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

第9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9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不仅害苦了张生,她自己也吃尽了苦头,更使夹在中间的红娘左右为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彼此间的误会、猜度中引起的。
这一对矛盾不是以一方的胜利,一方的失败而告终的。而是当彼此的误会消
除,猜度释清之后,矛盾冲突也就解决了。然后同心协力,向以老夫人为代
表的封建礼教进行斗争,进而把主要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在红娘的大力帮助下,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得到解决。通过
“酬简”,两情得以相遂。然而他们的这一“叛逆”行动,又必然为封建礼
教、道德所不容。于是主要矛盾冲突的双方,即以老夫人为一方,以莺莺、
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再次被激化了起来,继续推动剧情急速地向
前发展。于是产生了《拷红》、《哭宴》(《长亭送别》)、《惊梦》等十
分精彩的几折戏。
第三节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西厢记》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
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从他们
的言谈举止、心理活动中,很容易分辨出他们的身份、教养和出身地位来。
譬如莺莺和张生,他们都是贵族出身,但又都有父死家破的共同经历和较高
的文化素养。莺莺紧闭深闺,闲愁万种,无处倾诉;张生怀才不遇,“书剑
飘零,游于四方”。正是有上述思想上,感情上的共同之处,才使他们能在
佛殿上一见倾心,然后,就情意缠绵,难舍难分。
然而,莺莺在未遇张生之前却是一位幽静、深沉而又温柔的少女。相国
独生女儿的地位和教养,以及封建家长的严格管束,几乎使她只能成为一个
和她母亲一样的贤妻良母。因为她父亲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
只因“父丧未满”才未成婚配。如果莺莺安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那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待服满父丧之后,乖乖地去做郑恒的夫人。
生儿育女,了此一生。莺莺毕竟是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家长的严格管束,
只能禁锢她的身,却禁锢不住她那渴望自主爱情的心灵。”花落水流红,闲
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不正是抒发了她久锢深闺之怨吗?正是有此思想基
础,才会产生对张生一见倾心式的爱慕。甚至在红娘的伴随和催促之下,还
要回头看张生一眼。这一细小的动作,就已显示出莺莺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叛
逆行为。但莺莺与郑恒又已早有婚约,她要违抗母命,撇开郑恒而去另爱张
生,必然是困难重重:上有老夫人的严厉管束和严酷的家法;下有红娘的朝
夕相随,“行监坐守”。这些都是她必须小心谨慎,处处提防的。经过“隔
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不仅加深了对张生的感情,同时也越来越不
满于老夫人的管束和红娘对她的监护了。特别是在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的
内心更处于十分矛盾之中。既不满老夫人拆散他们指日可待的幸福婚姻,又
惧怕老夫人严酷的家法而不敢行动;她有求于红娘,希望红娘为她传递书信
和去问候张生的病情,又惧怕红娘口不稳说出去让老夫人或别人知道,处处
事事提防着她,并进而在红娘面前做出许多“装模作样”的事来。对张生也
是如此。本来是莺莺主动寄去约张生月夜私会的书简。当张生应约而来时,
她又翻脸不认帐,把张生狠狠教训了一番。几经波折之后,莺莺终于采取了
大胆的违背母命,违反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不仅向张生书写了表示爱情的
诗简,并自抱枕衾赴西厢私下成亲,实现了他们婚姻自主的理想愿望。
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既成事实以后,老夫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虽然同
意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并不因此而善罢甘休。进而采取“明许暗赖”的
手段,企图再次破坏这桩婚事。老夫人在许婚以后,立即以“俺三辈儿不招
白衣女婿”为借口,逼迫张生赴京应试,用能否考取状元作为娶莺莺为妻的
法码。既是对张生的刁难,也是对莺莺的严重威协。因为无论张生考取与否,
对莺莺来说都可能是悲剧。因此,莺莺对老夫人的逼试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
对功名富贵也表现出极大的厌恶;对张生的此次赴京更是忐忑不安。因此在
“长亭送别”时,她才一再叮咛,再三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
便回来”。“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
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异乡
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把功名富贵斥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把维护专一的爱情,放在高于一切
的地位。总之,《西厢记》中的莺莺,既是一位聪明机警,深沉不露的少女;
又是一位蔑视功名,只重爱情的叛逆女性。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既善
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出的弱点,同时也细致地描绘了她性格
里深沉、谨慎的一面”。(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写得十分真实、
生动、形象。
剧中的男主人公张生,跟莺莺的性格不尽相同。作者主要突出了他憨厚
和对爱情的执着、专一的性格特点。游普救寺时,在佛殿上与莺莺邂垢相遇,
就为她天姿国色般的美貌所倾倒而深深爱上了她。为了得到莺莺的爱情,他
通过联吟、请兵、琴挑等各种方式以求赢得莺莺的好感;为了争取莺莺的爱
情,他宁愿抛弃功名,不再上京赴考;为了争取莺莺的爱情,他被红娘白抢
一顿而不气馁。为打听莺莺的消息,他可以向红娘下跪,向莺莺的简帖叩头;
为了莺莺,他废寝忘餐,甚至身染沉疴,面容憔悴;老夫人的花言巧语没有
使他上当;老夫人的打击欺骗没有使他动摇;中状元后,他没有“停妻再娶”,
仍深深地爱着莺莺。张生对莺莺的爱情是那样地执着和专一。无论遇到什么
情况,都是一片赤诚,一直没有改变。用莺莺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
的“赤诚种”。
张生憨厚、诚挚、胸怀坦荡而又书生气十足。他把莺莺约他私会、成亲
的书简内容原原本本地唸给红娘听;莺莺赖简时,他惶恐不安,无计可施。
除自怨自艾之外,别无它法。红娘说他是个“银样腊枪头”式的人物,中看
不中用,软弱得很。作为一介书生,张生在和封建礼教的斗争中的确有软弱
的一面。如在老夫人赖婚之后,他竟然想“寻个自尽”;莺莺赖简以后,他
也说:“此一念小生再不敢举? 。眼见休也。则索回书房中纳闷去”。《西
厢记》虽然在很多地方洗刷了元稹《会真记》、董解元《西厢记诸官调》中
张生的浮薄性格和过多的轻狂、庸俗的表现,但仍存在着某些近似轻狂的举
动。这不大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主要倾向。总之,张生这个人物,在莺莺的
眼里是个“志诚种”;而在红娘的眼中,张生有时“酸溜溜螫得人牙疼”,
是个文魔秀士,风欠酸丁”型的“傻角”。张生的形象,给剧作和舞台演出
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现在,我们来看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又一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从身份地位上看,她
只不过是崔家的家生婢女,处于下层社会的丫环。正是这种身份,使她有着
一种受奴役、被压迫者的是非标准和正义感。她聪明伶俐,天真热情,心直
口快而又乐于助人;她乐观、勇敢,并熟悉崔家这个封建家庭中各个人物的
性格和弱点。她具有的聪明才智,在某些地方不仅胜过诗书满腹的莺莺和张
生,而且还能折服老于世故的封建家长的典型人物崔老夫人。红娘曾善意地
嘲笑过张生的迁腐寒酸,常常不满张生那种书呆子气,俏皮地把张生比作重
看不中用的“花木瓜”和“银样腊枪头”。说他是“傻角”、是“文魔秀士,
风欠酸丁。”但当纨袴子弟郑恒真把张生看作“穷酸饿醋”时,红娘又拚命
为张生辩护。针锋相对地质问郑恒,痛快淋漓地责骂郑恒是“倚父兄仗势欺
人”的“小人浊民”。充分表现出她是非分明和富于正义感。对莺莺也是这
样。红娘善意地奚落莺莺小姐的矫揉造作和“做假”行为;揭露嘲讽莺莺的
“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的内心秘密。
红娘对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开始时并不太热心。张生第一次遇见红娘,并
自作多情地进行一番介绍后,她用“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的冰冷言
语抢白了他。对张生、莺莺的隔墙酬韵,红娘也“不做美”,不但态度显得
比较冷淡,并且催促莺莺赶快离开。但当她逐渐看到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
情感,以及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千方百计地干涉、破坏之后,便由同情转而
积极帮助他们进行斗争。她不辞辛劳地为张生、莺莺传书递简,出谋划策,
担尽风险而毫无个人打算;她帮助崔、张克服弱点,增加斗争勇气,促进他
们的结合,完成“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夙愿。在老夫人发觉莺莺与
张生的私自成亲之后,怒不可遏。莺莺和张生都惊慌失措的时候,红娘却从
容镇定,不慌不乱,沉着应付。用她的聪明才智,伶俐的口才和无可辩驳的
事实,勇敢地在老夫人面前替他们辩解。她对老夫人说:
信者人之根本,? 。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
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
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
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
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
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也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
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 。
陈之以大义,晓之以利害。巧妙地应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使得老夫人也不得不服输地说:“这小贱人也道得是。? 。待经官呵,玷辱
家门。罢罢!”认可了崔、张的婚事。《拷红》一折,本来是由老夫人审问
红娘,实际上变成了红娘审问老夫人,并取得了胜利。从而使戏剧冲突发生
了富于戏剧性的变化。所以,这折戏七百年来屡演不衰,深受人民大众的欢
迎。
红娘,在《董西厢》中还是个次要人物,但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
她却被塑造成另一主要人物了。全剧二十一套曲子,由红娘主唱的就达八套
之多,还外加两个楔子,比莺莺、张生主唱的还多。可见作者对塑造红娘这
一典型人物的重视,而且取得极大的成功。《西厢记》之后,红娘就成了我
国人民对那些热心于为男女牵线搭桥,乐于为婚姻奔忙者的代名词了。
至于处在莺莺、张生、红娘对立面的崔老夫人,应该说是《西厢记》里
的反面人物了。但作者并没有把她概念化、脸谱化。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
把她写成既复杂又真实,贯串全剧的人物之一。她“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
“是是非非,人莫敢犯”。尤其是在相国去世以后,她对女儿的管教和防范
更加严厉。“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敢辄入中堂”。
为了严防女儿有越轨的行径,她不仅不让莺莺潜出闺门,而且指派红娘“影
儿般地不离身”地行监坐守。她既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家长,又是一位封建礼
教和相国家谱的坚决维护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老夫人是
在她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怕辱没了相国家谱的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才答应不拘何人,“但有退兵之策的,? 。断送莺莺与他为妻”的。一旦情
况好转,转危为安之后,她又反悔,硬要拆散她亲口许下的,也是莺莺追求
的这段姻缘。在《赖婚》这折戏中,作者对老夫人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作了
细致的描绘。作为一个母亲,老夫人不能不感激张生救了莺莺及她们全家。
况且她又亲口许过婚,不能不为自己的背信弃义而感到有些内疚。所以,当
张生愤而告辞时,她又让张生住下,留下了他。按理说,老夫人是想撕毁她
亲口许下的这一婚约的。现在张生要远走他乡,不正是她希望得到的结果吗?
然而老夫人没有这样做。这并不是“她在良心上产生了自责”,而完全是为
她“相国夫人”的名誉地位着想的。所以后来在张生、莺莺已私自成亲的情
况下,她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上朝取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