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9部分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宋应星等,都在南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话轶事和不朽诗文。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毛泽东策源地——江西赣州

    毛泽东思想的策源地——江西赣州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北连吉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历史沿革    
    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木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年改为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改赣州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后属访庐陵郡。三国东吴时析庐陵郡置府。民国时置赣南道,分为赣南、宁都两专区。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南康郡,治所迁至现章贡区。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州地区行政区。    
    赣州文化    
    宋文化:赣州是一座宋文化古城,有宋代的古城墙、古石窟、古浮桥、古瓷窑,合称为“宋代四古。”宋代城池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建于宋代的八境台踞于古城墙之上,楼台飞檐画栋,重檐歇山,朱楼碧瓦,雄伟壮丽。城北的郁孤台表现了郁然孤峙的桀骜风姿,城内的慈云塔凸现了巍峨的壮美景象,古浮桥上览悠云、夜话亭内畅古今。    
    红色文化:赣州曾是个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地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赣南,粉碎了蒋介石的几次大围剿,创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中央人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赣州的瑞金、于都、兴国等地迈开第一步。    
    由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的土地上生活战斗六年多,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和诗篇如《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在《寻乌调查》中提出来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也开始在这个时候萌芽。可以说赣南这块红土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策源地。同时,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赣南这块土地上进行了政权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尤其是军队建设的伟大尝试,留下了丰厚的革命文化遗产。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

    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襟江淮,北望黄河,是大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素有“江北胜地,南北要脊”之称,是一个新兴又古老的城市。    
    历史沿革    
    亳州古为南亳故地,公元前16世纪,商汤在此建都,后世称为“南亳”,隋大业二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谯郡复改称亳州。元至正十五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朝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复称亳州。1912年州改为县。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亳州文化    
    亳州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    
    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喻牛辞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    
    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敬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    
    曹操的故乡    
    亳州是曹操的故乡,也是他政治理想和军事理论的实验场。亳州老城下面有古运兵道,又叫曹操运兵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故有“地下长城”之誉。地道纵横交错,立体分布,有猫儿洞、掩体、障碍圈、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龛等附属设施。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虽然时光如白驹过隙,近两千年弹指而过,可是在亳州依然能寻访到曹氏宗族的古迹。最著名的要数曹氏公园,园内有四孤堆,埋着曹操的祖父曹藤、父亲曹嵩、大女儿曹宪等亲属。从墓中出土了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等文物,墓室内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让人对东汉的社会文化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    
    华佗与药都的繁荣    
    亳州在古代就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公元150年左右,华佗发明了具有麻醉奇效的“麻沸散”,将手术延伸到人体内,首启世界医学史上开肠破肚、刮骨疗毒之先例。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先倡导健身疗法的医学家。他模仿虎、鹿、熊、猿、鹤等动物姿态,创立了“五禽戏”,并且身体力行,以致“年且百岁,貌似壮容。”(摘自《三国志》),据说,最后他的死因不是疾病,而是他作为曹操的军医却编造假理由离开军队,于208年被杀害。曹操后来懊悔杀了这位神医,就将亳州华佗的故宅扩建成他的纪念堂,即如今亳州城东南隅的华祖庵。今天的亳州亦拥有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徽学的发祥地——安徽歙县

    “徽学”的发祥地——安徽歙县    
    歙县是安徽省黄山市市辖县,位于景色秀丽的皖南山区,地处黄山东南麓,新安江上游。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相邻,东北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北与绩溪县和黄山区毗连,西北、西南与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接壤。自唐朝以后一直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有“无徽不成镇”之赞的徽商称雄商界三四百年。古城府城套着县城,呈“8”字形,这是全国难以找到的古城结构。    
    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归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置歙县。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连同原置黟、歙两县共6县,设新都郡。西晋时期,改新都郡为新安郡,歙县属新安郡。隋代置歙州,唐代因之。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自隋末至1949年,歙县均为郡、州、路、府和专署治所。民国元年,废府留县,歙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起,先后属芜湖道、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徽州专区,1956年属芜湖专区,1961年复属徽州专区,1974年改属徽州地区,1987年徽州地区改为属黄山市管辖。    
    文物古迹    
    歙县的文物古迹甚多,著名的有许国石坊、明代三桥(太平桥、万年桥、紫阳桥)、三条老街(斗山街、打箍井街、渔梁街)、宋代两塔(长庆寺塔、新洲石塔)、太白楼、棠樾牌坊群、紫阳书院、竹山书院、吕洞宾祠以及新建造的新安碑园、多景园、陶行知纪念馆、黄宾虹故居等。其中的传说趣事更为其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单说这许国石坊,就让人感觉到歙县的人杰地灵!    
    许国石坊,俗称八角牌楼,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地上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是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    
    徽学起源    
    歙县:古徽州府府治所在地,是“徽学”的发祥地。“徽学”是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徽学”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豆腐的故乡——安徽寿县

    豆腐的故乡——安徽寿县    
    寿县,安徽省六安市辖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位于安徽省腹地,淮河中下游南岸,东与合肥市相连,北与淮南市毗邻,与阜阳市隔河相望。    
    历史沿革    
    寿县古称寿春。殷商时是南方诸侯的封地。周代为州来国地。公元前493年,楚昭王攻伐蔡国,蔡昭侯求吴翼护,把国都迁于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辖。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改名“郢”。秦统一中国后,划江淮之间为九江郡,治所设寿春。汉初封王,淮南王刘长建都寿春。公元前122年,淮南国废,复九江郡制。东汉末年,袁术称帝,以寿春为都。东晋末,为避孝武帝后郑阿春讳,改寿春为“寿阳”。隋文帝废郡,改称“寿州”。唐时属淮南道。宋时设寿春府,府城保存至今。金兵占领后,改属南京路。元时属安丰路。明属临濠府。清时其所属虽有几次变更,但治所多设于此。民国属泗道。    
    1949年1月17日成立寿县人民政府。    
    文物古迹    
    寿县是蔡国、楚国故都,是楚文化的故乡,是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人文荟萃,古迹遍地,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神州第一大塘”安丰塘、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淮南王刘安墓、赵大将军廉颇墓、江淮名刹报恩寺、华东最大清真寺、道家圣地四顶山、我国“十大趣泉”之一的珍珠泉等。    
    豆腐的由来    
    刘安,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16岁当上淮南王,把都城设在寿春(今寿县),历时42年,这是寿县建都史上较长的一次。    
    因刘安长期生活在寿县,无意当中做出了一个贡献——豆腐。他在八公山上,取泉水冻炼仙丹,丹没炼成,却发明了豆腐。《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豆腐之法后来传遍中国,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又将制作豆腐的工艺带到了日本。位于淮南王墓不远的寿县八公山下豆腐村,世代制作豆腐,今天仍有许多村民以制作豆腐为生。八公山豆腐细如脂,白如玉,口感好,味道美。凡是到寿县的游客都以品尝八公山豆腐为快事。    
    如今,寿县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更把豆腐做成了文化,让每一位到过寿县的游人都交口称赞。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

    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负泰岱,南引凫峄,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泗水北枕,沂河南带。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历史沿革    
    曲阜,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步。相传,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他们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的这片土地上留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