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动了娱乐圈 作者:于蕾 >

第16部分

我动了娱乐圈 作者:于蕾-第16部分

小说: 我动了娱乐圈 作者:于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是选美出身,和张曼玉同时期出道的女明星有很多人。只是因为外形甜美可爱,张曼玉投身演艺圈之后开始频繁地做起了〃花瓶〃,扮演天使、妹妹、女朋友等等让人赏心悦目的角色,在影片里负责微笑和尖叫。其实如果她自己不觉得烦,这种角色是可以一直演下去的,只要形象保养得好,观众也都情愿看一个开心就像是看广告一样不也满好嘛。圈里也的确有很多这样的〃大美人〃,比如关之琳和李嘉欣。     
  但是张曼玉似乎不是这样的,1990年代初演出电影《阮玲玉》的时候,善感的她沉入角色很深,在看阮玲玉的资料时,她发现这个几十年前的一代名伶也是从〃花瓶〃开始做起的,张曼于当时不无感慨地对导演关锦鹏说〃那么我们岂不是一样的吗?〃虽然外形并不十分相像,但是张曼玉对与自己命运有几分相似的阮玲玉的刻画却分外用心,并且为角色需要剃光了眉毛。这部电影之后为她赢得了她演艺生涯中有分量的奖项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这也是几十年来香港女演员在国际影展中赢得的最高奖项。     
   
6、什么让张曼玉成为经典?——她的美与时间无关(2)     
  通过这部电影,张曼玉真正学会了〃用心〃去演戏,她就此告别了〃花瓶〃时期,超然跻身于演技派女星的行列之中。     
  只要一提到张曼玉,大家都喜欢说:这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但是在利用天赋的灵性同时,她也的确肯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心力。     
  和法国导演奥利弗·阿萨耶斯结婚之后,张曼玉离开了香港影坛一段时间,在欧洲和丈夫过着幸福生活。如果不是因为王家卫的一部怀旧影片《花样年华》开拍,在日新月异的华人电影圈,张曼玉似乎就此快要被遗忘了。     
  〃这是一部很优美的电影,情节中男人和女人并没有太多的情欲,但是那种压抑在外表下的心理很动人……这是1960年代的故事,只有那个年代的背景下才可能有这种故事。〃     
  《花样年华》公映之后果然引起一片喝彩,张曼玉和梁朝伟被影片塑造成了婉约派偶像,在每个人的议论中,被提起最多的是她在电影里换来换去的27套旗袍和她曼妙的身材,还有梁朝伟忧郁的眼神,这部电影一下子成为了都市人的新偶像剧。     
  这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看张曼玉的表演。其实那种压抑下的含蓄情感是最难表现的,〃我的启蒙老师是王家卫,比如在最初拍《阿飞正传》的时候,有一场戏酝酿到要哭的时候,他叫我忍住不要哭,我记得他当时告诉我,以后就算自己真的想哭,第一个反应也是把眼泪吞回去,忍不住才哭出来的那一刻才是最伤心的。他说笑也是一个道理,这样才比较真实。 〃提起演戏,她这样说。     
  尽管接近40岁,张曼玉仍然是众人的偶像。在香港影坛她当之无愧地拿着每部戏600万港币的女星最高片酬,同时她广告代言的身价据说也不低于1000万。我并不是拜金,因为在这里,演员的身价就代表了〃自身的价值〃,就像好莱坞的〃2000万俱乐部〃,片酬是衡量一个演员是否为一线大明星的标尺。     
  不是依靠天分,而是张曼玉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这些。     
  这个美女,与时间无关     
  她的故事起伏跌宕却优美动人,20年的时间,她不仅没有被人遗忘,而且更加光华耀眼。这时候,年龄已经不是问题,喜欢她的男人和女人都说:这才是真正有味道的成熟女人。     
  2003年9月20日,张曼玉过完了她〃3字头〃的最后一个生日。     
  香港娱乐圈有很多即将迈入40岁的美女,并且根据个性不同分为各种类型,有精致版的关之琳、话题版的刘嘉玲、搞笑版的吴君如等等。入行以来,张曼玉都不算是最出挑的〃绝色〃1983年她从英国回香港没多久,就得到了当年〃港姐〃的亚军,刚出道时她打出的是〃可爱〃牌,因为性格外向口无遮拦被称为〃鬼妹仔〃,在很多电影里做花瓶,以纯真甜美博人一笑。数年前香港某媒体评选过〃四大绝色〃,包括林青霞、关之琳、李嘉欣、甚至有当时刚演完《霸王别姬》的张国荣,张曼玉则榜上无名。     
  真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是阅历,连气质都可以随着年龄而变化。20年的时间可以让任何一个人脱胎换骨,曾经性格见棱见角的张曼玉终于被打磨成了一颗圆润的珍珠。     
  2002年4月,我在北京见到张曼玉的时候,她对我说:〃我现在对自己外形方面的要求不多。只要维持自己身体的健康、保持快乐平和的心境就很好……女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觉得幸福。而对于物质方面,我反而年龄越大越无所谓,我不是一个特别现实的人,赚钱、工作最好顺其自然,很多东西是你的就是你的,如果不是你的,那就不是。〃当时她刚刚离了婚,并且和好朋友梁朝伟传出绯闻,但是对于这方面的话题她丝毫不避讳〃我们是朋友,〃她平静地微笑着,说。     
  和我告别之后,张曼玉匆匆穿过酒店大堂,这时有一个影迷向她喊:〃张曼玉,我爱你!〃她寻声望去,展颜一笑,然后轻轻挥一挥手,当时我又一次看到了她微笑时出现在眼角的鱼尾纹,那是一个女人被岁月的流水打磨过的痕迹。     
  很显然,并没有人因为张曼玉的皱纹而改变对她的喜爱。年龄越来越大,她却越来越红,如今片酬和广告身价已位居所有香港女星之首。     
  从1983年到今天,张曼玉的20年丰富而精彩,她的故事起伏跌宕却优美动人。20年的时间,她不仅没有被人遗忘,而且更加光华耀眼。这时候,年龄已经不是问题,喜欢她的男人和女人都说:这才是真正有味道的成熟女人。     
  20年前的张曼玉和20年后的张曼玉是不同的。时光流逝没什么可怕,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经历中吸取养分,让自己越来越成长这样的女人不会衰老,只会〃升值〃。     
  2003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和上海本地的朋友约好在南京西路的〃波特曼〃酒店见面。刚在大堂落座之后,偶然抬头,我碰巧发现了从我身边匆匆走过的张曼玉。     
  〃做了这么多年记者,采访过的人里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朋友问。     
  看着窗外午后的阳光,我想起了刚刚从我眼前经过的张曼玉。之后,我对朋友讲述了一年多之前采访她的经历。     
  其实,张曼玉并不是7年〃娱记〃生涯里最令我难忘的人。     
  因为在采访她的时候,我已经了解应该怎样去做一个〃娱记〃,并且决定离开这个行业。而见到张曼玉之后,她让我更加了解应该怎样去做一个〃不败〃的女人。     
  像她说过的那句广告词铂金,贵乎稀有。     
  而一个不能被时间所摧毁的女人,她的价值又何尝不是如此?     
   
1、我是〃赵薇军旗装〃事件的“始作俑者”(1)     
  我很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我就是当初给赵薇做专访和编辑那一组图片的人。“赵薇军旗装事件”发生后,我接到海内外的无数电话,不是谴责,就是怒骂,以至后来我对电话产生了恐惧感,而且这也是当时杂志社所有员工的心态。     
  做记者7年,我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深刻地感受到责任和来自社会的力量。我对这件事引发的后果深感自责,不管是对赵薇还是对杂志社都如此。同时应该强调一点——拍摄这组照      
'        
片和出版这组照片的所有人的本意都是非常单纯的,就是追求时装的美感,谁都不曾料想它会带来如此恶劣的后果和影响。     
  但是这件事情发生了,也已经过去了。     
  对此,我只能说抱歉。     
  超级明星一夜之间成了“民族罪人”     
  其实,2001年9月这组图片发在杂志上的时候,已经是拍摄之后半年的事了。我想,当赵薇突然发现自己在某些媒体中成了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人,一定是懵了,她甚至不一定会记得半年前的那次普通工作。     
  对于早早出名的赵薇来说,2001年的年底到2002年的年初一定非常难过。     
  她曾经作为模特给《时装》杂志拍摄了一组照片,因为所穿的一款时装上印有日本军旗,一夜之间成了万夫所指的民族罪人,遭到了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声讨和谴责,“汉奸”甚至更难听的话不绝于耳。之后在登台演出的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当头淋粪,引来海内外一片哗然,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这对于一个正当走红的年轻艺人来说无疑是灾难。     
  所有人都是通过一部电视剧认识赵薇的,当时她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学生,主演后来红遍海内外的《还珠格格I》时,她的片酬只有每集3000块人民币。这也是当时所有初出茅庐的〃影视新人〃的市场统一价。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日后这部戏会红到一发不可收拾、红到让〃琼瑶热潮〃卷土重来、红到让戏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明星。     
  而这就是娱乐圈的命运魔法,只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它让以上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作为演员,大概都希望自己可以成名,只是当这一天猛然来到眼前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手足无措。因为它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压力。     
  虽然张爱玲老早就说〃出名要趁早啊〃。可是我觉得,太早出名对一个人来说是喜忧参半的。因为太年轻,他(她)还不懂得好好把握自己,不知道怎么处理诱惑和机会。很多太早出名的明星被宠坏了,还有很多太早出名的童星夭折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名气对他们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军旗装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     
  2001年9月,这组照片终于发表在杂志上,虽然间隔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效果还不错,和照片同时配发了一篇赵薇的专访。     
  2001年12月,过了3个月之后,突然出事了。有一家媒体刊登出那一期杂志里赵薇的一幅照片,并且同时有文章指出:她身上穿的是日本海军军旗,脚下穿着一双皮靴,面容冷峻,这简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借尸还魂。赵薇,你居心何在?!     
  如果作为当事人赵薇,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懵了。因为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你也许早就忘了这件很普通的事情,何况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而这时候这种舆论突然传来,一时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我穿着日本军旗吗?我是汉奸?我怎么会成了汉奸?     
  没必要重新描述当时这件事引发的沸沸扬扬的局面,因为相隔时间并不长,每个人也许都还记得。只是,一个当红明星因为穿错了一件衣服而引起轩然大波,并且被写入了教科书,这绝对是一件破记录的新闻。     
  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赵薇,她的一举一动会入每个人的眼,作为公众人物,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她很〃特殊〃。     
  现在我想,如果赵薇在30岁成名,也许杂志社不会让她穿着那么前卫新潮的衣服拍照,而她也会比较谨慎地为自己打造形象毕竟年岁不小了。     
  可是她还年轻。年轻人好像很容易〃出事〃,比如17岁就入娱乐圈、20岁就大红的谢霆锋,摔吉他、开快车、因为〃顶包案〃上法庭、因为〃锋芝恋〃、〃锋菲恋〃分分合合而成为热门话题人物……一个年轻男孩子的行为被媒体无限放大、被公众无限关注。只因为他是个当红明星。事发之后,赵薇虚心地接受了处罚,并且态度积极地改正,可以相信,这件事情让她成长了。     
  〃赵薇军旗装事件〃已经过去快两年,而且这件事情只是赵薇当红以来众多麻烦的其中之一。     
  〃出名要趁早〃,究竟好还是不好?也好,也不好。     
  为什么偏偏是件“军旗装”?     
  2001年年初,杂志纽约工作室的负责人邹雪找到了正在偷闲度假的赵薇。在那次拍摄中,服装师为赵薇挑选了十几套衣服,而后来被指为“日本军旗装”的那件长裙是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年轻设计师的作品。摄影师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觉得衣服上的中文字很有时尚感,而且这一年流行各国的国旗图案。     
  关于这件事情,我敢说,年轻的赵薇绝对没有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心思和胆量,而且这件事的发生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个无心之失。     
  我很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我就是当初给她做专访和编辑那一组图片的人,当时我在《时装》杂志工作。     
  1998年2月,我进入《时装》杂志工作,这本杂志在1982年创刊,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本专业时尚类杂志,附属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