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3469-穷人缺什么 >

第1部分

3469-穷人缺什么-第1部分

小说: 3469-穷人缺什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穷人缺什么》的启示    
    黄奕    
    在google上输入“弱势群体”搜索,0。09秒内出来122万条,可见这已不是个生僻的词。    
    那么什么叫弱势群体?从一般意义上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经济十分困难的人群。他们因为贫穷致使孩子辍学、有病无法医治,许多人的理想无法实现。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作家,写了不少帮助人脱贫致富的书,诸如《教你如何致富》《用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三年成百万富翁》之类。然而,这些书,以教人赚钱的一招一式为中心,主要是一些指导创收的技能。且不说这些华而不实、大同小异的技能是否有效,难道有了养家糊口的钱,你就成了富人?    
    穷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贫富的区别并不在于拥有财富的多寡,而在于处在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    
    最近市面上流行着一本书——《穷人缺什么》,因为我也是个穷人,所以买来看了,这一看感觉眼前一亮。这也是一本教人脱贫的书,但其视角不是“技”,而是从思维方式入手,剖析了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各种原因。这是一本改变穷人思维模式的书。应该说,这种改变,比起教人们一个又一个的致富技巧,更具有根本性意义。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其特有的价值观,特有的思维模式。该书对穷人的价值体系作了深入分析,在作者眼里,“穷人”的概念是十分独特的,他认为:“谁还在为食物操心,谁就是穷人。生活对富人来说才是生活,对穷人来说只是生存。”那么穷人为什么“穷”?作者从“穷人的时间”“穷人的圈子”、“穷人的节俭”、“穷人的习惯”、“穷人的幻想”等侧面,分析了穷人贫穷的根源。    
    作者在挖掘穷人贫穷的原因时,并不限于一味的批判,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为人们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克服诸种缺失的方法,从而让我们从改变生活习惯、改变价值观开始,改变我们贫穷的处境。作者列举了穷人爱闲聊、穷人爱摆阔、穷人想发横财等心态,批评了穷人普遍存在的不珍惜时间、浪费、不注重积累等等缺点。通过对这些缺点的展示,我们可以审视自己,从而进行自我改造。    
    书中所列举的穷人的种种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并不为穷人所“独有”。说实在话,读这本书经常读出一身冷汗,总感觉书里说的就是我。实际上,该书的更大价值在于警示人们,如何从思维模式上脱贫致富。《穷人缺什么》以通俗的形式,普及一种“时代常识”,这“时代常识”告诉我们,面对经济社会的种种挑战,我们应在思想上、行为模式上、看世界的角度等方面,作何样的应对!这比教我们一条两条致富技能,意义更加深远。    
    值得强调的是,当前书市上一些通俗浅近的、像《穷人缺什么》这样的书,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更没引起专家们的重视,许多读者仅将其看作一般的通俗读物、一般的畅销书来看待,他们可能争相传阅,却对其建构时代常识的作用视而不见,对其在改变我们思维模式方面的“功劳”更是置若罔闻。也许我们太习惯于从理性的阐释里获取哲理,不习惯从通俗畅晓的描述里去获取人生的道理,这种阅读习惯,必然使《穷人缺什么》这样的书在读者那里收不到预期的阅读效果,这该是多么大的阅读浪费!在经济生活日常化的今天,“经济头脑”应是体现于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时代特征,如何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也应是一种时代常识,《穷人缺什么》就是把人们习以为常而久不觉察的、阻碍人们改善自己经济地位的种种缺失指出来,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它理应获得相应的令人鼓舞的阅读效果。


书评这一刀扎得痛快

    ——读《穷人缺什么》有感    
    小罗/文    
    最近终于学会了打八十分,这也算是赌博的一种小小的形式吧。赌徒之所以会深陷下去,原因往往是初上手时运气极好,我也是这样。尽管如此,由于技巧实在太差,结果依然是输多赢少。然后就搞不懂了,面对满手的扑克,我是富人还是穷人。    
    真理的伟大在于它的普遍性。几个世纪都过去了,我们需要的仍然是认识自己,知不足方能求奋进,最近读了一本《穷人缺什么》,突然开窍了。    
    劈个板砖在前吧。总觉得这书不是写给穷人看的。    
    书的名字就叫做《穷人缺什么》,不是写给穷人是写给谁的?真担心出版商要亏了本。然而还是有很多人爱看,无论穷人富人,都对它感兴趣,原因何在?这是一本有智慧的书!    
    书是写给有智慧的人看的。所谓有智慧的人,就是那些没有拿到好牌但是脑子很好,有机会获得胜利的人。打八十分有一招阴得狠,打之前就要先扣底牌,坐庄的或许在底上留了大分数或许什么也没有,这就要靠算计了。穷人有白手起家的勇气,他们输得起,就可以轻装上阵,不像富人,肩上扛着金钱和压力。    
    那么,穷人岂不是胜算很大?不。成功的人就是那么几个,换人不换人数。以前我们总觉得穷人就是没有钱的人,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穷人其实就是精神和物质都穷的人,这话让穷人太伤心,读这书有时读得人想哭。因为你看到了那些不想看也不敢看的东西。    
    其实,教导人脱贫致富的书在市场上已经热销了好多年。此类书籍最大的忌讳是好为人师和不痛不痒,前者让你耳朵听出茧疤,后者让你不知所云。这两种常见病多发病,这个叫古古的人都没有犯。    
    他就像一台摄像机,在“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网络时代,在“将养猪进行到底”的“大话”时期,他既不游离主流,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实打实地从穷人(相对富人而言)戴黄金、看电视、走亲戚、吃补品、聊天、上网、请客、吃饭等一连串的习惯写起,在我们最习以为常、最迷妄不疑的地方扎了一刀。    
    这一刀真还扎得痛快,让我们一下子醒了!穷人缺什么?缺的不仅是钱!缺钱导致缺志。只有小算计,而无大志向,眼光钉着琐屑的日常生计,激情消耗在太具体的事情上,鸡毛蒜皮,婆婆妈妈,得小惠而大喜,还以“知足常乐”自慰。久而久之,穷人不仅缺钱,还缺钙,整个人的精神都变软了。    
    穷人缺志是个普遍现象,对于等米下锅的人来说,很难坚持自己的理想。人穷就必然受制于人,迫于生计,很多时候只能妥协,这一妥协又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错过了发展的机会,最后只好随波逐流,一直穷下去。    
    穷人不仅是志短,而且还智短。缺少长远的眼光,缺少有效的方法,缺少做大事业的素质。尽管也有梦想,也在奋力拼搏,但只能在自己所处的这个层面上忙碌,辛苦一辈子,并没有改变穷人的命运。    
    醍醐灌顶啊!    
    分割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方法,我小的时候通常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长大以后知道更通俗的方法是穷人和富人。现在我更需要知道的是,我自己属于穷人还是富人?我缺什么?我该怎么办?    
    这本书并没有给出很具体的答案。坦白地说,我更喜欢《穷人缺什么》的前半部分(关于穷人的处境和穷人的观念),喜欢作者那份痛快淋漓与悲天悯人。相对于前半部分,后面的方法显得有点虚,后面的前途也指向不明。当然,也许一本书的作用,也只能是启示,而不是给予。人生好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点到为止,古古先生或许玩的就是这个伎俩。所以,从另种意义上说,这份“虚”,就是古古这个老鬼召唤想要有所作为的穷人和他一道在实际生活中填补、创造。


书评穷人的“自救”

    ——从《穷人缺什么》看浮躁时代的理性精神    
    王敏然/文    
    近段时间,很有一些与穷人有关的事情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震撼着大家的心灵:农民工王斌余讨薪不成怒杀四人;妓女苟某被嫖客勒死在床,留下一本写给老公的深情日记;父亲为供儿上大学,在中秋节累死;广州背包党盘踞多年专骗穷人……    
    总之,穷人的处境、穷人的精神和经济状况,正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不过,这样的惨状看得多了,人或同情,或激愤,之后便再没了下文,穷人还是穷人。媒体明天又有更惨的报道出现,昨天的感动便被彻底遗忘。    
    只有同情是不够的。穷人需要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更需要激发自身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帝拯救自救的人,对穷人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们认识到穷的原因,找到自救之路。    
    我最近读到一本《穷人缺什么》,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穷人也有穷人的智慧,但那更多的是在生存的层面上,一个生活在穷人堆中的穷人,要想跃上富人的台阶,很多时候必须和自己这个阶层说拜拜。这绝不是背叛,而是一种自我改造。”     
    这本书很让我吃惊,吃惊的原因就在于作者一改他人平庸的怜悯心态,敢于直面贫穷带给人的种种劣势,敢于直面穷人身上的某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和阻挡他们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症结所在。在这里,剖析代替了安抚,而不再以习惯性的同情的姿态来看待贫穷的问题。那些视角独特,很有头脑的分析,让人受益非浅。    
    和书市上那些流行的大同小异的“致富宝典”不同,这本《穷人缺什么》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中国的国情民情了如指掌,就使得这本书不仅在语言上极其鲜活,读起来颇为亲切,很多描述让人感同身受,忍俊不禁,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视角并不限于一无所有的穷人群体,而是深入到普通人的内心深处,让国人身上的种种陋习,让窒息我们进取心和创造力的文化、行为、心理因素,统统曝光。一本写贫富问题的经济随笔,就超越了以简单的财富标准划定穷人身份的视角限制,进入到文化层面的讨论。    
    这样,关注穷人,就不仅仅是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政策上的优惠,还得考虑从观念上加以优化。    
    《国际歌》中有一句名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命运,说穿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正确方向”指引下的努力。书中有一些篇章谈到穷人梦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并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分析,这些话对于“穷人”,甚至是很多普通人都不啻是一剂清醒剂。一夜暴富作为一种梦想,可以支撑一个人的生活趣味,但不能当成现实的奋斗目标。否则,在失望之下,在浮躁情绪的控制下,人很容易走向极端,在行为上偏离合法的轨道。这种结局也许有足够多让人同情的理由,但再多的理由也构不成行为的合理。    
    回想起这段时间媒体报道的一些穷人案例,有些令人同情,有些令人愤怒,有些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有一些让人惊悚于穷人的愚昧、野蛮。如此种种,在这本《穷人缺什么》中都有一针见血的议论,读之不得不佩服作者,在这个处处浮躁的时代里,竟有如此难得的理性精神。


第一章 穷人缺钱前言:穷人的饥饿思维

    据说民间有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在一块木板上挖两个洞,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木板后面放一些花生。猴子看见花生,就伸手去抓。结果,抓了花生的手紧握成拳头,无法从洞里再缩回来。猴子就这样紧紧地抓着他的花生,被人轻而易举捉去。    
    可怜的猴子!它之所以遭秧,就在于太看重食物,而想不到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有着非常多的可能性。    
    猴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太需要食物。穷人的状况也往往如此。    
    穷人缺钱,这是不言而喻的。缺钱给穷人带来深重的痛苦,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穷人需要钱,更是不言而喻的。    
    缺钱缺怕了,穷人就很容易把钱看得太重。对钱过份关注,就容易忽视钱以外的东西,结果,穷人所得甚少,失去甚多。    
    缺钱带来的精神上的损害,往往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加可怕。    
    杰克•;伦敦在小说《热爱生命》里,写了一个迷途者的故事。这个不幸的人独自在荒野挣扎,饥饿,疲劳,孤独,绝望,还有一匹和他同样饥饿、同样疲惫的老狼,一直跟着他,等着他倒下,好把他吃掉。然而最终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说的结尾是,这个人终于回到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