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48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48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率跑到齐国,向齐王许诺,只要他出兵帮助周天子打退秦兵,就把九鼎送给齐国。齐王大喜之下,当即答应出兵。    
    秦兵退了,可是齐王却天天派人来催要九鼎。颜率于是又来到齐国,对齐王说:“我们很感谢贵国的大义救君,也愿意把九鼎献给您,可是不知道您怎么从洛阳运过来呢?”    
    齐王想了想,就说:“我们经由魏国运如何?”    
    “不行,魏国早就想得到九鼎,已经谋划了很久,九鼎只要一进魏国,就别想再出来了。”    
    “那我从楚国借道。”    
    “不行,楚国国王想九鼎比魏国君还迫切,更不行。”    
    “那怎么办?”    
    “是啊,我也正为大王您犯愁,那九鼎不是一个酒瓶一个盐罐,说运就运的。从前武王伐纣的时候,得了这九鼎,运一个鼎就用了9万青壮年,九个鼎就用了81万,现在大王您从哪里找到这么多青壮年,又从哪条路运来呢?”    
    齐王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头。颜率巧妙利用齐王的贪婪和诸候之间彼此存有戒心的环境,巧妙地为周王保住了九鼎。    
    


克敌智谋第18章 四两拨千斤的智谋(8)

    第二,除了把握内部的矛盾,坐山观虎斗因为是悄悄地进行,追求神不知鬼不觉的效果,因此距离是至关重要的,距离近了,没有安全感,会惹虎伤身,而且两虎也不会争起来。距离太远,“观”不清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刘震云在他的小说《单位》里,说单位的两派为一个副局长的位置争得不可开交,对一方推出的人选,另一方都因为与对方靠得太近而加以否定,最后却都接受了与双方都有一定距离的“老张”。这就是距离的妙处。    
    第三,坐山观虎斗还有一个对时机的把握问题。    
    在三国时期,袁绍和曹操可以说是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典型:一个坐失良机,以至后来被消灭;另一个却非常善于坐山观虎斗,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东征刘备时,人们议论:担心出师后,袁绍从后方袭击,使得进不能战,退又失去了依据的地盘。    
    曹说:“袁绍的性情迟钝而又多疑,不会迅速来袭击我们。刘备是新起来的,人心还未完全归附他,我们抓紧快攻打他,他必败。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可丢失时机。”于是,决心出师东征刘备。    
    在袁绍那边,谋士田丰果然劝袁绍说:“虎正在捕鹿,熊进入了虎窝而吃掉了虎子。老虎进不得鹿,退得不到虎子。现在曹操征伐刘备,国内空了,将军有长戟百万,骑兵千群,率军直指许昌,捣毁曹操的老窝,百万雄师,自天而降,好象举烈火去烧茅草,好象倾沧海之水浇漂浮的炭火,能消灭不了他吗?兵机的变化在须臾之间,战鼓一响,胜利在望,曹操听到我们攻下许昌,必然会丢掉刘备而返回许昌。我们占据了城内,刘备在外面攻打,反贼曹操的脑袋,一定会悬挂在将军的战旗竿上。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曹操归国之后,休养生息,积存粮食,招揽人才,就会是另种情况。现在大汉国运衰败,纲纪松弛,曹操以他凶横的本性,用他飞扬拔扈的势力,放纵他虎狼的欲望,酿成纂逆的阴谋,那时,即使有百道大兵攻打他,也不会成功。”    
    袁绍听后,以儿子有病推辞此事,不肯发兵。    
    田丰用拐仗敲着地叹道:“遇到这样好的机会,却因为孩子的缘故而失去了,可惜呀可惜!”    
    后来,袁绍被曹操在官渡打败,其子袁尚、袁熙兄弟率几千人马逃往辽东投奔公孙康。有人劝曹操征讨辽东,擒拿袁氏兄弟。    
    曹操摇头说:“我正要使公孙康斩二袁的头送来,不需要用兵。”九月,公孙康果然斩了袁尚、袁熙,将首级送到许都。    
    众人问曹操其中奥妙。    
    曹操说:“公孙康素来害怕袁尚等,我如果急于征讨他,他就会同袁尚等联合起来抵抗我们,缓一段时间,他们会自相矛盾,这种矛盾会促使公孙康杀了二袁。”    
    当然,更基本的前提是要有两虎相争的条件,如果两只虎是一家,原本就和平共处而没有矛盾,没有利害冲突,也就无法从山观虎斗了。这也是一种以静制动。利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转化的规律来激化矛盾,为自己服务。    
         
    


克敌智谋后记:无招胜有招(1)

    生活中的智谋不一定要到大学课堂上去学,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能够培育出最有活力的头脑。    
    然而,生活的教育也有它的不足。    
    人的本性中有贪婪奸诈的一面,因此一提到智谋,动辄以“溜须术”、“变坏术”、“贪婪术”“攀升术”等偷梁换柱,不外是教人如何更圆滑狡诈等。但真正的智谋与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真正的智谋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运用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决策的智慧。    
    一个习武之人,开始时必然是跟随师父一招一式地修习,练基本功;过几年以后,就开始在无数打斗实践中摸索发挥,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出一些独有的独门招数和打法,形成一家一派。这些,都要以真实的血肉交锋为基础,来不得半点马虎。    
    但是要成为武学大师,却必须超越这两个阶段,不满足于华丽奇妙的招式和技巧,而孜孜于对其后精神本质的探索与体悟。到最后,这种探索所形成的一种品质,就可以在需要化为一种具体的力量,这种穿透空间直击对手要害,使其心神散乱,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于拈花微笑间已使对方无还手之力。    
    一次智谋的运用成功,不代表它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跋涉,只有不断地在运用中用心体验、积累和超越,才能逐渐接近不用心机而门径自现的境界。这相当于习武的前两个阶段。    
    但是学习和运用生活智谋,比习武更需要超越外在形式,而深入到其内在的精神实质的探讨。    
    我们必须知道,在智谋学的背后有一种文化精神,这是所有的智谋运用共同的灵魂和依据。内在的精神气质,即其内在背景中对人、物、事的基本关系的设定和精神态度的取舍,离开这种灵魂,智谋就只是散乱的个案,没有指导意义。    
    这个灵魂就是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所有智谋的心理学依据。生活是有模式可循的,深刻地了解把握这一点,是一切智谋方法的根源。    
    道德和智谋的依据都在于需求。不过道德依据人性善,重在和,在于人我利益的协调,在于人的互利和责任,而智谋依据人性恶,重在对立争斗,重在以实用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价值推导,在于为自我利益的谋算和争取。    
    


克敌智谋后记:无招胜有招(2)

    人的基本共性,决定了我们一些共同的需求。把握并利用这种需求,正是千般技巧、万种方法的源泉。人的需求可以分以下四种。    
    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能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理要求,许多古人提倡“无欲”、“去欲”、“寡欲”,实际上是一种扬汤止沸的观点。从智谋学的角度来说,对人应重在导欲,而不在去欲,有些智谋的设计,正是以人的“多欲”本能为前提的。    
    第二层次是人的享乐需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目好美色,耳好乐章,口好佳味,心好利益佚等方面开始浮现。    
    第三层次是人的权力需要。希望成为领导,指挥别人,是人人都有的愿望,但此愿望并非人人都能得到。因此才出现人人“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的局面,这是各种智谋的立足点。    
    第四层次是人的完善需要。这在人的需要层次上位于最高层,也是人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实现的过程。    
    可以说,世间古往今来的所有智谋,都是建立于人的这四种需求基础上的。无论任何事情,只有深晓人性在其中的作用,才能做到不用心机,无招胜有招,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到了这时,就已经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已经不需特制的名枪和利剑,也不需要刻意摆出什么架式,只花片叶随意一挥,即已制敌于无形。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太重视技巧,以至于忽视了本质,是一个共性的特点。但技巧终究只是技巧。如果不是深刻把握住人的这四种需求,而是一味研究智谋的技巧,甚至个案的过程,拿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是机械的学习,搞得不好会弄巧成拙。    
    超越具体招数的要求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避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运用智谋的人有三六九等,其中有很多“奸邪怪僻”的人物,为了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而运用智谋。虽然我们不因人废事,也不进行道德评价,但是如果刻意做翻案文章,沉迷于其在处理具体事务时的智谋中,甚至一些权术运作之中,就可能误入歧途。    
    只有超越了具体的技巧与招数,才能以独立的精神与原则,自由地发挥和运用智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