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

第4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4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外。如《赵氏孤儿》就由五折组成;《西厢记》更多至五本二十一折,这
是元杂剧中的变例。这种多本多折杂剧,除《西厢记》外,还有《西游记》。
该剧共有六本二十四出(折)。不过,这种长套杂剧,在整个元杂剧中极少
极少。此外,还有被称做“楔子”的短场。“楔子”是元杂剧在折之外增加
的短而独立的段落,一般用在剧的开头,作为剧情或人物的简略介绍。也有
用在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的,与现代戏中的过场戏差不多。
元杂剧中的歌曲比较集中地由主要角色旦或末歌唱。有的每折由一人独
唱,有的甚至全剧四折,都由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只有对白。但在“楔
子”中也偶有其它角色唱唱小令之类的歌曲。由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也有在一本剧中由几个角色分唱的变例。如《陈州
粜米》第一折由正末张撇古主唱;第二、三、四折由正末包拯主唱。《西厢
记》第二本共五折①,则分别由莺莺、惠明、红娘轮流唱。这种情况,在元杂
剧中不常见。
宾白 宾白,就是台词,也是元杂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剧情的发展,
穿插,前后照应,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插科打诨,滑稽幽默等等,很多是
靠宾白来完成的。元杂剧中的宾白,就其种类而言,有韻白、散白、快板,
以及顺口溜之类;就其表达的方式而言,有独白、对白、旁白、插白、同白
等;就其作用而言,宜于叙事,交代明快,在人物登场时,以白通姓名;用
五言或七言二句或四句诗,就可以表明角色的身分、境遇;或者在“曲冷不
闹场”的地方,间插一诨,滑稽幽默,引人发笑。一个剧本,如果没有宾白,
曲辞写得再优美,恐怕都会成为互不连贯的散体。因此,宾白绝不是“演剧
时伶人自为之”(臧懋叔《元曲选序》)。而是杂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部分。
科 科一作介,用以表演剧中人物的动作、情态和舞台效果等。一个完
整的好的剧本,单靠唱白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各种动作,姿态的表演,才能
① 把第一折与第二折之间的《楔子》也算作一折。
把一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元杂剧在人物的心理刻划和重要
的动作,以及舞台效果等方面都有细致明确的规定。如某某做见科,某某做
行科、做哭科、做拿绳科。或内作起风科,雁叫科??。有了这些动作或效
果,唱白才能发生联系,也才能产生真情实感。唱、白、科三者在一本剧中
密切配合,彼此引发,更能使剧本和谐统一,相益得彰,形成一个完整的有
机体,从而收到更理想的艺术效果和舞台演出效果。
砌末 砌末,就是杂剧中所用的道具和简单的布景。如“祇从取砌末上
①”。砌末是指所埋的死狗。“外旦取砌末付净科②”。砌末是指金银财宝。
脚色及其它 元杂剧因其表演的故事复杂,脚色与宋杂剧、金院本比较
增加不少,而且分工也更加细密。元杂剧的脚色名目虽然繁多。归纳起来也
不外乎“末、旦、净、丑”(元杂剧中的丑,大多由净扮演)四大类。最重
要的是末、旦两种。
末 末在元杂剧中泛指男脚色的扮演者。末,又可分为正末、副末、冲
末、小末、外末等。除正末系剧中男主脚的扮演者,犹如现代京剧中的生以
外,其余各末均为次要脚色,分别扮演剧中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等男性人
物。
旦 泛指女脚色的扮演者。旦,又分为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
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除正旦为剧中女主脚外,其余各旦均为
次要女脚色。
净 演反面人物或喜剧人物的男脚色,有时也扮演女脚色。有副净、二
净等。
丑 元杂剧中无丑这一角色,一般由净来扮演。丑,带有浓厚的滑稽调
笑,诙谐幽默的成分。
除上述脚色外,元杂剧中还有孤(官员)、卜儿(老妇人)、邦老(强
盗或流氓)、孛老(老头)、徕几(小孩子)等。他们既不是重要的配角,
也不是脚色的名称,仅表示是其社会身份而已。后来也逐渐成为脚色的名目
了。
元杂剧在每本剧本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语,把全剧的内容总结一下,
并以最后一句作为题名。这种固定的格式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
的末尾是:
题目 秉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① 《杀狗劝夫》
② 《货郎旦》
第二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号巳斋叟,大都(今
北京市)人。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解州(今
山西省运城县)等不同说法。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的生平,史无完整记载,仅能从一些零星片断的材料中知道他大
约生于金末(1230 年前后)。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关汉卿作过
[双调大德歌]小令十首,其中有“唱新行《大德歌》的句子,因而一般认
为他大约死于大德年间。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曾任太医院尹”,一作
“太医院户”。元代未设“太医院尹”这个官职,因此有人说:“很可能他
只是一个普通医生,或是属于太医院的一个医户。”(《中国戏曲通史》)
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则把关汉卿列入《名宦传》中。
并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证之
以他自己写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他确实是一位风流倜傥,性格
倔强而又多才多艺的人。关汉卿在大都时,组织了“玉京书会”,与当时一
些著名散曲作家杨显之、纪君祥等交往甚厚。常在一起评改作品,商酌文辞。
关汉卿长期生活在瓦舍勾栏之中,和当时一些著名的演员也有交往;并“躬
践排场,面傅粉墨”。亲自粉墨登场,参加演出,把自己的案头之作,付之
实践。元灭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关汉卿曾到过杭州一带,写过[南吕一枝
花?杭州景],描绘了杭州城“绣幕风帘”,“人烟凑集”的繁盛风貌和优
美的景致。
关汉卿是一位“绝意功名,不屑仕进”,全身心从事于杂剧创作的伟大
戏剧家。明朱权推关汉卿为杂剧之祖,认为他是杂剧的始创者。贾仲明称他
是“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当时戏剧界有很高的
地位和影响。据各本《录鬼簿》的记载及其他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共创作
杂剧67 种和许多散曲。他的杂剧,散佚很多,现仅存18 种。其中,有个别
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之手,尚无定论。关汉卿的散曲,主要散见于《阳春白
雪》和《太平乐府》中。现存套数12,小令35,其中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也有对离愁别恨的抒写。
第二节 揭露、批判黑暗现实的大悲剧——《窦娥冤》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对元代黑暗社会的揭露;有对
统治者罪恶行径的批判;有对英雄壮烈行为的歌颂;有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还有官场公案传奇等等。有悲剧、有喜剧、也有社会历史剧。悲剧大多能揭
露社会的黑暗与官吏的残暴,讴歌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读之摧人泪下;
喜剧则充满幽默滑稽和辛辣的讽刺色彩,阅后让人拍案叫绝;历史剧则慷慨
悲壮,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关汉卿的悲剧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最突出。这类杂
剧提出了元代社会最基本,同时又是最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即统治阶级同
广大被压迫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昏庸残暴。
《窦娥冤》是其中的代表。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晚年的作品,也是他
最重要的代表作。主要描写窦娥一生的悲惨遭遇。三岁丧母的端云(后改为
窦娥),跟随穷书生的父亲窦天章一起生活。由于贫困,窦天章曾向蔡婆借
过二十两银子。如今连本带利要还四十两。因无力偿还这笔债,只好把七岁
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做童养媳。不久,窦天章就上京赴考去了。
端云到蔡家后,更名窦娥。十年以后和蔡婆的儿子成婚。不料,结婚不
久,丈夫便死了,婆媳二人相依度日。一天,蔡婆出门索债,被赛卢医骗至
郊外,企图用绳子将她勒死,以谋财害命。恰逢张驴儿父子路过,救了蔡婆。
张驴儿父子于是趁机闯进蔡家,强迫蔡家婆媳嫁与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父子便赖在蔡家不走。张驴儿想用毒药害死蔡婆,霸占窦娥,反而毒
死了自己的父亲,便转而诬陷窦娥。楚州太守桃杌,昏无能,不问青红皂
白,严刑拷打窦娥,要她招认毒死张老头的事实。在官府的严刑逼讯,并要
毒打蔡婆的情况下,窦娥为救护蔡婆,违心地招认了,结果被判处斩刑。临
行刑前,窦娥对天发下三桩誓愿:一是刀过头落之后,一腔热血飞洒在丈二
白练之上;二是六月天降瑞雪三尺,以掩盖她的尸体;三是楚州大旱三年。
想以此三事来证明她确实冤枉。后来这三桩誓愿都一一实现。
三年之后,朝廷派窦天章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在审理旧案卷时,窦
娥鬼魂告状,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冤情,终于得到了昭雪。
《窦娥冤》的创作构思和题材来源无疑与“东海孝妇”(见《汉书?于
定国传》和《搜神记》)有关。但关汉卿在编写过程中,仅用了“大旱三年”
和平反冤狱的框架,结合元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他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观察体
验,不但写出了一部元代杂剧中最有代表性、最震撼人心的悲剧。而且还十
分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光辉的艺术形象。
窦娥本来出生在一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秀才之家。但因家境贫
困,靠借债过活。加之幼年失母,七岁离父,抵债给人做了童养媳。幼年的
遭遇就够悲惨的了。好不容易盼到了成年,与丈夫圆房成婚。不久,丈夫死
去,自己又成了年青的寡妇。婆媳二人相依为命,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时的窦娥,与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无甚区别。她虽然受到过接二连三
的悲伤事件的打击,但却心如死灰一般,终日“情怀冗冗”、“心绪悠悠”。
她不怨天,不尤人,相信鬼神和怪自己的命不好,甚至怀疑自己是“前世里
烧香不到头”,才招致了今日的祸灾。她唯一的希望和追求是:安分守己,
好好侍养婆婆,做过“孝女、节妇”,“早把来世修”。佛家的轮回报应,
儒家的贞节、孝道等等枷锁,沉重地套在这位年青的寡妇身上。她痛苦地活
着、呻吟着,虽对社会无益,但也无害;对别人更不至于构成什么威胁。这
时的窦娥,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封建社会的“孝女”、“贞妇”典型。
暗无天日,弱肉强食的封建社会,绝不会因为被统治者的安于统治者对
他们的统治而厚待之。恰恰相反,往往是强者对弱者施加更残酷的宰割手段。
恶棍张驴儿父子的突然出现,不仅打破了窦娥过平静的生活和幻想,而且把
毫无思想、精神准备的窦娥推向了社会矛盾的漩涡。更成了窦娥性格、命运
陡转的契机。恶棍无赖张驴儿父子,趁人之危,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威逼
蔡婆招他们父子作丈夫,不然将用绳子勒死她。蔡婆无奈,只好认他们父子
做了“接脚女婿”,造成引狼入室的严重后果。
窦娥却和懦弱的婆婆截然不同。面对这突然降临的灾难,再也不采取逆
来顺受的态度了。她一方面苦口婆心地劝婆婆要“贞心儿自守”,同时对张
驴儿的无礼行为进行反抗——用力把张驴儿推倒在地。这一劝一推的简单动
作,显示出窦娥善良和不甘屈辱的刚烈性格。当张驴儿诬指她药死他父亲,
并进一步威逼她“官休”还是“私休”时,窦娥坚决选择了“官休”。这一
行动不仅进一步突出了窦娥不与恶势力妥协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官府
仍抱有幻想。甚至相信封建的王法是“明如镜,清如水,照妾身肝胆虚实”
的。窦娥何曾知道,元代的官吏十之八九是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当时有
一首《无禄员》的诗这样写道:“尊卑品级有常调,三年月日无俸钱。? 。
宁将贪污29 受赃私,不忍守廉家菜色。”(朱德润《存复斋集》)短短四句,
概括出了元代吏治的腐朽,官场的黑暗。难怪那位楚州太守要见钱眼开,口
称“告状来的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反而向告状人
下跪了。剧作家这一漫画式的勾勒,不无讽刺地勾画出了元代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