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

第26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26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剧中的令狐綯是作者予以鞭挞的反面形象,目的在于揭示科举
上的邪僻之风自上启之的话,那么,温庭筠、贾岛的形象则表现了作者对科
场腐败的复杂心态。
历史上的温庭筠是个风流才子。剧作主要也是写他的风流儒雅。但其性
格已与历史有所区别。剧本将他描绘成富有才华而倨傲不羁、蔑视权贵、保
持文人气节的正直文士。故事中,他象古代大多数文人一样,追求功名。但
他依靠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不邀宠取媚于权贵,不为荣华富贵屈膝折腰。
为此,他将送上门来的飞黄腾达之机推出门外。他鄙视一身媚骨巴结权贵的
胡谈之流,毫不留情地讥笑嘲讽。面对令狐綯的报复而导致的科考落第,他
表现得洒脱而自信:“令狐滈令狐谈这伙庸才也得中榜,难道我们偏终身不
遇?!”“天付功名会有时,人生不必浪愁眉”。他的这种用乐观的态度对
待科考挫折的性格特点,反映了受儒家正统教育,即使久试不第仍不坠恪守
儒学之志的作者思想中的主要层面。
历史上贾岛与温庭筠的生活年代相差近半个世纪,作者将他与温庭筠捏
合到一起,以贾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的经历生发附会,巧妙地将自己思想
融入其中,使他一度成为科举腐败现象清醒冷峻的批判者。贾岛落第后,不
是温庭筠似的自信洒脱,而是由愤怒走向清醒和超脱,他看透了科场的腐败:
“纵教书向窗前读,无奈场中不论文”;“逐狡兔人争捷,守枯株我独愚。
① 见《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二
② 见《万历野获编》卷十六
靠家风没个亲爷护,赂权门少的钱神铸? 。”所谓考试靠的是权势和钱财,
实质上是培植个人势力排斥异己的骗局。为此,他决意走向佛门:“不能勾
领春风看遍洛阳花,到不如讨闲身静对菩提树,皈心禅定,寄迹精庐”。所
以,贾岛的戏虽然不多,只有六场,但其作用不可低估。他既是作者借以发
抒困于公车二十余年之苦的主要形象载体,又表现了作者在挫折中有时“皈
心佛乘、博览内典”,在佛教的超脱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的另一思想层面。
如果说,温、贾二文人形象体现了对科举腐败的不满与批判,那么,女
主人公鱼玄机的形象则显示了作者进步的妇女观、爱情观。
历史上的鱼玄机,美貌多才而命运不幸。她曾嫁与李亿为妾,后来不知
何故(一说是李亿“夫人妒不能容”,一说是“爱衰”)便被遗弃,入长安
咸宜观做了女道士。她明慧有诗才,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有唱和交往。温
庭筠是她的诗友之一。温比鱼大三十二岁,我们不必细察温庭筠与鱼玄机是
否真有感情纠葛,可以肯定的是,鱼玄机没曾享受过正常美好的人间爱情生
活,而是在二十五岁之时,便因“妒嫉杀人罪”而惨遭刑戮了。被人遗弃的
侍妾、孤寂的女冠生活、淫妒的罪名,遭刑戮的结局,鱼玄机的命运可谓悲
惨极了!《鸾鎟记》作者没有写鱼玄机的种种不幸,而是安排这个先为侍妾
后为女冠的女诗人与才子温庭筠有一段美好的爱情交往并最后终成眷属,使
她有了正常生活的美满归宿。大概作者认为,如此美好的人应该有一个与她
一样美好的结局吧。剧中的鱼玄机,不仅具有绝代的才貌,而且具有舍己为
人的侠义品格:她是为救人两命而替人做妾的,她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
她做道士后,没有放弃对人间美好生活的追求。她说:“易求无价宝,难得
有心郎”,在众多的送诗请教者之中,留意寻求可意者。她自重自爱,不轻
易与只想猎艳别无他能的凡俗之辈交往。但面对年少美貌、才气纵横的温庭
筠的真诚追求,她即刻应允,以鸾相赠,以示婚娅,一往情深,并最终于与
温结成百年之好。剧中的鱼玄机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地位卑微的侍妾和遭受
孤寂之苦的女道士的无限同情与关切;肯定她们对爱情的自主权力和勇敢追
求。这正是在晚明旧道德遭受冲击之时,主张个性解放、爱情自主的新的妇
女观、爱情观的形象体现。
当然,作者对科举黑暗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笔下的文人即使是由愤怒
失望走向遁世的贾岛,最终也还是重归了求取功名之路;并且作者让温、贾、
杜三人在下一次会考中就如愿以偿。这表明,作者在强烈的不满中仍对统治
者抱有不小的希望,这就不免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鸾鎟记》人物形象比较生动饱满;语言较通俗;情节有波澜又不芜杂。
尤其是物件安排得最见工巧:鸾鎟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由杜、赵二人的婚
姻聘物,一变为赵、鱼二人姐妹友情的证物;又变为鱼、温二人私订终身的
信物;再变为温、鱼二人订婚的聘物。辗转经过四人之手,都与剧情自然地
紧密相连。一对鸾鎟,完成了两对恋人的婚姻使命,造就出如此波澜曲折的
悲欢离合故事,正是:“以一物件维系姻缘事,此派盖出《荆钗记》,至叶
宪祖造其极矣。”(青木正儿语)
总之,《鸾鎟记》在吴江派作家作品中,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其他吴江派作家:吕天成,戏剧未有传世者,唯有论曲著作《曲品》流
传下来,“仿钟嵘《诗品》、庚肩吾《书品》、谢赫《画品》例,各著论评? 。
上卷品作旧传奇者及新传奇者,下卷品各传奇? 。”(《曲品自叙》),为
研究明代戏曲提供了不少资料。王骥德,著有《曲律》,体大思精,见解精
辟,对戏曲创作问题作了全面研究;剧作《男王后》,成就一般。卜世臣的
《冬青记》则没甚特色。
综合而言,除个别者外,吴江派作家成就均不高,教化意讽和过份推重
音律的理论限制了他们才情的发挥。
第三节 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
《红梅记》、孙锺龄的《东郭记》
此时期较优秀的作品有《玉簪记》、《红梅记》和《东郭记》。
《玉簪记》作者是高濂。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钱塘人,生平事
迹不详。他的《玉簪记》是昆剧名作之一。被王季思等收入《中国十大古典
喜剧集》。故事写女道士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始末,题材取自民间传
说。《古今女史》说:“宋女贞观尼陈妙常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
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贞观,见妙常,以词调之,妙常亦以词拒。
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情洽。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后来,这个
故事被编成小说戏曲。如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小说《张于湖传》等。
但他们都把张于湖作贯穿全剧的线索,把潘必正陈妙常爱情作为才子佳人的
风流韵事描画,立意不高,高濂的《玉簪记》将潘陈爱情作主线,写宦门小
姐陈娇莲父亲早逝,在靖康之乱中逃难时与母亲失散,进了女贞观修行,取
法名妙常。在“且向空门中暂度年华”时,她曾一度努力压下凡心,皈依宗
教,“苦守清规”数载。但见落第书生潘必正后,便生爱慕之情,“俗念顿
生”,在“闪闪”的“松舍清灯”和“沉沉”的“云堂钟鼓’中,她“强将
津唾咽凡心”,却“争奈凡心转盛”,最后终于与潘私订终身。尽管全剧在
郎才女貌,一见钟情、高登金榜、夫贵妻荣、合家团圆等方面均未脱一般传
奇俗套,但它肯定了青年人基于追求“分中恩爱、月下姻缘”的正常情感要
求和对宗教清规礼教伦常的越轨行为。并着意描叙了潘陈二人对爱情的忠贞
执着,使人物形象显得纯正健康而不庸俗,从而深化了剧作的主题。它肯定
“人欲”,揭露庵观生活对人性的压抑摧残,这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猖獗的明代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徐渭《四声猿》
某些思想的继承。
《玉簪记》对佛道二教也表现了不敬和嘲弄:“我把芳年虚度,老大蹉
跎,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钵,做尼姑,也只是当年没奈何”,把尼姑道士
出家,说成是没奈何混饭吃,而决不是一些神仙道扮戏的宣扬因果迷信。尤
其是它把潘陈二人的谈情幽会安排到这样一个“敕建”的道观中,无疑也是
对统治者提倡宗教的一种亵渎和嘲弄。
但是,如同古代大多数爱情戏一样,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态度是矛盾和软
弱的。他一开始便安排了潘陈二人指腹为婚的关节,以证明日后二人私情的
合理性。这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所造成的不彻底性吧。
周朝俊,字夷玉,生卒年不详。他的《红梅记》也是爱情剧。全剧由李
慧娘与裴禹的爱情、卢昭容与裴禹的婚姻两条线索组成。关于裴李爱情一线
写得至为感人。李慧娘是贾似道的侍妾,因对邂逅相遇的裴禹萌生爱慕之念
而惨遭贾似道杀害,头颅被割下向贾的其他姬妾示儆。但她并没有屈服贾似
道的淫威残暴,死后游魂终于与裴禹结合:“贼子呵道俺残魂只索把花根傍,
那知又向人间魅阮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爱情之火非暴力可以扑灭。自此
可见,它与《牡丹亭》一样体现了中晚明进步文艺思潮。但另一线索裴卢婚
姻则写得一般,未脱才子佳人戏窠臼。如果将裴卢一线删去,使其结构更紧
凑些,艺术效果会更好。
《东郭记》是一部富有喜剧色彩的政治讽刺剧。它的作者是孙锺龄(?
—1630 以后)。故事以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寓言为本生发开来,铺叙
成长达四十四出的传奇。剧的主角齐人与他的朋友淳于厪、王爩等都是“一
贫如洗、日不聊生”寡廉鲜耻的流浪汉。因见“当今之日,贿赂公行,廉耻
道尽”便分头去谋求荣达。齐人骗娶了一对姐妹为妻妾,每日外出向人乞讨
残羹剩酒度日,回家谎称到“至友公卿”处赴了盛宴。后来他借助已谋到官
职的淳于厪的帮助,步入官场,竟然做了显赫一时的贵官。王爩则是先“沿
街卖唱”,因来钱太少,就“爬墙穵壁”做了“穿窬之贼”,用当盗贼积得
的百金向田大夫行贿,成了权倾一时的高官。戏剧对官场黑暗的揭露是辛辣
的。如有人责备王爩偷鸡行为“非君子之道”时,王爩回答说:“不须相谤,
论攘鸡比窃国田常,只缘咱盗小无名,还则是赃多受赏。”说他偷鸡与田常
窃国没什么两样,只因他盗小无名便要多受责谤,田常窃国当了诸侯反倒受
人尊敬推赏。另如唱曲的绵驹说:“? 。齐国的风俗? 。做官的便是圣人,
有钱的便是贤者”;王爩对淳于厪说:“如今做官”“第一要银子多的,便
为美缺”,等等。至于剧中一些势利之徒对荣贵后的王厪等胁肩谄笑,取媚
奉迎,甚至拔掉胡须,扮做妇人,以博得当官的欢心之类,对封建社会官场
的肮脏腐秽揭露得可谓淋漓尽致了。《东郭记》外,孙锺龄还有《醉乡记》
传奇。
第四节 徐复祚等剧作家作品
这一时期剧作家比较有名的还有汪廷讷、徐复祚、梅鼎祚、陈与郊、王
衡等。
汪廷讷字昌期,一字无如,自号坐隐先生,无无居士,安徽休宁人,官
至盐运使。有剧作《狮吼记》《投桃记》、《三祝记》、《种玉记》、《彩
舟记》、《义烈记》等传世;其代表作是喜剧《狮吼记》,意在讽刺嫉妒成
性的妇女。作品夸张地描写了宋代陈慥的惧内,陈妻之骄悍。但作者站在封
建伦理道德的立场,将陈的寻花问柳携妓邀游视之为风流;将陈妻为维护自
己的专爱权而约束丈夫的做法视为不合妇德的恶行,让她下地狱遭受捶楚荼
毒之苦。在充满喜剧的氛围中令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卑微
可怜。
徐复祚(1560—1630 后),字阳初,别署三家村老、悭吝道人,江苏常
熟人。代表作是《红梨记》,写宋代才子赵汝州与教坊妓女谢素秋的爱情故
事。虽是传统的才子佳人题材,但在思想及艺术上都有独到之处。首先是情
节上波澜叠起,赵谢二人在剧开始的第二出便相互慕名赠诗表露情怀,第十
九出二人才第一次见面谈话,而此时谢又未暴露身份;二十九出才真相大白,
二人喜结良缘,很是引人入胜。其二是作者把他们屡遭阻隔放到官吏荒淫、
奸臣弄权、金兵入侵的历史大背景中,扩展了剧情反映历史生活的幅度,并
不无深刻地趁势揭露了奸佞小人扰乱朝纲的恶行。如太尉梁师成对太傅、楚
国公王黼说:“王黼儿,我教道你,大凡官家(按:指皇帝),不要容他闲,
常则是把些声色货利打哄日子过去,他就不想到政事上。左班那些秀才官儿,
便有言也不相入了”等等,揭露奸臣惑主的方法可谓深刻。再次是在功名利
禄与爱情的关系上,作者态度也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