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名著诞生记 >

第30部分

中国名著诞生记-第30部分

小说: 中国名著诞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只好这样了。这是一篇生活帐,搞任何一项工程都要投资,写小说也要有
“资本”,这“资本”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生活积累。我写《乔厂长上任记》
从“生活积累材料库”里开支了多少呢?这篇东西就是帐目。

最后还要唠叨几句。这篇小说写得很粗糙,除了写作水平差,当时还有
一种急躁感,抄清之后几乎耐不住性子一字一句,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仔细
推敲。当时,我曾狂妄地幻想,要是把全系统的厂长们召集到一块,让我把
这篇小说念一遍多好。念完之后就是立即批判我、审判我,我也认头了。党
培养我那么多年,我看出了问题,写进了小说,多少会对厂长们有点启发,
我也算尽了一个党员的责任。

有人说《乔厂长上任记》似乎没有完,没有结尾。我觉得生活没有结尾,
“四化”建设刚刚开始,我很难给小说加上结尾,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


周克芹

(1936—1990)


四川简阳人,中共党员,一九五八年成都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历任生产
队长、会计、区干部、技术员,作协四川分会专业创作员,是中国作协第四
届理事、作协四川分会副主席。一九五三年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石
家兄妹》、中短篇小说集《二丫和落魄秀才》、《周克芹短篇小说集》,长
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泪酒葫芦坝——《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诞生记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顾名思义,是几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生活故事。
这一群农民,有老年的,有中年的,有青年的,有男的,有女的。其中也有
我自己。

文学不需要写作者自己么?我看,是要的。有时候,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由这些经历所形成的思想、感情、个性、气质等,一
定会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我读书,读前辈作家留给我们的文学经典,我
常常掩卷沉思:从那个主人公,那个被作家倾注着满腔热情和爱的主人公身
上,我看到了作家本人。

事实正是这样:一个作家如果仅仅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他没有成为一
个具体的生活斗争的参与者,不是身临其境,与那一具体历史时期、具体的
环境里的群众一起同忧患,共哀乐,那么,无论他的思想是多么正确,概念
是多么明确,其作品的主题当然也无可非议,但是,总给人一种“隔着一层”
的感觉。甚至使人感到作者仅仅是一个并不高明的“阿姨”,在那儿板着面
孔教育小弟弟。至于思想认识本来错了,写出作品来歪曲了生活,那是另一
回事了。

我生活在农民群众中许多年了,我从来不拿着笔记本儿对谁进行采访,
不为搜集材料专门召开座谈会。我不习惯那样做,也不需要那样做。生活中
熟悉的人和事(有时是亲身经历的)以及新的感受、思考、希望等等,都是
我进行写作的材料。很多很多,写不完,有时简直来不及写,我恨自己笔太
笨,手太慢。向前进行着的生活,给我提供了太多的感受、问题和思考;我
所熟悉的庄稼人,以及他们的新的生活、命运、喜怒哀乐。。所有这些,我
已经写出来的,真是太少太少。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夜,我的笔记本上写着:

近日来,在酝酿长篇《天府之国》的过程中,主人公们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斗争

历史把我的思路拉回到了少年时代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更为贴近的生活,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感受,却又迫使我不得不把一

九七八年的写作计划改动一下——先写《许茂家里的女儿们》(暂名),写几个男女农民

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故事。。

紧接着,十一月二十三早晨,笔记本上又这样写着:


。。是的,就这样决定了。只需把我最熟的几个生产队的百十户人家,稍加概括,

即可以写成一部长篇。不是么?许茂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还有些缺点的老头子,他一辈子

养了许多女儿,女儿们个个都是能挺能干的,可日子依然过得不如意,很痛苦,他没有一

个儿子。他年轻时饱经沧桑,中年时有过一番雄心壮志。。现在他的家境比别人也富裕一

点,但他害怕回到旧社会去,他和他的女儿们,全是能人,个个都有自己的性格——这就

构成了复杂的矛盾纠葛。

有女儿,就要女婿。女婿们加上女儿们,各家各户,就形成了一个“社会”。。

几乎没有提纲。只写了一些人物传记。这些人物传记,已完全不是生活
中某某人的了,有真的,也有想象的,真真假假,组成一个家庭、一个社会。
我是完完全全地参与了进去,我的感受在这些人们身上找到了寄托和归宿。
我把自己多年来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的思考,比较集中地写在许茂老汉身
上。我把长期农村生活积累起来的感情倾注在四姑娘和别的人物的命运
中。。后来,拍电视、拍电影的同志来了,演员们要我给介绍小说人物的原
型是谁,以便他们去采访。我却无论如何也指不出这些人物的原型来。许茂
是谁?四姑娘是生活中的哪一个妇女?我说不出具体的生活中的人名来。

文学作品,即便不是自传体,也一定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前进的
脚步声,以及悲欢离合等等。它是时代风云、群众生活所给予作者感情影响
的形象见证,个人与时代的结合的一个最真实的证物。

对于有些作品,如果仅仅是批评它们的作者“表现自我”,我认为,不
如认真地倡导和帮助这些作者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参加实际工作、学习马
列主义,使自己结结实实地扎根在劳动群众之中,积累生活,积累感情,与
群众、与时代一同前进。这样,即使他在作品中:“表现自我”,恐怕也会
多少表现出一些人民的共通的思想感情来。鲁迅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
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什么
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
血。”鲁迅和他的同志们的革命文学实践,不正是这样的么!

很难想象,一篇小说、一首诗,没有作者自己的情感,那会是一篇什么
样的小说、什么样的诗?

十年动乱,民不聊生,穷乡僻壤也难于幸免,真是“社不成社,家不像
家”。这时候,我早已不是一个仅能为自己编织故事以安慰自己寂寞心灵的
孩子了。党的培养,人民的哺育,人生的磨练,我从青年进入中年,我既是
一个必须贯彻上级方针政策的农村基层干部,又是一个必须从事劳作以供家
养口的农民,有时候我自己就是矛盾的,曾经有过徬徨,痛苦,尤其是当我
感到是我自己在伤害着包括我在内的农民群众的时候。我真是百思不得其
解。但是,更主要的不是这个。生活不允许一个人永远处于徬徨之中。我不
断地读书、学习、思考(所幸的是,在“文革”十年之中,我是一个真正的
“逍遥”派,既没有如何被人整,也从不整别人,真正的庄稼人都是这样的,
我除了当会计、干农活,就有许多的功夫读书,后期在公社、在区上工作,
我的任务是协助抓农业生产,因为当时叫做“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
抓革命的同志不管生产,而管生产的则可以不过问“革命”,我属于后者,
又得到许多时间读书),希望找到一个回答:生活为什么这样?可不可以不
至于这样。。与此同时,农民群众的生活(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生活),以
及坚韧不拔的斗争,为求生存、求发展,人们进行着多么艰难而巧妙的斗争


呵!庄稼人是不悲观丧气的,尤其是女人们,她们看去软弱一些,而实际是
很坚强的,在“抗灾”方面比许多男子汉更具备耐力,不论多么艰苦,那希
望之火在她们心里都不熄灭,总是能够直面人生,含辛茹苦地去重建自己的
生活。有的人背井离乡,逃荒去了,更多的人留下来辛勤度日,还把应该上
交的公粮如数背到国家粮站去。人民是不会绝望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
见一个并不认识的妇女带着一个小女孩在田间小路上挖野莱。她们打着赤
脚,衣衫破旧。我不知道她们是母女俩,还是姐妹俩。当她们看见山坡上有
一丛鲜红的刺梨儿花时,那女人立即放下手中的篮子,爬上山坡去摘下一朵
来,插在小女孩的头上。我看见她们黑而瘦的脸上同时绽出一个开心的笑
来。。。偶然的发现,说来也是极平常的小事,却使我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
我平时的感受、思考、悲欢、爱憎,一切一切,都涌上心来,那一天,我在
笔记本记下这件事,并写着:“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
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
人生。。”一九五八年,我被认为是犯了“同情右派”的错误,从学校“贬”
回家乡当农民,那一霎那间,确曾有一种“牛劲”;不能向命运低头,不能
在人生的艰难中沉沦。但我之对于人生的认识、信念,却是后来与群众共同
生活以后,才真正确立的。许许多多的经历和见闻,失望和希望,痛苦和欣
慰,包括我亲眼见到的那个挖野菜的女人,戴野花的小姑娘。。使我懂得了
严峻的现实与充满着美好希望的人生。于是,四姑娘,作为艺术形象,在我
心中出现了。

四姑娘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悲苦,却并不明白为什么悲苦,她的
苦难及其抗争,一开始,仅仅是个人的事,她不能把个人的命运与整个祖国
遭受的苦难联系起来思考,因此她曾感到过委屈。写至第十章,她与颜少春
有一段对话。颜少春告诉她,由于种种原因,金东水认为目前还不是办喜事
的时候,这时她说:

“我能等,这么些年都等过来了。”
颜:“秀云,你真是个好女人!。。”


到这里,四姑娘的性格大大地发展了一步,四姑娘成长了。和我们许许
多多普通人一样,经历了人生种种磨难之后,才懂得了人生,才把个人的命
运与党、与祖国的命运联结起来,从今以后,才不至于再是孤苦、寂寞的受
害者,而是一个战斗者了。

我以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噙着眼泪写四姑娘。我把自己自懂事以来的
二十余年艰苦岁月的磨炼所积累起来的感情,二十余年从劳动农民——我的
父母兄弟姐妹们——身上感受到的美,大部倾注给了四姑娘这一艺术形象。

写许茂,我则比较冷静一些,理智一些。常常要狠心地使用一把解剖刀。
一个曾在合作化时期顺畅地生活过来的庄稼汉,为什么又变得自私了呢?一
个正在抖落着身上的历史灰尘、解脱着因袭的重负的农民,为什么又再次背
起了那个沉重的负担呢?。。我解剖许茂老汉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解剖历
史,为什么历史会在这样的年头停顿不前、甚至倒转?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
的农业国,农业问题、农民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在如何对待农民这样一
个重大的方针国策方面,是不是出了点什么问题?“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
力发展水平”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为什竟然被制定政策的人


们忽略?真的是疏忽大意呢,还是有一条早已露头的“左”的路线在阻碍着
历史的进程,在给我们的许茂们制造痛苦?

纵眼望去,葫芦坝是满目疮痍;然而置身于其中,却又使人感到葫芦坝
生机蓬勃。葫芦坝真是小得不能再小,但它是中国农村的一角,从这一小小
的角落,看看我们伟大祖国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面貌。

——我是这样想的。也许有点狂妄,而且事实上没有达到“窥斑见豹”
的目的。然而,我在写作之初确是有过这样的“预谋”的。

我的生活、学识以及驾御文字的功力都不够。在这之前,我只写过为数
不多、质量不高的短篇小说。

自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夜到二十三日晨一个通宵里决定了要写这
本书以后,人物一下子涌到心中来了,“人物传记”写得很顺利。我想,只
要把这些人物传记“拼”拢来,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发展历史,一“碰”上必
然发生矛盾冲突,有了冲突,不就有了情节、有了故事么?

的确,人物一个个都是非常熟悉的。

可是写起来却是费力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快过完了,还没有写出第一章
来。

一九七八年春,我参加区委工作组,住在杨家公社的金星大队。我依然
是管生产,别的同志管路线教育。我从旁看路线教育。在繁忙的大春播种的
日子里,白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