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2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2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远数和识大道    
    社会虽然复杂多变,但它总有其规律可寻的。一个人对于社会而言虽然渺小无比,但是如果对它全长远和整体上进行了解和认识,那么就会逐渐聪明强大起来。    
    很多人能“详小事、察近物”,却不能“观远数,识大道”:所谓“远数”和“大道”,是指光明足以普照四方,智慧足以统帅万物,手中的权力足以应付变化万端的时局,推行的义举足以使经济繁荣,威望足以遏止对手发难。能够辩别下属们反映的情况是否实事求是,然后通过实际行动来明白兴废的根源,精通安危的界线。    
    春秋时,公孙仪作鲁国宰相。他自小喜吃鱼,鲁国的官员就都争着买各种鱼送上门去,公孙仪却从不接受。有时别人偷偷放下一条鱼在府门口,公孙仪也让人挂起来,直至干了也不吃。    
    他的弟弟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回答道:“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收鱼。因为一旦收下了鱼,就得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那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官。到那时即使想吃虾米,恐怕也没人送了!不收别人的鱼,就不会因为贪赃枉法被罢官,虽然没吃别人送的鱼,却能保证自己能有钱买鱼吃。”    
    小事情明白,大道理忽略,对身边的人和事一清二楚,对长远的问题却稀里胡涂,自古以来没有不因此而误事的。而公孙仪能够从一条鱼能反省到送鱼者的用心,再从中看到隐藏其中的危险。看似平易的智慧,却足令后世贪利亡身的蠢人汗颜。    
    宋真宗时,鲁宗道在做右正言之官。一次,皇上召见他。使者到他家,却找不到他。过一会,却从酒市饮罢归来。使者怕他难堪,与他相约说:“皇上若怪先生来迟,当以什么理由来回答?”宗道说:“以饮酒实情相告。”    
    使者说:“这样,皇上会降罪。”    
    鲁宗道严肃说:“饮酒是人的常情,欺君则是为臣的大罪。”    
    使者回去把鲁宗道之言如实禀报。真宗问宗道说:“你私自跑到酒家去,是何缘故?”    
    鲁宗道谢罪说:“我家里贫困,没有酒器,而酒家具备。恰好有乡亲远道而来,我请他去吃酒。我已换上便服,市人没有认识我的。”真宗笑说:“你是朝臣,恐怕要被御史弹劾。”然而从此很看重他,以为真实可大用。    
    许多人出了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如何找个理由辩解。但鲁宗道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不仅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更体现了高超的智慧,那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识大体”──能分清事情的大小。所谓巧诈不如拙诚,鲁宗道先生的所为,其实正说明“大智慧高于小聪明”的道理。    
    春秋时代,鲁国国君为了显示对子民的体恤,下了一道法令规定,鲁国的人作了其它诸侯的臣子或妾仆,能够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到国家的府库去取赎金。    
    有一次,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了鲁国人,却没有去府库取赎金。孔子说:“子贡错了,圣人做事,可以凭借它移风易俗。他的教导可以在老百姓当中实行,而不是只适合于自己的行为。如今鲁国富裕的人少而贫困的人多,有几个人能拿自己的钱去赎回鲁国人呢?领取了府库里的赎金,无损于他自己的行为,而不去取赎金,就不会再有人去赎回鲁国人了。”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8)

    不久,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那个人就送了一头牛来感谢他,子路接受了这头牛。孔子十分高兴地说:“鲁国一定会有更多愿意拯救落水者的人。”    
    用平凡的眼光来看这两件事,子贡不取赏钱,似乎胜于子路接受别人的牛。而孔子却肯定了子路而贬斥子贡,是想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做的事是不是好事,不能以一个人为标准,而应看天下人能否做到,尤其不能只看眼前的行为,而应看其长远的效果和影响,不能只看一时,而应看到长远。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的远虑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反应。    
    同样的道理,对于个人来说,远虑不及,必生近忧;并且即使深谋远虑,但由于外部形势变化莫测,也难免不生近忧,只有高瞻远瞩,拿得起放得下,能屈会伸,才能争到主动。    
    北宋仁宗年间,河西首领赵元昊谋反,皇帝仁宗寻问边防的准备情况,辅臣们对此却都对答不上来。第二天,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四位枢密使都被罢了官,其中王鬷被谪放到了虢州。    
    临行之际,其好友翰林学士苏公仪到城外送王时,王对公仪说:“我这次去虢州,十年前已有人预言了。”    
    公仪说:“那人一定是占卜算卦的术士吧!”    
    王说:“不,是曹玮。我从前当三司盐铁副使,到河北判决狱囚,那时曹玮从陕西刚被派到河北做定帅,我到定州办完公事后,曹玮对我说:‘公事办完,该回京都了,愿您明天暂留一日,我有话对你说。’我本来就爱慕他的才干,又听他说此话,就欣然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曹玮请我吃便饭,饭后他让左右侍卫退下,对我说:‘公满面是善变骨相,你将来不是做枢辅,就是做边帅,有人说你能做宰相,我看不能。不到十年,你一定到这里当总管。那时西边常传警报,公应预先研究边防战备,搜纳人材,否则无法应付突然事件。’我说:‘边境的情况,只有您十分熟悉,您有何见教?’    
    曹玮说:‘我在陕西时,河西的赵德明曾叫人用战马到中原做交易。我被他贪图小利的行为激怒,准备斩他。后来赵德明有一小儿子,那年才十来岁,对人说:用战马资助邻国已经失算,现在又因商货小事要杀守边的军人,那么谁还肯为国效力?    
    我听到这话,心中暗想:这个孩子是一块可用之材,一定有一番不寻常的志向。听说他常从集上路过,我一直想见见他,几次命手下人诱使他来府上,都没成功。于是使擅画者画下他的相貌。以后我终于见到这个孩子,真是一副英豪的模样。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边地的祸患,算一算他成人的日子,正是您将来掌政的时候,望公努力呀。’我当时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如今知道被画的人就是赵元昊。”    
    既要看到眼前,又要考虑到以后,方可谓知小大之辨者,有些人目光短浅,往往为眼前利益所诱惑,而不顾由此而带来的恶劣后果,待得灾祸来临,悔亦无济于事。    
    高欢是东魏丞相,他审时度势,独揽朝政,培养起强大的政治势力,其子废东魏而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欢也被后代尊为北齐神武帝。    
    公元519年,他还未入仕途,一次,他从洛阳回到家里,拿出全部家产来交结宾客。亲友们感到奇怪,就去问他。    
    他回答说:“我到洛阳,看到宿卫羽林军士相继焚烧领军张彝的房舍。朝廷害怕他们作乱而不加过问。国家的政治已到了这般地步,其前途也就可以知道了。财物岂是可以常守的吗?”    
    远见是太充满幻想了,但远见中有一个梦想——就是最关键微妙之所在———梦想不是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得到的,因此也记忆永远难以满足。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9)

    观其大略成大器    
    阳子居问过老子这样一个问题:“先生,有一个人行动果敢敏捷,同时又具有深入透彻的洞察力,而且他又勤学于道,先生说,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理想的人呢?”    
    老子仔细地聆听着,边听边思索。    
    阳子居说完,老子微微摇了摇头,笑着回答说:“如你所言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像个小官吏罢了。像你所描绘的那样的人的才能其实是有限的,而有限的才能往往束缚了自己。”    
    阳子居如堕五里雾中地望着老子。    
    老子接着说:“具备有限才能的人,往往为才所困,终使自己身心俱乏,心力交瘁。恰似虎豹因其身上长有美丽的斑纹和光亮的皮毛反而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灵敏机警,猎狗因擅长追奔,所以都被人抓来,脖子上拴根绳子用来打猎。有了优点反而失去自由。这样难道说是理想的吗?”     
    阳子居若有所悟地补充:“是这样。是不是就像马儿因为善于奔跑却又只会奔跑,结果却是被人驯服豢养,成了供人骑耍的工具。”    
    老子微笑着点头。阳子居又问:“如此说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理想的呢?”    
    老子回答说:“一个理想的真正的人应当是这样的,他的功德普及天下,恩惠泽被后世,而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又都似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的教化惠及万物,德追乾坤,然而,人们印又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比;他治理万民时,不会留下任何亲力亲为的施政痕迹,而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理想的。”    
    能工巧匠在建造宫殿时,如果要做圆的东西,就一定要用圆规,如果要做方的东西,一定要用尺矩,做平直的东西一定要用准绳。当东西做成以后,人们就不再去理会这些工具了,只是奖赏那些能工巧匠的技术精湛。    
    可是等到宫殿建造好以后,来参观的人也不会去管是谁造了这宫殿,而只是说,这是某王的宫殿。    
    所以说,要做成一件大事业而千古流芳,不能做圆规和尺子,也不能做能工巧匠,而要观其大略所在,做那些能够利用天下智慧的“王”。    
    诸葛亮的家世并不显赫,家境也不宽裕。而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智慧能力描述甚多,但是并没有强调他天份多么高。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人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作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陈平。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颇为刘邦赏识。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10)

    刘邦驾崩后,汉文帝时,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扶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    
    一日,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口旨说:“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    
    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    
    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卿,你可知道我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    
    周勃无言以对,头上开始冒汗。汉文帝没有理令他,转头又问:“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我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    
    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    
    汉文帝问:“谁是负贵人?”    
    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汉文帝笑了,问道:“陈卿,你不是在给联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    
    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之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    
    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    
    陈平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才受到文帝的嘉奖提拔,成为一代名相。    
    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懂得抓大放小,没有学会把责任分摊给其它人,坚持事必躬亲,但结果往往因为很多枝枝节节的小事中,搞得生活非常混乱,你总觉得很匆促、忧虑、焦急和紧张,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