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6部分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绛的文化    
    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1月国务院将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

    阴山南麓的青城——内蒙古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处阴山南麓,南濒黄河,周边为碧草千里、牛羊遍地的内蒙古大草原,自古就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草原风情。呼和浩特,蒙古语,其意思为“青色的城市”,简称为“青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的草原之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自治区的首府之所在。    
    历史沿革    
    呼和浩特是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留下了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早在50万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作为“大窑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曙光。战国时期,赵国在土默川始建“云中郡”,写下了呼和浩特历史的第一页。在漫长的历程中,几度兴衰,曾建立过“云中”、“盛乐”、“丰州”等城。直到公元1572年,明代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在这里筑城、建庙,大兴土木,建成一座初具城市规模的“库库和屯”,这就是发展到今天的呼和浩特的前身。清代又在此基础上扩城屯兵开市,使呼和浩特成为当时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    
    召庙文化    
    呼和浩特因城中的寺庙众多,而被称作“召城”。“一座城池半城庙”,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点。召庙文化如此发达,在我国还是少有的。    
    “召”,是专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而言的。呼和浩特昔日的召庙数不胜数,“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这是过去人们形容召庙众多的一句俗语。其实,旧日召城中的召庙远远不止这些,但常人只知其多,却难以尽述其名。    
    呼和浩特的召庙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大召。它也是召城中最早的召庙,早在四百多年以前就已闻名塞外了。大召,蒙古语称“伊克召”(“伊克”汉译为“大”)。明代时,朝廷赐汉名“弘慈寺”。以后,清代又赐名“无量寺”,一直沿用到今。大召,建成于明朝的万历年间,它既是呼和浩特建的第一座召庙,也是内蒙古地区建的第一座喇嘛庙。    
    另外,在呼和浩特市内还分布着红山文化、大窑文化遗址、黑城遗址、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古代文化遗迹。    
    草原风情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每年于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它是在那达慕(亦称蒙古游戏节)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那达慕大会要丰富。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现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    
    昭君文化节,每年7~8月举办一次,前身是昭君庙会,1999年始改称昭君文化节,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一项集文化、经贸、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呼和浩特市将文化节以“昭君”命名,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如今,昭君文化节已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100个民间艺术游活动之一。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红山文化的故乡——赤峰

    红山文化的故乡——内蒙古赤峰    
    赤峰,是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位于内蒙古的东南部,蒙冀辽的接壤处。“赤峰”是因城区的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系蒙古语“乌兰哈达”的汉译。    
    历史沿革    
    赤峰市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新石器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龙”——玉龙的故乡,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而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金时属北京路。元时属中书省和辽阳行省大宁路、全宁路、应昌路、上都路。明时,初属大宁卫、全宁卫、应昌卫,后属兀良哈三卫。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区属昭乌达盟,南部一部分属卓索图盟。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日伪时期南部属伪热河省,北部属伪兴安西省。    
    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盟建市,现实行市管县体制。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它以希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并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玉猪道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自然风光    
    莽莽红山,浩浩沐沦,从远古洪荒横陈而来,绝尘而去,横亘古今,哺育了赤峰优美秀丽的草原风光,滋养了著名的草原——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草原以及巴林草原。被称为“百鸟乐园”的达里诺尔湖(达理诺尔湖的天鹅湖),是亚洲重要湿地之一。位于贡格尔草原东北的浑善克沙地边缘的云杉林,是世界上仅存的沙地上大面积生长的云杉,故有“沙地奇观”、“生物基因库”的美誉。    
    乌兰布统草原是著名的清代古战场遗迹,是《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多部影视剧的外景地。而在西拉沐沦河西岸,著名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内,则是玉龙沙湖旅游度假区,这里既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浩瀚刚毅风光,也有山林相伴、湖石相依的柔美秀丽景色。    
    人文景观    
    伴随着美丽的草原风光,赤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拥有众多的历史人文资源:有“华夏第一村”美誉的兴隆洼原始部落遗址;还有“草原第一都”的辽上京临潢府,囊括了契丹辽国文明;而喀喇沁清代蒙古王府遗址则汇集了古老的蒙古文化。这些不同时期的古迹遗址不仅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也对国人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刘邦的故乡——江苏徐州

    刘邦的故乡——江苏徐州    
    徐州古称彭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历史。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日伪时由铜山县改为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    
    人文荟萃    
    徐州历来就是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之地。中华意经和养生学的鼻祖彭祖,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人杰鬼雄项羽,一代文豪苏东坡,都在徐州留下了他们的痕迹。    
    刘邦: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刘邦的故乡,其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刘邦之母避雨于桥遇龙而孕,刘邦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刘邦”的说法。刘邦在30岁时,在沛县治东一里的泗水上岸上担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长。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批人,这些人在他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9月,刘邦在泗水河畔宣誓起义。此后,刘邦经过八年的战争,抗暴秦、诛逆楚,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苏东坡: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黄色高楼,据说,苏轼到达徐州不过三个月,黄河泛滥,大水逼到徐州。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土,过家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军民万众一心,终于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惨祸。苏轼“以身帅之,长城存亡”而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与敬重。苏轼为了防止大水对徐州的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楼,元丰元年二月,动工在城东门挡水要冲处建造了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含有“土实胜水”的意义。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奏乐庆贺黄楼落成,他高兴地写下《九月黄楼作》一诗留作纪念。从此黄楼成为徐州富有历史意义的名胜古迹。    
    历史名胜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名胜,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所有这些,又为徐州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现在的徐州已非吴下阿蒙,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让人刮目相看,高楼耸立,绿草如茵,交织成一道生机勃勃充满动感的都市风景线。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名人之乡——江苏淮安

    名人之乡——江苏淮安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