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阿拉伯通史 (1-25章) 作者:希提 >

第22部分

阿拉伯通史 (1-25章) 作者:希提-第22部分

小说: 阿拉伯通史 (1-25章) 作者:希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本文可以看出来,起初限制饮酒,后来严禁饮酒,是为避免礼拜时神志不清。

礼拜的仪式,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大家都要用同样的立正、鞠躬和跪拜来履行它。参加礼拜的人,必须具有法律上的清洁(tahārah),同时必须诵读阿拉伯语的《古兰经》,不管他本国的语言是什么。礼拜的主要内容是纪念真主的尊名(62∶9;8∶45),而不是再三的请愿和求乞③。词句简洁而含义丰富的“法谛海”章④,可与主祷文媲美⑤,忠实的穆斯林,每日要在礼拜内重复这章经二十遍左右。这章经就成为被反复诵读得次数最多的一个公式。应受加倍称赞的,是夜间志愿举行的礼拜(tahajjud,17∶79;50∶39,40),因为那是分外之事(nāfilah)。

星期五(金曜日)中午的礼拜,是唯一的公众的礼拜(jum‘ah,聚礼, 62∶9),这是所有成年男子都应当参加的。有些礼拜寺里,有为妇女保留的席位。聚礼的特点,是宗教领袖(伊马木)所做的说教(khutbah),在说教里替国家元首祝福。这种聚礼的仪式,是发源于犹太教的会堂礼拜,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受到基督教星期日礼拜的影响。作为一种集体礼拜的典礼来说,聚礼的整齐、严肃和朴实,都是无比的。礼拜的群众,在礼拜寺里自动排成整齐的横行,在行里严肃地立正,在伊马木的领导下,准确地、恭敬地举行礼拜,这种情景,往往是动人的。作为一种训练的方法来说,这种聚礼,对于骄傲自满的、个人主义的游牧民族,一定有过重大的价值。这种仪式,在他们的心中培养了社会平等的观念和团结一致的意识。这种仪式,促进了教胞之间的兄弟关系,穆罕默德的宗教,在教义上就用这种兄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礼拜的场地,就这样变成了“伊斯兰教的第一个练兵场”。

“宰卡”(zakāh, 意思是法定的施舍)①原来规定为一种自觉自愿的慈善行为(2∶215,219,261—269,271—274),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包括货币、牲畜、谷物、果品和商品的财产税。在《古兰经》里,“宰卡”和“赛拉”(礼拜) 是相提并论的(9∶5;2∶43,83,110等节)。年轻的伊斯兰国家,通过正规的官吏,征收“宰卡”,由中央财政部管理,用来维持贫民的生活,修建清真寺,支付政府的开支(9∶60)。“宰卡”这个词,也是发源于阿拉马语,比“赛德格”的含义更确定些,“赛德格”是随意的,是指一般的施舍。“宰卡”是一种纯粹的宗派的制度,包含着征收来的施舍,而这种施舍,只在穆斯林中间分配。“宰卡”的基本原则,与什一税(‘ushr,欧什尔)相符合,据普林尼的考证②,南方的阿拉比亚商人,在出卖自己的香料之前,必须把十分之一的香料献给他们的神灵。各种财产的税率,是不相同的,必须依照“费格海”(fiqh,教律)的规定,但通常的标准,是 2。5%。甚至士兵的津贴,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纯粹的伊斯兰教国家的瓦解,“宰卡” 的缴纳又听凭穆斯林的天良了。“宰卡”是伊斯兰教的第三个纲领。

在麦地那时期的启示里虽然屡次规定了赎罪的斋戒(58∶4;19∶26;4∶92;2∶183—7),但是规定赖麦丹月为斋月,却只提过一次(2∶185)。赖麦丹月在伊斯兰教以前可能是一个圣洁的月分,伊斯兰教定此月为斋月,是因为在这个月里开始降示《古兰经》(2∶185),伯德尔战役又是在这个月里获得大胜的。斋戒是自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和性交(2∶187)。在现代的穆斯林国家,政府或平民对不斋戒的信徒使用暴力的例子,不是没有的。

我们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伊斯兰教以前,信奉邪教的阿拉比亚有斋戒的任何习俗,但是在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中,这种制度当然是早已建立起来了(《马太福音》4∶2,《申命记》9∶9)。伊本·希沙木说,在蒙昧时代,古莱氏人每年到希拉山上去住一个月,实行忏悔(tahannuth)①。 穆罕默德到了麦地那以后,在规定赖麦丹月为斋月之前,他显然是以穆哈兰月②初十日(‘ashūrā’)为斋戒日;这是他跟犹太人学来的③。在麦加时期的启示里,斋戒(sawm)这个词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显然是当沉默解释的。

朝觐(hajj,哈只,3∶97;2∶189,196—203;5∶1—2,96)是伊斯兰教的第五个纲领,也是最后一个纲领。每个穆斯林,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必须到麦加去,在指定的时间内,集体访问圣地一次。这叫做大朝(哈只)。至于小朝(‘Umrah,欧木赖),随时都可以举行,个人也可以举行。

朝觐者(hājj,哈只①)以受戒者(muhrim,不穿缝成的衣服)的身份进入圣地,绕克而白环行七周(tawāf),然后在附近的赛法和麦尔瓦两个丘陵之间奔走七趟(sa‘y)②。朝觐的主要功课是进驻阿赖法③,那是在回历十二月初九日举行的。初九日,白天在阿赖法停留(wuqūf),晚上在木兹德里法停留,初十日早晨在米那停留。这几处都是在麦加东郊的圣地。初九日到初十日在前往米那山谷的途中,在哲木赖特·阿格伯投掷小石子。初十日在米那宰牲,宰一只骆驼或牛或羊(22∶34—37),这就是全世界穆斯林共同庆祝的宰牲节(■,d al…Adhā,俗名‘Id al…Qurbān,古尔班节)。至此,全部仪式正式结束了。剃头或剪发后,脱下戒衣,穿上俗衣。在受戒的期间,朝觐者不得修饰、争吵、行房、宰牲、狩猎、拔草、折树。

朝觐圣地,是闪族古老的制度④。在《旧约》里可以找到这种制度的反响(《出埃及记》23∶14,17;34∶22—23;《撒母耳记》上1∶3)。这种制度,可能起源于太阳崇拜,这种仪式恰在秋分时节举行,是向暴虐的太阳告别,欢迎使土地肥沃的雷神古宰哈(Quzah)。 在伊斯兰教以前的时期,在北部阿拉比亚举行一年一度的集市,集市后接着在十二月朝觐克而白和阿赖法。回历7年,穆罕默德采取了古代朝觐的仪式,而加以伊斯兰化,使仪式集中在克而白和阿赖法。在这些仪式中,伊斯兰教接受伊斯兰教以前时期阿拉比亚的遗产最多。据列弗阿特的传说①,当日有一个游牧人做完绕克而白而环行的仪式后,用阿拉伯方言重复了这几句话:“天房的主啊!我声明我已来了。你不要说我没有来。请你饶恕我,饶恕我的父亲,如果你愿意的话。否则,请你饶恕我,即使你不愿意,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的朝觐,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②

经常不断地有哈只旅行团,从塞内加尔、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穿过非洲,不断向东移动,团员的人数,沿途逐渐增加。有步行的,也有骑骆驼的。大多数是男人,但是也有少数妇女和儿童。他们沿途做买卖,乞讨,一直旅行到高贵的麦加和光辉的麦地那。有些人倒毙在路旁,成为殉教者;生存者终于到达红海西岸的一个港口,小船把他们渡到彼岸。但是,比较大的四个驼队,是从也门、伊拉克、叙利亚和埃及出发的。这些国家,惯于每年各派一个麦哈米勒(mahmil,意思是轿子)由本国的驼队护送到麦加去,作为本国威望的象征。麦哈米勒是装饰得很华丽的一个驼轿,由一只骆驼驮着,骆驼由人牵着在驼队前面走,没有人骑在上面。这种麦哈米勒,自十三世纪以来就由穆斯林各国的君主每年派人送到麦加去,因为他们都切望显示自己国家的独立,都愿意证明自己真是圣地的保护者。根据流行的传说,埃及艾优卜王朝某王的王后舍哲尔·杜尔,在十三世纪中叶首先想出“麦哈米勒”的办法。但是,根据几种早期的著作①,创始这种成规的是伍麦叶王朝驻伊拉克的总督,赫赫有名的哈查只(714年卒)。不管这种传说哪一个是正确的,十分明显,只是因为埃及奴隶王朝的拜伯尔斯(1260—1277年)曾十分隆重地庆祝派遣麦哈米勒的典礼,所以这种习俗才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②。在新近的年代里,叙利亚的和埃及的驼队,是华美著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每年朝觐天房者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十七万二千人。此后不断增多,到六十年代中期达到一百万,其中埃及人和巴基斯坦人最多。清教徒的伊本·赛欧德把这种麦哈米勒当作异教的东西废除掉了。在发现石油之前,朝觐者的费用原是希贾兹岁入的主要来源。

千余年来,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联系各种不同的教派,发生了最有效的纽带作用。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人数这样多的教胞,从四面八方到圣地来聚会一起,究竟会发生什么社会化的影响,这是不易充分估计的。这种制度使黑种人、柏柏尔人、中国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富足的、贫穷的、高级的、低级的——在共同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汇合在一起,和睦相处。就摧毁种族、肤色、民族之间的重重障碍来说,在世界各大宗教之中,伊斯兰教似乎已获得最大的成功,至少在穆斯林的范围内是这样的。只有在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划了一条线。每年一次哈只的聚会,对于获得这种结果,无疑是有很大贡献的。有许多哈只,是来自偏僻的地方,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把那些地方跟圣地联系起来,在那些地方,报纸的声音还没有成为有生气的声音,在朝觐期间对那些哈只进行教派的宣传,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北非的赛奴西运动的发起和推广,就应归功于朝觐所提供的机会。

只哈德(jihād,圣战①)的义务(2∶190—194)最少是被穆斯林的一个教派,哈列哲教派,提升到伊斯兰教的第六种纲领的地位。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势力,要归功于这条教律。哈里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伊斯兰教地区(dar al…Islām)和战争地区(dār al…■arb)之间地理的隔墙继续往后推。这种把世界截然分为和平之乡与战争之乡的主张,同苏俄的共产主义理论是有相似之处的。但是在最近的这些年里,只哈德在穆斯林世界已得不到那么多人的支持了,这主要是由于伊斯兰教已传播很广。现在,伊斯兰教生活于许多外国政府的保护之下,那些政府,有强大得不易推翻的,有友好得不必推翻的①。1914年秋季,最后发出这样的呼吁的,是奥斯曼土耳其素丹②兼哈里发穆罕默德·赖沙德,他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一致奋起,跟非穆斯林作斗争,这个呼吁遭到了绝对的失败。

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条是信仰善恶的前定(9:51;3:140;35:2),这是一个千百年来在穆斯林思想和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上面所讨论的这些宗教的义务(‘ibādāt,仪巴达特),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基础。但是《古兰经》的命令并不是只规定了这些义务。行善(i■sān)也是《古兰经》所规定的。在穆斯林世界,公德和私德的规范,都具有宗教的性质。从根本上来说,由穆罕默德传达的真主的旨意决定什么是正确的(■alāl,哈拉勒,意思是准许的、合法的),什么是错误的(■arām,哈拉木,意思是违禁的、非法的)。在阿拉比亚宗教的历史发展中,伊斯兰教首先要求个人的信仰和个人的道德(53:38—41;31:34)。在伦理行为的领域中,伊斯兰教以宗教的道德情谊代替了血统的种族情谊。在人类的德行方面,伊斯兰教以“宰卡”的方式,谆谆地以仁爱嘱咐人们。《古兰经》里有许多节文(如 2:177;3:92,104,114—115;4: 40; 17:26),比《旧约》中最优美的教训(如《阿摩司》5:23—24;《何西阿》6:6;《弥迦书》6:6—8)优越得多,在这些节文里,伊斯兰教的伦理理想被明白地提出来了。

 



① 参阅 al…Shahrastāni,al…Milal w…al…Nihal,ed。Cureton(London,1842—1846),p。27。 
① Al…Ghazzāli,al…Maqsad al…Asna,2nd ed。(Cairo,1324),pp。12以下;Baghawi,Masābih,vol。i,pp。96—97。 
② C。C。Torrey,The Jewish Foundation of Islam(New York,1933),pp。90,102以下。 
③ 《古兰经》文体的优美,构成它的绝妙性(13∶27—30,17∶88—89)。参阅ibn…Hazm,al…Fasl fi al…Milal w…al…Ahwā’w…al…Nihal,vol。iii(Cairo,1347),pp。10—14;al…Suy■ti,al…Itqān fi‘Ulūm al…Qur’ān(Cairo,1925),vol。ii,pp。116—125。 
①  本章明白地断言迦伯利是启示的媒介,参阅 81∶19—21;53∶5—7。 
②  H。Lammens, L’Islam:croyances et ins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