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砚霓小集 >

第45部分

砚霓小集-第45部分

小说: 砚霓小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如今以三书递相承受而观其异同,那就可以看清:三部书都是以一个家
庭的日常生活、一个男主角与多个女主角的生活关系为内容——这样的内容
在它们以前是没有的,所以是一大创造。此为共同点。

但是,《金瓶梅》所写的乃是一个市井俗人、恶劣品行的故事,他与许


多妻妾侍女女人的淫乱关系,女角色也都是低级趣味的精神世界,因而它以
“淫书”(大量描写性行为)而闻名。《儿女英雄传》则只是一个少年公子
如何读书上进、做了高官,又娶得二妻一妾的富贵享“艳福”的经历——这
实质只是一种非常庸俗的“兴家”、“荣显”与“享受”的梦想,此外并无
思想内容可言。

然而《红楼梦》,虽然它上承《金瓶梅》,下启《儿女英雄传》,却与

两书的品格境界迥然不同。
其不同在于:
与前书相较,这一部小说所叙写的众多人物是有高级文化教养的世家男

女,而不是市井俗恶角色。

与后书相较,这部小说所叙写的不是荣华幸福,美满得意,而是家亡人
散,一大悲剧结局,而此悲剧结局的思想内涵是深切悲悯妇女人才的不幸的
遭遇与惨痛的命运。

这部小说的伟大,由此已略显端倪。我们不妨换个方式表述:这部书男
主人公的对女性的关系是悲悯、同情、怜惜、愤慨、惭愧(自己不如她们,
而又毫无能力救解她们的不幸与苦难),而大异于那两部书的只是将她们视
为男人的附属品和享乐工具。

这种思想认识,在古老的中国来说是一种崭新的崇高的妇女观!
《红楼梦》的伟大,正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为突出鲜明。
但是,这种崇高圣洁、博大精诚的精神境界,却非一般常人所能达到,

因此不但觉得难于理解,而且更易发生误解错觉——很多人把书中男主人公
贾宝玉看成了只是一个“花花公子”,甚至是个下流的只愿和女人厮混的“色
鬼淫魔”。

这也就是这部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多层次悲剧性的一个深层。

这一层异常要紧,因为假如不能理解它,那就必然对“自叙”、“自传”
也作出误解——以为自叙就是单为了写一个微藐的自私自利的“小我”,而
不知《红楼梦》的自叙性的伟大意义正在于它是通过自叙、以自己的身世生
平、经历“词典条目”,而是在一个大整体建构中的精致巧妙的“构件”,
各自起着错综回互的奇妙作用。

《红楼梦》是中国的唯一的一部文化小说。凡是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的人,若肯来读读它,一定会感到惊奇与喜悦。
这小说而具有如此巨丽精深的文化内涵与表象,这个事实却早为欧洲的
读者看清了。1926 年,一位德国人名叫理查·威廉,他说——
(红楼梦)像《绿衣享利》,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提供了大清帝国的文

化史图画。
1932 年,另一德国人名叫恩金,他说——
《红楼梦》与《金瓶梅》不同,写的是一种有教养的生活。
作者曹雪芹不知何来神力?把日常琐事写得如此生动!
读过《红楼梦》,才知道中国人有权利对他们的优秀文化感到自豪,—

—欧洲人是从未达到过如此高度的。
我想,这些话如出自中国人之口,会被讥为自大无知;如今实系欧洲读
者的心声,这就很有不同,其说服力不能说不大吧。
《红楼梦》一部书写了几百个男女老少的人物,而主要的女性就有一百
多个。我曾打比方:伟大的莎士比亚以写出众多人物而腾誉寰宇,他的人物


分散在三十六七个剧本中;曹雪芹不但写的人物数量超过了莎士比亚十倍,
而且这多人是在一部大整体结构中出现和活动的!可见曹雪芹的神力更是惊
人。

说到大整体,我不能不深抱憾恨地向读者表明:曹氏原著的大整体已不
复存,今只传有八十回(还包括小的残缺,由后人补缀过)。其后四十回,
是雪芹卒后很多年别的人续作的,伪托说是“发现”了“全本”,蒙蔽了当
时与后世的无数读者。

后续作者的头脑心灵与曹雪芹距离甚远,不是一类人。他把原著的总精
神歪曲狭隘化了——变成了一男二女“三角恋爱”的“争婚”故事,把原来
悲悯所有妇女不幸命运的大悲剧性质品位彻底改变了,也破坏了原著的精密
奇特的总体章法结构。

这确实是中国文化、文学史上的一个最大的不幸与损失!

这不幸损失,促使了有些学者努力研求原著整体的大概轮廓与内容,成
为了一门专学——“红学”(Redology)中的一个分科:“探佚学”。已做
了一些成绩,可以初步打破伪续的长期留下的影响,而逐渐理会曹雪芹的真
实境界与伪续是如何地悬殊迥异。

曹雪芹(1724—1764),是清代的“旗人”,他家自明末成为满洲人的
奴隶,清代建立后仍为“内务府包衣人”,即皇室奴仆身分;他祖先本是河
北省丰润县人,明代末年,他的四世祖被满洲兵俘虏,做了奴隶。他的曾祖
母是康熙大帝幼年的教养者(保姆),因此世代三辈四个人相继在南京作织
造官,不但是皇帝亲信,生活优裕,而且一家都酷爱文学艺术,他祖父曹寅
更是个杰出的诗人、剧作家、藏书家,《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编刊的——
共收唐诗人二千余家,诗六万余首!

由于皇室内部争夺权位的政治原因,他家受到牵连,受到屈枉,很快陷
入不幸与贫困的境地。雪芹本人一生遭遇更惨,在衣食缺短、住宿无家的处
境中,坚持了至少十年辛苦,写成一部一○八回的《石头记》——即《红楼
梦》。可惜由于后半部分(三十回左右)内容触及了政局的变革,犯了皇家
的忌讳,遂将全书割弃了原来的后部分,而改由别人另续出了四十回,拼在
一起,是为现在流行的一二○回本《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与书中男主人公贾宝玉相似,是东方特有的积世教养的文化
诗人型的人物,这种人感情特别丰富敏锐,灵智至为高深超俗,品德又只为
利人,不知利己——因此其对宇宙万物的看法、态度,以及对世间事物的价
值观念与世俗常人遂极为不同,因此便被视为“疯子”、“傻子”;他们的
文化冲突与灵智冲突都很深巨,有时甚至十分激烈——于是最后乃不容于当
时的社会,受尽歧视与误解,成为大悲剧!

我介绍这些中国文化历史的若干有关实际情况,就是为了说明这部小说
何以为“奇书”,何以为伟大的根本因由。今日的读者,尤其是不同历史文
化背景的不同国度、地域的读者,读这种“奇书”,也会发生各式各样的“文
化冲突”——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疑问重重,以至茫然莫知所谓。。这都
是定会发生的情形。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阻碍你理解、欣赏、赞叹这部小说的理由。我相信
你会坚持地反复地把它读懂——因而终于领会它为何确实伟大。

周汝昌


1995 年6 月4 日于北京


《曹雪芹新传》自序

如果你想要挑选一件最困难而最值得做也最需要做的文化工作,那么我
请你挑选对中国最伟大的特异天才小说家曹雪芹的研究和评介。

我不自量,早年挑选上这个题目,从1947 年起,直到此刻,我一直为这
个主题而努力工作。

你拿起的这本小书册,便是我辛苦了四十五年的一点儿收获。

这实在说不上是一种风调雨顺的五谷丰登式的收获。摆在你面前,你会
觉得它很寒伧,很单薄,很不令人满意惬怀。

这是由于我的努力不够,能力也不高之所致,这一点自己是很清楚的,
你也会看得见。

但是客观上的困难,你却未必能够立即十分明白,甚至连“想象的翅膀”
也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困难中最大的一个,是历史给我们准备并遗留下来的可靠的文献资料太
少太少了——这是因为,曹雪芹在世时、在身后,都是被一般社会眼光视为
不值一齿的“败类”,他氏族中的一个“不肖”子孙。谁肯记载他的一切?
又谁能估量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真位置,真价值,真意义?

理解和认识曹雪芹,不过是自从近数十年来极少数几个肯来注意他的学
者对他做了研究而开始的。这种理解与认识,无庸讳言,还处在初级阶段,
还很肤浅。

在清代,只有少数人知道曹雪芹是谁,一般人则一无所知,甚至是否有
这么一个人也是不能断言的。

本世纪二十年代之初,西方熟知的Dr。HuShih(胡适博士)第一次把他
当作一个严肃的文学课题来研究,考证出此人的真实存在与家庭历史的最粗
略的梗概。此后,对曹雪芹这个人物本身(不是指《红楼梦》这部作品)进
行系统深入探讨的,几乎找不见。如李宗侗(玄伯)因发现清故宫幸存的曹
氏奏折,而作了《曹雪芹家世新考》,很有贡献,但确实只限于“家世”;
他对曹雪芹本身的一切,似乎不曾也无意多下功夫。

此后,大约只有房兆楹先生在《清代名人传略》(ProminentChinese ofthe Ch’ing Period)中写了“曹雪芹”这个词目。其所依据,即以胡考为
主。西方所能知于曹雪芹的,就只有这些。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考察曹雪芹这件工作的难度是如何的巨大。

追述这件事,可帮助你体会:这本小书还很不理想,可是它的完成也不
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一段了。

1951 年7 月至8 月初,一份名叫《亦报》的新闻报连载了署名“余苍”
(张慧剑)的长篇文章《曹雪芹》。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份关心曹
雪芹的论述。虽然那时著者还只能根据胡适、李玄伯两家的材料和见解而撰
作,却令人瞩目,因为那时对《红楼梦》的评价如何,还是个不可知数,又
焉能谈得到它的作者?——我提起余苍,是为了引他的一段话。他在文章开
头不久说:

“像曹雪芹这样的一个最为人民所熟悉的大作家,一部曹雪芹传是不可
缺少的。可是捧着这一堆零乱薄弱的资料,谁也感觉到无从下手。”

我相信,你知道了上述的情况,然后在读我这本拙著时会倍增兴味和感
慨,因为你胸中有了一个历史尺度;没有这个尺度,这本小书也大可不写了。


我用书册的形式来研究介绍曹雪芹,这次已是第三次了(1964 年、1980
年分出过两种书)。虽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始终被一个难题困扰着,
很伤脑筋。这就是,除了文献资料极度稀缺外,还有一个写法的困难。

“写法还有困难?那是随著者之意的事,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嘛。”
这话对于一般的传记(包括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类)是适用的。对于我们
目前的本主题来说,却完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很难处置的困难问题是——

曹雪芹的生平遭遇,是由于他的家世的特殊与政治内幕的根源所隐伏下
的。不叙这些,将无法理解他后来的一切;而一叙这些,则异常地复杂曲折。
结果,“家世”部分总在对比之下显得“细致”,甚至“累赘”,给读者一
个“喧宾夺主”的感觉。

我很明白读者的心理:“我要看的是你介绍曹雪芹;你讲那么多中国清
代历史,我不感兴趣。”你有这样的抱怨是不足异的。

如上所述,我已努力了三次了,到今还是没有找出解决这难题的一个好
办法。

我只能这样建议:

一、务请你以较多的耐心去读那些你认为是“喧宾”的部分;

二、如果你真的拿不出这么大耐心,那么只好请你把它翻过去——就找
着你要读的部分,从这儿开始。

但是,我还要说一句实实在在的话:我非常相信:即使你“翻过去”,
迟早你还会回过头来,重新补上这一课,因为那时你自己会发现你所“选读”
的只是一种极不完备的知识。

请相信,那不是“喧宾”,不是“累赘”,那实际上倒是尽了极大努力
化繁为简了。

我写本书,笔调与我向来的文字不尽相同。因为我早先的书,都是只以
国内读者为对象的。此次则以海外读者(全世界各国读者)为对象。因此不
能不改变素来的笔法,甚至语式,不能纯以汉文文学欣赏的传统要求来行文
措语,只可偏于平铺实叙,务求清楚明白,同时照顾一些“可读性”。

外国的读者,除了汉学专家,对中国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生活习俗、
器物名词。。恐怕都会是十分陌生的事物。如今势须讲到这些,怎么办?不
注万难懂得,都变成“概念化”的名称词语,不但做不到,而且等于歪曲或
“消灭”历史真实,那是下策。多加注脚,太繁碎可厌。。没有很理想的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