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卓别林 >

第19部分

卓别林-第19部分

小说: 卓别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的职员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轮映的各大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的首轮影片定
的票价最低3。5 角、最高8。5 角,演员还亲自亮相与观众见面;而卓别林却将其
无声片的票价定为最低5 角、最高1 元。他们对卓别林的不让价表示不理解和担
心,卓别林对他们的解释是,正因为我们映的是一部无声电影,就更需要抬高它
的票价。
    纽约的初映情况很好,但卓别林半个晚上没睡着,他考虑的是出席初映的有
头有脸的人和行家较多;这还不能代替上市公演,最重要的是看一般的观众的反
映。
    他睡到第二天上午11点被惊醒,他的负责宣传的职员兴奋地冲进他卧室:
“伙计,真有你的!一炮打响,上午10点起,排队买票的人绕过了整个街区,交
通堵塞了。观众都争着抢先进影院,去了10个警察去维持秩序。还是去看看吧,
看了对你的心脏有好处。”
    与科汉戏院的打对面的是3000个座位的派拉蒙影院,当时正上映走红的有声
片《风流寡妇》,担任主角的法国著名演员、歌星莫里斯还亲自登台,一周卖座
3。8 万元。而1150座的科汉戏院放映无声片《城市之光》每周收入8 万元,并超
出合约连映了12周。纽约轮映网的大影院要求科汉戏院停映,他们用高价订下了
这部影片。
    这一年即1931年,卓别林又登上“奥林匹克”号轮船,去伦敦主持《城市之
光》在欧洲的首映。
    暌别英国又10年,他又回到故乡怀抱。伦敦万人空巷,卓别林的轿车在好几
个街区和广场无法行驶,只好站在车顶,向人们挥手致意……从古老华丽的卡尔
登旅馆窗户望出去,街上贴着一些海报,有一幅上面写着“查理仍然是我们的宠
儿”。卓别林觉察到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不禁在心中一笑。
    是的,这位海外游子,由于对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他仍然是英国人民的宠
儿。他在伦敦的社交活动是那么多,菲利普。沙逊爵士邀请他到下议院共进午餐,
介绍他会见下议院第一位女议员阿斯托夫人。阿斯托夫人又邀请他到圣詹姆斯广
场1 号她的住宅,与文豪肖伯纳、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原首相劳合。乔治等名
流聚会。卓别林向凯恩斯请教金融方面的问题,又观看英国皇家学院院长芒宁斯
为阿斯托勋爵作画。
    过了两天,他又成了肖伯纳的座上客,在肖伯纳那间俯临泰晤士河的书房里,
他面对壁炉架上摆得满满的肖伯纳的各种著作,发出了惊叹:“啊呀,这全部都
是您写的呀!”
    然后,他又成了麦克唐纳首相和前财政大臣、海军大臣邱吉尔议员的座
    上客。在邱吉尔爵士位于伦敦市郊的别墅中,他对这位国际知名的政治家有
了更多的了解。他认为在人生舞台上,邱吉尔先生扮演了许多角色,表现出了很
大的勇气和热忱。这个世界上的有趣事,很少有一件被他错过:他享受了权力但
从不对权力着迷,他生活得很痛快,在那么繁忙的公务与生活中,他竟能挤出时
间来绘油画、砌砖墙、跑马,写作报告文学、小说、传记……
    他很喜欢和钦敬邱吉尔先生,而邱吉尔对他提出了建议:“我听说,你有意
拍一部拿破仑的电影。你应当去拍嘛,这里面有极精彩的笑片资料。”
    然后邱吉尔很认真地说了出来:“有一次拿破仑正在洗澡,他兄弟热罗姆穿
着一身金线绦镶边的制服,冲进浴室。他以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使拿破仑在
尴尬的情况下答应他提出的要求。但拿破仑故意在浴缸里滑了一下,泼得他兄弟
制服上满是水,然后吩咐他离开浴室。热罗姆只好狼狈地退了出去……那是笑片
中一个很精彩的镜头呀。”
    那次,正在英国争取印度独立的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在东印度
码头平民区的一幢简陋的小楼中接见了卓别林。他们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交谈,
卓别林对拢着肩巾、光着头的甘地先生说:“我同情印度人民奋发图强,同情他
们为自由而斗争。”他对甘地提出一个问题:“您对机器那样深恶痛绝,我有点
想不通。”甘地点点头,笑了笑,卓别林又说:“无论如何,机器如果用来为人
民造福,就可以帮助打碎奴役他们的枷锁,让他们用更少的时间去从事劳动,有
更多的时间去增进知识和享受人生。”
    甘地微笑着冷静地说:“这我明白。但是印度人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首
先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过去机器使我们依赖英国,我们要不再依赖他们,惟一
的办法是抵制一切机制的货物。因此,我们每一个印度人都必须纺自己的纱,织
自己的布,把这看作是一件爱国的任务。……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印
度的气候与英国不一样,因此印度人的习惯和需要也不同。……例如,你们需要
制造餐具的工业,可我们用手指夹东西吃,所以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之处……”
甘地还告诉卓别林,一个民族要实现高度的独立,就必须抛弃一切不必要的东西,
至于暴力,它终必自趋灭亡。
    谈话结束后,黄昏来临。甘地盘腿坐在地板上,与他的随员围成一圈,虔诚
地进行祷告。卓别林心想,这是多么矛盾呀,这位非常讲求实际的人,具有那么
精明的法律眼光,那么深奥的政治现实感,但这一切又仿佛消失在这一片喃喃颂
赞之声中了。
    《城市之光》在伦敦西区首映相当成功。虽然那天暴雨如注,交通不便,但
伦敦的观众争相先睹为快,冒雨前往。影院座无虚席,邱吉尔、肖伯纳等名人高
士莅临首映式。卓别林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家出席自己的影片首映,心情非常激
动。他与肖伯纳并肩坐在楼座前排,观众们纷纷向大文豪和喜剧大师不停地鼓掌
示意。他俩只好一同站起来鞠躬,这又引起了观众们的欢笑。
    肖伯纳看了卓别林这部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自己制片
的电影,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有些评论家则评论喜剧和悲剧达
到高度融合的《城市之光》,不仅在卓别林的创作道路上,同时在世界电影艺术
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卓越的历史丰碑。
    首映后举行了晚宴,邱吉尔先生即席演说了几句。他说:“勋爵们,女士们,
先生们,我要为一个人祝酒。这个人从前出生在泰晤士河对面(即贫民区),后
来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这个人就是查理。卓别林。”卓别林没料到邱吉尔先生
会说这几句话,他一时感到有点惶恐。
    暌别10年,卓别林感到伦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921年他回来那次,还看
到伦敦有不少穷困的人们流落街头,一些白发银鬓的老人和流浪汉睡在泰晤士河
的堤岸边。但是这次,当他漫步在泰晤士河畔时,那些老人都不见了,睡在那儿
的流浪汉没有了;街上秩序井然,商店货物充足,孩子们衣着整洁干净。在麦克
唐纳首相接见时,他高兴地向首相谈到了这一点。
    他去探望了老朋友正在写作《货币分析》的威尔斯;应邀会见了后来即位为
英国国王的约克公爵。然后他去法国,看望退休定居在著名休养旅游胜地尼斯的
兄长雪尼夫妇。转道巴黎时,他专门到女神剧场去了一趟,当年他曾随伦敦卡尔
诺剧团在那演出。这次兰开夏剧团又在那儿演出,杰克逊老人已是八旬老翁。他
们聊起往事,老人感慨万千:“查理,你小时候给我的印象最深。你的性情是那
么柔顺,现在呢,真没想到呀!”
    著名德国作家,曾为拿破仑、巴尔扎克等写下巨帙传记的路德维希,拍给卓
别林一份电报。说他十分欣赏《城市之光》,很想同卓别林见一面。于是,卓别
林到法国南部,去与路德维希讨论如何写传记,谈论什么景色、艺术品最美?如
美国佛罗里达海滩的日落,还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夜色中的珀修斯塑像……
    他游历了音乐之都维也纳、水城威尼斯;然后应约回巴黎会见曾任法国总理
的白里安先生、诗人诺阿耶女伯爵等人,并在他们的陪同下去爱丽舍宫,接受了
法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军团勋位。
    他第二次访问柏林,受到热烈、盛大的欢迎,德国政府招待他,派年轻的约
克女伯爵作陪同,四处参观。在参观德国故宫之地波茨坦,是德国废帝威廉二世
的堂弟陪同解说。在富尔默博士家中,他会见了德国一些艺术界和戏剧界的代表
人物。
    重友情的卓别林没有忘记爱因斯坦夫妇的邀约,他专门去到那一套朴素的小
公寓,拜访看望他所崇敬的科学家。他看到爱因斯坦家里铺的是破旧的地毯,起
居室又兼用餐室;家具中最贵重的是一架黑漆钢琴,也就是爱因斯坦博士在琴盖
上写出关于四维空间的历史性草稿的那架钢琴。他记起爱因斯坦夫人1926年曾说
过的;博士虽然握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100 多万美元,但是他从来没有动用
过它。
    科学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和他们生活的清贫所形成的巨大反差,以及
他们对金钱、物质的坦然态度,给了卓别林终身难忘的印象……直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爆发后,他还常常猜想爱因斯坦博士那架具有历史意义的钢琴的下落,担心
它被可恶的纳粹党徒和法西斯军人当柴禾烧了……
    卓别林由德国回到英国,在会见了威尔士亲王、俄罗斯籍著名男低音歌唱家
夏里亚平之后,他雇了一辆车去曼彻斯特。中途,他特意在斯特拉特福市停留。
    晚饭后,他特意步行去寻找莎士比亚故居。夜色已浓,四下漆黑。走着走着
他出自本能拐了一个弯,沿着一条街走过去;又本能地在一所房子外停下脚步,
掏出火柴擦燃一根,微弱的火光照亮了房外的一块牌子,上写“莎士比亚故居”。
卓别林深为自己惊奇,他想,也许自己也有诗人的灵感,这样才与伟大的诗人、
剧作家的灵感相冥合。
    翌日早晨,斯特拉特福市市长弗劳尔爵士到旅馆看望卓别林,亲自领他去参
观莎翁故居。卓别林对莎翁剧作创作的人物,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认为出生在
乡镇、当过剧场杂役和演员的莎翁,会多写些普通人物,可他剧作
    中多数人物形象都是些王公贵族。
    结束了在英国北部的旅行,他突然收到道格拉斯从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瑞士
拍来的电报。于是,卓别林把雪尼也一同邀去度假。其实,卓别林花那么多时间
遍游欧洲名胜,一方面是拍摄《城市之光》消耗颇大需要休息,另一方面是产生
了失去目标的感觉。虽然《城市之光》的成功如此巨大,赚的钱超过当时任何一
部有声影片的收入。但是,他已看到和承认有声电影在创造人物形象上比无声片
更有前景。他担心自己已经落伍于时代,几分沮丧的情绪老是挥之不去。
    有时,当满座高朋离去,或是他独对大海、雪山、教堂、牧场,他也曾考虑
过是否拍它一部有声电影。但常常是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难受得不知何去何从!
因为他担心它永远达不到他无声片的艺术标准。跟朋友闲聊时,有人觉察到他的
矛盾心理,提议他不妨让流浪汉开口。卓别林认为,只要流浪汉一开口,他就会
变成另一个人,因为这个定了型的人物,他脱胎的模子和他的那身破烂装束,都
与他的不说话分不开了。
    他延长假期,正是与这个矛盾心理分不开有关。然而,渴求工作的内心深处,
却有个声音一直在催促这个艺术家“快回好莱坞去吧,开始你的工作,才能抛开
这烦恼!”
    雪尼陪着他到意大利威尼斯,登船送他半程去日本。他之所以要经过亚洲返
美,是因为他看了一本谈日本文化、戏剧的书,这引起了他的兴趣。
    1932年1 月,他们乘坐一首日本轮船,游览了埃及、开罗、突尼斯、卡萨布
兰卡等北非几个城市。穿过苏伊士运河,经过红海、印度洋,抵达美丽的新加坡。
一到那,卓别林就感到进入了“中国杨柳青图画盆子上描绘的气氛”中:海岸边
长着气根垂地的榕树,游艺园中中国演员在耍杂技。他们看了一出连演3 晚的京
剧,卓别林说:“扮演王子的15岁姑娘,歌唱时真有遏云裂帛的嗓音。第3 天晚
上,演到了全剧的高潮。有时你不懂得一国的语言反而对你更好,我从来不曾像
看到那最后一幕的感动之深,也从来不曾听过那种很不谐同的乐调:如泣如诉的
丝弦,雷声震响般的铜锣,再有那充军发配的年轻王子,最后退场时用尖厉沙哑
的声音唱出了一个凄凉绝望的人的无限悲哀。”
    从新加坡起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