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0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0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晋代有周伯仁和周仲智兄弟两个,哥哥周伯仁为人有才气雅量,名气很大,弟弟周仲智很不服气。    
    有一次,周仲智喝醉了,红着眼珠子回到家,迎面骂周伯仁:“你的才能不如我,不过是浪得虚名而已。”    
    周伯仁一笑,没有回答。不料周仲智越说越气:“举起蜡烛向周伯仁投过来。周伯仁一边向旁边闪开,一边笑着说:“你小子用火攻我,真是下策。”    
    理解包容别人,看淡得与失,不仅能因这份平和而获得宁静和从容而且也是避免得罪小人而保全自己的一种方法。    
    齐国中大夫夷射,有一天晚上侍候齐王喝酒,感到有些醉,就悄悄端着酒到走廊去休息一下。这时候,有一个曾经受过刑的门房走上前道:“您把剩下的酒赐给我喝吧!”    
    夷射不仅没有给他,反而大怒,厉声地斥责道:“你这样犯过罪的下贱刑徒,也敢向大夫要酒喝!”    
    门房羞愧地悄然退下去,等到夷射走了以后,又回到原地,在走廊的柱子上浇了一些水,好像有人在此小便。    
    第二天,齐王看见后非常气愤,问道:“是谁,竟然敢在这里小便!”    
    “臣不知道,不过昨天晚上,中大夫夷射曾在这里站过。”    
    就这样,因为一件小事,夷射稀里胡涂地就被处死了。    
    人的一生,惹气动怒的事不计其数,倘若斤斤计较这些芝麻琐事,不仅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反而可能招来无妄之灾。反之,只要有自己的原则,对于这些小事一笑置之,得饶人处且饶人,以闲适的心态,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可能会避免很多麻烦。    
    江阴一带大户望族夏翁,一次乘船过市桥,有人挑着粪从桥上往下面的船中倒,粪溅到夏翁衣服上。这人与夏家是旧相识,仆人们怒不可遏地要揍他,夏翁说:“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们,怎肯来触犯呢!”    
    于是好言好语遣散了大家。回到家中夏翁翻阅账本,查出这人原来欠了三十两银钱没还。夏翁想他原来是借机寻衅,似求一死,于是有意为他减了债务。    
    再大的祸事,起因都由于一时的不能忍。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忍的首要是“冷静”二字,无论任何事情,如果情绪激动,都容易坏事。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9)

    长州尤翁开三个典当铺。年底某天,忽听门外一片暄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舍。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认错。    
    尤翁从容地对他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渡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它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    
    那人拿到二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一无所获,就转移到另外一家。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原因。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立刻就会来了。”人们听了这话很佩服他的见识。    
    包容畜牲又何妨    
    看任何问题,必须要看本质。如果是为着长远的目标或国家的利益,别说包容奉承恶人,就是包容畜牲也在所不辞。如果为了自身的高洁把要实施的大计丢弃一边,这是有志为天下的人所不忍做的。    
    无论局势如何,宁可牺牲一切都要保证清白和谨慎的名声,这是妇女式的检点拘束和庸人的看法。    
    明代王振当权时,周忱奉命巡抚江南,很担心王振会阻碍他工作。    
    当时正遇上王振刚开始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令人丈量王的斋阁内部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订作一块剪绒毯赠送给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适,王振更是喜上加喜。    
    后来南方发生水灾,王振主动向捐粟米千石时,周忱旌表其门,又为其儿子纳马取得官位,以此表明:为国家多缴纳和为灾民多捐献,看做是应好事,公开地告诉人们因捐粟而旌表其门是光荣的,为此当官也不是耻辱。他想以这种风气鼓励百姓。    
    此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都有王振从中赞助,江南一带至今受益于此。当各地纷纷报告灾情时,周忱奏请朝廷免去江南苛税若干万,王振也促成了这件事。    
    明朝倭寇蹂躏苏州,唐顺之当时住在苏州,见此非常痛心。    
    当时赵文华总督江南浙江诸军,他是宰相严嵩的干儿子。唐顺之挺身去拜谒他,向他陈述自己的谋略,并说非专任胡默林不可。赵文华于是将他推荐给严蒿任职方郎中,让他到浙直视察军师。接着又任胡默林做官。胡默林也送厚礼给严嵩讨好,所以才无掣肘之虞,才能顺利在崇明开展除掉倭患的战争。    
    正德年间,叛逆刘瑾掌权,刘健、谢迁都逐渐离去,只有李东阳独自留下来。他办事积极、沉着、谦逊,善于协调各种矛盾,很多人的祸患往往因此获免。可是儒生们说:李东阳没有离开是错误的。人们忘记了孝宗去世时,刘健、谢迁同李东阳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遗嘱,皇帝亲自把皇太子托村给他们。这件事假使李东阳也随刘健、谢迁离开朝廷,那么国事将难以预料,如此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嘱托吗?所以李东阳不离开,这也是大行不顾细谨,可是却没有人理解,难怪李到晚年只要有人谈及此事,则痛哭不已。    
    世上的事本来很复杂,有很多难言的隐情。只顾保全自己声名的人,很难想到大行不顾细谨的道理。做大事者不为世人,特别是不为俗儒理解的,又那里只是一个唐顺之呢!”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

    抓住大事,小事自会照顾好自己。    
    精力放到事业上    
    诸葛亮曾经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一个有智谋的人,会在别人注意小事时,从大处着眼;别人看得近,他会看得远;别人愈忙而事情愈乱,他会不动声色把事情自然理顺;在别人束手无策的时候,他会游刃有余,思路深入于无声无息的细微之处,举动却出乎于人们思索意料之外。    
    这样,再困难的事情对于他都会易如反掌,再多的问题他都可一笑置之。    
    醉心于大事业,就难免在小处疏忽,而光在小处着眼的人,就会忘了大利害。    
    在一次宴会上,有人邀请雅典政治家塞米斯托克里演奏竖琴。但是他却说:“我不精此道。我只会将一个小镇发展成一个大城。”尽管他说此话时态度极其倨做,但这句话却可以一般地用来评论政治家。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历代的治国者,就会发现此辈确可划分为两类——有一类人善于把小镇变成大城大国,却不会弹竖琴。另一类人精于竖琴,却不会把小镇变成大城,反而会把大城变成小镇甚至废墟。    
    有人能听出音乐、歌曲是否和谐、美妙;有人能鉴别书法雕刻是否漂亮、精彩;有人出口成章,能言善辩,对答如流;有人对小说诗词心领神会;有人对于射击、驾车、书法、术数样样精通,可是这些只能算是雕虫小技。    
    而做领导的如果刻意在这些上面下功夫,即便出类拔萃,眼光如离娄一般锐利,听力如师旷一般敏锐,射箭象后翌一样准确,书法象王羲之一样高杆,只能说是一技之专才,对统帅下属做大事并没有一点儿好处。    
    大家都知道,孔子也曾经为生活所迫,而做过各式各样的工作,因此多才多艺。但他自己也说,由于那些经历,而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从而阻碍了政治上的发展。    
    因此,可能的话,最好不要到处找零工,不要将精力放在与自己的奋斗目标无关的事物之上,一个真正的专家,不必多才多艺,应该专注于本专业的学问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别于乃至于超越其它的专家。    
    在我国历史上,专于小事而误大事的人物可以说俯拾皆是。    
    最早的是春秋时的鲁庄公,他能歌善舞,远远超过“曲有误,周郎顾”的水平,却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民不聊生,国人写了《蔽笱》一诗来讽刺他。    
    到了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幼年聪睿俊朗,天姿英发,5岁即能口诵《曲礼》,六岁时为父作诗曰:“池萍生已合,林花发稍稠。风入花枝动,日映水光浮。”    
    他长大成人后,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文不加点。军旅书翰,策令诏诰,都是自己亲自挥毫,从不假人之手。他平生著述颇丰,先后撰写编着《金楼秘诀》、《古今同姓名录》、《江州记》等书籍四十二种,共七百多卷。他还精通书画,自画孔子象,并作赞语,自己书写,世称三绝。他如改行当艺术家,也许会名垂后世,然而作为皇帝,却将国家人民带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2)

    晋代惠帝有一个很聪明的太子。此人不喜读书,也不喜执政,偏偏喜欢学做买卖。即位后,他在宫里面按市场的样子建造店铺,自己打扮成商人大声叫卖。他让爱妃当酒保,自己当伙计。还在苑中开渠引水,在岸边设立肉铺,自己操刀卖肉,让爱妃卖酒。    
    由于长期杀猪卖酒,他竟锻炼到可以用手来估掂肉的斤两,不差毫厘。可他不得不去当皇帝,结果搞的一塌糊涂,最后自己也身首异处。    
    到了宋朝,宋徽宗又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史载,宋徽宗赵佶天资甚高,可是他对皇室钦定的儒家经典和史书一概不感兴趣,但对笔砚丹青、骑马踢球却乐此不倦。高俅就是因踢得一手好球而受到他的宠幸才日见重用的。    
    赵佶对书画的嗜好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御前书画所,由著名书法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古代的钟鼎有一万余件,全都是商周奏汉之物。在他贮藏文房四宝的大砚库中,光端砚就有三千余枚。他命人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资料加以整理,编写成《宣和书画谱》,为后世美术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科。他还对所藏古代青铜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他决心要在绘画领域“雄冠天下”,置朝政于脑后,用整整三年的功夫临摹了宫中所藏的汉代毛延寿等37位名家的全部传世佳作。在书画造诣上,他也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他自成一体的“瘦金书”,不能不说是千古一绝。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先后将赵佶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虏掠至金国都城大定府(令辽宁宁城西),不久父子二人和一同被虏掠到北地的臣民九百多人又被迁到韩州,金朝给他们拨了十五顷地,让他们耕种自给,直到父子二人老死于此。    
    如果说赵佶本应是个杰出的艺术家的话,那么明嘉宗朱由校却是一个好本匠。朱由校人很聪明,手也很巧。他平生最爱搞土木建筑和木工制作,全套木工活他无一不精,油漆一行亦极奇巧。凡是他见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一看便能制作。他酷爱营造,常在宫中亲自动手建造回廓曲室,手操斧锯,兴致盎然。    
    朱由校尤其擅长的是精致的雕刻。他做的砚床、梳匣皆是自己雕刻、自己油漆,五彩绚丽,工极奇妙。他雕刻的八幅屏,在不足一尺的天地里花鸟鱼虫、人物走兽,无不栩栩如生。朱由校沉缅于木工制作,根本不理朝政,文武百官有时三年也见不上他一面。    
    太监魏忠贤等就抓住他这个特点,专门等他干木匠活的时候才进来奏事。天启皇帝听后,总是赶紧说:“你们看着去办吧,我知道了!”就这样大权旁落,终于葬送了大明江山。    
    有人就此感慨说,帝王的才华,应该表现在文德武功上。论文则应体察、把握自然法则,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制定政策法令;论武则应制止暴乱,平息战火,稳定社会,团结人民。这才是做帝王的宏图大略。至于鼓瑟吹萧,和诗谱曲,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员们的事情,做皇帝的却一味去钻研,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3)

    刘邦的成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做大事不必多才多艺的道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