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13部分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川桥”。至明代,遂筑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更名为“广济桥”。广济桥一度是货物集散和转运的重要枢纽,“一里长桥一里市,到了湘桥问湘桥”,就是湘子桥的真实写照。    
    此外,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由北贯南、山光水色宜人。北部凤凰山还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西部桑浦山麓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的“白鹭天堂”以及自然条件优越的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蜀汉文化的中心——成都

    蜀汉文化的中心——四川成都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沿革    
    西周、春秋时期为古蜀国领地。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太王迁岐“年成邑,二年成都”意,成都之名即源于此。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以蜀王旧都一带置成都县。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秦人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周赧王三十八年,秦人始以蜀国地置蜀郡,成都为郡。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改蜀郡为导江郡,公孙述在成都称帝。东汉末年为州、郡、县治所。三国为蜀汉国都,兼郡、县治所,两晋为“成汉”都城,南北朝为州、郡治所。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益州为蜀郡,为郡、县治。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成都县之东偏置蜀县,始为成都、华阳两县治所。唐肃宗至德二年,升成都城为“南京”。五代十国时期为前蜀、后蜀都城。元朝时为四川行中书省成都府路、成都府及成都、华阳二县治所。明末张献忠在成都建大西农民政权,改名西京。清朝时设四川省,下设道,为省、道、府、县治所。    
    1949年12月后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始为四川省省会。    
    旅游资源    
    成都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天府风光”、“熊猫故乡”、“蜀汉文化”是其三大旅游特色。西岭雪山、青城山、九峰山、九龙沟、天台山、朝阳湖、龙泉湖、桂湖、黄龙溪和农家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绮丽多姿的“天府风光”;崇州市鞍子河、大邑县黑水河、都江堰市龙溪——虹口三处自然保护区及成都市大熊猫繁育基地居住着世界上约80%的大熊猫,游人不仅可以观赏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可以了解到有关大熊猫的最新科研成果;成都不仅有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如望丛祠、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宫、永陵、孟知祥墓、朱悦廉墓、僖王陵、彭大将军纪念碑,彭家珍祠、十二桥烈士墓等。    
    文化特色    
    早有“蜀戏冠天下”之誉的成都是我国戏剧之乡。形成于清代的川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戏剧之一,尤其是“变脸”、“吐火”等绝技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    
    川剧:又名川戏。由四川本地的车灯戏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吸收了来自苏、赣、皖、鄂、陕、甘等各地的声腔,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剧种。有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大声腔组成,使用四川话演唱,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的蜀地特色。传统剧目:《柳荫记》、《情探》、《秋江》、《评雪辨踪》、《拉郎配》、《夫妻桥》、《望娘滩》、《白蛇传》等。    
    变脸: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最初的脸谱是纸壳面具,后发展为草纸绘制的脸谱,现在使用的大都是绸缎面料。变脸脸谱会选用一些不知名人士,包括侠士、鬼怪之类的造型,而人们所熟知的脸谱,如关公、曹操、包公等人物的脸谱一般不用于变脸。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第一城——四川宜宾

    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地带。东临泸州市,南接云南昭通市,西界乐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靠自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江第一城和中国的酒都(世界名酒“五粮液”的产地)。    
    历史沿革    
    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僰道设县后,今市境大部已纳入其范围。汉武帝建元六年僰道县属犍为郡,至汉昭帝始元元年,犍为郡移治僰道,今宜宾城已成为郡、县同治之所。历西汉、东汉,今市境大部均在犍为郡僰道县境内。西晋永嘉五年僚人大批入蜀,占据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于今宜宾城设戎州。北周时,宜宾城戎州仍置,另新设外江县。至隋,外江县复名焚道县,直到北宋政和四年戎州改称叙州,焚道县方改为宜宾县。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    
    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    
    灿烂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宜宾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和古城遗址,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和影响,还形成了具有本土的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僰文化、竹文化以及独特的川南民俗风情文化等。    
    僰文化:宜宾的僰文化,是宜宾历史文化的一支奇葩。僰人是一支崇尚勤劳勇敢民族。僰人男椎髻、短服左袄,女丫髻长裙,皆为赤足。当时僰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雄盘险峨”,随遇而安,或以山为营,或屯居为寨,或沿川为沟,或洞穴为家。    
    僰人的农耕文化是原始的,《兴文县建武城崇报祠明碑》记,僰人为“火耕流种”。铜鼓在僰人文化中象征着财富、权利和地位。铜鼓在作战中用来鸣金聚众,招徕同类,鼓舞士气。僰人的丧葬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能突显僰人这种文化的一是悬棺,二是岩画。二者均在险峻的高岩上,为僰人存留下来的唯一文化遗迹。    
    竹文化:竹,是与梅、兰、菊并提的“四君子”之一,当它与人类活动连接起来时,就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竹文化,是宜宾又一特色文化之一。    
    中国是竹的王国,特别是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竹林公园”的蜀南竹海而誉满华夏,远播五洲。宜宾的竹之多,全国罕见。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赞“江南家家竹”的情况。竹的实用性,也是竹文化的体现。用得最多的是古代战争,其次是用竹作为狩猎、劳动、文化的工具。    
    哪吒的故乡    
    宜宾是传说中哪吒的故乡,神话故事中哪吒出世的陈塘关、闹海的九湾河、脱胎换骨的五莲池、修身养性的翠屏山哪吒洞、李靖显圣的将军石、恶龙敖丙留下的龙脊石等在宜宾城都可找到出处。    
    “翠屏山上凉幽幽,哪吒庙前磕个头。谁不喜欢三太子,谁不敬他斩孽龙。”这是一首流传在四川宜宾的称颂哪吒的歌谣。哪吒,作为中国民间神话英雄人物,他剑斩恶龙、除魔降妖的故事家喻户晓。    
    宜宾的翠屏山,就有一座“哪吒行宫”经过海峡两岸共同考证,认定是“中国唯一的哪吒祖庙”。依山而建,造型古朴,内有仙踪迹牌坊、太子庙等。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地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地——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历史沿革    
    都江堰在新石器时代是古老蜀族活动地区,与古蜀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北周天和三年,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天和四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玄宗开元十二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以其地入于灌州。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都江堰风采    
    都江堰市物华天宝,风光旖旎,资源富集。一是人文胜迹众多。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巨大作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幽甲下”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天师道的祖庭;二是生态环境绝佳。市内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在内的高等植物和动物14000余种,被誉为“世界天然植物园”、“野生珍稀动物基因库”,是中科院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三是人居环境最佳。全市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全市人均寿命77。1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7岁,是全国唯一省政府命名的“长寿之乡”。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两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青城山:青城山素有“幽甲天下”的美誉。它层峦叠嶂,峰峰竟秀,林海莽莽;四季葱茏;青翠欲滴,状如城廓,故名青城。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由陕入蜀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于此。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秦王朝即将青城山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圣地之一。    
    古索桥: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纳西族的文明——丽江

    纳西族的文明——云南丽江    
    丽江地处滇、川、藏的交汇之处,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缘、滇西北的中部地区,是典型的横断山区地形,金沙江在其境内蜿蜒曲折,穿境而过,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    
    历史沿革    
    蜀汉时期丽江设遂久县,元代先设茶罕章管民官,后改丽江宣慰司,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初置丽江府,清朝设丽江军民府,民国30年设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80年设立丽江地区行政公署,2002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丽江撤地设市。    
    纳西文明    
    纳西族源于古代“牦牛夷”、“摩沙夷”、“磨些蛮”的部落,现有人口近30万,主要分布在丽江的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的语言:纳西族通用汉文,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即纳西语,其文字有象形表意文字“东巴文”和音乐文字“哥巴文”,其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的信仰:纳西族人主要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    
    纳西族的艺术:纳西古乐是融道、儒音乐和唐宋元词曲音乐以及纳西族音乐为一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古典音乐,广泛的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白沙细乐》纳西语称为《崩石细哩》,解放后经过搜集整理而得以保存,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洞经音乐》是中原道教音乐传入所产生的,其庄重纯正、古朴典雅。    
    纳西族的禁忌:正月初一早晨忌有陌生人进家门;忌客人进屋时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坐在火塘左边的位置。    
    纳西族的服饰: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肩。这种披肩是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