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

第40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40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曲词,在明亡之后不久、国破家亡的惨痛记忆犹新之时,无疑是会唤起明
遗民的共鸣的;同时也容易引起降清的明代官吏和清贵族的敏感反应。这些
能够激起清政府嫌怨之处或许与洪升因《长生殿》获罪不无关系。
总之,《长生殿》的主题是复杂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负载着多种政治
寓意和审美信息,寄托着作者对男女爱情、国家治乱、民族兴亡、事业成败
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而这些,主要又是通过爱情与政治这一主一副的主题
来完成的。
第三节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长生殿》艺术上比较成功,表现之一就是塑造了许许多多个性鲜明的
人物形象。它在广阔的历史层面上展开情节,涉及到上上下下不少人物,有
些人物即使出场很少也都有其个性,彼此难以混淆。如杨国忠的奸诈妄为、
安禄山的跋扈狡黠、郭子仪的忠正刚直、雷海青的威武不屈、郭从谨的从容
炼达等等,无不跃然纸上。主要人物李杨更是声口毕肖,既有他们所属的该
类人物的共性,又洋溢着浓郁的自我气息。李隆基身为皇帝,一举手一投足
都不失帝王风度、气质;杨贵妃秉绝代姿容,擅超世技艺,灵心慧口,全身
心都透着宠妃的机智、娇憨和骄蔴。作者极善于把握他们独特的身份性格展
示情节。如《傍讶》《献发》《复召》等出,写唐玄宗以帝王的至尊和特权
而恣情放纵,勾搭虢国夫人,与骄蔴、痴情的杨妃发生了矛盾,导致了杨妃
的忤旨被遣。事后,两人又都很后悔。杨妃的后悔表现为登楼洒泪、献发寄
情,哀怨而热切地倾诉了自己想重返九重、再受眷宠而又回“天”无术的悲
愁,最后,机智地献发,以求感悟君心。唐明皇则有碍于帝王的尊严,虽一
心想将杨妃召取回宫,却又难于出口,相思之情无法排遣,只感到“触目总
是生憎,对景无非惹恨”,看什么都不顺眼;但是明明心中恼悔,却又不肯
承认,反说“我心绪有何不快!”迁怒于两个进膳的内侍? 。最后终于使善
于体察“圣情”的高力士“从旁参透个中机”,想出个两全之策“打合鸾凰
在一处飞”,将杨妃召回。作者把帝妃心理性格捉摸得体贴入微,表现得生
动传神,实为难能可贵。
其次,《长生殿》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做到大方向上不背
离历史真实,具体情节细节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以杨国忠为例,历史上杨
国忠拜相执政是在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的七年之后,《长生殿》却写成了几
乎是册封同时;历史上安禄山封王显贵在杨国忠为相之前,《长生殿》则把
时间挪到了杨国忠为相之后;历史上贿宥安禄山的是李林甫执政时的事,《长
生殿》则移置杨国忠;历史上最初是杨国忠趋奉安禄山①,《长生殿》反过来
写是安禄山贿赂杨国忠,等等。作者之所以改写史实,是因为这样重组之后
便于集中矛盾组织故事、展开剧情,以杨国忠一人的行状展示出外戚的依势
弄权、唐玄宗的昏愦误国、朝政的寙败黑暗,藩镇与外戚的争斗、勾结,并
直接与安史之乱大唐中衰和李杨爱情悲剧联系起来。由于作者没有违背杨国
忠是唐代奸相、误国害民这一基本事实,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是违反了历史,
反倒觉得改得很合情理。其他人物如郭子仪、雷海青等,作者都根据需要作
了不违背其基本思想倾向的改写和虚构,使人物饱满起来,获得了较好的审
美效果。
《长生殿》艺术上第三点出色之处是它浓郁的抒情特色。抒情性可以说
是中国古代爱情戏的一大特点。《西厢记》《梧桐雨》、《汉宫秋》等名剧
都曾以此获得美誉。《长生殿》亦是如此,这种抒情气氛笼罩全剧,而在杨
妃死后变得更加浓郁。它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写得泌人心脾,令人不由
得随之泪水潸然。如《闻铃》出的一段唱词: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呜。一
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
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
負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
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似我回肠恨怎平?
——[武陵花]
如有的评论家说的:“缠绵哀怨,一往而情深”。
从结构上讲,《长生殿》也很讲究。全剧五十出,前半部以爱情起笔,
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并行,场次交叉展开,到二十五出处合一。《埋玉》一
场,是李杨爱情发展到高峰之日,也是社会矛盾集结总爆发之时,显示了爱
情与政治的互为因果关系,主题已经显明。后半部的浪漫主义描叙,极写男
女主人公的痛苦相思,表现了作者以爱情为主线的意图和同情李杨爱情遭际
的情感倾向。同时,又用了《献饭》、《骂贼》、《剿寇》、《看袜》等出
承接上半部的政治副主题总结历史教训,又表现了作者对李杨爱情情感上的
同情和理智上批判的矛盾复杂心态。最后以团圆结束,进一步规定了爱情与
政治二者在全剧中的主副地位。
在场次上,《长生殿》安排得也很得体:“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
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
(王季烈《螹庐曲谈》)它音律上成就也很高。洪升本人在音律上颇有造诣,
① 据《资治通鉴》:“杨国忠为御史中丞,方承恩用事。禄山登降殿阶,国忠常扶掖之。”
又得到曲学专家徐麟的订正,所以全剧“句精字研,罔不谐叶”(吴舒凫《长
生殿序》),以至于“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蓄家
乐者,攒笔竞写,优伶能是,升价什佰”(吴舒凫)。
《长生殿》也有缺点,较突出的是,作者为了上下本剧本的对称,杨妃
死后亦写了二十五出,所以后半显得拖沓,不及前半紧凑。
《长生殿》既是一出爱情悲剧,又是一出政治悲剧,被收入王季思主编
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由于其内容与艺术上的成就,在当时就广为流
传,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话流行①__________。清人梁廷柟说:
“《长生殿》至今,百余年来,歌场舞榭,流播如新”,说洪升“以绝好题
目,做绝好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可见其影响和为人推崇之深。
第四节 《四婵娟》
洪升保存下来的戏剧还有《四婵娟》杂剧。
《四婵娟》包括《咏雪》、《簪花》、《斗茗》《画竹》四出短剧,是
一组写心杂剧,不讲究情节的生动曲折,主要是借剧中人物抒写作者的心曲。
每剧只一折,分咏谢道韫、卫茂漪、李清照、管仲姬四位才女事。谢道韫能
诗,卫茂漪善书,李清照能词、管仲姬擅画。作者掘取她们生活中的佚事,
阐发了自己的妇女观与婚恋观,亦即作者对妇女、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审美
标准和审美理想。
首先,《四婵娟》肯定了妇女之“才”。这其中有两种含义:一是作者
认为有才华的女性才是完美的女性;二是承认妇女有超乎男人之上的才华。
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传统的女性审美标准是:“妇德、妇言、
妇容、妇功”(周礼)。“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
丝枲”(郑玄)。由此可见,根本没有“妇才”的份儿。因为“女子无才便
是德”。如同“天尊地卑”是万古不变的“宇宙规律”一样,“男尊女卑”
也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妇女只是男人的奴婢。即使男人中的“多情”
者,也大都是把女人等同花鸟看待,女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人格。在《西厢
记》杂剧等具有反封建进步意义的剧作中,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式的婚姻,
固然是对传统门当户对婚姻观的一种反叛、一种进步,但究实质说,对女子
的要求还只是貌,对男子则要求的是才,仍是女性以貌取悦于人的观念的延
伸。而在《四婵娟》中,作者高度赞美了富有才华的女性。谢道韫“林下清
风玉不如,绿窗深掩小春初。朝来懒把蛾眉画,只爱牙弧寮苁椤保八
是个女子,却只耽情笔墨”;卫茂漪“闺阁名姝,独精书法,簪花妙楷,擅
绝古今”;李清照是名传千古的女词人;管仲姬以善画竹而闻名。她们不仅
秉绝世芳姿,而且擅超群才华。作者认为她们这样的女性才是完美的。这种
不仅把外在的美貌、而且将内蕴的才华作为衡量女性流品高下的标准的观
念,显然是对传统的女性审美标准的更新。
这种观念的更新还表现在,作者隐隐地摒弃了封建道德对女性的贬毁,
而是认为妇女有与男人一样、甚至男人所不及的才华。在《咏雪》中,作者
① “收拾起”是李玉《千忠戮》中“惨睹”一出[倾杯玉芙蓉]的开头三个字。详见李玉章第四节。“不提
防”是洪升《长生殿》“弹词”出[一枝花]句首三个字,开头是:“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歧路遭
穷败? 。”。
借谢安之口说:道韫“若论她锦心绣口,端的不减男儿,就是他诸兄弟每也
都要让她一筹”。第二折《簪花》中,作者写“一代风流、千古才子”抎绝
时流”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降心投纳”于卫夫人之门下,心悦诚服地求教。
在卫夫人的点化下,他的书法才最终入绝妙境地。从历史上看,这些描写都
有一定事实为本,但作者单单把它们提取出来使之成为艺术作品,满腔热忱
地大肆渲染歌赞,显然是有其深意的。
其次,《四婵娟》表现了作者新型的婚恋观。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斗
茗》中。作者借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之口对往古以来的婚姻进行了评论。指出:
合理的夫妻、美满的夫妻,应是才貌相当,以知音式的互爱作为基础;但现
实中的夫妻则大都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