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3530-百度--如此专注 >

第12部分

3530-百度--如此专注-第12部分

小说: 3530-百度--如此专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Google的这个如意算盘随着百度的日益强大而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施密特的“一朝失足”终于酿成“大祸”,估计他颇有“养虎为患”之叹吧。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战略错误,施密特于2005年6月秘密赴京,直奔中关村理想大厦12楼——这是百度总部所在之处。此举被认为是Google收购百度的续演。    
    在百度的办公室,想必施密特感受到了“Google中国版”的舒适环境。但是他的好心情立刻变坏了。在李彦宏的办公室里,两人谈了什么无从了解。据说是施密特提出了收购与合作的建议,而且开出的收购条件很优惠。但是精明的李彦宏在这几年示之以弱、瞒天过海之后现在突然间强硬起来了。对于施密特开除的条件,李彦宏似乎并未心动,他只是更坚定地希望百度能走在美国纳斯达克走独立上市和独立发展之路。    
    很快外界就收到了百度独立发展的声明——这让施密特震怒。李彦宏曾经对此骄傲地声称,“百度的中文搜索技术是强大时,人才是最好的,渠道是最完善的”。而这是Google在中国的软肋之一。基于用户体验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是需要经年累月长时间积累得到的,决非Google一朝一夕就能开发出来。Google在美国擅长直销模式,而在中国更多采用代理模式。相比之下,百度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而Google重新打造销售渠道也需要时间。    
    如今在中国,搜索引擎的用户都已扩张到一亿人以上,而在美国,其普及率更是高达67%。毫无疑问,在今后的相当一个时期,搜索引擎 将逐步取代门户网,成为互联网的主角,而搜索,尽管是由机器操作的,但其操作系统却是由人设计的,这意味着,最终的搜索结果,可以因设计人而有异。“搜索引擎可以通过搜索结果的差异,将设计者的意志强加给用户,这才是百度寸土不让Google最为本质的原因——抵制美国信息霸权主义。”    
    步步为营    
    在百度登堂入室,直奔纳斯达克时,施密特终于发现自己失算了。在收购百度的计划落空之后,施密特虽说有些乱了阵脚,但还是迅速推出了自建中国区总部的计划,并冒着与微软正面冲突的的代价挖来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李开复将负责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的运营,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对于Google来说,无疑是张实施其本土化策略极好的中国牌。熟悉中国市场的李开复,被Google寄予厚望能打造一个“梦幻中国版的Google”。Google抢在百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之前发布“启用李开复”的中国策略,也有业内人士猜测:这是Google在资本市场和公共关系上双重还击百度。这样一来,Google只要用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压制百度的上市效应以及股价表现。    
    只可惜施密特“一招不慎”,接下来步步陷入被动的境地。百度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其股价借着Google的东风一路飙升,涨幅甚至超过了Google当年上市的风光。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李彦宏对于百度上市做了更周全的布局,彻底断绝了施密特收购百度的后路。作为持有百度2。6%股权的股东,Google并未出现在献售股东之列,也就是说,Google无意套现手中的2。6%股权。为了防止施密特的恶意收购,李彦宏特地预留了“锦囊妙计”——也就是一个针锋相对的“牛卡计划”。这种计划和新浪防止盛大收购而推出的“毒丸计划”不尽相同。按照百度在纳斯达克公布的招股说明书,百度上市后的股份将分为A类股票、B类股票,即新发行股票为A类股票,所有原始股票为B类股票。10股B类股票表决权相当于1股A类股票表决权。这一股权结构还规定,一旦Google或其他收购方买下B类股票(即原始股份),B类股票立即转为A类股票。    
    从招股书看,百度IPO完成后,A类股票(即新发行股票)约占总股本10%左右,李彦宏及百度高管拥有35%之多的股份,包括Google在内的原始大股东持有54。1%的股份。如此一来,就算Google买下除李彦宏及百度高管之外的所有股份,由于B类股转为A类股的机制,Google拥有的表决权还是低于李彦宏及百度高管——换句话说,Google无法用收购来有效控制百度。    
    李彦宏在“牛卡计划”上略施小计,再次给施密特迎头一击。这也许将成为MBA教材的收购与反收购的经典案例。回过头来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家前景如此光明的公司首次募股计划如此保守。此前,市场普遍估计,百度将实施二至三亿美元的IPO计划。但七月中旬发布的此次募集资金约为7500万美元,两者相差甚远。    
    接下来的就是后话了。据说Google对百度仍未死心,施密特的老板——Google最大的两位个人股东布林(Sergey Brin)和佩吉(Larry Page),对百度依然“痴心不改”。据内部人士称,Google依然通过各种方法来找李彦宏,表达“合作”的意愿。李开复在2005北京之行中仍向李彦宏和百度抛出了橄榄枝:“我们愿意跟所有的公司合作,包括竞争对手。”


第三章 百度演绎财富神话本地化运作成就百度优势(1)

    百度上市首日的表现令很多人对中国搜索市场的前景充满了期待,更对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充满了期待。很多人认为,“中国的Google”是百度迅速被投资者接纳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这背后,还有更惹火的搜索技术以及更广阔的中国市场。继百度之后,中国今年晚些时候还将有一系列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市。然而,在中国的搜索市场上,随着Google进军中国市场步伐的加快,百度能否再现在资本市场上的强劲势头呢?     
    李彦宏驳斥“中国Google说”    
    不可否认,百度上市借助了Google的概念。百度的搜索引擎在国外一直被称为“中国Google”,这一点可以从海外媒体对百度上市的报道中看出。几乎所有的海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百度比作“中国的Google”。据此,有人认为纳斯达克的投资人疯狂投资百度的最重要理由在于:它是Google的中国翻版。作为一家创业七年的神话般的公司,Google带给纳斯达克和互联网的惊喜和狂热,虽历经了2004年至今股价和业绩的一路飙升,仍未能平复——这次,纳斯达克的投资人们把对Google未能尽释的热情转移到了对百度的热情追逐上,“中国的Google”简直就是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的保障!于是,对于百度上市,持“唱衰中国概念股”论调的认为,百度此次在纳市的成功是一个“不世出”的个案,它并不能为作为一个群体的“中国海外概念股”带来任何的借鉴,反而却证明了它的竞争对手——Google的成功。    
    对于股价的飙高,业界也大多认为是与“中国Google说”相关。IT评论家方兴东就认为百度的故事很大程度是Google帮着宣传和讲述的,对于美国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故事更通俗易懂,更符合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个人创业英雄的模式。“Google绝对是最让美国疯狂的公司,十足的美国精神,十足的硅谷创新文化,但是在地球上,有一个地方,有一个百度和李彦宏,却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Google打败了!这个故事当然最大程度刺激了美国人对百度的欣赏。”另一位资深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也认为,目前搜索在美国正是炙手可热的时候,而百度号称是“中国Google”,致使美国投资者在对百度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做了简单的对比,而不是看财务数据,就飙高了百度的股价。    
    毫无疑问的是,从外表上看,百度与Google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相似的硅谷创业故事,相似的发展历程,相似的搜索技术,相似的业务模式,相似的界面风格,相似的企业文化等等,甚至连上市都一样的风光,而且一样都设有防止恶意收购的持股计划。只不过把时间推迟了一年,地点从美国的车库搬到了北大资源楼。甚至近日有网民专门注册了一个“百狗”(baigoo)的域名。此网站既像百度又像Google,打开百狗网站,键入搜索关键字后分栏显示百度和Google的同题搜索结果。据说,百狗的搜索技术就是借道百度和Google的搜索引擎,将两者的同题搜索数据放入百狗程序。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百度有自己的特色,并不妨碍百度取得自己的成功。中国互联网原本就有很多概念和模式是从美国引进过来的,包括门户、电子商务等等。新浪2000年登陆纳市的时候,我们也曾听到过“中国的雅虎”抑或“Chinese Online”这样的比喻。 2005年8月10日晚6点40分,刚在美国撰写完“网络财富”神话的百度总裁李彦宏面对热情的记者提问时说,“我们会一直专注搜索、专注中国市场”。同时坚定地表达了百度今后市场定位,“我们不是中国版的Google,百度是中国的,这不是一个美国故事,中国市场有庞大的潜力,我们不怕任何对手。”    
    不过即使在李彦宏眼中,不愿意让人觉得是“中国版的Google”,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美国投行热捧百度的一个参照系来自于Google。而造就Google和百度受纳市青睐的主要“功臣”则是搜索力经济。在七月中旬以来两周左右的路演中,投资银行问百度上市团队最刁钻的问题就是“你如何跟Google竞争”,而通常此刻李彦宏也会反问:“你为什么不觉得Google无法跟我们在中国市场竞争?”“我们对中国市场全身心的关注,不论是Google还是其他对手,我们对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的优势和我们在渠道积累下来的三年半渠道伙伴优势,这都让我们对他无所畏惧。”李彦宏表达了自己的信心。    
    尽管百度即将面对Google进入中国的强劲挑战,包括技术研发、代理商务模式等,都必须超越过去的战略思维方式,大力延伸商业模式,拓展市场范围。上市之后,如何迅速壮大打造全新的产业“生态链”,也是百度今后要面临的主要课题。但在被问到如何评价像Google、Yahoo这样的国际竞争对手时,李彦宏给予了委婉的回答,“我们不是参照美国公司或者别的公司,我们真正是为用户的需求来服务的。我们从无到有到现在变成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我们做中文搜索引擎到现在,不能说我们拷贝别人,而是我们真正做到理解市场,理解用户到底在找什么,怎么样满足他们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所以我们整个服务的过程是完全从用户角度出发的一个过程”。    
    不过,有趣的是,李彦宏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以Google为例来说明百度今天的成功,来表达对百度未来发展的信心。比如当有人认为Google有很多的钱这是它成功的关键时,李彦宏的反驳是“如果说搜索可以用金钱来做的话,那么微软应该是第一才对。实际上从1994、1995年诞生互联网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搜索引擎是因为钱多所以才做得好的,从微软到后来的Google、百度,没有一家是钱多才做好的,都是因为专注所以成功”。而当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Google在全球的知名度确实比百度要大、那么它也有机会在中国成为老大的时候,李彦宏的反驳意见仍然是以Google为参照,他说,“五年前,Yahoo在中国的名气比Google要大得多,在全球也是如此。那么是不是就是说Yahoo一定做得比Google好呢?正好是相反的。所以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专注”。“专注”是李彦宏最常说到的词。正是专注,造就了百度清晰单一的业务模式,也造就了百度本地化运作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百度演绎财富神话本地化运作成就百度优势(2)

    已占先机    
    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已经占尽先机,有很多统计数字都支持这一结论。尽管Google进入中国的时间早于百度,但是百度以后起之秀的身份专注于本地化运作,所以能迅速赶超Google中国。这具体表现在:百度在中文搜索技术方面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而且由于百度在中国市场上的长期精耕细作,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占有率已然第一,在渠道建设上也颇有积累。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的搜索市场上,Google的地位无可撼动。根据Score Networks统计的2005年第二季度美国搜索用户数据,Google的访问量为56。5亿次,市场份额37。6%,牢牢占据着业界第一的位置。Yahoo紧随其后,拥有30。4%的市场份额,MSN的市场份额则为15。6%。但是无论是在日本韩国,还是在中国,Google都没有占据第一的市场份额,反倒是那些国内搜索服务商都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    
    在日本,按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