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769-正说清朝十二帝 >

第25部分

769-正说清朝十二帝-第25部分

小说: 769-正说清朝十二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旻宁个人小档案    
      姓名:爱新觉罗·旻宁出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    
      属相:虎卒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    
      享年:69岁谥号:成皇帝    
      庙号:宣宗陵寝:慕陵(清西陵)    
      父亲:颙琰(嘉庆)母亲: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    
      初婚:13岁结婚,配偶钮祜禄氏,配偶:20人,皇后钮祜禄氏    
      为元妃    
      子女:9子;10女继位人:奕(咸丰)    
      最得意:林清事件鸣枪殪敌最失意:鸦片战争失败    
      最不幸:母亲早故最痛心:签订《南京条约》    
      最擅长:节俭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道光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2)孙文范等:《道光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喻大华主编:《清朝通史·道光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第九部 奕咸丰帝奕(1)

    奕(zhǔ)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可是在当时,所谓“天下丰衣足食”,只能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咸丰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将不国的严重局面,而他却无胆识、无远略、无才能、无作为。咸丰做了11年的皇帝,显然是个历史的误会。    
         
      陆游曾经在《钗头凤》中这样感叹差错凄惨的爱情: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陆游在这首《钗头凤》里,连续用了三个“错”字——错!错!错!这三个“错”字,借用在咸丰皇帝奕身上,竟或有几分贴切。咸丰11年的皇帝生活,最明显的三个特点就是:“错”、“错”、“错”!咸丰皇帝第一错是错坐上皇帝宝座;第二错是英法联军入侵时错逃离皇都北京;第三错是临终之前错定了顾命八大臣。    
      下面讲咸丰皇帝第一错。    
      错坐了皇帝宝座    
      道光皇帝共有9个儿子:他立储时,长子奕纬(已死)、二子奕纲(已死)、三子奕继(已死)、四子奕(16岁)、五子奕(16岁,出继)、六子奕(15岁)、七子奕(5岁)、八子奕(3岁)、九子奕(2岁),其中奕纬、奕纲、奕继早逝,奕又过继给了惇亲王绵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已是65岁的老人,这年奕16岁,奕15岁,其余的儿子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这就意味着有条件、有能力竞争帝位者,只有奕和奕两兄弟。    
      恭亲王奕像奕的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二等侍卫颐龄之女,家境寒素。她入宫之初,封为嫔。但她聪慧漂亮,妩媚动人,很讨道光皇帝的喜欢,晋封为贵妃。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她在紫禁城承乾宫生下奕(咸丰),这年她22岁,正是花样的年华。钮祜禄贵妃生子奕两年后,皇后佟佳氏病死。她时来运转,晋封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之事。又过了一年,被册为皇后。月盈则亏,宠极则衰。钮祜禄氏虽身为皇后,但渐因色衰而爱弛,抑郁寡欢,得了大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死,年33岁。奕当时只有10岁。    
      奕生母过世后,受静贵妃抚育。静贵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郎阿之女。她初为静贵人,后晋为贵妃。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前面说过,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奕比奕小一岁。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收在膝下抚育。奕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视奕如同胞弟。而同奕争夺皇储最有力者,就是他视作同胞的皇六弟奕。    
      奕与奕,他们俩都受静贵妃抚养。道光在连丧三位皇后——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的悲伤之余,没有再册立皇后。便册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奕与奕小兄弟俩,都在上书房读书,年龄相近,关系密切,并无嫌猜。不过,奕读书比奕早一年。奕6岁开始读书,师傅为杜受田。    
      杜受田,山东滨州人。父堮,嘉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受田,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1835年),入直上书房,教奕读书,后升为上书房总师傅。杜受田师傅教导奕,尽心尽力,倾注心血。史载:“受田朝夕教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奕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坠马伤股。经上驷院正骨医士治疗,留下残疾,行动不便。他小时候还得过天花,脸上留下麻子。    
      奕也在上书房读书,但较奕聪明,师傅是卓秉恬。史书说:“与文宗同在书房,肄武事”,“集花枪法二十八势,曰‘棣华协力’;刀法十八式,曰‘宝锷宣威’。”皇父道光以“白虹刀”宝刀赐给奕。奕身体很好,头脑聪明,书文不错,武功也好,还有所发明和创造。    
      道光晚年,立储大事,犹豫不定:皇四子奕,“长且贤”,年龄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虽为庶出,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    
      道光帝秘密立储的故事,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多种多样,绘声绘色。    
      一说:追思亡后而施恩其子。奕的生母孝全成皇后,由贵妃晋升为皇后不久,就突然死去。有一首《清宫词》写她暴死,事多隐秘。传说道光帝十分悲痛,决定不立其他妃嫔的儿子,而立皇后生的儿子奕,以此告慰孝全成皇后的亡灵。    
      二说:欲立奕而改立奕。传说道光皇帝宠爱奕的生母孝静皇贵妃,所以曾写好谕旨,要立奕。但书写时被太监窥见,最后一笔特别长,猜想写的是“”字,而不是“”字。这件事传了出去;道光帝很不高兴,便改立为奕。    
      以上虽属传说,却说明一个道理,就是道光应该立奕,而不该立奕,咸丰错坐了皇帝的宝座。    
      据野史记载:道光晚年,身体衰病。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两位皇子都请教自己的师傅,问询如何应对。奕师傅卓秉恬说:“皇父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奕师傅杜受田则对奕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不敌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他们两兄弟都照着自己师傅说的做了。道光对皇四子奕的话很高兴,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第九部 奕咸丰帝奕(2)

    《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同上面类似的故事: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    
         
      上文中的宣宗是道光帝,文宗就是后来的咸丰帝。这就是《清史稿·杜受田传》所载“藏拙示仁”的故事。    
      以上故事,说明奕突出“仁”与“孝”。这是道光立奕为皇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帝选择皇太子的主要标准是所谓的“德”。本来皇太子的选择,应当是“德才兼备”,道光选择皇太子的时候,没有“德”、“才”兼顾,而是偏重“德”。后来的事实证明,咸丰帝奕遇到大事时缺乏远略、胆识,而是退缩、逃避,证明他在“德”的方面也是有欠缺的。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道光帝密立储位,将皇四子奕名字书写密封于匣。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冲阿、何如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为皇太子。当日午时,道光帝崩于圆明园。    
      奕即位,改明年为咸丰元年(1851年)。奕做了皇帝,其御名要避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谕旨:“以二名不偏讳,将来继体承绪者,上一字仍旧,无庸改避,亦无庸缺笔;其下一字应如何缺笔之处,临时酌定,以是著为令典。”于是,命“将御名上一字仍旧书写,毋庸改避,下一字著缺写末一笔”。以前所刻印的书籍,都不需改避。    
      道光身后留下的宝座,应当由奕坐。皇六子奕论德论行,以文以武,在道光诸皇子中是最优秀的。结果却被奕错坐了皇帝的宝座。当然,这个历史责任不在咸丰,而在道光,或者说在“秘密立储制度”。咸丰错坐了皇位,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悲剧,而且给民族和国家带来了悲剧!    
      下面讲咸丰皇帝第二错,英法联军入侵时错逃离皇都北京。    
      错离了皇都北京    
      咸丰登极之后,面临“内忧”与“外患”两大难题:“内忧”——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外患”——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他被困扰11年,并无一日安宁。    
      咸丰对内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太平天国的兴起。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奕告祭天地,即皇帝位。当年十二月,便发生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在38岁生日这一天,即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攻占永安。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克武汉。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连克九江、安庆,攻占南京,定名为“天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军余部又奋争两年多失败。此次战火,燃遍14省之广,历时14年之久,清朝统治,元气大伤,根本动摇。回顾清朝统一华夏后,在中原地区有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是康熙朝的吴三桂叛乱,第二次是嘉庆朝的白莲教民变,第三次则是咸、同两朝的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之长、地区之广、规模之大、耗银之多、死人之众、影响之深,成为有清一代中原战争之最。    
      咸丰对外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先是,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绝。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被击退。    
      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兵败,后被俘,解送印度加尔各达,死于囚禁。    
      咸丰、同治朝与列强签订的部分条约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联军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抵达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谓“修约”。咸丰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对俄示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诱劝,对英严辞责问。谭廷襄奉旨行事,结果没有成功。四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军8000余人溃败。这时,咸丰想起当年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但英、法拒绝同耆英谈判。咸丰不得已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五月,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分别与英、法、俄、美等国代表,签订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条约样本奏上,咸丰虽然愤怒,却不得不批准。他在盛怒之下,令耆英自尽,算是找了一只替罪羊。同时,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趁火打劫,兵逼瑷珲(今爱辉),约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边界事务。俄用武力迫使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并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为所谓中俄“共管”。    
      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英、法借口换约,又率军舰到大沽口。英法舰队,进攻大沽炮台。清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重创英、法舰队,击沉4艘、击伤6艘,死伤400余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布。英法联军在美舰掩护下狼狈退走。咸丰见大沽获胜,尽毁《天津条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