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中国不高兴 >

第11部分

中国不高兴-第11部分

小说: 中国不高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非常厉害。比如汶川大地震后,人们才发现,中国经济连续这么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成就很辉煌,怎么连直升机都无法自行研制和生产呢?仅有的那些军用直升机都快飞残了,而且还都是小心翼翼地飞。温总理说,看到租来的直升机,“很刺痛我的心”——从技术层面上看,那些海事救援的直升机的飞行技术远远超过军用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直升机,而不是人员的素质问题。否则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我们的歼击机飞行员怎么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就能适应呢?最重要的一点,更多的民众和年轻人看到了一个大国走一条依附型工业化道路是行不通的。现在机会来了,金融危机爆发了,首先是俄罗斯的态度变了。现在俄罗斯可能会把那些当年他们不惜成本打造的军工产业技术卖给我们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一些产业也快撑不住了,包括数控机床、发动机等等技术。可现在看看,有几个专家说“抄底”的时候想到了这些东西?还天天在媒体讨论是不是应该买美国债券。作为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大国,一个号称要崛起、改变世界不公正不合理政治经济秩序的大国,这么好的机会,怎么就没有精英们想到呢?可看看年轻人在论坛上讨论的,恨不得把技术“抄底”的单子都开出来了。年轻人有新的知识结构,反而是西方的“弱肉强食”的文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让他们明白了“这是一个残酷竞争世界”的道理。最近爆发的金融危机,他们也开始根据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在判断,他们不可能不想到战争,因为资本主义本质特点,或者说在民族国家存在的前提下的危机,很有可能导致战争。

  原来美国和西方希望按照保持他们永远强大的模式,把中国塑造成他们希望看到的状态。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了,金融工具这一条露馅了,年轻人看得越来越清楚了。这就逼着中国要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别人要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样?我们自己想要的中国是什么样?这中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当然这个差距大家可能没有梳理清楚,可能还在认识过程当中。老同志有老同志的想法,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知识分子当中也有不同的想法,就是未来中国是什么样?光说中国崛起,光说中华民族的复兴明显不够,怎么去勾画这个东西呀?就像你说将来要造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到底是什么样,一层二层怎么装修,木质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的?按老话讲,这就是“胸有成竹”啊!我觉得经历了2008年的很多大事后,这个轮廓越来越清楚了。与官方含混的描述有差距的是,这种轮廓的清晰过程恰恰是在年轻人很多的“不高兴”中渐渐完成的。有了这种清晰的图景,有可能需要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几代人去完善,最终把它实现。看看历史,如果没有1840年人家军舰商船堵在中国的家门口,会有孙中山那些人勾画中国未来现代化的图景吗?因此,在讨论中国“大目标”的形成时,不能不想到:这次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一场把中国牵扯进去的战争?
第29节:美国是“老黄瓜刷绿漆”(5)


  2008年,我在很多场合做了有关俄罗斯的节目,虽然这些由头都与军事有关,但是背后却有一个更长远的思考。那就是,中国会像俄罗斯一样被逼入绝境吗?

  看看历史,1949~1979年我们试图走“军战求强”的道路,也得到了所谓“中美苏大三角”的待遇。1979年后,我们改变策略,走了“商战求强”的道路,走到今天,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凭借中国的人口、市场和能源需求的规模,在西方眼里,中国就是走上了一条“商战争霸”的路。看看现在人家对中国商品的“围剿”,人家对人民币升值的逼迫,人家对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能源需求的恐惧,最终人家会不会动用他们最擅长的军事手段将寻求“商战争霸”的中国逼入绝境呢?一旦有这样一天的到来,我们靠什么进行“绝地反击”呢?俄罗斯有了伊拉克战争时石油涨价的机会?历史会给中国有这样的机会吗?

  随着经济危机在全世界的蔓延,用战争消除危机的声音渐渐在私底下多了起来。这首先是人们冷静之后,开始重新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我有一次与几个人一起吃饭讨论这个问题,就像在一个信息迷宫里一样,大家掌握的信息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大家愿意根据自己的期待和意愿去汲取信息。于是我就从迷宫的起点开始谈。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特别是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发展过程中,消除过剩产能和人口的最终手段就是战争,然后工业机器又可以为自己毁掉的东西再运转起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战争中投入的大量资金在军事技术上实现的技术跨越被转化为民用技术后,使得战后的经济获得了长时间的繁荣。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技术存量基本用尽了,过剩的资本无法再找到了新的技术投入了,只好玩金融衍生工具了。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转移、金融工具让中国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分层。在大城市中的部分顶层精英与西方的后工业化接轨后,在金融领域里冲动的成了潮流的引领者,虽然有像王小东这样原来在北大学数学、后来在国外学投资银行的人竭力蔑视这种冲动,但是像他这样人太少了,声音也大小了。另一部分人在中间层,也就是在制造业,这部分人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有点自卑,认为自己投错了行,没有搞金融。第三层的人就是在农村,在信息极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让孩子好好学习进入第二甚至第一层。也就是说,中国有农业、工业和后工业三种文化分层。金融危机发生后,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后工业社会竟然就玩砸了。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这只是后工业时代的一种必然的“试错”,其后自然会生出自我矫正的机制,但是谁也没有论证出这种自我矫正机制的最终出现是不是要像工业社会那样付出战争的代价。有人说美国要打伊朗,但是打伊朗是饮鸩止渴还是生出自我矫正机制呢?是不是饮鸩止渴的比例更高一些呢?那么下一步是不是战争呢?

  在这期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发动了196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背后的美国、英国,加上仍处于传统军人政权和宗教政权的埃及和沙特,为什么以维持中东和平进程的口实对哈马斯这个民选政府实施毁灭性打击呢?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悖论,即民主和西方利益在中东发生了冲突,这是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西方在后工业时代出了问题呢?出了问题就退回去用暴力方式摧毁自己曾经倡导的东西?这里还包括已经实行了民主的俄罗斯,仍面临着与西方潜在的军事冲突,至少是需要用军事力量平衡双方关系的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西方后工业化国家在走不下去后,或者为了“纠错”生出自我矫正机制而采用战争手段的可能性。

第30节:中国无法不显其大


  八、 中国无法不显其大

  ◆ 宋晓军

  在中国决定派军舰去索马里海域为商船护航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博客,认为这样做成本过高、有些操之过急,网上有些年轻人不理解,骂我胆小。其实我一点也不生气,我特别理解年轻人希望自己的海军走出去,为自己的商船队护航。这与1840年后中国人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受的窝囊气确实有关系。后来我在一篇介绍一本书的博客中,解释了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当时我写道:中国海军去索马里护航,从地理上看,确实算是“远洋”了,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式的海军战略,这个“护航”就是个临时举动。因为如果没有远洋的战略指导,从配套的后勤补给体系建立到舰船的设计,再到相关的海外中国企业和侨团的配合,肯定是一笔“乱账”。 不过中国的事情可能就是这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先干了再说。可是作为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是不是更应该尽量先设计战略呢?因为你毕竟是比别人走得晚,要赶上人家,就更要设计。经济上“摸着石头过河”,把财富都集中在了东南沿海,不仅海上没有考虑安全纵深,就是陆上,也把该有的防空设施都让给房地产开发了,等着李登辉、陈水扁的“台独”闹起来,才想起从俄罗斯引进海军装备技术,在引进、消化过渡时期,只能靠二炮的战略导弹顶着。由此可见,有长远战略规划多么重要!一个国家任何时期都不能没有大目标。

  在中国决定派军舰前往索马里护航前,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经被西方盯上了,抵制奥运会的理由很大一部分是苏丹问题。1985年美国搞了一个军事游戏,名字叫“闪电行动”,内容是苏军入侵捷克,于是美国派特种部队与捷克游击队配合打击苏军。现在美国又搞了一个军事游戏,叫“武装突击”,内容变了,游击队变成了苏丹人民解放军,虽然对手没有说是谁,但是所有人都能猜出来是中国,因为现在中国有很多人和一系列产业在苏丹。中国在那里的石油利益是众所周知的,而相关的配套产业集群在苏丹、安哥拉建立是必然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为非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优于西方后殖民的模式。这与奥运会期间一些人以苏丹问题为理由抵制没有关系吗?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如果没有大目标的准备,未来可能付出的代价会很高。中国这次派了军舰,美国、日本、韩国就马上跟进了,就是台湾也完成了图上作业,最后认为没有办法完成补给放弃了。这些动向都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去非洲,无论从利益上看还是从重塑世界秩序上看,都是对西方的一个重大的、潜在的挑战。如果中国不去非洲,无法解决能源、原材料的瓶颈问题。怎么解决中国自己的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多年的市场经济已经把大家的胃口调起来了,你让不让9亿多农民进城?让不让他们的孩子享受那种在电视“村村通”工程中看到的城市生活?如果你不让,你的政权合法性都成问题了。如果让,你的铁矿石、石油从哪里来?你的制造和贸易附加值那么低怎么养活进城的农民?再退一步,就算城里人不关心农民的生活,但他总要关心自己的投资利益吧。当他知道他在非洲的投资要出问题时,他怎么想啊?其实中国下一步的现代化进程,决定了中国必然要与西方进行一种以军战为支撑的商战,这是难以避免的。既然难以避免,就要早早设计,如果不设计,等出了事再行动,那才是真正的“义和团”。以中国民众目前的教育程度和60年的建设经验来看,中国是应该有能力设计大目标的。

  这次经济危机就看出来了,有关金融的所有机制、体制都没有变,除了奥巴马给美国底层说了点儿空头支票一样的漂亮话外,所有帝国大佬、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精英,根本不想改变任何东西,因为他们太想维持和延续原来的舒服日子了,想就这样慢慢混过去,这可能吗?在这期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战争,二是让中国这样的大国继续用血汗钱支持西方主导的现行发展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其实中国也不是不想改变这种模式,从2002年开始,中国在官方的各种发展报告中,就提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口号,但是原来发展的惯性加上利益集团的阻碍,这种改变是异常艰难的。但是到了2008年,出现了很多的转折迹象,无论是“奥运火炬事件”,还是后来的金融危机,真是巧合了,有一种天意让中国催生出大目标的机会。北京奥运会期间,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说出了“中国变得更强大,世界会更平衡”这样的话,中国无法在这个靠实力说话的世界秩序中放弃伟大的目标。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而来的贸易摩擦,很可能又是一个来自外部环境的引爆点。总之,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统计文化决定统治文化的时代,大大小小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出口企业的失业农民工,这些现实问题是必须要有一个大目标才能解决的,或者说有了大目标是解决成本最低的。这个大目标实际上就是两手准备,一是将依附、跟进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二是为了防止人家用战争阻止这种转化,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可以强化军事实力的产业。

第31节:金融产业比重过大是腐朽标志(1)


  九、 金融产业比重过大是腐朽的标志

  ◆ 王小东

  一语道破危机缘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