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

第18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18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衬托李洪一夫妇凶狠残忍,贪婪奸猾,嫌贫爱富的卑劣行径等。增强对人物
的褒贬、抑扬、爱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南词叙录》题作《蒋世隆拜月亭》。
作者相传为元末施惠。施惠,字君美,杭州人,以坐贾为业。“诗酒之暇,
惟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录鬼簿》)此剧是根据关汉卿
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而成的。改编的原本也未流传下来。现在流
传的南戏《拜月亭记》是经过明人加工修改过的,更名为《幽闺记》或《重
订拜月亭记》。故事发生在金朝末年。蒙古军队大举进攻金都中都(今北京),
金主昏庸,杀害主战的左丞相陀满海牙全家。海牙之子陀满兴福侥幸逃脱,
被书生蒋世隆搭救,结为兄弟。不久寄迹绿林,占山为王。中都落后,书
生蒋世隆和妹妹瑞莲;尚书王镇的夫人张氏与女儿瑞兰,都相继在逃难中失
散。在相互寻找亲人时,世隆与瑞兰邂垢相遇,在患难之中,结为夫妻;蒋
世隆的妹妹瑞莲与王瑞兰之母张氏也不期而遇,被张氏认为义女。战争宁息
之后,尚书王镇在归京途中,恰与失散的女儿瑞兰相遇。当得知女儿已与穷
书生蒋世隆结为夫妻后,便强行将女儿带走。在孟津驿,又遇夫人与义女瑞
莲,全家一起回到京城。
瑞兰思夫情深。一天晚上,在花园焚香拜月,祷祝夫婿早日平安团聚时,
被瑞莲识破,方知彼此原属姑嫂。后来蒋世隆和义弟陀满兴福双双中了文武
状元。兵部尚书王镇奉旨招亲,将女儿瑞莲许配文状元蒋世隆,把义女许配
武状元陀满兴福。于是,夫妻兄妹终于团圆。
《拜月亭记》,不仅歌颂了王瑞兰和蒋世隆之间在患难与共,相互扶持,
相互了解而产生的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为捍卫这种来之不易的爱情,
与以王镇为代表的封建门第观念所作的坚决斗争。同时,《拜月亭记》又是
以战乱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的。因此,它与一般的唯以儿女风情取悦于观众
的才子佳人戏不同,而是通过蒋世隆与王瑞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揭示出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朽腐和无能,给社会、人民造成的离乱和痛苦。有
着更积极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上看,《拜月亭记》在“四大传奇”中成就最高。作者往往用喜
剧的手法,处理王瑞兰与其父王镇之间这场具有悲剧性质的冲突和其它矛
盾。使作品从始至终都交织着悲剧气氛与喜剧色彩,而抒情喜剧色彩又是全
剧的基调。因此,在不少折中都洋溢着既风趣而又幽默的喜剧情调。该剧的
剧情发展更多依仗于无数的巧合。而这种巧合既符合生活实际,又符合逻辑,
不仅显得真实可信,且易为观众所接受。如蒋世隆与王瑞兰这对青年,一个
是地位低下的白衣秀才,一个是兵部尚书之女,出身名门的千金闺秀,在门
第观念十分严重的封建社会,根本没有结合的可能。然而在一场兵荒马乱之
中,使他们邂垢相遇。这是巧合,这种巧合是合理的;相遇时都因与亲人失
散,只剩孤身一人,于是才能结伴同行。这是巧合,这种巧合是合理的;孤
男寡女结伴同行,必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了避免他人的怀疑,只好谎称
是夫妻。这是巧合,是合理的;这对假夫妻。在患难中互相扶持、体贴,加
深了感情,终于喜结良缘,成了真正的夫妻。是巧合,更是合理的。其它像
瑞兰、瑞莲二人名字相似而谐音;世隆、瑞兰遭劫,而强人正好是世隆从前
结拜的义弟陀满兴福;剧末兵部尚书王镇要招赘的那位新科文状元竟是瑞兰
的丈夫,当年被他嫌弃的穷秀才蒋世隆等等,无不是出于巧合。这无数的巧
合,使本来可能构成的一个个深刻的社会悲剧,变作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其它剧作中是不多见的。诚然,正如一些文学史家所
指出的那样,在如此众多的巧合中,比较难于使人信置的是最后一个巧合,
即文、武状元恰是蒋世隆和他的义弟陀满兴福。而他们的岳父王镇又凑巧要
将女儿嫁给状元。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不但过于巧合,“反映了戏剧家的思
想局限”,同时也“表现了阶级调合的倾向”(游国思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拜月亭记》曲文本色而自然,一直为曲论家们所推崇、赞许。如第十
三出《相泣路歧》中[剔银灯]、[摊破地锦花]、[麻婆子]三支曲子,
是瑞兰母女在逃难过程中遇雨时所唱。语言质朴自然,极少雕饰。虽无惊人
之句,却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风雨交加之中,泥泞道路之上,荒郊野地
之外,一对无依母女的艰难苦况,心惊胆战和失望心情。其它像“数点昏鸦,
投林乱鸣,宿雾晓烟冥冥。”“遥遥古岸水澄澄,野渡无人舟自横。”“不
忍听,不美听,听得孤鸿天外两三声。”明白如话而又不乏文采;抒情写景,
情真景浓;吸取前人诗句入曲,更添文采画意,使本色、文采得以有机的融
合。《拜月亭记》也犯情节拖沓、冗长,穿插过多等一般南戏的毛病。如剧
中次要人物陀满兴福的戏过多,冲淡了主要人物和主要线索的展开,使全剧
流于松散。
《杀狗记》,全名《杨贤德妇杀狗劝夫》。一般认为是徐作。徐字仲
由,淳安(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清朱彝尊说他在洪
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十四年曾被征召为秀才,但他不肯出仕,著有《巢
松集》(见《静志居诗话》)。徐的《杀狗记》,可能是根据元人萧德祥
的杂剧《杀狗劝夫》改编的。现在流传的这部《杀狗记》,虽经过冯梦龙等
人的修改加工润色,但仍保存其俚俗本色和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该剧描写
开封府富家子弟孙华,专与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结交。其弟孙荣屡劝不
止,反而兄弟失和。孙荣被赶出家门,以乞讨为生。孙华之妻杨月真为使丈
夫改邪归正,设计了一个圈套:杀了一条狗,伪装成人的尸体放在门口。孙
华深夜归来,见尸大惊,慌忙去找酒肉朋友柳龙卿、胡子传。胡、柳二人非
但不管,反而向官府告发。其弟孙荣却抛弃前嫌,帮他把“尸体”埋掉。并
在官府审讯时谎称是自己杀了人,以保护哥哥孙华。孙华深为感动,从此兄
弟二人重新和好。
《杀狗记》就其主旨来说,极大地宣扬了“孝友为先”,“妻贤夫祸少”
等封建道德信条,渗透着维护封建伦理规范的说教。在“四大传奇”中是最
差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内部矛盾和封建家长制的
残酷无情,专横暴虐有所暴露。同时也揭露了市井无赖的丑恶咀脸。剧本语
言比较朴素,曲白流畅,易为广大观众接受。
总之,“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剧情都比较曲折。“指事道情,
能与人说话相似,不假词采绚饰,自然成韵”。(《曲海总目提要》)但也
存在结构不太严谨,情节拖沓、冗长,和比较粗糙的毛病。无论思想内容还
是艺术技巧都远逊色于元杂剧。高明《琵琶记》的出现,才把南戏创作推向
了高峰,成为南戏向传奇衍变过程中的重要作品。
第九章 高明和《琵琶记》
第一节 高明的生平与创作
高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大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
(1297—1307)高明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祖父、父亲入元后都没有
做官。高明早年在家乡读书,学问渊博,诗文词曲均工,且喜交当时名士。
高明在年轻时也十分热衷于科举,并于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中进士后,
始入仕途。曾任浙江处州录事、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位都不高。
高明为人鲠直,作官清正而有才干。主张清明政治,能在强暴面前想方设法
保护人民,释放无罪证的囚犯,因此人民曾为他立过纪念碑。高明也参加过
“平乱”工作,因与主帅“论事不合”,没有多少作为。方国珍降元后,有
意邀他做幕僚,高明力辞不从。不久即辞官旅居浙江宁波城南一个叫“栎社”
的地方。闭门谢客,专心撰写《琵琶记》,并以词曲自娱。朱元璋攻破南京
以后,曾征召高明出山去南京作官,他以老病推辞不出。大概在元惠宗至正
十九年,(1359)病死在家中。
高明是一个有着浓厚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笃信封建孝道的文人。他写过
南戏《闵子骞单衣记》。此剧虽已佚失,但从题目上一望便知,这是颂扬被
封建统治者推崇为二十四孝之一的孔门弟子闵子骞的;高明还写过《孝义井
记》、《华孝子故址记》、《五节妇》诗之类的作品。在处州做官时,他亲
自出面为一个割肝为祖母治病的孝女陈妙贞请求旌表。可见高明受儒家思
想、程朱理学熏陶之深。
另一方面,高明又是一个历尽仕途沧桑的文人。虽励志仕进,但终不得
志,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耳闻目睹过不少官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事实,
因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所不满。高明对封建的政治、官场生活感到厌倦,
总想辞官归隐,过淡泊的生活。高明对人民的苦难生活十分同情。他在《画
虎》诗中写道:“山空月冷不可留,人间苛政皆尔俦。”指责了苛政猛于虎
的社会现实;又在《游宝积寺》诗中说:“逆旅往来林树下,纤歌远近彻云
端。几回欲挽银河水,好与苍生洗汗颜。”这些出自笔端,写自心间的诗句,
反映出他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可以说,高明是一位既存在满脑子封建伦
理教条,又对人民、社会抱有深刻忧伤的文人。这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在他
的杰作《琵琶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高明的著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等。另有诗
文《柔克斋集》二十卷,原本已散佚。现在流传的是清人的辑本,仅存诗文
50 余篇。
第二节 《琵琶记》主旨和人物形象
《琵琶记》主要是写青年书生蔡伯偕,博学多才,不图仕进,甘守清贫,
力尽孝道。在父亲的逼迫下,辞别双亲和新婚两月的妻子赵五娘,赴京赶考,
一举状元及第。皇帝封以议郎的官职,牛丞相要招他为婿。蔡伯喈以家中业
已娶妻,且双亲年老,无人奉养为由,愿辞官、辞婚归家,未被应允。终于
入赘牛府,做了京官。
伯喈一去,杳无音信。家乡陈留,灾荒连年。妻子五娘含辛茹苦,艰难
地挑起瞻养公婆的重担。在天灾人祸中,公婆相继去世。(饿死)五娘罗裙
包土,自筑坟莹,埋葬好公婆后,又身背二老遗像,手持琵琶,沿途弹唱乞
讨,进京寻夫。牛氏得知五娘不幸遭遇后,深为感动,自愿居次,让五娘与
伯喈重聚。伯喈准备辞官归里守墓,以赎为子不孝之罪。牛丞相改变昔日的
态度,让女儿女婿回去守孝。于是,一夫二妇归家守墓,行孝三年。全剧在
蔡氏满门旌表中结束。
蔡伯喈即蔡邕,东汉陈留郡人,著名的文学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蔡
邕真是一个孝子。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邕性笃孝。母尝滞病三年,
邕自非寒署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不知何故,这位在封建社会恪守孝道的人物,在民间传说和早期的南戏中竟
成了背亲弃妇的人了。徐渭的《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记有《赵贞女蔡二郎》
的名目,还说它是“戏文之首”。演的就是蔡伯喈背亲弃妇,最后被暴雷震
死的故事。书生负心背亲本是封建社会一大弊端。特别是科举制实行之后,
一些出身寒门的文人,一旦高中,便“富易交,贵易妻”,攀附权门,忘恩
负义。这种恶劣的行为,广大人民是十分痛恨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
的蔡伯喈为雷震死,正是人民对这类无行文人的诅咒和谴责。不过,从蔡伯
喈的生平、经历看,他似乎不是无行文人。民间传说中把他描绘成被雷震死
的悲剧人物,有点不太公平。因此,很早就有人想替蔡伯喈翻案,改变他的
形象,使他更接近历史、生活的原形一点。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斜
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唱)蔡中郎。”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可见,在南宋时期,民间艺人已广泛地用盲
词说唱蔡中郎的故事了。蔡伯喈曾官拜左中郎将,后来就把《赵贞女蔡二郎》
的故事附会到他身上。名字也由蔡二郎变成蔡中郎,再变而成蔡伯喈。陆游
在诗中发出“死后是非谁管得”的喟叹,就是在为蔡伯喈鸣不平。徐渭直接
把“(蔡)伯喈弃亲背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