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

第27部分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第27部分

小说: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初,有关勤政殿的工程是属于国务院管理局负责的,相关的重要事项周总理都亲自过问,具体负责的人是余心清,他是国务院管理局的局长,后来又任典礼局的局长。然而此时中南海里的区域已有了十分清晰的划分,区与区之间警卫也日益严格,勤政殿所在的南区域,同国务院办公的北区中间隔着几个区,从那边过来很不方便,要过好几道卡,所以这次大修的工程,就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这边承担了起来。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二部分田恒贵:中南海里的工程师(5)

    这次改勤政殿大修的具体任务,还是由余心清亲自向田恒贵交代的。他说:原来勤政殿内大厅的地板是平的,然而在建国前,开第一次政协会议期间,在大厅靠里边正面装修了一个小台子,有两层台阶。这样,在毛泽东接受国书发表答词时,都站在小台子上,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    
    但是在这里接受了几次外国大使递交国书后,毛泽东认为总让他站在小台子上不好。他说我不能高人一头,我要和大家平等。田恒贵说:“余心清当时向我交代任务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毛泽东的这段话。”    
    由于毛泽东发话了,因此勤政殿修改第一项内容就是要把大厅内的小台子拆掉,将地板重新取平,使进入到大厅里的人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上。    
    第二项内容是对勤政殿内的柱子进行保护性装修,专门从上海还是苏州定做了云彩花纹的锦缎,用来包在维修后的柱子上。然后在柱子的四角做了护线。另外在大厅的墙壁上,也用云彩花纹的缎子做了装饰,还做了高级装修的护墙板。    
    为了使装修后的勤政殿内更加得体庄严肃穆,余心清还专门请了一些搞高级装修的专家,好像还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人,由他们绘制了一张装修草图。本来,在大厅后面壁上没有挂国旗,装修后放置了国旗,还做了国旗边框。在国旗的下方,做了一排雕花。大厅的顶子也绘上了图案,周围也做了花饰。    
    整个勤政殿大厅在维修装饰之后,焕然一新。勤政殿里面虽然只有一层,但北面大厅外立面约有10多米,看上去比三层楼还高。因其高大,站在中南海北边的北海或景山上,都能看得到。    
    这次比较大的维修装饰之后,田恒贵还对勤政殿做过多次维修。因为勤政殿建筑南部大门厅和中大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顶子一直是旧的,又长久失修,故而一下大雨就会漏。北大厅虽然是后建的,但因为屋顶做的比较简陋,也会漏雨。漏雨后大厅内白色的贴顶和边墙上就可以看到有漏雨的水纹,滴下来地板地上也留下水印。    
    在举行高级别外事活动的庄严而隆重的地方,让人一眼就看到漏雨的痕迹,是很不应该的。因此每在大雨之后,田恒贵就会接到通知,去勤政殿检查。一旦发现了水纹水印,他们就得连夜搭架子,修补粉刷喷浆。    
    除了下雨后的检查外,有时还会在举办递交国书之类的外交仪式或活动前,上级临时通知田恒贵,对勤政殿进行检查。他说他记得起码有三次,是在举办活动的前一天,才通知他们去检查勤政殿。发现问题就得紧紧张张地赶修,不能耽误和影响第二天的活动。    
    由于多次出现漏雨的问题,主管部门曾计划过做整体大修,但核算下来花费比较大,上级没有同意;另外勤政殿距离毛泽东住的菊香书屋太近,不便于施工,因此整体大修的事始终没有定下来。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才对勤政殿做了彻底的翻修,这种时不时检查、赶修的情况终告结束。但经历过那番彻底翻修后,勤政殿也变得面目全非了。    
    安排苏加诺住中南海勤政殿,与当时大背景有关/    
    勤政殿里里外外的门都由一位姓赵的老同志管理/    
    勤政殿西侧走廊新摆放了一排摆放了文物的柜子/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有关部门曾从海外购回了    
    许多流落在海外的珍贵文物    
    勤政殿是一座几进的大院落,除了比三层楼还高的主殿外,还有套院及一系列平房。中央办公厅的一些干部,以及外国的贵宾,都曾在勤政殿的院落里住过。例如中央办公厅警卫处的副处长李福坤、摄影科的科长侯波等的家,就曾经是这座院落里的住户。    
    田恒贵还记得警卫处的干部们的住房,在从南门进入勤政殿院落后向西一拐处,这排西房的东立面不是古建筑的装修,而是一门一窗的新式装修。外墙是抹的水泥面,做法和勤政殿院内东面的政事堂一样。    
    有一年下大雨,住在这里的部分干部反映家里的房子漏雨。田恒贵就带人过去检查,当时侯波家住的房子就漏了,他们随即做了维修。田恒贵说:“那时的风气真好啊,干部们出门去办公,连家里的门都不锁。警卫处的人陪着我们,就直接进到房间里去检查房子,也不用到单位去叫他们回来一起看。”    
    1954年,修建科又接到指示,对勤政殿的院落进行装修。田恒贵说:“到勤政殿会见中国领袖的外国首脑很多,但在这里面住过的只有两位,一位是1954年来华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一位是1956年来我国访问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    
    但是笔者记得越南劳动党的主席胡志明,在新中国诞生后来中国也曾在勤政殿住过。那是毛泽东第一次到苏联访问后,与也在此期间访问苏联的胡志明一起回来,胡志明在华逗留了一段时间,就在中南海勤政殿下榻。    
    田恒贵也知道此事,他说因为胡志明与中国共产党有着非常亲近的关系,是“同志加兄弟”,所以他住进中南海,就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外宾,因此也没有为他的入住而对房屋专门做过装修。“他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相处很随便,就像有些文章里叙述的那样。例如他到毛泽东住的房间做客,毛泽东对他说你感觉热就把衣服都脱了。”    
    “那时好像有这样一个惯例,比较亲近的国家元首来访,要和所到国的元首住在一起。毛泽东住的是丰泽园,勤政殿就在丰泽园的东边隔壁,又同在中南海一个大园子里。因此把外国元首请到勤政殿住,成为一种特别亲近和友好的象征。”田恒贵又说。    
    1954年受命对勤政殿做维修改造,就是因为印度尼西亚的总统苏加诺来访被安排在这里下榻。当时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五国发起召开亚非会议,并酝酿将会址定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洲和非洲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对此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并决定由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安排苏加诺住中南海勤政殿,应该是与这一大背景有关。    
    那次装修,是按照高级贵宾的套房格局装修的,精修了卧室,会客室,装了护墙板,外面还贴了云缎。还在勤政殿东北角挤出了一间房子做厨房,因为要在这里单独起伙做饭。原来房间里有个卫生间,但是比较小,只有解手的地方,没有洗澡的地方,改建了一个大的卫生间,做得也很高级。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二部分田恒贵:中南海里的工程师(6)

        
    做这么讲究的装修,主要是考虑苏加诺不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也不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首脑,而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因此他住所内的装潢,比起当时中国党和国家领袖住所内的装潢,就奢华多了。苏加诺访华期间,陈毅陪他到北海游览,登上白塔时陈毅指着勤政殿的殿顶,告诉苏加诺说:“那就是你住的地方。”    
    由于做维修工作,田恒贵多次去勤政殿,虽说每次去都是忙忙碌碌,围绕工程任务而无暇顾及其他,但进出次数多了,对勤政殿这个建筑群还是留下了比较多的记忆。勤政殿的正门在南面,大门是五开间的,和西边丰泽园的大门有相似之处,但略显得高大些。    
    当时看护勤政殿大门的,是一位姓赵的老同志,但他叫什么名字田恒贵从来没问过。他就住在大门旁边的房子里,田恒贵每次进入都要找他。田恒贵记得第一次去,是中央办公厅警卫处的人带着他,找到老赵开了门。    
    进入外面的大门后,穿过中厅要走过第二道门,到后面的正厅还有第三道门。因为施工,施工的人员和材料多数时候都是从北面的大门进出,田恒贵就一次次找老赵来开门,由此知道勤政殿里里外外的门都由老赵管理。    
    勤政殿的中厅是古建筑的木构架,无吊顶。南北向比较长,之间的走道上铺着红地毯,走道两边有条案,上面陈列着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其中一白一黑两件工艺品给他留下极深印象。白的是一只非常大的象牙雕刻。黑的是一块巨大的黑宝石,有一米多高,两吨多重,是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抚顺煤矿开采出来的,当地称之为煤精。田恒贵说他是生平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宝石。    
    中央办公厅警卫处改为警卫局以后的一天,局五处的领导给田恒贵打电话,要他处办公地?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三部分林克:给毛泽东当秘书兼英文“老师”(1)

    “曹锟是个有名的贿选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的结构重新整合,国际局势云谲波诡,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这大背景下。作为新生政权的领袖,毛泽东面临兵燹后国内百废待兴的艰巨使命。同时,他敏锐地感到,如若不能把握“乱云飞渡”的时局,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居于有利地位,新政权的巩固、战后的复兴都无从谈起。毛泽东感到需要一个懂英文的国际问题秘书。    
    几经物色,正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的林克被选中。1954年10月,林克住进了静谷的一个四合院,住在一起的还有逄先知。    
    “庭院古老,一个人住在里面空荡荡的。”林克在回溯初入中南海的感觉时说道。当时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负责人田家英,就住在他隔壁的另一个四合院内。走出小院,毛泽东居所丰泽园的尖尖屋脊,尽在视野之内。后来因工作需要,他又搬进丰泽园,与毛泽东的寓所相邻,院内是个小花园,毛泽东经常在这里散步。    
    多少年来,毛泽东在林克的心目中,是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和解放的真理的象征。他最初是通过《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手抄本,在地下斗争的磨练中,来认识并追随这位革命导师的;后来又习惯于在记者工作中,通过人民解放军进京的入城式、开国大典,从如歌如潮的欢呼,从冉冉升起的国旗,从阅兵式庄严的敬礼,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平民乃至商贩扬眉吐气的笑靥里,来感受新中国缔造者的风采的。而如今,往昔远远眺望、目追神随的距离蓦然消失,自己一下走进陌生的、只在理念中熟悉的领袖的生活,不觉心潮起伏。    
    在见毛泽东之前,田家英先找到了林克。“你要有思想准备,要有决心坐冷板凳,要刻苦钻研,否则可能三五年内,在工作上帮不上主席的忙。”身兼毛泽东政治秘书的田家英,说出了自己多年的体会。林克由此而知毛泽东对秘书要求较高,不免对自己能否胜任生出一丝疑虑。但党交给的工作就要尽全力做好,是林克的信条。    
    担任秘书工作后与毛泽东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广州越秀山的游泳池畔。在此之前,林克作为记者曾在一次采访时到过香山双清别墅,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池水清清,树影婆娑,却无法拂去林克心中的忐忑。刚刚在池中舒展罢的毛泽东,情绪颇佳,微笑着让林克坐到身边的藤椅上,工作人员已为他们斟好了茶。    
    “什么地方人哟﹖好大年纪﹖”毛泽东乡音难改。    
    “籍贯江苏。29岁。”未脱拘谨的林克,出语捷简而规范。    
    “口音不大像么。”    
    “是的,我小时候在保定读书。‘七七事变’后,举家迁往北平,后来上了燕京大学,读国际经济专业。”    
    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在南北游历中曾到过保定,并“沿着城墙走了一圈”。此时林克提到保定,立即引起毛泽东的谈兴,“保定很有名喽。你晓得那里有个莲花池吗﹖那是北洋军阀头子曹锟修的私人花园。”    
    触及到历史,毛泽东谈锋更健:“曹锟用5000银元一张选票,收买了500多名‘猪仔议员’,很下本钱哪。他是个很有名的贿选总统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