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2034-李鸿章家族 >

第30部分

2034-李鸿章家族-第30部分

小说: 2034-李鸿章家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像数自己孩子的名字一样随口道出:“建国初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南京长江大桥时担任副总设计师;主持了大桥的设计和施工工程;再后来;主持设计了枝城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山东齐河县内的黄河大桥;还有援外项目———缅甸仰光的丁茵大桥;近年来交通部派下活来;去罗马尼亚帮助造桥……” 不是长江大桥就是黄河大桥;如此艰巨的工程和使命被他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当笔者“逼”着他“走回过去”的时候;他只讲了几个典型场景。    
     1959年3月;李家咸被派往南京;主持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这时;他与苏联专家在桥墩的工程设计上;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苏联专家坚持采用造武汉长江大桥时的管柱基础;而经过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李家咸认为南京的地质条件比武汉复杂得多;应当采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浮式沉井法”;并且改用四种基础。可“浮式沉井法”在当时只是听说;谁也没见过;既无资料更没有实践经验。当时铁道部的领导支持李家咸,决定按李家咸的方案上马。而把大桥工程图纸交给工程处去实施时;谁知工程处也不愿接受这个方案;而情愿接受传统的“管柱法”。    
    如此一来;李家咸两面受阻。 那时已是“文革”前夕;工人的意见往往要比工程师吃香。两种意见正相持不下;最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和总工程师使了一道绝招———干脆把李家咸调到工程处;担任工程处的副总工程师;由他主持施工;把堆得小山似的工程图纸;变成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那年他仅三十四岁;是全局最年轻的总工;而且一直到80年代末;他都是全局最年轻的总工。 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这一年秋天长江水位特别高;正在施工中的大桥桥墩遇到严重威胁。一个八千多吨重的桥墩在江心开始摇摆;而且三天三夜不止;数十根二十五吨一根的钢缆全部被挣断;这是中外造桥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险况。八千吨的庞然大物在江心四分钟打一个“秋千”;尤其是风浪中的高压电缆船;随时都像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库……李家咸以普通人难以想像的毅力;在现场指挥了三天三夜;终于排除了险情。 李家咸没等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就奔赴了新的工地。    
    接下来;造枝城长江大桥六年、九江长江大桥四年、齐河黄河大桥五年……他都是项目总负责人。 1981年;他又奉命来到缅甸首都仰光;主持缅甸的国家工程丁茵大桥的设计和施工。若在国内;任何一条大河都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水文资料;而缅甸方面却无法提供这些资料。当地又是长年高温;最冷的1月份;气温也相当于武汉6月的天气。1988年缅甸又出现政治动乱;中国援助建设的人员曾三次乘船到江中心避难……丁茵大桥通车之后;别人都可以回国了;缅甸方面通过中国大使馆硬是把李家咸“扣下”继续帮助工作。在缅甸八年;他不仅造了桥;而且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支造桥技术队伍。他成了人们公认的亲手托起中缅友谊之桥的人。 现在他名义上已经被批准退休;而实际上一天也没有退休。    
    南京第二长江大桥、江苏江阴长江大桥;他都是总顾问。国内凡是有重要的桥梁项目;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关键的技术活儿有关部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是个不善于呆在办公室里的人;常常要往工地上跑;桥建在哪里;他就落脚在哪里;所以要往他家里打电话;常常听到他夫人在电话的那头说:“又到工地上去了!”


第三部分 短命侯爷第44节 打造“航空母舰”的李家昶和李家景

    李家“家”字辈在海外的要数老六房的李家昶和李家景最富传奇了。他们当初年纪轻轻离开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几十美金;为了生活;一切从头学起;一切从头做起;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不畏艰苦;经过十数年的发奋努力;他们成功地办起了一系列大型企业;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他们国内国外企业并举;轻工业、重工业并举;还大做善事;嘉惠社会;服务民众;被李家人一致誉为李家的“航空母舰”。    
     李家昶是李国源的次子;抗战中随父母从芜湖老家一路逃难到香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来到了上海。他目睹了日本人给中国带来的种种灾难;决心投身抗日事业;十七岁时跟几个朋友一起;穿过重重封锁线;来到了重庆大后方;先是就读于当时已搬到重庆的复旦大学;参加了青年军;1944年响应当时国民政府“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投笔从戎;加入了国民党海军部队。入伍后的一个最直接的任务;是要去美国接收该国支援中国的八艘军舰;同时在美国接受培训;学习海军军事知识和技能;于是他成了永顺舰上一名年轻的营务官。一年后他们受训结束;回到国内时;日本鬼子已经宣布投降了;所以他没有赶上硝烟弥漫的战场。再以后国共两党战事又起的时候;他已没有了抗战时的激情感觉;就退役从商了;起初在中央银行做事;后来到了香港;大概是觉得受人支配不很舒服;索性出来;自己拉开架势闯江湖了。 他有中国北方人那种不肯服输的豪爽性格;面对香港商海的狂风巨浪;从不畏惧;像当年在军舰上面对海上风浪一样;总是大手笔地挥洒。    
    60年代他和弟弟李家景在香港棉纺织界已经挺有名气了;1963年;又一起去非洲尼日利亚这个新独立的国家去开拓。在非洲他们人生地不熟;没有任何依靠;天气又炎热;北方人很难适应;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尽管当地政府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刚刚独立的国家政局还不稳;时有政变和战事发生;随时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在非洲期间;竟遇上了七次大小政变。 而且那里当时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一个能停泊一百多艘船的港口;码头上的起重机只有九台;等候卸船也要等死人;办厂的电力也不够;而且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断电;影响棉纱的质量和均匀度;水资源也不够;生活都碰上困难……总之这个万事开头难的创业;比一般的“万事”还要难。他们不得不买来发电机自己发电;自己在厂里挖井取水;自己配备了车队;到远处拉了油回来发电;对付码头上的事情也要拿出灵活机动的方法;才能顺利卸货上岸;因为厂里所有的机器配件和生活所需;都要从香港和台湾地区运去;原料也要从别处运来。船一旦靠了岸而不能及时卸货;厂子里等不及……陆地运输也是困难重重;自己办车队;自己办货箱;来解决运输问题;这些都是事先难以预料的。     
    在非洲办个纺织厂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经过艰苦努力;总算顺利投产;逐渐赢利;企业生产走上正轨了;他老人家又出“新花样”了———又要办钢铁厂和搪瓷厂!别人不免要为他们担心;这些年吃苦吃得还不够啊?这到底行不行啊?可是李家昶似乎天生一个军人性格;只要有成功的可能性;困难面前是从不低头的。不多年;他们的环球钢铁厂就成了尼日利亚私营钢铁企业中的“大哥大”;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搪瓷厂也是当地极有名望的大厂。当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油车、水车和大型货车;几乎都是他们公司的。他善于出“思想”;出任了他们的钢铁厂、搪瓷厂和棉纺印染厂的董事长;而他的弟弟李家景则善于企业管理;善于把宏观的目标;“变成”隆隆作响的机器轰鸣和山积海囤的产品;出任这一系列工厂的总经理;兄弟俩的配合简直天衣无缝。 对待公益事业他照样大手笔。他是香港苏浙同乡会的赞助人、上海总会永久名誉会长;为缅怀先父;还以香港苏浙同乡会的名义;在上海大学捐献了“国源厅”;并捐赠香港佛教中学;设立了仰尼奖学金。     
    李家昶的夫人许韵苏女士;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他们有三儿一女;都已成才立业;都是美国名牌大学的硕士。儿子李道明和李道樑;现在都是在美国拥有自己的公司的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当初都在老爸尼日利亚的厂子里“实习”过;对于那段充满挑战性的商海生活印象极深。 或许;只有这样的充满挑战的生活和商海实战才适合李家昶;才能把他的军人气质挥洒到极致。所以他的工作方法也与众不同;乐于大赏大罚;大刀阔斧;一旦遇上很讨厌的事则又是一番军人气概:“枪毙!枪毙!”…… 钢铁;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 李家景是李国源的第四子;在老六房李经叙一支的大排行中;排行老十。他曾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到香港后曾任职于香港五州纺织厂和宝星纺织厂。60年代初随家兄李家昶去非洲创业;在李家的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担任总经理和常务董事。他面如其心;生就一颗菩萨心肠;样样事情总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宽厚待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困难再多;也只知奋进;是位永远受人爱戴的老先生。    
     他在事业成功之后;常常想到如何服务社会。他与夫人黄洁梅女士都信仰佛教;若干年来;他们将佛家“慈悲为怀;积善成德”的思想在具体的生活中充分表达了出来。他们参与了重建香港的志莲净苑的工作。香港志莲净苑是一处集宗教、文化、教育、福利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唐式佛寺;在社会上很有影响。他们为该寺的重建;不仅捐献巨款;而且躬身亲历;一木一竹;一事一物;莫不上心;和其他有志之士一起;兢兢业业;历时数年;终于于1998年顺利完成。现在的志莲净苑;重新以古朴、庄严、典雅而崭新的大唐风貌;屹立在香港九龙钻石山上;成为香港又一处文化名胜。 有其父必有其子。    
    他的儿子李道邦也笃信佛教;也是服务社会、慈悲为怀的著名人士。当他在投资大陆房地产的时候;听说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刹古寺华岩七佛塔年久失修;该寺心月方丈为之筹资多年未果时;毅然捐献巨款;助其把重修的善举落实到实处。经过他的重庆万邦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帮助和努力;这处古寺的七佛塔苑终于于1998年11月圆成开光。重新修建的华岩七佛塔苑;是一处集佛教文化、传统文化、旅游观赏、殡葬改革功能于一体的仿明清园林建筑;既能供奉舍利、玉佛;建习习山庄;营华岩经舍;为僧俗死者寄骨;又适宜市民游览;的确能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佛塔肃观;双峰当面;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的景观;既抢救了文化名胜;推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又为当地开发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殡葬改革的发展;于国于民;功莫大也!这座塔苑建成至今;已连续五年获得政府行业系统的最高荣誉奖励;成为一座优秀的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文化观光塔陵园。 李家景还做了大量扶贫救助的好事;内地洪涝灾害常牵动他的心。但他从不愿登报张扬;不愿上镜头;他认为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个“义工”(义务工作者)当中的一个;始终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平常心。这在目前这个极其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至高境界。


第三部分 短命侯爷第45节 闯荡原始森林的李家曙

    李家曙是李氏家族家谱上最后一房的子弟;他的父亲李国沆是老六房中第五房的最小的儿子。抗战中李家曙从芜湖跟大人逃难时才十岁;所以找他的名字要从李氏家谱的最后往前翻才便当。 抗战中他随家人千辛万苦到了上海后;先后进圣约翰中学和圣约翰大学读书;那时他们这一房的家族领袖是他的姑夫刘攻芸;因为其父和大伯父都去世得早;爷爷奶奶去世得更早;这一房三户人家二三十口人;只有两个人挣钱;即二伯李国源和三伯李国济;其余全是女人和孩子。    
    而姑夫刘攻芸是惟一一个能与官场打交道的人;自然成了家族的依靠;所以他们兄弟姐妹一谈到姑夫刘攻芸;总是一往情深。 转眼到了1949年;解放大军一路南下;蒋家王朝崩溃在即;上海的有钱人家又面临了一次走与留的抉择。刘攻芸当时已是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总裁(他太听话;竟充当了该行在大陆的最后一任;也是最倒霉的一任总裁);还是财政部次长;不得不跟国民党南逃的。但他不忍抛下如此一大家人不管;要全带走又不可能;就设法把国源、国济、国沆的后代;一家带走一个。李家曙就是其中一个。临上飞机时;李家曙的母亲从手上退下一只金戒指递给他;权做盘缠吧;虽说是跟姑夫走;总不能分文不名呀。他从此离开了大陆;先在香港;后去新加坡谋生。     
    大概人们很难料想得到;当初这个赤手空拳的小伙子;数年后摇身一变;竟变成了亿万富翁;成了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之一。 至于他们在海外的创业史;那堪称是华人闯荡世界的典型。开始的时候什么杂务都干过;时间久了;才摸出了门道;抓住时机;逐步走向成功。李家曙去过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干过银行业、纺织业和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