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李敖这个人 >

第10部分

李敖这个人-第10部分

小说: 李敖这个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曾给自己的一日生活制定了详细的自律条目,从这些条目中可以看到,他在许多方面深受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iamin Franklin)13条美德的影响。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印刷商、外交官、政治家、新闻记者、教育家、行政官员和哲学家,是一位世界级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人物,杰斐逊称他是“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之人”。他的《自传》生动地记述了他自我塑造的过程,颂扬了持之以恒的勤奋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对后来的美国人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从李敖的大学后期日记中看,他读到过富兰克林的《自传》,并且深受其影响,曾多处摘引富兰克林的话。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传主记述了自己平时必须做到的13种德行,即节制、少言、秩序、决心、节俭、勤勉、诚实、公正、中庸、清洁、镇静、节欲、谦虚等等,并在每种德行下附加了简短的戒律;此外,富氏还在“自戒”的小册子中“秩序”一条下规定自己应给每件日常事务分配一定的时间,并制作了每天24小时作息时间表。这位成功创业者的著名戒律对李敖无异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他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以富兰克林为楷模也就变得极有可能。他不但也给自己制定了种种必须具备的非凡品质,而且努力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去改变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他希望自己能自醒自戒,很快摆脱目前的窘境,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为了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他模仿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做法,用分条列项的形式为自己制定作息时间表,这种自制时间表的做法,在他大学期间至少有过三次。从表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李敖在一日之中的生活安排,亦可从中看出他在改变自身的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如:     
    


第二部分自省:痛苦中的嬗变(6)

    6时30分:起床。     
    6时30分——8时:整理、早饭、看报。     
    8时——12时:在学校①上课,②交友,③尽量利用零星时间去钻入图书馆中。     
    12时——3时:①午饭,②小休息(不可睡),③写信,④大便,⑤整理,⑥杂读,⑦洗衣,⑧剪报。     
    3时——6时:     
    6时——10时:在参考室。     
    10时30分:①整理,②入睡。     
    (一)睡眠不可多于8小时。     
    (二)电影每周最多一次,选有札记价值者最好。     
    (三)星期日及例假日为自由日,玩亦好,过平日生活也好,视当时情形而定。最主要的是得到友朋之乐与山水之乐。试选一两样罢:     
    造访谈天 听讲演 雕像 照相 洗澡 唱歌 剪贴 洗衣 与朋友坐咖啡馆 图片 画线于纸 电影 逛街 写信 市内图书馆 下棋 木工 远近旅行 弹球 钉书整理书 找教会开心 跳绳 木刻 访教授 喝茶 刻印 缝衣服 音乐 绘画 下馆子 书法 吃零食 球类①     
    


第二部分自省:痛苦中的嬗变(7)

    除此之外,古今中外的传奇人物对李敖的人格行为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如罗宾汉的劫富济贫、惩贪除暴、侠骨柔情、光明磊落,唐吉诃德对信仰的一往无前、嫉恶如仇、抑强扶弱,富兰克林乐观的心胸,左拉一生攻击教会和伪善的不遗余力,王尔德超人的思路、口才和想象力以及惊世骇俗的行为,甘地的“不合作主义”的道德信念,庄士敦的好学不倦,邱吉尔的精力过人、才气纵横、感情澎湃,巴顿爱憎分明的真情,还有像王阳明、吕坤、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苏曼殊、丁文江等等。据粗略统计,单是在他的大学札记中引用到的中外名人名言或事迹就达九十多次。这些言行都在李敖的思想和行为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在面对邱吉尔造像时,那种心灵上的震撼:     
    我默默凝视着邱吉尔的造像,深觉他是一股力量的化身,如他所说:“在战争中,坚决;在失败中,不屈。”从他的眉宇神情之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坚定刚强的一面,悲观与消沉的情绪丝毫侵蚀不了他(甚至是暂时的突击),在每24小时的生活里,他未曾让出一分钟来给消极盘踞,他永远是一个精神抖擞意气纵横的人!①     
    这种邱吉尔式的“大气魄”强烈地冲击着他身上的空虚、狼狈、泄气、沉闷、不稳定、恹恹之态、懒惰,使他在痛苦的嬗变中朝着他心目中“伟人”的目标前进,逐步走上一个真正“男子汉”的生活道路。在他的“大学札记”中,有许多篇幅都记载了他对平庸与堕落的抗拒与思考。他由梁启超论堕落形态联想到成大事者所应有的气象,由胡适论“有所不为”联想到仁人志士应有的狂狷精神与牺牲精神,由罗素的论“有所避”、屠格涅夫的论“远离敌人”联想到自我牺牲的胸襟和不合则去的决绝,由鲁仲连的甘于贫贱、拒不受封联想到高士的高超洒脱和为人的尊严,他愈来愈觉得在孤独中创造自我的重要性,正如他诗中所写:     
    息交绝游少交往,     
    消尽猖狂消尽想,     
    倦做兴来忘我人,     
    枯守索寞又何妨!     
    


第二部分自省:痛苦中的嬗变(8)

    他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人,有一种伟大的自处生活和一种伟大的对人态度,我要使人以我而骄傲,不使人以我而羞耻,我在别人的心目里要成为一个永不能忘的有光彩的人。”“我不自安于平庸的‘好’,我要使人佩服,使人受感动。我‘要……深深的影响别人’!我所做的每一个动作、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问问是否可合这个标准。”“假如有虚荣心的话,这该是我最大的虚荣了,但我自信它是无害于我,也是无害于人的。”①1957年6月10日,李敖在日记中有述志诗一首:     
    二十二年悲欢事,     
    如今慷慨付浮云。     
    把握目前休回首,     
    埋头一意做新人。     
    在大学阶段,李敖的性格和思想已基本上趋于定格。在李敖的全部日记和札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从始至终都是以做一个伟大人物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他在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和传奇人物身上寻找着人生的答案,“不论是东海圣人的,还是西海圣人的,我都一网兜收,从摸索和试验中,求得安身立命。”②应该说,在大学时代的后期,李敖的思想是清醒的,但他又无可奈何。他不满周围的环境,但只能怀着一种“暂与俗人偕”的心理,来提升自己。他在日记中不时地提醒自己,用大胸襟、大眼光去看问题,去除俗情,脱胎换骨,并认准方向,矢志不渝。这种理智而执着的追求使李敖不再作任何他想。著名的社会学家潘光旦教授在谈到青年的狂狷性格时曾经说:“大率狂的易流于放浪,而狷的易趋于胶执。放浪之极,或胶执之极,而‘无成就’,则‘暴气’而不能‘持志’的结果,势必转趋消沉,而消沉之至,竟有以自杀做最后的归宿的。”③也许正因为有了这种比较清醒的意识,他才没有受到更多的世俗的盅惑和传染,没有“暴气”、“消沉”以至“自杀”。     
    勿庸讳言,李敖是奇才,不世出的奇才,但与生俱来的才华,必须经过血泪人生的砥砺才可能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奇葩。可以说,没有学生时代刻苦自励的磨炼,就没有他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明天。李敖在大学二年级写就的小诗《我将归来开放》,正是这种充满了自信和乐观的情感抒发:     
    


第二部分自省:痛苦中的嬗变(9)

    因为我从来是那样,     
    所以你以为我永远是那样。     
    可是这一回你错了,     
    我改变得令你难以想象。     
    坏的终能变得好;     
    弱的终能变得壮;     
    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     
    却会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     
    像一朵入夜的荷花;     
    像一只归巢的宿鸟;     
    或像一只隐居的老哲人,     
    我消逝了我所有的锋芒与光亮。     
    漆黑的隧道终会击穿;     
    千仞的高岗必被爬上。     
    当百花凋零的日子,     
    我将归来开放!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1)

    题记     
    沉沉一片力,     
    亦侠亦温文。     
    ——《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     
    一、“想过一段新生活”     
    台湾大学素有“杜鹃花城”的雅称。此时已是1959年的7月,幽静的校园里依然一片馨香。杜鹃花花期刚过,残红遍地;驰名世界的高沙百合、蝴蝶兰花影摇曳,恣情绽放。花香阵阵,绿叶婆娑,曲径亭榭,处处荡漾着春的气息。     
    毕业班的同学们显得比平时更加忙碌。朋友们欢天喜地,情人们难舍难分。他们成群结队地联欢、照相、互访、看电影、办舞会,如同将出笼的小鸟充满了一种得解放的兴奋。不过,在他们中间并没有李敖的身影。     
    在校园幽静的甬道上,李敖独自徘徊。此时此刻,他从心底里透出一丝苦涩。站在文学院高大的拱门下,他寻找着自己人生的下一站。他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他面前,有两条道路等待着他的选择:一是考历史研究所,做姚从吾的研究生,姚从吾正满含期望地等待着他;二是投笔从戎,完成每个男子成年后都必须履行的兵役义务。     
    望着眼前熟悉的教室、图书馆,那高高的椰子树,绿茵如盖的草坪,那通向傅斯年纪念亭的幽静的小道,那铸有傅斯年手书校训的纪念钟,钟上的八字校训变得模糊起来,他已没有了刚进校门时的那种热望。他厌倦了学院的生活,加上个人情感上的创伤挥之不去,他恨不得马上离开这个令他触物伤情的地方。至少是此时,他不愿意在这里多呆一分钟。     
    1959年7月7日,李敖在毕业前夕拜访了姚从吾先生,并把自己拟就的《〈宋代婚姻〉研究计划》递给老师,向老师晓明自己下一步的研究计划。第二天他又与姚从吾先生长谈了四十多分钟,尽管老师一再相劝,但他还是决定暂时不考研究所,先去从军,要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2)

    三天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晨启庆携来姚先生信,力劝我不可放弃研究所。姚先生昨晚请其来舍找我,适我不在。姚先生今晨言赴校与我面谈,我却不欲见之。     
    8月3日,李敖又有日记如下:     
    整日不出户。夜电影亦辞去,特别想过一段新生活。(一)耐寂寞的、(二)努力的、(三)强悍。     
    他决定下来的事,没有人能够劝得动他。     
    1959年9月7日清晨,李敖在台中古城登上了公路局迎接新兵的汽车。     
    汽车沿着台南平原一路向南飞速行驶,车中的李敖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他的脑海中依然闪现着为他送行的台中好友们的身影,张世民、张光锦、姚嶂、李述古、韩昭先、张仁龙……他为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而兴奋。几十分钟后,汽车驶入了台南县境,车过后壁小站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掏出张光锦送他的原子笔,写下了这段新生活的第一页日记。     
    上午九点,李敖从彰化登上了赴凤山的火车。从车窗东望,阿里山绵延百里巍峨雄浑。太阳早已从高耸入云的玉山主峰升起,像一个断线的大红球,光芒四射,沐浴着青山翠谷,生发出万千气象。铁轨两旁,台南平原一望无际如诗如画。河川纵横,稻浪翻滚,甘蔗园、棉花田、香蕉林、木瓜林、竹林、茶林、樟树林,像一幅幅彩色图案组接在一起,一派旖旎迷人的风光。李敖为眼前的情景而兴奋,在车上谈笑风生,情绪高亢,车过台南,当他看到那块有名的“北回归线标”时,禁不住放声高唱,宣泄他自由心灵的回归。当凤山遥遥在望时,他的激动心情再也难以抑制,不禁吟诗二首:     
    


第三部分“想过一段新生活”(3)

    欢呼声里到军营,     
    新式步枪照眼明,     
    我是人间鼙鼓客,     
    只有铁血无柔情。     
    火车呼呼到凤山,     
    头发剃光制服穿,     
    投笔李逵执板斧,     
    军号声里觅鲁班。     
    凤山是台湾省西南部的一座小城,西临高雄港,东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