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宣统皇帝1 >

第22部分

宣统皇帝1-第22部分

小说: 宣统皇帝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肘子!小皇上抓起一只就咬。太监们大惊失色:“万岁爷,快放下来!”

小溥仪哪管他们的喊叫,直往嘴里填,可刚入嘴里,几个太监一拥而上,硬是把肘子抢下来。

好香的一只肘子!溥仪人小力弱,虽然拼命抵抗,也只能添一舔嘴唇。

又是许多天过去了……

“老祖宗,奴婢说的也许不对,可是照奴婢看,若再这样治万岁爷的胃病,恐怕会病得更厉害。”王焦氏跪在地上碰着头,磕着额,求隆裕太后停止她那种“饥饿疗法”。

御医也道:“老祖宗,皇上的胃病已经好了,可以正常进膳了。”

“那好吧,”隆裕道。“不过,你们听着,有哪一个再不慎让皇帝得了胃病,非把他打个稀巴烂不可,听到了吗?”

“嗻——”大家齐声答道。

可是有一天,太监们吓坏了,小皇上趁人们不注意一下子吃了六个春饼!

“快!快!”张谦和叫道,“两边抓着!”

于是有两个太监左右提起小皇帝的双臂,像砸夯似的在砖地上抖了一阵。

这真是个异想天开的消食方法,不过看来很灵验很有效,张谦和们很满意,因为皇帝没有让春饼撑着,没有因此而犯胃病。

二、腐败反动 风雨飘摇

一面是革命党,一面是立宪派,大清朝的日子真是难过。乾清宫里,摄政王代宣圣旨,决定先成立一个皇族内阁,挡一挡立宪的舆论。小皇帝不解地问道:“立宪?立宪了我还是最厉害的吗?”……

溥仪挥舞着雍正皇帝传下的宝剑,一下又一下地向身边的太监刺去。太监满头满脸的鲜血,似乎更刺激了溥仪,若不是摄政王“请”下了宝剑,这太监只怕要死在小主子的剑下。溥仪气犹未平,还在不住口地喊着:“格杀乱民!”可是,大清国东南西北的“乱民”,真是这小皇帝杀得完的吗?……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好诗!气势恢弘,格调沉雄。大帅此诗的胸襟,不下高祖唐宗。”

袁世凯笔还没落,冯国璋就拍案叫绝。

“如今天下飘摇,正是大帅大展弘图之时。此时,大帅如龙潜渊,不知何时能腾天而起,学生请大帅指点迷津。”段琪瑞道。

“你二人多次微服来此,以我看,还是不来为好,如今我们大家都是居晦养韬之时,不可行藏尽显。以前我虽然位居要害,你们和我其实都是亲兄弟。如今我下野归田,虽然二位老弟不忘旧情,屡次来访蜗居,但也应看到,这必然引起当权者的注意。为稳妥起见,为保存我北洋一脉,我送你们一个字——”袁世凯又饱醮浓墨写下一个大字——“忍”。

冯国璋道:“如今各省立宪运动风起云涌,孙文、黄兴之匪徒气焰日益嚣张。黄帝乃一小儿,载沣、载洵、载涛兄弟又孱弱无能,其他人等,也只会贪默。如此,朝政日非,大乱将至。若论平乱人才,李鸿章算得上是行家里手惜早已去世,张之洞也算是个人才,最近也已去世。现在只有大帅一人,大帅若再不出山,一味‘忍’下去,危机必迫在眉睫。”

袁世凯道:“如大局不糜烂,载沣之辈决不起用我,果真糜烂,则恐怕我出山时,不好收拾。所以你们回去以后,要对形势严加控制。对孙文黄兴之徒的打压,决不能手软,但又要留有余波;而对立宪派,则一同鼓吹播扬,与他们建立感情。”

“我们懂了,”段琪瑞道,“朝中之事,大帅也不可掉以轻心。”

袁世凯道:“段老弟所言甚是,但料也无妨。徐世昌与我有几十年的交情,与你们也都是血脉相连,同是当初练兵时的刎颈之交。所以,朝中有什么事,他会及时处理的。另外,奕劻等人既是皇族亲贵,又是朝中首脑,相来为我所用。如此则确保无虞。”

冯国璋道:“这样,我等就放心了。”

段琪瑞道:“大帅倚重杨士琦和杨度,会不会有什么闪失?”

“杨士琦是立宪要人,杨度则不仅为维新党人所信赖,与同盟会之徒也过从甚密。据我所知,他在东京的寓所,有‘留日学生俱乐部’之称。像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等同盟会要员都与他经常往来。二位老弟所担心的可能就是杨度。我仔细研究过,这杨度当初被认为是维新党,本来是笑话,而他与同盟会的交往,也不是有什么革命主张,他这个‘毛’是看哪张皮好便依附在哪张皮上。”他又补充说道:“杨度,字皙子,是湖南湘潭县人。光绪二十七年朝廷开经济特科时,他和梁士治同往应试,梁士治中了一等第一名,他中了一等第二名。西太后向瞿鸿(礻几)谈及特科中试人才时,瞿鸿(礻几)信口答道:”第一名梁士治是梁启超的兄弟,孙文的同乡,他的姓名又是梁头康足——康有为原名祖治,其人可想而知?‘瞿鸿(礻几)把三水人梁士治当作新会人梁启超的兄弟,又把香山县和三水县当成一个地方。这是笑话,不过西太后听到革命党和维新党的名字,就吓得变了脸色,撤换了阅卷大臣。杨度因新党嫌疑逃往北京。“

“大帅真的是结交天下英雄,预闻天下大计。”冯国璋道。

“二位老弟,此来我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临别也没有什么好送的。但我想,如今正是艰难困顿之时,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二位老弟,都要结交天下英雄好汉。我这里有些散碎银子二位拿回去做大事吧。”

“大帅正在困厄之时,还需花费。而我们每次来都蒙厚赠,实在汗颜。这银子,我们绝不能收。”段琪瑞急忙推辞,冯国璋也坚辞不受。

“别见外了,都是自家人。你们跟我打天下已多少年了,怎么还这么客气。我家世代为官,土肥地丰,家底殷实。我在山东做巡抚和在直隶做总督时,又积蓄了不少,这些你们是知道的,如今你们正是用钱之际,就不要再推辞了。”

“报——”

袁世凯让奏报的人进来,那人拿一封信交于袁世凯,袁世凯看罢,嘴角露出笑容,向段冯二人道:“又有好事了,赵秉钧从北京来信,说他已获知近日广州革命党将有大的行动。他问我如何处理,你们看怎么办?”

赵秉钧原来是巡警部侍郎,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特别头子,现在是善耆的手下,管着北京的巡警。

冯国璋道:“大帅的意思是,有两个拳头打向清廷:一个是立宪派,一个是革命党。我们要托住一个拳头而又要砍下一个拳头。我以为赵兄的这个消息应让朝廷知道,以弥灭革命党人的星星之火。”

段琪瑞道:“以学生看来,广州地处偏远,对腹地影响不大,正可让革命党逞一时之能,而观载沣的举动。”

袁世凯道:“这就对了。既要让革命党有所行动,又不能让他们闹得过大,这样,既可以摇动清廷这棵大树,又不让革命成了气候。对清廷的方略就是摇大树方略,不断地摇它,不断扯动它的根须,假以时日,它就倒了。但清廷这棵树倒了决不能再长出革命党的大树来,对它,只能让它成为幼苗,待清廷这棵大树倒下时,就掐灭它。”

袁世凯又特地吩咐他们和其他各镇保持团结,要他们和赵秉钧保持密切联系,几人又谈了一会,段冯二人便离开了彰德。

袁世凯刚送走冯段二人,又报张謇来见。袁世凯不由得又是一番高兴。

张謇是目前国内立宪派的领袖,是光绪年间的状元。中状元后,见国势衰微,就动起了实业救国的念头,创办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榨油公司、大兴面粉公司等企业。袁世凯想,若能拉他拉过来,宣统小朝廷就更孤立了。

袁世凯赤着双脚,手上沾满了泥巴,满脸堆笑,迎上张謇道:“在下正在侍弄菜园,闻听张兄到此,心里欢喜,不嫌冒昧。如此模样,张兄不会见怪吧?”

“宫保高人雅志,躬耕南亩,在下钦佩不及,何来见怪?”

二人来到池边,袁世凯洗着脚,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如今我倒真的是这样了。”

“不知宫保可真的愿意当今,再踏人世俗吗?”

“种豆谷菜蔬,吃五谷杂粮,我可从来没离开过世俗啊。”

“如今为立宪之事,天下沸腾。可是当途者不顾民生国计,只顾一己之私,一家之权,营数人之利。如此逆潮流而动,恐怕不是国家之福。宫保既不离世俗,对此事有何看法?”

“不遵宪政,不建国会,天下为一人之天下,则我国政体经济难人正轨,官贪吏情的现状也绝难改变。若建国会,民众参与国事,有识之士尽可畅谈国事,由精英主持国政,国家决策就不致有何偏颇,则中国地大物博,人才荟萃,前途无量。”

“为了建立国会,为了实行宪政,为了国家的前途,不知宫保现在有意出山否?”

“我何敢吝惜自己的穹钝之躯而不为国出效力?”

“好!老夫此行正是要到北京请愿,敦促朝廷早日实行宪政。其实,全国各省也都为立宪纷纷进京请愿,谓成立国会已刻不容缓。”

“真的要实行宪政,蒙皇上天恩,命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而且我一定同先生您合作,可以做你的股肱臂膀。”

“宫保怎说出这样折煞老夫的话。宫保放心,对你,不论何时,老夫一定任你驱使,若有谋于我有用于我,但说无妨。”

二人于是进了养寿堂,密读了半天,订下同盟。

有二次请愿都被朝廷屏退了。“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孙洪伊、李长生等人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请愿得到各省督抚的大力赞助。

孙洪伊、李长生带着二十多人组成请愿团前往摄政王府上请愿书。天上还下着瓢泼大雨,20多人在大雨中行进,身上热血沸腾。正走着,忽然听到有几个人在路上冒雨议论着:“国家若再不改革,我中华必沦落为列强的殖民地。”

“其实现在就是任人宰割。”

“听说各省谘议局联合起来组成了‘国会请愿同志会’,不知现在怎样了。”

“屡次都没有成功——现在,皇上冲龄,摄政王纯为一人打算,国家大难正在眼前,我辈学子可不能坐视啊。”

请愿团的同志听到这里,看谈话的是几个青年,便不约而同地围拢上去道:“不知几位怎么称呼,从何处来。”

其中一个青年道:“你们是谁?”

孙洪伊道:“我们是国会请愿同志会的代表,现在正要到摄政王府上上请愿书,适才听到几位的谈话,所以围过来。”

几个青年激动地道:“我们是东三省旅京的学生。”

“我叫赵振清。”

“我叫牛广生。”

李长生道:“大家避一避雨吧。”

于是众人来到一个茶馆,又议论开来。说到激动处,学生赵振清道:“我提议,我们割臂刺股写下血书,决心用鲜血换国会。”

“我同意。”牛广生道“我同意。”“我同意。”……

大家写下血书一齐往摄政王府走去。

第二天,请愿团又上书资政院。这时,各省谘议局纷纷响应请愿团的行动。

又过了一天,全国18个省的总督、巡抚、“将军联名致电军机处,请其代奏朝廷,请求召开国会。

又过了一日,资政院上奏朝廷,要求“提前设立上下议院,以维安危,以安群情。”

各地立宪的一片鼓噪搞得载沣心慌意乱。二年来,他首先从军事人手,排斥袁世凯,排斥汉人,把全国的兵权总揽在皇室的手里,用满人为各级高级军官,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本人代皇帝为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又设了军谘府作为陆海军的联合机构和全国军事的参谋本部。他让两个弟弟分别作了军谘府大臣和海军大臣,让自己的亲信荫昌做陆军大臣,接统北洋各镇。在外交上,与各国部已达成充分的谅解,互相间已建立了信任,特别是通过铁路的修筑,清政府与各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载沣觉得,现在他的地位已十分巩固了,可是那些立宪派们却不识好歹,一天比一天嚷得更凶了,一点也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以致于连各省督抚都附和他们,这着实让他讨厌。如果翻脸视立宪为非法,载沣觉得他的实力不够,他对全国大局还不能牢牢地控制,那么载沣只有搪塞敷衍一番。

这一天,载沣找来了载泽、载涛、载洵和良弼。

载沣道:“立宪的事绝不能再拖,不然会引起内乱。”

“如……如何应付呢?”载泽问道。

良弼说:“再提前几年,把原来的九年改为五年,从宣统元年算起,还有两年就可立宪,这样,他们就该满意了。”

载泽道:“仅仅这样恐怕不妥,还要拿出具体行动。”

载洵道:“难道真的建立国会?大哥还要拿出什么具体行动?”

“让大哥说完。”载沣责备载洵道。

“我觉得应建立内阁。”载泽说。

“这不比建立国会走得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