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

第6部分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第6部分

小说: 3255-全球中产阶级报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中产阶级:近代英国的新贵    
    英国的等级制度历史悠久。早在1688年,乔治王朝就把英国社会分为26种等级。后来,这种社会等级逐渐发展演变成为贵族绅士阶层(gentry class)、市民阶层(burghers class)和劳工阶层(working class),它们分别相应于社会上层(upper class)、中层(middle class)和下层(lower class)。这三个阶层的人去不同的学校,受不同的教育,从事不同的行业,他们之间的界限非常明晰。    
    在这里,middle class的定义显然是宽泛的,它指的是在社会资源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阶层,那是每个社会都有的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居于中间层次的群体。它与本章中论及的中产阶级有联系,但也有所区别。在本章中,中产阶级,专指西方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一个独立的结构性群体,因为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农场主、商人、自由职业者以及没落贵族为代表的旧中产阶级,人员构成上以随着大公司经济的发展、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白领”为主体,具有明显的“后工业”色彩,所以又称新中产阶级。丁云亮:《中国中产阶级:一种文化分析》,转载自《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文章来源: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344。    
    英国学者彼得·厄尔对16、17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作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中产阶级中的绝大部分是商业和工业资本家,他们的财产主要来源于父辈的馈赠、遗产或放贷。这些资产为他们奠定了一个经济基础,使得他们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本来谋取更多的财富。他们雇佣技术工人为其工作,这些工人没有钱,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得以维持生活。”PEarle;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Middle Clas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p3这个定义看起来与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定义比较一致——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然而我们必须考虑到他们控制土地和财富的动机。中产阶级对财富孜孜以求,其驱动力在于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而上层阶级却对工作毫无兴趣,因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不动产的租赁收益。他们并不热衷于财富增长,经营的目的也只限于维持现有的经济状况。    
    土地拥有的程度可视为划分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一个标准——拥有土地的人比没有土地的人要富裕得多,而且他们也不需要像中产阶级那样卖命地工作——这种区分在17世纪是相当清晰的。19世纪,1700个贵族占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共约40%的土地。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们相互间交往密切,共同掌控着地方上的行政权力。这个群体不仅享有他们自己土地的出租收益,而且还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的独特权力。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观点是,富有的男性要肩负更多的国家责任——因为他们富有,因此行使权力时受贿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LStone & JCFStone;An Open Elite? England 1540~1880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pp53~54    
    尽管上层阶级建立了严格的制度来维护自身利益,但英国社会毕竟在悄然改变。变化之一,体现在人们的职业分布上。19世纪,人们的职业变化还比较有限,多数变动都是在同一个职业等级内部进行的,不同职业等级之间的流动相当少,所以在整个19世纪中,职业分布状况基本稳定,没有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的变化则相当大,总的趋势是:非技术职业比例缩小,技术职业比例扩大;体力劳动人数减少,非体力劳动人数增加(见表1…1)。钱乘旦、陈小律、陈祖洲、潘兴明:《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78页。    
    


第二部分:英国中产阶级 文化及其认同一中产阶级:近代英国的新贵(2)

    1971年开始,“技术职业”区分为“非体力劳动的技术职业”和“体力劳动的技术职业”,其职业分布情况见表1…2。同上引书,第179页。    
    显而易见的是,非技术和半技术职业人员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减少了很多,这些都是原先从事体力劳动、完全靠出卖体力为生的人;技术职业在20世纪增长很快,而且在后三分之一世纪中出现了相当明显的增长趋向,同时非体力劳动性质的职业大幅度增加——20世纪70、80年代已超过全部职业总量的1/3。这种情况反映了20世纪技术与社会的重大变化,在20世纪,以机械、动力为中心的传统工业结构逐渐过时了,以信息与服务为支柱的新的经济结构逐步形成。表现在职业上,就是大量非技术职业消失,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非体力劳动部门。    
    表1…2英国15岁以上男子的职业分布表(1971~1981)单位:%197119811专门职业53462半专门职业1801873非体力劳动技术职业1191264体力劳动技术职业3813705半技术职业1711726非技术职业72757其他2824    
    变化之二,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比例上。按照职业分布,我们可以把社会分成三层,即上、中、下三个层次。凡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基本上都属于社会下层;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则分属中等和上等阶级。这三个阶级由于其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其收入及收入的来源也不同,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身份也不同。    
    历史学家亚瑟·马威克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大约有58%的人属于社会下层的工人阶级,39%的人属于中等阶级,3%的人属于上等阶级;而在40年前(1945年),工人阶级大概占60%多,中等阶级大概占30%多,上等阶级大约是2%。根据约翰·史蒂文森提供的数据,在20世纪初,工人阶级占人口的75%,上层和中层合在一起占25%,上层当然不会超过2%。由此可见,在20世纪,阶级结构变化的总趋势是:工人阶级逐渐缩小,中等阶级正在扩大,上等阶级也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十分有限。同上引书,第183~184页。    
    那么,哪些人构成了英国中产阶级呢?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6世纪劳动力过剩导致劳动力价格偏低,但僵化的体制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英国内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的社会混乱,导致了空前的社会流动。人们可以随意流动到由于战争而导致劳动力匮乏或资金匮乏的任何一个地方。这时期,由于城市工业化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分化,一部分聪明能干的工人由于掌握了技术,成为技术工人,他们的收入要远高于普通工人,逐渐上升为中产阶级。    
    受重商主义的影响,17世纪的伦敦,早已从政治中心变成了一个全球工业和贸易中心。在伦敦有一个技术和半技术劳动者构成的庞大社会群体,这就为企业家投资制造业和商业贸易创造了机会。伦敦与当时英属殖民地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极其频繁,使得伦敦成为一个财富之都。这种变化当然也是中产阶级崛起的一个机遇。    
    此外,那些过去坐在自己的土地上,满足于从农民身上榨取果实的部分上层社会阶级,由于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也开始积极考虑如何增长他们的财富。他们试图开垦新土地,或投资小规模的工业来巩固他们的经济地位。RHTawney;“The Rise of the Gentry”;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volumeⅠ(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1954);p185农业上采用的新技术需要新的管理者——即需要高级的农业经理人。1610~1650年间,这一特定阶层的人员的薪水(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已经增长到原来的四倍。LStone;The Crisis of the Aristocracy 1558~1641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65);p292    
    城市中商业的强劲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商业和制造业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纺织工业创造了大量的辅助性工作——工程、运输、贸易、零售业、金融业,以及艺术创造等等”。TWLaqueur;“Literac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Past and Present; vol64 (August;1974);p103由此催生了一整套文化制度,以支持这些新兴中产阶级商人和实业家的教育和娱乐——学校、报纸、咖啡屋,以及出版社。而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自然也被吸纳到中产阶级队伍中来。    
    


第二部分:英国中产阶级 文化及其认同二文化,或阶级认同的新视角

    如果说在以往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等级是靠权力的大小和门第出身来表征的,那么,在市场经济为运行法则,一切以理性选择和效益有无为中轴的商业化社会,一个人的权利、尊严,除了财富的多寡外,还更多地依赖文化标准来确立。丁云亮,同前引书。    
    阶级的产生源于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然而,由于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并非有或无的关系,整个社会由无数个连续的阶层所组成,人们很难区分出界限分明的阶层来。蔡淑玲:《中产阶级的分化与认同》,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第79页。因此,如何对社会进行阶级阶层的划分,常常是研究者个人依据某种因素主观建构的结果。总体来看,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分层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如马克思的相关论述;(2)依据财富、身份和权力,如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3)依据权威关系,如德国社会学家拉·达伦多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冲突》;(4)依据职业地位,如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劳和奥蒂斯·邓肯合著的《美国的职业机构》;(5)依据声望(财富、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等),如美国社会学家劳埃德·沃纳对美国的一座小城扬基城(Yankee City)的研究;(6)依据劳动技术分工,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7)依据权威和技能,如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阶级论争》和《阶级计量——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8)依据人们在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的位置,如新韦伯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学家高德索普的《高德索普阶级模式》;(9)依据职业、收入和财产、文化教育水平,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帕塞隆、布东、孟德拉斯等人,他们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不约而同地把这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把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结合起来。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36页。    
    不难看出,上述各种社会分层方法一定意义上比较着重于客观分层,事实上,社会的主观分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所谓主观分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归属,采用主观自我评价和他人认定的方法所获得的分层结果;其依据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评价、认定)。李正东:《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与实践》,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文章来源: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jgyfc/P020040628482601872939pdf。那么,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从何而来呢?在这方面,阶级意识是一种主要因素。    
    马克思的阶级意识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觉悟;另一方面,阶级意识指的是一个阶级的成员所具有的相似的情感、幻想、思想方法等。刘欣:《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09页。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阶级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一个阶级的成员会通过传统和教育不自觉地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629页。而承袭和接受这些情感和观点的过程,也就是社会成员认同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人们的阶级认同是社会主观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认同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