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10部分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沿革    
    曲阜,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步。相传,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他们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我国一脉相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曲阜,曾为六国国都,西周时期,封周公于鲁,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秦统一中国,焚书坑儒,孔子思想一度遭到严重破坏;而在汉景帝之后,因发现了孔子所编的古文经书竹简,由此孔子的思想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    
    公元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但“曲阜”二字最早却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意为“鲁城中有阜,逶曲长七八里”。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行政区划变革,后于1986年改为省辖县级市,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儒学之源    
    “东方圣城”曲阜由于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也是孔子的学生,中国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出生地,因此被列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是儒学之源,儒教之根,是儒学的开山之地。    
    孔子:幼年丧父,15岁便志于学,17岁丧母,27岁开私学,之后历经磨难,周游列国,虽一生热衷政治,但时运不佳,晚年之时,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活动,一生传弟子三千,而且经其整理的文献典籍就有《诗》、《书》、《礼》、《乐》、《春秋》等著名典籍。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和目的,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生平的言论被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名胜古迹    
    曲阜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孔庙、“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另外,黄帝出生地寿丘、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后圣颜庙、元圣周公庙以及尼山古代建筑群、九龙山汉墓群等,也都闻名遐尔。新建的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精华苑等新景点也成为世人所景仰、所向往的旅游胜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江北水上明珠——山东聊城

    江北水上明珠——山东聊城    
    聊城位于山东省黄河下游鲁西平原,东南临黄河,与菏泽地区、泰安市为邻,东北与德州市接壤,南与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相连;西靠卫运河,与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隔水相望。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    
    历史沿革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均有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属鲁、齐,秦置,属东郡,两汉相沿不改。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平原郡、平原国和济州所属。北宋时为河北东路博州治所。南宋时,为金山东西路博州治所。明、清为东昌府治所。1918年改设为市,1963年复改县,1983年又设市至今。1994年国务院公布聊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聊城文化    
    水文化:聊城因四面环水,水绕城中的奇特美景而得“江北水城”之名。40多万平方公里的聊城市区内水域面积达三分之一,构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内湖——东昌湖,清如许,明如镜,烟波浩淼,雾腾氤氲,更加衬托出江北水城的卓越秀美。    
    古文化: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筑于宋代的古城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位于古城中心的光岳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拜望”之美誉。另一大名胜古迹“山陕会馆”坐落于古城西畔。明清时期,聊城借京杭运河漕运之利使城内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客商合建的一座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代建筑群,其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之瑰宝。    
    名人文化:聊城市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名人辈出,灿若星辰。从辅佐商汤的贤相伊尹、战国时期的名相晏婴、军事家孙膑到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从射书救聊城的义士鲁仲连到浴血抗日的张自忠、范筑先,从才高八斗的曹植到现代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李苦禅,还有千古奇丐武训、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他们的名字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巡游,驻跸、经过聊城时也留下了众多的墨宝、诗篇和故事。    
    艺术文化:聊城还是中国著名的杂技艺术之乡、京剧艺术之乡、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和民间书画艺术之乡。蝈蝈葫芦、郎庄面塑、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鲁西生活气息。    
    聊城胜景    
    悠久的历史为聊城留下了众多的景观,光岳晓晴、巢父遗牧、崇武连墙、绿云春曙、古秋铺琼、圣泉携雨、仙阁云护、铁塔烟霏合称八大胜景。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为清代著名的4大私人藏书楼之一。初建于北宋末年的狮子楼,雕梁画栋,因传说武松在此斗杀西门庆而闻名海内外。造型独特的临清清真寺、雄伟壮观的舍利塔、坐落于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闻名遐尔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岗……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城

    孟子的故乡——山东邹城    
    邹城是山东省直辖县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与曲阜紧邻,南与微山湖相连,东为沂蒙山区,西为万顷平原,1994年国务院批准邹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邹”原是东夷文化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部落,夏、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    
    历史沿革    
    夏禹时期,邹城属“九州”中的“徐州之域”。商代属奄国。周克商灭奄,封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侠于此,国号邾,附庸于鲁国。秦统一中国后始设驺县,隶属薛郡。新莽时期一度废驺县设驺亭,后不久恢复。唐初改驺为邹,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宋神宗熙宁五年至元丰六年曾将邹县设置为镇,元丰七年复设邹县,明清沿袭。1939年,以津浦铁路邹县境内段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    
    1948年成立邹县人民政府,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邹县改为邹城市。    
    桑梓之邦    
    山东省邹城市是儒学最重要的传人“亚圣”孟子的故乡,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儒学精神《中庸》、《孟子》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孟府、孟庙、孟林等古建筑群饱经沧桑,为孟子及其后人弘扬光大儒学的见证;邹城市详实的孟子生活及其思想的资料,凸显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人文底蕴。    
    孟子的学说: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认为仁政“必自经界始”,主张“法先王”,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使“黎民不饥不寒”,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用“王道”、“仁德”排斥法家严刑峻法思想。倡言“保民而王”,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提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宋儒有很大影响。被尊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文化遗产    
    邹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人杰地灵、英贤辈出,有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世代贤母——孟母,有被赞为“功不在禹下”的儒学亚圣——孟子,有被传为世代佳话、“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邹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饱经岁月沧桑还依然展示着往昔风采的“三孟”(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邹城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黄帝的故乡——河南郑州

    黄帝的故乡——河南郑州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中游南岸。东连开封市,西接洛阳市,南邻许昌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    
    商代中期,郑州曾为都城,城址在今商城。西周时期,称管国,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战国后期,属魏。秦统一中国后,在荥阳(今郑州邙山区古荥镇)设三川郡。西汉时期隶属河南郡,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北宋建立后,由于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废郑州建置,建为西辅,从而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金代,隶南京路。金贞佑四年,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并入郑州。清雍正二年郑州升为直隶州,隶河南省。1933年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郑州,设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开封迁入郑州。    
    文物古迹    
    郑州是中华史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夏都阳城遗址、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等一批古代文化遗迹;有古城、古建筑、古战场遗址星罗棋布在郑州的周围;有黄河、嵩山、少林寺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历史宗教文化、中原地区民风民俗;还有来过郑州、生活在郑州或者是出生于郑州的一批历史名人。郑州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著名的“二七大罢”工就发生在这里。    
    黄帝的故乡    
    据说黄帝是最早的郑州人;古文献中记载的黄帝,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传说,黄帝和炎帝实行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然后就在今日郑州南郊20多公里处的轩辕之丘建立有熊国,古文献中记载:“有熊的地方没有第二个说法,都说在新郑这一块。”现在,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建有黄帝故里景区,景区内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前立有“轩辕故里”碑。说是建于汉代,因为在庙宇的墙上发现有汉代的花砖,但可靠的记载是,至少从明代开始,人们就在这里朝圣,现在也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拜祖的主要地点之一。    
    郑州特色    
    黄河澄泥砚:是以黄河沉积泥土为原料,经多种名贵草药熏蒸后人工雕刻而成。其质地坚硬细腻,含津益墨,色彩纷呈,是一种融保健、实用、鉴赏于一体的新型砚台。近年来制作的“寿星”、“龙凤”、“黄河少女”、“祖国风光”等套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郑州西瓜:郑州是全国西瓜主要产区,以产量高、品种优良畅销各地。其中“郑州三号”曾以肉质酥脆爽口,汁多味甜,纤维少,含糖量高而驰名中外。    
    作为河南省的首府,郑州的菜肴以“豫菜”为主。在郑州的饭店餐馆中有“鲤鱼焙面”、“桶子鸡”、“套四宝”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菜点,另外还有小笼包子、黄焖鱼、江米切糕等地方风味小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汉文化的博物馆——南阳

    汉文化的博物馆——河南南阳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东界驻马店和信阳地区,南接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西与陕西省商州市相连,北同三门峡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毗邻。    
    历史沿革    
    夏代仲康时,封其子于邓国。商代为“南乡”之土。西周时,境内有申、吕、楚、邓、蓼等国。周宣王时,西周将领召伯虎在谢地筑城,即宛城。秦置南阳郡。汉承秦制,仍置南阳郡。东汉复置南阳郡。三国魏在境内设南乡郡、南阳郡。西晋属义阳郡、顺阳郡、南阳国。东晋十六国属顺阳郡、南乡郡、义阳郡、南阳国。南北朝南朝属宋、齐南阳郡。南北朝北朝属北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