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

第31部分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第31部分

小说: 5432-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兵团,打了很多手榴弹,每门炮只打几发炮弹。而我们打杜聿明,几乎用炮火推平村庄,一个村子打几千颗炮弹和成千成万斤炸药。中野一个纵队只有一两万人,而我们华野每个纵队至少有两万人。敌18军比5军强,不弱于74师,而10军、14军、85军也都不弱,以中野那样的装备,消灭最强的敌人,是不容易的事情。人家发挥了我军作战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人家虚心学习。”'2'毛泽东关注着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11月29日他指示刘邓陈:“从敌人固守着眼,集中火力各个分割歼击,准备以十天或更多时间解决此敌,此种计划是稳当的和可靠的。解决黄维兵团是解决徐蚌全敌66个师的关键,必须估计敌人的最后挣扎,必须使自己手里保有余力,足以应付意外情况。”30日他命令华野:“七纵炮兵已    
    '1''2'二野司令部:《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1949年9月。    
    粟裕:《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和华野1949年六大任务》,《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455页。    
    供刘陈邓使用,这里不再说了。惟炮纵应全部开去打黄维,以厚火力。”12月4日他又指示刘邓陈:“打黄百韬和打黄维两次经验证明:对于战斗力顽强之敌,依靠急袭手段是不能歼灭的,必须采取割裂、侦察、近迫作业、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协同诸项手段,才能歼灭。”中野坚决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提出“坚决持久围歼敌人”的方针,采取稳步的攻击作战,攻占一村,巩固一村,构筑坚固的攻防阵地,与国民党军斗战术,斗技巧,同时等待华野的炮兵和增援部队前来参战。蒋介石见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徐州三个兵团南下受阻,蚌埠的两个兵团又不能北上,黄维兵团日益危急,28日将杜聿明召到南京商量对策。杜聿明见到顾祝同说:“目前挽救黄维的惟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与共军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也危险。”他提出了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西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的方案,得到蒋介石同意。11月30日,徐州国民党军开始撤退。12月1日,华野首长得知杜聿明集团已放弃徐州,粟裕立即下达命令:以一、三、四、八、九、十二纵、两广、鲁中南纵队向永城、萧县急进截击,十纵经宿县向永城进发,渤海纵队占领徐州。一场围追堵截杜聿明集团的行动开始了。华野九个纵队不顾敌机的扫射轰炸,不分昼夜沿着公路急进,追赶敌人。九纵走在最前面,12月3日拂晓,九纵先头部队在陈官庄以西超越了敌人。跟进的部队于3日夜占领薛家湖、芒砀山,切断敌军西进的去路。4日,华野各追击纵队陆续赶到,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3日,蒋介石派战地视察官李以到蚌埠,要李延年、刘汝明集中力量北进,救出黄维兵团。李、刘兵团战斗力不强,根本没有信心。刘汝明说:“尽人力以听天命。”李延年说:“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有什么可说的?我看,围是解不了的。”蒋介石惟恐他们不肯出力,特派自己的次子蒋纬国(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亲率战车2团到蚌埠以北的曹老集、鲍集前线,配合李延年兵团行动。蒋介石勉励蒋纬国,要他像当年淝水之战那样以少胜多。这样,淮海战役的大局面为之一变。华野、中野在淮北平原相距60公里的区域内包围了两个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蚌埠北上的援军距离黄维兵团也只有40公里。12月4日,中央军委指示总前委:对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和李延年兵团分别采取攻歼、围困和阻击的不同方针。在中原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室里,刘伯承司令员随手将口杯、砚台、电报纸摆成三堆,对参谋们说:“这就像我们面临的三股敌人。军委电令我们吃掉已围的黄维兵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阻住北上的李延年兵团,这叫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要保证挟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须吃掉黄维兵团,腾出手来,再歼灭杜聿明、李延年。”能否歼灭黄维兵团,就成了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1'    
    5从11月28日中野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到12月5日总攻之前,双方的战斗进行得相当激烈。陈赓的四纵从11月30日起,对双堆集以北的沈庄、李围子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四天未能拿下。据四纵后来总结说:国民党军阵地布防比较严密,火力运用合理。“当我进行火力准备时,敌人火器及部队进入隐蔽部躲避。待我火力停止射击或延伸射击时敌再进入阵地实行射击,常以数挺机枪封锁我突击路口,当我突击队进至敌鹿砦附近时,各火器一齐    
    开火,用短促交叉的火力逆袭杀伤我突击部队于其阵地前。其火焰喷射器亦向我突击队喷火。”解放军“准备不充分,因急求解决战斗,未构筑交通沟与抵近工事。第一次攻击沈庄、李围子使部队在400公尺的平坦开阔地上向敌冲锋,部队伤亡很大”。'1'被包围的国民党军在严酷的军纪监督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


《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第三部分淮海战役(二)歼灭黄维兵团(6)

    如14军命令各部与阵地共存亡,否则以军事连坐法惩办。因此迫使士兵逐沟逐堡地顽抗,不敢轻易放弃阵地。即使逃走,其他阵地的国民党军一律不许其进村。如中野九纵突破小张庄后,国民党军一个连逃到旁边的张围子,但因不准进村,他们只好停在野外,直到被解放军全部消灭。所以中野政治部在总结中说:“敌人在最初阶段上,连、排、班长对士兵的控制较严,打的也较为顽强,政治攻势在这时成效很小。每一据点的攻破,几乎极大部分敌军官兵非伤即亡,活捉的很少。”原来的优待俘虏政策无法执行,迫使解放军提出“只要能歼灭敌人,就是没有活的也行”和“给敌人毁灭性打击”等口号。这些又增加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程度。'2'在缺乏重武器、火力不如国民党军的劣势条件下,能不能消灭敌人?刘邓指示部队多动脑筋,扬长避短,与国民党军斗战术、斗技术。双堆集地区地形开阔,最利于国民党军发挥火力的优势。如何避开火力封锁,突破前沿阵地,是克敌制胜的关键。11月27日,中野九纵27旅在攻击小张庄战斗中,有三个战士冲到国民党军鹿砦前,遭到火力压制,上不去下不来。为了隐蔽自己,他们就地挖起坑来。先将卧射掩体挖成跪射掩体,再挖成立射掩体,再将掩体用壕沟连通,居然在前沿坚持了一天。九纵司令员秦基伟很受启发,利用夜间开始了大规模的近迫作业。各连连长背着石灰口袋匍匐前进,战士们顺着白线一个接一个跟在后面爬行。到达距离国民党军阵地几十米处,战士们先卧着挖,再跪着挖,然后站着挖,到天亮    
    时,各连都挖成了通向国民党军阵地的交通沟。攻击开始后,突击部队在炮火和重机枪掩护下突然跃出壕沟,出现在阵地前沿,很快完成了突破。经过一天战斗,九纵攻克小张庄,歼灭10军一个团。邓小平政委表扬了九纵的攻坚战术,号召全军推广。'1'中野司令部将其总结为“依托壕堑前进,沿着交通沟发展,掩护连续爆破,先剥皮后挖心”的新战法,在各纵队普遍运用起来。这种战法使黄维兵团受到致命打击。杨伯涛回忆:“解放军没有硬拼,而是机智地采取了掘壕前进,近迫作业的沟壕战术。一道道的交通壕如长龙似的直伸我军阵地边缘。然后利用夜暗,调集兵力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在炮兵火力配合下,一声号令,发起猛烈的冲锋,当者很难幸免。这样使我军拥有火力的优势,无从发挥。在人力方面,我军是被动挨打,士气低落,而且战斗伤亡一个就少了一个,没有补充,远不如解放军拥有广大的后备力量,可以源源补充。这在第12兵团是致命的劣势。”为了弥补火炮不足的弱点,中野部队在围歼黄维兵团战役后期,普遍使用了一种土造的“炸药发射筒”。这是依据民间烟花爆竹的原理,用空汽油桶改造成筒身,内置炸药包。筒身下用铁管制成发火装置,点火后如同迫击炮一样将炸药包射出,在百米外落地爆炸。一个炸药包可以摧毁一个地堡,并震塌附近的工事。邓小平政委在1949年1月3日致军委的《歼灭黄维兵团作战总结》中说:“因我炮火较弱,我们曾大量地使用了土造的炸药抛射筒,收效极大。这种武器须要制式化起来,大量制造,携带亦极方便。”国民党军惊呼共军有了“飞雷”,被炸得魂飞魄散。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解放军将包围圈逐渐缩小。但中野部队也打得十分疲劳,接近极限。眼看黄维兵团这个“硬核桃”就是吞不下去,刘邓首长和各级指挥员都很着急。秦基伟回忆:“四纵开    
    始的几次进攻不太理想,谢富治政委把旅长们叫来,一个个训得脸皮发黑。他号召干部破釜沉舟,烧床铺草(一方风俗,准备死的意思)。”真是豁上老本了。这时,华野七纵、十三纵赶来参战,加强了中野的力量。12月5日十一时,刘陈邓下达了对黄维兵团总攻的命令。12月6日16时,总攻黄维兵团的战斗打响。以中野四、九、十一纵及豫皖苏独立旅、华野特纵炮兵一部组成的东集团,由四纵司令员陈赓统一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进攻;以中野一、三纵,华野十三纵和特纵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三纵司令员陈锡联统一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攻击;以中野六纵、华野七纵和陕南军区12旅组成南集团,由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统一指挥,向双堆集以南地区攻击。被包围10天后,黄维兵团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2万人的粮食,近2000头骡马的草料,一百多门重炮、上千挺机枪、数万步枪、冲锋枪每天消耗的弹药,不下上百吨。出发时带的物资只够兵团使用五到七天,最初战斗时不计消耗,拼命地打,几天后即弹尽粮绝,全靠南京空投接济了。黄维在双堆集修了个简易跑道,飞机还可以降落。12月5日,兵团副司令胡琏从南京飞来,传达蒋介石的指示。黄维与胡琏商量,认为只有突围才是惟一的出路。但是要想突出去,一要空军投下足够的弹药和给养,二要有援军接应。胡琏飞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蒋希望能把黄维和杜聿明两大集团都救出来。9日胡琏又飞回双堆集,传达蒋的决定。黄维感到自己突围没把握,需要与杜聿明一起行动。解放军开始总攻之后,双堆集处于解放军炮火射程之内,胡琏也跑不掉了。国民党军士气低落,12月10日,防守双堆集外围小王庄的85军23师师长黄子华在解放军争取下,率师部及所属三千余人投诚。黄维的双堆集阵地东南方    
    完全暴露在解放军面前。一天胡琏、杨伯涛在18军军部刚吃完饭走开,一发炮弹落在饭桌上,将收拾碗筷的卫兵炸死。胡琏、杨伯涛吓得躲进掩蔽部,再也不敢出来。总攻的战斗进行得很艰苦,双方寸土必争,形成拉锯战。12月9日,刘邓陈报告军委:“截至现在,我6、7、8三日攻击,已使敌防御体系开始残破,如陈谢集团能于三四天内将双堆集东北之杨围子、杨庄地区攻占,则黄维兵团直属队即完全暴露,尔后作战当更易奏效。敌现集于上千的地堡网内,故我只能稳步钳击,只要交通壕迫近,加上密集炮火,必能成功。”10日陈谢指挥东集团猛攻双堆集东北的杨围子,这里是14军的军部。陈赓集中了六个团的兵力攻击杨围子,10日首先扫清外围,11日拂晓,14军以坦克、步兵向解放军右翼实施反冲击,与四纵在野外肉搏格斗,激战达九个小时。四纵13旅38团有三个连在与国民党军坦克的拼搏中全部牺牲,但是解放军没有退缩,血战到底,终于挫败国民党军的反冲击,将他们打了回去。17时,解放军的总攻开始。密集的炮弹倾泻到杨围子村内,把14军打得死伤惨重。军长熊绶春精神失常,冲出掩蔽部逃命,被炮弹炸死。14军士兵纷纷向村外逃命,被中野四纵包围消灭在野外。当天,杨围子被四纵攻占。14军参谋长梁岱躲在掩蔽部里不动,当了俘虏。在去后方的路上,一位戴眼镜的解放军首长骑马经过,问梁岱是哪个部队的,又问军长熊绶春在哪里。梁岱告诉他熊已阵亡,首长要梁岱留下熊的卫士,吩咐道:“我派人协助你去找,一定要找到,好好埋葬,立个牌,让他家人好查。”熊绶春的尸体被找到埋葬,还立了“第14军军长熊绶春之墓”的木牌。解放军的人道主义使国民党军俘虏都很受感动,后来才知道这位首长就是陈赓将军。梁岱到了后方收容所,接收的干部还认识他。说:“原来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