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野兽人生 >

第28部分

野兽人生-第28部分

小说: 野兽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颊鼠的谨慎习性    
    大颊鼠有一种谨慎的习性,当它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巢穴时,没走几步路,就立刻转头逃回巢穴;然后再从巢穴探出头来,走比第一次更远的路,接着又立刻掉头逃回巢穴。如此一再地跑出又跑进,才慢慢地扩大自己活动的半径。也因此,它熟悉从每个经常活动的地点逃回巢穴的路径,一有风吹草动,立刻一溜烟地退回自己的老巢。如果我们抓到一只成年大颊鼠,将它放在陌生的场所里,它的第一要务还是确定方位,找寻回巢的路径。只有熟记逃回巢穴的路径后,它才能安心地从事其他活动。    
    启示:能够随时为自己准备退路的人是聪明的人,因为他不仅做什么都会比较轻松,而且可以始终进退自如。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优秀分子

    4优秀分子    
    ——从猕猴的实验到社会进步    
    一次,著名的生物学家华森博士曾和其他研究者到日本某个海岛上去观察猕猴的生活形态。他将很多甜薯丢在沙滩上,没过多久就聚集了成群的猕猴,它们嬉闹着开始抢着去捡甜薯来吃。但当它们把甜薯放进嘴里想要吃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甜薯上沾满了沙粒,而且很难将它弄掉。这些粘满了沙粒的甜薯吃起来沙沙的,实在是美中不足。但是为了解馋,它们还是将就着把这些甜薯消灭掉了。    
    接着很长一段时间里,华森博士都在每天的固定时候到沙滩上去丢些甜薯给猕猴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海岛上的猕猴也就这样吃着含沙的甜薯。可是有那么一天,一只18个月大的母猴忽然灵光至心灵,它把甜薯丢进河里,先洗一洗然后再吃,它发现,经过洗涤之后的甜薯上几乎没有沙粒了,吃起来甘甜味美,而且口感甚佳。从此以后,它所吃的每一片甜薯都要经过洗涤之后再吃了。再接下来,其他猕猴也都跟着学习。没过多久,这个海岛上所有的猕猴都懂得在吃甜薯前,先拿到河里洗一洗。    
    华森博士认为,那只18个月大的母猴无疑是族群中的“天才”,对猕猴来说,它的举动就像人类发明轮子一样,乃是一次重大的“文化革命”。    
    启示:要改善生活品质,人类组织自身必须培养并尊重大量这样的优秀分子。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其貌不扬的歌唱家

    5其貌不扬的歌唱家    
    ——夜莺歌声与容貌    
    有一只夜莺,几乎每个晚上都在林子里唱歌。它的歌声悠扬婉转,很能打动人。当地的很多居民都是在夜莺那美妙的歌声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的。由于夜莺总是喜欢在夜晚行动,很少人看到过它的真实面目,所以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只夜莺长得一定很漂亮,甚至有些天生思想浪漫的人还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幻想着它有多么的美丽。    
    幸亏这些人没有看到这只夜莺,否则它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的。有知情的人说:夜莺悦耳的歌声,曾受到诗人济慈的赞美,但如果你看到夜莺,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一点也不美丽。一般说起来,能发出悦耳歌声的鸟类,其羽毛多半是素朴的,而且多半是住在茂林或树丛中;在这样的环境里,视觉讯号并不重要,所以它们改以悦耳动听的鸣声来吸引异性。布布鸟、夜莺等就属于这种鸟类。反之,生活在较空旷场所的鸟类,譬如孔雀、雉鸡、鹦鹉等,则多半是以鲜艳的羽毛来吸引异性,但也许是为了表示造物主的无私,这种鸟的鸣声通常是急促、单调、刺耳难听的。    
    启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秉赋,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避开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才是发展的道理。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光洁与肮脏

    6光洁与肮脏    
    ——非洲秃鹰的秃头之谜    
    在非洲草原的上空,不时有兀鹰飞翔着,它们的视力极佳,可以搜寻地面几平方公里的范围,一发现腐尸,就会由空中飞落地面。同样是食腐动物的猎狗,常常注意兀鹰在空中的动向,朝它们飞落的方向奔跑,即可捷足先登。兀鹰的空中狩猎,得力于它们又长又宽、羽毛丰厚的双翼,但它们的头却都是光秃秃的,因为在吃腐肉时,它们需把头伸进兽身的体腔内,为了保持卫生,头颈部的羽毛不得不退化掉。至于埃及兀鹰的头颈部还保留很多毛,那是因为它们只捡食散落在腐尸周围的内屑,不虞弄脏的关系。    
    启示:有时候,过分的“光洁”只是因为他经常暴露在过分“肮脏”的情境中。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七日之歌

    7七日之歌    
    ——雄蝉的歌唱生涯    
    有“夏日歌手”之称的雄蝉,常攀伏在树干上,不停地振动鼓膜,发出嘹亮的鸣叫声,为的是吸引雌蝉来与它交尾,它似乎急躁地想完成自然所交付的使命。但也难怪它急,因为它的生命只有一个礼拜或更多一些而已。蝉的生命虽然这么短暂,它的幼虫却在土中渡过非常漫长的、不见天日的“童年时代”。刚孵化出来的蝉幼虫,像蚂蚁一样小,很快钻入土中生活,这一钻入,少则一年,多则长达17年(随种类不同),才能“出土”羽化成蝉。但“重见天日”的日子却又那么短暂,难怪它们要尽情地歌唱了。    
    启示:7天的嘹亮歌声,来自17年的沉潜酝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精神崩溃

    8精神崩溃    
    ——巴甫洛夫的分辨实验    
    巴甫洛夫研究室的一位研究员,以“古典制约”的方式训练狗来分辨圆形或椭圆形图案。他让圆形图案和喂食配对,在制约之下,狗看到圆形图案,预期食物将会出现,即会流口水。在刚开始时,椭圆形长轴与短轴的比为2∶1(即扁椭圆形,和圆形很容易区别),此时,狗的分辨能力很好。但当椭圆形越来越接近圆形时,狗的分辨能力就越来越减退,最后,当椭圆形的长轴与短轴之比成为9∶8时(连一般人都难以将它和圆形分辨),狗的分辨力即再怎么训练也无法改善,而且出现来回踱步、乱咬东西等焦虑不安的症状,最后连原来具有的分辨力也消失了。    
    启示:长期处于必须做极微细分辨或判断的情境中,会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而且丧失原有的判断力。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把握生命的关键期

    9把握生命的关键期    
    ——小鹅的“铭印作用”结果    
    很多鸟类和哺乳类有一种奇特的“铭印作用”,只有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关键时刻有了某种特殊经验,将来才能发展出被视为“天性”的行为。物种学家罗伦兹因为对鹅的独到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他在小鹅出生后不久,即将母鹅抓走,而自己在院子里来回走动,结果这些小鹅就跟在罗伦兹的屁股后面,把罗伦兹当成它们的母亲。小鹅长大后,只对罗伦兹或其他人有性欲望,正常的雄鹅虽然对被罗伦兹带大的雌鹅穷追不舍,但雌鹅却会厌恶地将它们踢开,而只对罗伦兹表露爱慕之意,甚至想跟他的手指“做爱”!    
    启示:人类对某些基本能力的学习,譬如性爱的对象及语言,可能也有所谓的“关键时刻”。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表象与真实

    10表象与真实    
    ——青蛙的捕食特征    
    青蛙以捕食田野间的小昆虫为生。当它看到小昆虫时,弹起有力的后腿,伸出反卷在口中的舌头,在一伸一缩间,很少猎物能侥幸逃命。但有一个条件,这些猎物必须在飞翔或移动之中,因为青蛙的眼睛只能看到在飞翔或移动中的物体。将青蛙放在一个大盆里,周围摆满它喜欢吃的小飞虫,但如果都是死的,不再飞了,这只青蛙只能活活饿死;因为周遭那些不会动的小虫,对它而言乃是不存在的。哈佛大学研究者曾发表“青蛙眼睛告诉青蛙大脑什么”的论文,证实青蛙的视神经只对小物体的急速动作有反应。而人类也很早就知道,在钓青蛙时,必须将饵上下抖动,才能诱它上钩。    
    启示: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能以感觉器官认识世界的某些“表象”,而无法获得“真相”。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忧患意识

    11忧患意识    
    ——老鼠的电击实验    
    心理学家曾以老鼠做过如下的实验:将老鼠分为A、B两组,都关在笼子里,然后以轻微的电击让老鼠产生痛苦,但它们却又无法逃避这种痛苦。A组老鼠在每次电击来临前的10秒会先听到哔哔剥剥的警示声,让它们晓得痛苦就要来临了;B组的老鼠虽然也可以听到哔哔剥剥声,但这些声音和电击的来临无关,也就是电击会突如其来,而毫无示警。实验结束后,将老鼠加以解剖,虽然两组老鼠都因压力而产生胃溃疡,但事先得到示警的A组老鼠,溃疡较少也较小,而事先无法得到警示的B组老鼠,其溃疡的严重程度约为A组的6倍。    
    启示:事先毫无警示的事件比已有预兆的事件会对个人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适当的“忧患意识”是好的。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吃啥补啥?

    12吃啥补啥?    
    ——由涡虫实验到人类的吃啥补啥理论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曾训练涡虫对光做缩身反应。涡虫对光原没有本能的缩身反应,但随着灯光的亮起,同时用电刺激涡虫,使它们的身体收缩,在反复地制约学习后,涡虫遇光即会引起缩身反应。有趣的是,研究者将学会缩身反应的涡虫切成碎片,喂食没有受过训练的涡虫,结果这批新的涡虫不必学习,遇光即会自动产生缩身反应。研究者以此证实,遇光缩身的“技能记忆”是贮存在涡虫体内的某些生化物质之中,新的涡虫吃下这些“记忆分子”,即自动会拥有遇光缩身的“记忆”。    
    也许是受了这种实验的启发,前一段时间国人当中也流行着一种“吃啥补啥”的说法。于是有人便抓来了猴子,把它们的头盖骨敲开,吸食它们的脑,还有人专门喜欢吃牛鞭、猪鞭等食物。至于这些人的头脑是否变得比以前聪明了,亦或是那些喜欢吃“鞭”的人是否真的变得“阳刚十足”了,就不得而知了。    
    启示:很多事情并不是只要原搬照抄就可以横向移植的。因为内部因素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如果内部条件不具备,一切努力也都是徒劳。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遗传的威力

    13遗传的威力    
    ——老鼠的好斗行为研究    
    女科学家拉格斯佩兹观察老鼠的行为,她发现一群老鼠中,不管雌雄,总有一些较具攻击性,另一些则较温和。于是她充当老鼠的媒婆,让这群老鼠中最火爆的雄鼠和最泼辣的雌鼠交配,而最温和的雄鼠则和最服顺的雌鼠交配。在“攻击组”生下的一窝新鼠中,又挑出最具攻击性的雌雄两鼠,让它们配成双,而在“温和组”生下的一窝新鼠中,则挑出最温和的雌雄两鼠相配对。重复这种配种实验25次以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组老鼠,“攻击组”的第26代子孙只只都变得凶暴异常,而“温和组”的第26代子孙则只只都极为温驯。    
    启示:生命中的某些特质,会经由两性的结合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年轻人在择偶的时候可要慎重了。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一”中有“全”

    14“一”中有“全”    
    ——走出迷宫的老鼠    
    心理学家喜欢训练老鼠走迷宫,借以研究它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实验生理学家拉西里在教会一批老鼠走迷宫后,将某些老鼠的大脑皮质切掉一半以上,结果老鼠还能照常走迷宫,只是反应较慢,会有一些小差错而已。他又将其他老鼠的大脑左切、右切、上切、下切,结果更进一步证实,老鼠走迷宫的能力与它被切除的大脑皮质呈比例下降,大脑皮质的切除越多,走迷宫的能力就越显缓慢,但却不会因此而变得一窍不通。拉西里因此认为,老鼠走迷宫的学习经验并非贮存在脑中的某一特殊部位,而是弥漫性地散布在整个大脑皮质中。    
    启示:理论上,每个脑细胞都贮存了我们的学习经验,就像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渴望,但唯有透过集体的努力,它才会明晰起来。


第六章 动物给你的人生感悟反射的光辉

    15反射的光辉    
    ——猫的夜光眼    
    猫的眼睛在夜间,特别是光线暗淡的地方,会发出怪异的光芒,让人觉得恐怖。其实这是因为它的眼底有一层特殊的透明薄膜,叫做“毯”,它能反射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