊苦”,从上向下,处处拦住清水,排出污物。下游吃苦受罪之后,再让自己的下游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甚至像淮南、蚌埠等地,自己在下游排,从上游抽水用。人人都有切肤之痛,都不愿有“壮士断腕”之举。阜阳市水利局局长陈柏生经过大量研究后建议:利用现有监测网络,建立排污区域赔偿制度。现在环保、水利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累计投资数亿元的监测点使每个县、市断面都有监测仪器与装置。自动监测站可通过卫星直接与国家环保总局系统相连,直发监测数据。建议采用“排污收费”办法,对河流断面水质不达标者,向下游提供补偿。迫使沿淮地区政府加大对本地区污染的治理。淮南市环保局邓之海副局长、高志康总工程师等都分析,柠檬酸、味精等发酵工业、造纸工业、小皮革工业等,按目前的工艺模式和技术水平,完全治污、达标排放、足额缴纳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就无利润可言。现在沿淮工业结构调整“推而不动”,发酵、造纸企业都是小的死灰复燃,大的还要发展,主要就是流域资源的无偿或低成本使用所致。如同企业缴纳排污费,县或市向下游排放不达标水流,就是占用下游资源,提高了下游经济成本,提供补偿,理所当然。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规划管理局领导认为,建立流域污染补偿机制,现在的网络与技术条件均已具备,只是等待有关法规的确立。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都提出,造成现在的污染状况,原因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他们都建议从法律的角度去惩治违法排污者。这对企业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负责人不会为企业利益而放弃个人自由。但是,对于一个行政区域,或对于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来说,还会权衡“成本”。如果真能做到利用现有网络实现锱铢必较,谁污染,谁赔钱,对眼前流域性污染防治,会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4。    
    二、水污染、土壤污染在农作物中的转化情况如何?转化后对人体会不会有影响,有多大影响?如果有影响,是否可以通过培育抗污染种苗等技术手段,以最小代价防止水体污染的连锁反应。三、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河流污染三者关系如何,应进行量化测定;对土壤、水污染后自洁净周期,应有准确的研究结果,为生态恢复、污染防治提供依据。四、“地下淮河”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必然是淮河流域上亿人口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中深层地下水资源状况、跨区域补给模型,补给的速率如何?现在中国地质调查院等已开始普查,但其范围之广、难度之大,一两个单位、部门解决起来困难较大。有关部门应对相关问题尽快研究,为即将面临的重大难题提供解决之道。五、工业污染中的粮食精深加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酿造、生物化工业废水和革浆原料废水,与生活污染物是淮河污染两大祸首,中国其他河流也有类似趋势。富营养化是此类污染的典型表征,这为生物治污提供了前提条件。应加强对具有较强洁污能力的生物和新物种研究,充分利用自然力治理淮河污染等。据传说,治水英雄大禹不仅治理了黄河水患,也治理过淮河。如今淮河流域的污染,即使大禹再世,也无能为力。现代科技与生活的负影响,只有用更高一筹的现代科技来解决。及早请出新世纪淮河治污的高科技大禹,是淮河污染防治的惟一出路。


第五部分:后记第一个治理水污染的流域

    一淮河流域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治理水体污染的流域。2004年又是治理10年。我们有机会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支持下进行长时间专题采访,形成了大量的供中央领导决策的参考作品和公开新闻稿。其中10年治淮成就总结,现状评价等有较大影响。而“地下淮河”状况及污染、污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淮河治污政策疏漏及建议等的报道,不同程度上开淮河治污报道的先河。我将积累的资料、采访所得及过程记述集合起来,写成这本小册子,也算是淮河治污的阶段性记录。受所处地位、占有材料的局限,可能有失偏颇。自是一家之言,也就不说“挂一漏万”、“仅供参考”之类的谦虚或客气话了。二尽管有些部门或个人对我们的判断、我们的结论有不同的看法,但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环保总局、沿淮四省的政府有关部门,以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重新治理淮河污染。“莲花味精”、“丰原生化”等支柱型工业企业,在“零点行动”、“2000达标”中都没有停产。这次停产整顿,足见其决心。另外,污染格局的变化、城市污染处理设施建设等,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始采取行动。但如同我们“暗访淮河”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所言:“淮河治污:艰巨、复杂、长期”。大江大河可以毁之一旦,但治理则需百年。我相信,五年十年之后,还会有人在更高层次上关注淮河。三非常感谢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为我们组织了这次活动。2004年6月28日,在采访与报道活动基本完成之后,全国人大环资委给新华社发来了《公函》,对本次采访给予高度评价,让我们感到受之有愧。有关领导告诉我们,这在全国人大历史上“前所未有”。现将《公函》摘录如下,以充当总结:    
    三位同志赴淮河流域四省围绕水污染状况进行了一个月(这是第一阶段采访结束时所写,故时间届定为一个月——笔者注)的深入调查,通过“国内动态清样”和公开报道等形式,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不少重要情况和观点吸收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的执法检查报告中。他们不辞辛劳、忘我工作、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贴近群众认真采访,把握政策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反映问题,这种不畏艰辛与风险,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充分体现了现代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而且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推动淮河的污染治理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环资委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好评。为国家有关部门和淮河流域四省下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淮河流域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材料。四但就在我最后一遍整理书稿时,发生了不能不提的“淮河之争”:国家环保总局下属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以专家的身份写了一篇言辞相当尖刻的文章,对淮河治污中我们的一些观点予以否定,对社会关注的淮河大规模污染治理效果、环保与水利部门测量数据等进行了辩解。非常有意思的是,邹的文章在几无任何改动的情况下,2004年9月中旬,由《人民网》、《中新网》、《法制日报》等很多媒体刊发,再度引起社会对淮河的关注。从文章上看,邹对淮河治污不甚了解。我在2004年9月下旬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代表采访小组写作了《答邹首民质疑》的文章,并将邹的原文一并传给《经济参考报》。9月22日,报纸以头版提示、四版整版刊发了双方的文章。媒体转载频频,评论颇多。由此引发出又一串关于淮河治污的报道。不到一个月时间,仅中央报刊用于头版头条的淮河污染状况报道不下5篇次。其中有我们采写的《沿淮人民盼水清》、《淮河千里寻“鱼”记》、《淮河干流水质监测站见闻》,等等。有关于淮河水质的调查,有关于污染导致癌症多发的报道,有关于流域生态每况愈下的新闻,等等。特别是互联网的便捷,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后来,对方没有了声音,以至辩论没有深入下去。五淮河还在哭泣!这次系统采访淮河,前后持续近一年,让我对淮河有了基本认识。作为中国的第三大河,我在有生之年,还会继续关注淮河,用自己的笔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淮河。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