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卓别林 >

第13部分

卓别林-第13部分

小说: 卓别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竟使演员忘了自己的紧张,反过来帮他想办法,结果是调动了演员的主观
能动性,表演往往成功。至于对布景的要求,他说“我喜欢它能增强场面的真实
感,但不要它超越了这一限度”。
    作为一个天才的演员,他“见过一些聪明人总演不好戏,也见过一些笨人戏
倒演得挺好”。他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要成为一个好演员,需要学习。
    他说“我从来不曾研究过演戏的技巧,然而幸运的是,我从小生活在一个伟
大演员辈出的时代,有机会发展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虽然我是有天赋的,然而我
没想到,排练的时候会发现,在技巧方面竟有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初学的人即便是富有才能,也必须学会技巧,因为,不论天资有多么高,他
仍需学会了技巧来发挥那些天资。“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随机应变“。
    又,“智力与感情获得理想的调和,那样就产生了最好的演员。”“对于一
位伟大的演员来说,他的基本特点在于演出时热爱他自己(即自己扮演的角色)”。
“但一个演员尤其要能克制自己,能保持一种内在的支配力。一场戏无论演得多
么激动,但演员内心的主宰应当是沉着而轻松的,是随时都可以调整和指导自己
情绪的起落的。”
    第十一章衣锦还乡英、法行休息一段时间后,他在1921年8 月拍成《有闲阶
级》一片,于9 月发行。
    他又筹拍一部片子,他构思出了故事情节,取名《发工资的日子》。但这时
他感到身心疲惫,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和思维。他已连续工作了多年,他的心飞出
了胸腔似的,在急切地向往一个地方,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他早就怀念自己的祖国了,自从1913年离开英国后,他整整8 年还不曾回过
国。前两个月在拍《有闲阶级》时,一架喷灯出了事故,烧穿了他的石棉裤。新
闻界在报道时添油加醋,说喜剧大师卓别林严重烫伤。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制
片厂又收到成百上千的电报、电话、信件。这其中就有他的好友、英国著名社会
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威尔斯的慰问信,卓别林刚读完他写的巨著《世界史纲》,
这更触使了他下决心回英国一趟。
    出发之前,卓别林在纽约爱丽舍酒馆,举行一个小范围的酒会辞行,请道格
拉斯、玛丽。壁克馥、英国作家爱德华、勒内女士等友人聚会。摆脱了工作重荷
的卓别林,与朋友们玩游戏、串演小品,勒内女士和卓别林串演《茶花女》中
“死别”的一场。勒内女士的丈夫是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把象征主
义手法运用于戏剧创作的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勒内。梅特林克夫人演“茶花女”,
她躺在演“阿芒”的卓别林的怀里,作奄奄一息状。
    她突然咳嗽,由轻到重,于是“阿芒”仿佛受了感染,也咳了起来。俩人似
乎在比赛咳嗽,后来卓别林夸张地演到几乎咳死在“茶花女”的怀中……
    1921年9 月初,他乘坐当年来美的“奥林匹克”号轮船返回英国。恰好又是
创作了名剧《命运》的英国作家爱德华与他同路。他10多年前在伦敦时,还是兰
贝斯区一个不名一文、与贫困命运抗争的青少年。如今却成名致富、享受头等舱
的种种优裕的服务。竟产生了头一回赴英国旅游的错觉,他不由得向爱德华感叹
这种人生命运的变化。
    32岁的他现在是真正的有闲了,客舱里摆满了美国各界友人送的鲜花、水果。
他可以悠闲地躺在甲板上的休闲椅上,观看海上的日落日出、海鸥翻飞;也可以
依在船舷边垂钓,与上钩的金枪鱼来一个“拉锯战”。至于中、晚餐,可以不在
大餐厅,而去“里茨‘酒馆。那里有色、香、味、型俱佳的鱼子酱、松鸡、野鸭、
葡萄酒、小烤饼……
    但名人的清闲总是短暂的,在纽约港登上船采访他的一大帮记者中,竟有联
合新闻社、《电讯晨报》的两个人留在船上跟踪采访。于是各类电报像成群结队
的飞鸟一般追逐着落到轮船上,“奥林匹克”号布告栏上每天转载关于他的报道
:“卓别林衣锦还乡!从南安普敦至伦敦,沿途将重现罗马式凯旋的盛况。”
    “客轮每天沿途发布的新闻和查理在船上的活动,均由本社每小时从船上发
出简报,并在街头出售号外,介绍这位大名鼎鼎、小矮个子、撇着一双怪脚的演
员。”
    “《查理我的亲爱的》这首詹姆斯二世党人所唱的古老歌曲,具体表现了一
周以来整个英国对卓别林的狂热,这狂热每小时将随着查理归乡所乘的‘奥林匹
克’号的逐渐驶近而加剧。”
    “‘奥林匹克’号今晚将在浓雾中停靠南安普敦,已有大队影迷聚集该地,
欢迎这位矮小的喜剧演员。警察局为此正忙于作出安排,在码头及市长
    欢迎查理的典礼上维持秩序。……一如既往,举行胜利游行时,报纸将报道
:在什么地点、角度可以最清楚地一瞻卓别林的风采。“
    轮船先抵法国海港瑟堡,海峡那边就是英国的朴次茅斯港。卓别林心情一次
次地激动,他渴望回到出生成长的家乡,悠闲地在伦敦各处走一走。看看同母亲
经常走过的肯宁顿路,看看波纳尔弄3 号顶楼的那个窗口,看看他帮劈柴人干活
的那个木头棚,也看看和父亲一起住过的肯宁顿路287 号……
    英、法一批批文字、摄影记者上船,采访这个新闻人物,去英国干什么?
    到法国停留吗?他对当时的南北爱尔兰分治的政治形势以及英、爱条约签订
有无看法?……
    “奥林匹克”号加了燃料,深夜横渡英吉利海峡,卓别林辗转难眠。虽然母
亲已移居美国,他在离开好莱坞之前还探望了老人。然而,他此时的心情就是漂
泊的游子去见母亲。祖国啊!你就是母亲;伦敦啊,你就是妈妈……
    卓别林就这样激动着直到自鸣钟敲过4 点,船靠岸了,听到英国人说话的声
音了,才在极度的冲动和倦意中合上眼打个盹。
    天亮了,卓别林像只快乐的鸟儿一样从床上跳落在地上。侍者把当日早报送
进舱里,大黑体字母组成了通栏标题“喜剧演员归国盛况不亚于停战纪念日”、
“卓别林抵伦敦将受到盛大欢迎”;另一版是“伦敦家家户户谈卓别林来访”,
还有一条“看啦,我们的儿子”,这已经是模仿《圣经》的语句了。
    是的,卓别林已经成为一个人民艺术家,可以称作是他们的儿子了。卓别林
在南安普敦码头受到市长和影迷们的欢迎后,上了开往伦敦的火车,在他熟悉的
滑铁卢车站下车。
    他到家了,站台尽头拉起绳子拦住了拥挤的人群。两排警察列队而立维持秩
序,留下一条出口,卓别林向那儿走去,人群发出“他来了”、“查理你好”、
“他走过来了”、“查理,好样的”、“查理,你为英国人争了光”
    欢呼声。他上了轿车,叮嘱车子一定要走威斯敏斯特桥。沿途都是欢迎的群
众,当他看到熟悉的威斯敏斯特大桥、静静流淌的泰晤士河、庄严的议会大厦时,
他感到整个情景与他当年离开时一样,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群大群的人守候在他下榻的里茨大旅馆门前坪上欢迎他,他发表了简短的
答谢词。住进楼上的套间后,又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到旅馆外向楼上大声欢呼,坚
持要他出去。于是他几次走到阳台上,向人们挥手致意,将一大把玫瑰花扔下去。
可马上就有警官喘着粗气跑上来:“什么也别扔,卓别林先生,底下的人为抢您
的花打起来了,他们会互相踩死的。要是有人死了,我们可要负责任。怎样都行,
可别扔花,我请求您,别从阳台上扔什么。”
    到下午4 时,房间里仍坐满了友人、记者,卓别林借口要小憩片刻。等他们
一离开,他就换上一套衣服,戴上一顶帽子,乘了载运行李杂物的电梯下楼。悄
悄从后门走出去,租了一辆的士开到特拉法加广场,沿国会街上了威斯敏斯特桥,
开到河东肯宁顿路。
    现在,卓别林在那些心中时常想念、使他倍感亲切的地方散步。他来到母亲
以前去做祈祷的教堂;又找到波纳尔弄3 号,抬头看那顶楼的窗口;从前他母亲
就经常坐在那窗前,贫困使她身体虚弱、营养不足导致发疯,现在窗户紧紧关着。
他上了嘎嘎作响的楼梯,敲开顶楼的门。这个房间跟他为拍摄《寻子遇仙记》搭
的房间布景一样,与20年前他母亲被人从这儿带走时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现
在的住客是一个叫雷诺太太的贫民,她的丈夫死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她拿出丈夫的阵亡通知书和奖章时,卓别林与她都流
泪了……
    他下了楼继续往前走,马房巷已被一道墙堵住,劈柴人当然早已不见。
    肯宁顿路287 号,当年他、雪尼曾同父亲、露易丝住在二楼。河滨邮局,1908
年后他省吃俭用在那储存了60个英镑,至今仍存放在那。肯宁顿公园,那是他幼
小时身着蓝色天鹅绒外套游玩过的地方,现在里边的草地仍然一片葱郁。后来,
他走近号角酒馆,当年一些好心人曾在那里为他父亲义演。离开那儿他又去了念
过2 年书的肯宁顿学校,他感到运动场没有他儿时那么大了。旧地重游,他觉得
过去在肯宁顿的生活像是一场梦幻……
    对卓别林这种怀念亲情、感慨人生的内心世界,某些作家和记者不能理解,
甚至把他们的肤浅分析强加在他头上。如卓别林在洛杉矶时,有个莫姆曾和他一
块在市内散步。偶尔走到墨西哥人聚居的简陋街区,卓别林随口说了一句话“这
儿比贝弗利山(富人区)显得更有生气”。莫姆则在一篇文章中不真实地描写:
当他们走到贫民区后,卓别林“高兴得容光焕发,用兴奋的语气说:”你瞧,这
才是真正的生活,对吗?其他的一切全部是虚伪的。‘“
    莫姆说:“我想,他是一直在怀念那些贫民窟。他的成名致富,将他局拘于
一种他只会感到拘束的生活方式。虽然少年时代过的是极端穷困的日子,抱的是
自己明知道无法满足的渴望;然而,我认为,他却一直在怀念那个时代里所享受
的自由。”
    莫姆先生此言差矣,有谁会怀念食不果腹、啼饥号寒的穷困?又有谁会怀念
贫民孤儿学校的无情鞭挞呢?卓别林说:“穷苦既不是可爱的,也不是崇高的,
穷苦……只使我歪曲地解释了价值标准,过高地估计了富人和上流社会的品质和
美德。”“相反,财富与名声教我学会了怎样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上流社会,在
接近那些知名人士时,发现他们是和我们同样具有缺点的。
    由于有了财富和名声,我才知道轻视宝剑、权杖和马鞭的象征,将他们看作
是势利的标准。“”正如所有的其他人一样,我就是我自己这样一个人:一个个
别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人,一个具有祖先遗传的那种奋发进取精神的人。

    在里茨大饭店里,一些打字员小姐在卓别林秘书的指点下,把寄给卓别林的
7 万3 千封信、明信片、电报、包裹分类。这其中28000 封是请求援助、借钱的,
从20先令到1 万英镑的都有。几千个女子吐露爱慕之情,671 人与他攀亲。商贾
业主、不出名的发明者和临近破产的企业家邀他入股。有慷慨的人要送他旅馆、
文物、名画、汽车、金表,有心机的人向他推荐可以演戏的神童与变性女孩。有
一个人寄上当票,请求卓别林赎出他祖母典当进当铺的假牙(金子做的)。有个
影迷要卓别林赔他7 先令6 便士,因他在饭店前抢卓别林扔下的花时挤掉了帽子。
许多信封上,仅写上“To King Charliey”
    (寄查理王)。
    在伦敦,卓别林想要使自己的生活产生一些变化。如看到一些新的面孔,结
识一些新的朋友,获取一些新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总之是想开开眼界、拓展视野。
    爱德华跟他安排了在加里克俱乐部的活动,那家俱乐部成立于1831年,是著
名的艺术家聚会之所。卓别林在那里会见了一些作家、艺术家、戏剧家、画家、
演员、建筑师。他们有的因在某一领域的成就、贡献与影响巨大,而被英国皇室
册封为贵族封号,如创作神话故事剧《潘彼得》的剧作家、小说
    家詹姆斯。巴里爵士,作家、演员兼戏院经理的班克罗夫特爵士等。
    威尔士亲王,也就是在1936年登基,旋因娶美国辛普森夫人而逊位的爱德华
八世,也宴请了卓别林。亲王以为他是美国人:“您当然是美国人啰。”
    卓别林笑着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