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卓别林 >

第1部分

卓别林-第1部分

小说: 卓别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流逝久远而又使人刻骨铭心的时光: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文明
美丽的欧罗巴大陆上,法西斯的猛烈炮火正野蛮疯狂地摧残着绿色的田园、大地。
古老的城堡、高耸的教堂、华丽的剧院、庄重的博物馆在化为瓦砾灰烬,雕塑、
壁画、花圃、喷泉在坍塌燃烧,老人、孩子、猫咪、鸽子在惨遭涂炭,弥漫的硝
烟毒雾染黑了湛蓝的天空……
    此时,远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的美国西海岸仍然一派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天使之城”的洛杉矶郊外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制片厂的摄影棚、录音厅里异
常繁忙,摄影机在开动,歌舞、音乐、“开拍”、“OK”的喊声此起彼伏。
    然而这天,位于好莱坞中心落日街和拉布雷亚街拐角处的一家制片厂,却静
寂得有些冷清。摄影场地上,演员、场记、摄影师、录音师和灯光、布景、服装、
效果的工作人员或立或坐,一声不吭地注视着一个扮了装的小个子男人。他眉头
紧蹙,在默读着几封信件,这是一些恫吓与威胁的玩意儿。
    写信的是一些纳粹分子和亲纳粹者,这些家伙知道他——卓别林先生编写、
拍摄的电影《大独裁者》,是隐射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头子、纳粹德国
的“元首”希特勒的;便扬言要制造混乱,妄图阻止他拍摄这部影片。
    不一会儿,一个脸色发白的工作人员,急吁吁地冲进摄影棚,递给卓别林一
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查理,这是刚才在大门口捡到的。”纳粹分子们在这封
信中,用更为赤裸裸的语气叫嚣:“如果你不停止拍摄这部电影的话,将来无论
在哪个城市、哪座影院放映它,我们就要在那里放臭气弹,向银幕开枪!”
    面对这种凶焰万丈的嚎叫,制片厂的人们不安的心头和脸上又添了几分紧张。
他们都知道,卓别林先生为编写这部电影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为设计、制作大量
的景片、模型、道具,则用了一年功夫,在摄影机还没开动之前已花掉一个巨额
数字50万美元。开拍之后又困难重重、麻烦不断,联美影片公司向卓别林发出警
告,说美国电影摄制发行会主席办事处因希特勒还没进攻英、法,指出拍这样带
有强烈倾向的影升很难通过审查。联美公司同时转来了很多令人气馁的信件,都
说这样的影片绝不可能在英国或美国上映,要求卓别林停拍。
    现在影片的摄制到了最后阶段,已流水吹烟般地用去了200 万美元,一旦停
拍,它们就白白地抛入了大西洋。人们更担心的是,卓别林先生及其家人的生命
财产安全,因为同样内容的恫吓、威胁信件已经塞进他在贝弗利山上的住宅门下。
人们似乎看到了游荡在制片厂门外、贝弗利山上和影剧院中那些冷酷凶恶的面孔,
和他们怀中藏掖着的刀、枪、铁条、臭气弹……片场中的寂静令人难受,人们的
心跳都似乎彼此可闻。
    正当盛年、刚过五旬的卓别林压下满腔怒火,把那些恫吓信轻轻扔到废纸篓
里。他嘴角边浮起一丝轻蔑的微笑,耸耸肩说:“没什么了不起,那就让他们开
枪吧。我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这就是我的回答。来,各部门准备,开拍。”
    影片终于摄制完,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希特勒闻讯暴跳如雷,竟下令处死远
在大西洋彼岸的卓别林。他恼羞成怒地挥舞手掌,本来口吃的嘴里喷出泡沫:
“可恶,可恶,这个该死的小丑!”
    是的,按角色分工来说,卓别林在影片中扮演的人物是丑角。所不同的是,
在历史长河中,在人生舞台上,希特勒是一个遗臭万年的真正小丑;而卓别林却
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在世界名人堂里,在亿万不同肤色、
爱好和平与进步的人民心目中,这个伟大的天才的电影艺术家、一代喜剧大师和
民主斗士,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并
肩屹立着……
    总序郭锷权一个对人类充满美好遐想和机遇的21世纪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
来。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是高科技知识爆炸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人才
的关键是素质。素质从哪里来?有人说,3 (语文、数学、英语)+X=素质。素
质= 传记人物的EQ情怀。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翻阅《巨人百传丛书》书稿,不难发现多数巨人的伟业始于风华正茂、才思
敏捷的青少年时期,我们的丛书记录着以下巨人们创造的令人赞叹的辉煌业绩:
美国飞行之父、16岁的莱特兄弟已是多种专利的小发明家;诺贝尔24岁首次取得
气体计量仪发明专利;爱迪生29岁发明电灯;居里夫人31岁发现钍、钋、镭三元
素;达尔文22岁开始环球旅行并伏案构思巨著《物种起源》;克林顿46岁出任美
国总统;比尔。盖茨28岁成为全球电脑大王,并评为1998年度世界首富;普希金
24岁开始创作传世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读着巨人们的一本本使人激动
不已的奋斗史,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把握机遇的能力,使人肃然起敬,这一切
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无疑具有启迪、教育和诱惑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编撰
了这套丛书。获悉《巨人百传丛书》即将付梓,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和复旦大
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先后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对丛书出版寄予殷切的期
盼和高度的评价。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先生说:“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
《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有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是智慧上的愉悦。”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庆刚先生说:“每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人物,
都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
    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先生说:“高山仰止。巨人是人类的精英。世纪伟
人南开中学最杰出的校友周恩来以及毕业于南开中学的四十多位院士校友和各界
杰出校友们的业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曹天任先生说:“仔细阅读这套丛书,犹如看到他们
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感受他们的理想、信念、胸怀、情操,这将帮助你学习
做人,学习做学问,学习做事业……”
    有必要说明的是,《巨人百传丛书》的读者对象为初、高中学生和部分大专
学生,因而在传主和传主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的考虑,如果有挂一漏万或不足
之处,敬请学界原谅。
    1998年6 月于盛京
    第一章电影诞生时本书传主在哪?
    电影诞生时,本书传主在哪?
    电影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艺术形式。它最初是一种光影艺术,人类对它的
研究古已有之,如中国宋代即有“皮影戏”。到了1891年,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
迪生,发明了“活动西洋镜”,获得专利,摄影机随之诞生。1894年爱迪生在纽
约开设了第一家“活动西洋镜”观赏店,4 英尺高、宽的电影镜一次供一人观赏
50英尺的活动影片。1895年4 月23日,爱迪生划时代的发明引起轰动,这一天在
纽约木丁斯特拜尔音乐厅幕布上映出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当年,法国的卢米埃尔
兄弟制造成能将活动画面投影到银幕上的放映机。这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卡
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印度沙龙,摆放了100 张坐椅,售票招揽观
众,这可称为世上第一家电影院。
    在放映首部影片“火车进站”时,当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优雅地落坐后,
幕布上突然出现的火车头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喷吐着浓烟好似迎面驰来;现场
顿时大乱,人们顾不得体面,惊恐地躲闪甚至夺门而逃。笑出了眼泪的卢氏兄弟
和工作人员,一面安抚观众,一面收拾“残局”,从头开始放映。
    回过神来的男士女士们欲罢不能,好奇地一部一部,一遍一遍地看下去;一
共看了11部影片,如“工厂放工”、“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等。看得惊
呼不止,看得如痴如迷,看得开怀大笑……这一天被许多电影史权威看作是电影
的正式诞辰。此时,我们书中的主人翁在哪儿呢?
    在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在离首都伦敦12英里的汉威尔贫民孤儿学校
;当黄昏来临的时候,20个小班的孩子穿着睡衣,跪在宿舍中间的地板上。这其
中一个瘦弱羞怯的6 岁多的小男孩,就是卓别林。他苦闷地跟着小伙伴们,声腔
音调高低不谐地唱着《普天颂赞》中第383 首赞美上帝的歌曲:夕阳西沉,求主
与我同居;黑暗渐深,求主与我同居;求助无门,安慰也无求处;常助孤苦之神,
与我同居。
    ……
    在爱迪生发明“活动西洋镜”的前两年,也就是1889年4 月16日夜晚8 时,
伦敦沃尔沃斯区一对年轻的喜剧演员家中添喜,娇小玲珑、能歌善舞的哈娜。希
尔生下了一个男婴。身为父亲的卓别林先生,为孩子取名就叫查尔斯。卓别林,
亲称查理,也跟做父亲的一样。
    小查理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家境尚可。他父亲每周挣40个英镑,这在一般艺
人中算高的了。一家人住了3 间房子,还雇了一个女仆。
    然而好景不长,他1 岁时父母离婚。原因总有几条,其中父亲每日嗜酒如命
是主要缘故。在当时的英国,歌舞剧演员不喝酒反而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雾
都伦敦所特有的潮湿空气和较长时间的低温寒冷,使得酒业发达、酒馆林立。所
有的戏院里都设有酒吧,演员们演完戏后总要习惯性地在酒吧里泡一泡才回家。
戏院老板通过那发亮的三尺吧台,把塞进名角儿口袋里的包银,又名正言顺地掏
出来不少。散发着诱人香气的酒精,使不少艺人沉醉上瘾而不能自拔。
    卓别林先生是其中一位典型人物,连每天演出之前都不吃饭,只吞下红葡萄
酒浸泡的几个生鸡蛋。卓别林先生外表潇洒、个性安静、喜欢沉思,他嗓门洪亮,
被称作次中音,这些当然都遗传给了小查理。但他一沾杯中物,就如中了魔法似
的暴躁易怒,有时甚至动武。每次因此而与妻子发生冲突,然后禁不住到街上酒
馆举杯浇愁。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查理满了1 岁后,老查理搬出了这个舒
适的家。
    小查理的母亲哈娜活泼幽默,直率热情,充满爱心与责任感,同时敢作敢为。
她的个性中有她母亲即卓别林外祖母的影响,秘密在于那个老人有一半吉卜赛人
的血统。哈娜与卓别林先生分手后,勇敢地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大的
叫雪尼,与查理同母异父。她甚至连查理的赡养费都没向法院申请要卓别林先生
出。她那时很走红,每周可拿到25英镑包银;而且1 先令和1 便士也不送进酒馆
酒吧,她对杯中物已深恶痛绝。
    20多岁的哈娜。希尔常常在周末把雪尼、查理打扮起来;给雪尼穿上一套贵
族公立学校——伊顿中学校服式样的学生套装,给小查理穿上一件蓝色天鹅绒外
套,加一副蓝色手套,然后整洁精神地出门。秀发垂肩、年轻漂亮的少妇打着花
伞,领着两个手拿风车、汽球、活泼可爱的孩子,沿着威斯敏斯特桥路漫步而游
;那情景就像是一幅美术名作。
    那是一些使小卓别林感到快乐开心的日子:跟着母亲乘坐游艇在泰晤士河上
观光,走过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桥到水晶宫游乐场看杂耍。即使是搬到了兰贝斯区
的肯宁顿路上,小卓别林的生活还是那么开心:可以去坎特伯雷杂剧场坐在红丝
绒椅子上看表演,可以花6 便士在娱乐场的木桶中摸彩。然后在夜色中坐着马车,
在剧团乐手的号角和马蹄声、铃铛声还有大人们的嬉笑声中,回家做个甜蜜的好
梦……那时,无忧无虑的小卓别林一身蓝天鹅绒衣的装束,能使人联想起18世纪
英国著名画家庚斯博罗笔下的“蓝衣少年”。
    第二章五岁登台与贫民孤儿学校可是,小卓别林没能成为“蓝衣少年”。因
为仿佛一夜之间,这无忧无虑的宽裕日子,便如美丽的肥皂泡那样一个接一个地
爆裂。那五光十色瞬间消失,生活露出了灰色。随着经济的萧条,哈娜的时运不
济。她原本易受感染的咽喉,稍受风寒就患上喉炎。嗓子常常失润嘶哑,往往一
病几十天不能恢复正常,为一家人生计却又不得不登台。于是令人担心的事出现
了:她正表情丰富地演唱着,清亮的嗓子突然像生锈的机器一样卡壳,发出怪异
沙哑低沉之音。逼得她只好轻声唱起来,乐手们对演员变了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