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中国人的性格 >

第2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第2部分

小说: 中国人的性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锹剂舜罅恳俗⒛康氖录乇鹗悄切┓峭话愕氖录⒏接械钡厝硕愿檬录乃得鳌!

  从大量的此类事件中推出一般性结论。推出的结论可以被怀疑或否定,但所列举的个别事例,只要是真实的,就不能仅仅由于某种原因而被搁在一边。任何有关中国人特性的理论最终都必须对这些事例作出分析。 

  将中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比较是十分困难的。试图从事这一研究的人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同样,许多看起来属于中国人“特性”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东方人的特性,待会儿就会看到这种情况;至于对不对,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予以判断。 

  据说,当今与中国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有三条途径:研究他们的小说、民谣和戏剧。这些信息来源无疑有其价值,但似乎还有第四条途径,这就是研究那些住在自己家乡的中国人的家庭生活,这一途径比前三者相加起来还有价值,但它并不向所有研究中国和中国人的作家开放。正如在农村比在城市更能明白一个区域的地形。在农村也更易于了解人的特性。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城市住上10年,他所获得的有关中国人家庭生活的知识,或许并不如在中国农村住12个月所获得的知识多。除了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我们还必须把乡村看做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本书的这些文章正是以中国农村为立足点而写成的。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一个没有任何主观偏见的观察者对所见所闻的如实报告。正是由于这一点,本书没有涉及所谓用基督教改善中国人特性的问题,也不作出中国人需要基督教的假定。但是,假如他们的特性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么,这些缺陷如何纠正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问题”己远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国际性的问题。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世纪,这一问题将是更为紧迫的问题。中国人是人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何改善他们是每一个希望人类美好的人不可能不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些结论将会得到一系列曾被过多忽视的论据的支持;如果这些结论错了,无论怎样支持,都不攻自破。 

  埃尔金勋爵对上海商界的那次答问,虽然已过多年,但他的话至今仍是正确的和恰当的。他说道:“当自由进入这个国家的障碍被搬开时,西方基督教文化将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不是野蛮,而是一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衰退和有缺陷的古老文明,但在另一些方面又不能不使我们抱以同情和尊敬。在将要出现的竞争中,基督教文化要想在这个具有怀疑态度且又足智多谋的民族中开辟道路,就要使人们明白,进入天堂的信仰比不离尘世的信仰更能保证公众和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第一章 保全面子
 
  乍一看来,把全人类所共有的“脸面”当做中国人的特性,可能太不合理了。但是,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它是具有多种复杂含义的名词,其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要多。 

  为了理解“脸面”的意思,哪怕是作不完整的理解,我们也必须指出,中国人具有强的爱演戏的本能。戏剧几乎可以说是唯一通行全国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对戏剧演出的热情,犹如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只要略加鼓动,任何中国人都会有模有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他会摆出演戏的姿势,鞠躬行礼,下跪叩拜。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情形似乎多余,或是可笑。中国人是用戏剧化的语言进行思维。当要为自己辩解时,他面对两三人的讲话就像是面对众人。他大声他说道:“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还有你,你们都在场。”如果他心情愉快,他会说自己是光荣地“离开舞台”;如果心情不好,他会说自己没有脸“退出舞台”。所有这些,如果明白了,就会发现与实际毫不相干。这里根本不是事实的问题,而是形式的问题。一场戏中,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说了一句漂亮话,这场戏就会赢得喝彩。我们并非要进入幕后,因为那将会糟踏世界上的所有好戏。在一切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完全依据戏剧化的样式而行动,那就会有“面子”。在他们表演时,不理他们,小看他们,喝倒彩,他们就“丢面子”。一旦正确理解了“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就会发现,“面子”这个词本身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应该一提的是,如何做到有“面子”,其技巧和造诣往往是西方人所望尘莫及的。西方人经常是忘记了其中戏剧的因素,而走进与之无关的事实领域。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海岛的戒律,一种潜在的,不可否认的力量;只是“面子”可以反复无常,不可简化为规则,并且只是按照公共的情理而取消或变更。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与西方人必须承认存在着差异,因为他们决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同样的事情。在调解各个村庄之间常有的无休止的争吵时,“和事佬”必需认真考虑“面子”的平衡,就像过去欧洲政治家考虑权力平衡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目的不在于执行公正的原则,而是按照适当的比例,对所有有关的“面子”进行分配。执行公正的原则,对一个东方人来说,即使从道理上讲有这种愿望,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是在诉讼的裁决中、按比例分配“面子”的事也常有发生,这使得相当大比例的裁决在所谓不分胜负的比赛中不了了之。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面子”。但是,如果礼物是个人所送,受礼人应当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统统拒绝是很少见的,或者根本不可能。一些渴望保住面子的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因错而受到指责是“失面子”,所以,无论证据多么充分,也要为了保住面子,予以否认。一个网球不见了,被一位苦力拣了去;即使有证据,他也会不客气地予以否认,然后走到丢失球的地方,找到了球(球是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并且还说:“这是你”丢“的球。”一位侍女把客人的削铅笔刀藏在她主人的房里,后来,她又在台布下把刀子找了出来,并且还谎称是她找到的。这样,“面子”保住了,一位仆人不小心丢失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必须赔偿,或者被扣掉相当数目的工钱,于是,他提出了辞职,井傲慢他说:“用来赔偿那支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面子”没受到损伤。一个人放了一笔债,他知道他已不可能收回;于是他找到欠债人,给予严厉的威胁,以表明他知道该怎么做。虽然他没有收回债款,但他保住了“面子”,并以此来保证他将来不会再遇到此类事。一位仆人失职或拒绝做某些份内之事,当他知道主人打算解雇他时,他会故意再度犯规,并自己提出辞职,以保住他的“面子”。 

  宁死也要保住面子,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听说,中国的地方官享有一种特殊的恩惠,这就是被杀头时准许穿戴官袍,以保住他的“面子”。   
 


 
第二章 节俭持家
 
  “节俭”这个词表示持家的原则,特别是指家庭的收支关系。按照我们的理解,“节俭”这一词包括3个不同方面的含义:节制花销,制止浪费,用少花钱多办事的方式调节收支。无论从这3个方面的哪一方面来讲,中国人都算得上是杰出的节俭能手。 

  到中国旅行,最初的印象之一是民众的饮食相当简单。众多的人口似乎全依赖于品种很少的食物,如稻米、各种豆子、谷子、青菜和鱼。这些再加上其他一些食物,就是亿万人主要的食品,也许逢年过节遇到特别的事情,再增加一点点肉。 

  在西方各国,人们想方设法为生活非常贫困的人提供廉价且富有营养的食品,那么,一定也很想知道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平常的年份里,每个成年人每天花不到两分钱就完全能够得到足够量的生活食品。在灾荒的月份里,成千上万的人更是靠每天不到一分半钱的生活费来维持生命。这意味着中国人做菜做饭的水平是很高的。虽然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食物很少且不精,有些还淡而无味,甚至倒胃口,但又必须承认,中国人在准备饭菜方面是超一流的烹好大师。在这一方面,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把中国人列于法国人之下、英国人(也许还包括美国人)之上。中国人是否应该排在哪一个国家之下,我们不敢说得像库克先生那样确定,但他们在某些国家之上,这是无可争辩的。我在以前的一些小文章中已经说过,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观点看,中国人对主食的选择也算得上是很高明的。中国人的食物原料简单,制成品却是花样繁多,其烹任技术之完美,即使是对中国烹任术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有所听闻。 

  另一件以往没引起我们注意却是很有意义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做饭菜时很少浪费,一切都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在普通的中国人家庭,即使是每顿饭后的剩余饭菜,除了很少一些不值钱的之外,都留待下次再用。为了说明这一事实,只需看一看中国人的狗和猫的身体状况。这些家养动物靠人们的剩菜剩饭艰难地“活着”,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在新兴的国家中,浪费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猜想,像美国这样日子好过的国家每天所浪费的东西有可能够亚洲6,000万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我们确实希望看到这些剩余的东西不被浪费,而能使更多的人胖一些起来,正如许多中国人“吃饱”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整理出来以备下次再用一样,即使是杯中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以备下次热过后再喝。 

  有一个时时处处都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实是,中国人对吃的东西并不像西方人那样过于讲究。什么东西都迟早会成为他们的网中之鱼,不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中国北方,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干活,许多地区还使用骆驼。但我们看到,所有这些牲口只要一死,甭管是意外之死、老死或病死,一般都吃掉。无疑,这在我们一些读者看来,显然过于节俭了。在中国,牲口死了,把它吃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即使牲口偶尔死于像胸膜肺炎一类的传染病,也还是这样做。不过,在他们看来,这类病畜肉要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更差,因些出售的价格也较便宜,但还是都卖了,都被吃了。人们清楚地知道,这类病畜肉进入人的体内,会产生某种疾病,但还是要花较少的钱去吃这种肉去冒险,无非是贪图便宜。当然,应当说,这是不常见的。死狗,死猫,也像死马、死骡、死驴一样被吃掉。我们曾不止一次地亲身了解村民故意用毒药把狗毒死后煮了吃的事。其中有一次,有人提议去问问外国医生,吃了这种肉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但狗“已下锅”。曾吃过这种肉而没得病的人不可能放弃这顿美餐,结果,在这次狼吞虎咽之后,居然仍是平安无事! 

  有关中国人节俭的另一个事例,也与做饭有关,这就是为了有效地使用燃料在饭锅的制作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在中国,燃料缺乏因而十分宝贵,一般有树叶,庄稼的根茎,这种燃料只有一把火就没了。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锅底要做得尽可能薄,因此用起来要非常小心。顺便说一下拾柴的过程,这也可反映中国人节俭到了极点。每个小孩,即使他还不会做其他什么事,但至少能拾柴。秋冬时节,到处是拾柴大军,他们手持竹耙,连一根干草也不留下。孩子们进入树林,用木棒打落秋叶,好像是在打落成熟的栗子,甚至树叶还在随风飘落时,一些心急的拾柴人就开始去“抓”了。 

  所有的中国家庭主妇都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她手中的布料。她的衣服并不像西方国家同龄女性所穿的那样,在装饰和款式上过于浪费,而是尽可能地省时、省工和省料。在外国人看来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国妇女手里同样能派上用场,这是议会中“家庭经济”的女作家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在一处不能用的,在另一处肯定能用,即使是一些碎布头,还可用来粘合成鞋底。伦敦和纽约的慈善家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送人,并不切实际地希望接受者不要因而成为单纯依靠救济过活的人。这样做弊多利少。但是,无论是谁把同样的物品送给中国人,尽管他们使用的布料和穿着风格与我们根本不同,但也可有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